金匱鉤玄
作者:朱震亨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58年 中風 屬性:大率主血虛。有痰以治痰為先,或虛挾火與濕;亦有死血留滯者,外中于風者;亦有中氣者,當從痰治, 順氣化痰。若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者,皆不治。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無血;在右屬痰、有熱、氣虛。 病若在左者,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在右者,二陳湯、四君子等加竹瀝、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 斜者、不能言者,皆當吐。 吐法∶輕用瓜蒂、蝦汁、皂角;重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內(nèi)或口內(nèi),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 之。亦有虛而不可吐者。 氣虛卒倒,參 補之。 氣虛有痰,濃參湯合竹瀝、姜汁。 血虛,宜四物湯,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姜汁入內(nèi)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 又法∶以豬牙皂角、白礬等分為末,姜湯調下,名稀涎散。 血虛者,四物湯補之。挾痰者,亦用姜汁、竹瀝。 脈訣內(nèi)言諸不治證,見則不可治,筋枯者不治。舉動則 筋痛者,是筋枯,以其無血滋潤故也。 治痰∶氣實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用開經(jīng)絡,行血氣。入四物湯中,必用姜汁助之。 肥白人多濕,少用附子、烏頭行經(jīng)。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去痰藥,二陳湯、四物、四君子等湯加減用。 <目錄>卷第一
<篇名>六郁 屬性:戴云∶郁者,結聚而不得發(fā)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 六郁之病見矣。氣郁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郁者,周身走痛,或關節(jié)痛,遇陰寒則發(fā),脈沉細;痰郁者,動 則即喘,寸口脈沉滑;熱郁者,瞀,小便赤,脈沉數(shù);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郁者,噯酸 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者是也。 氣血中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氣郁∶香附子、蒼術、川芎。 濕郁∶蒼術、川芎、白芷。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栝蔞。 熱郁∶青黛、香附、蒼術、川芎、梔子。 血郁∶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郁∶蒼術、香附、針沙(醋炒)、山楂、神曲(炒)。 春加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越鞠丸,解諸郁,又名芎術丸。 蒼術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 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 凡郁皆在中焦,以蒼術、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 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余皆仿此。 <目錄>卷第一
<篇名>癩 屬性: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氣,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 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于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散取惡物陳蟲于谷道中出。取出雖有道路之異,然皆 不外乎陽明一經(jīng)。治此證者,須知此意??雌涓泶衽c瘡,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下先見者、下體多 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復在下也。陽明胃經(jīng)與大腸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 受之,則在下多;血氣俱受之者,上下俱多也。自非醫(y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從上從下以漸而來 者,皆可治。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法施治,病已痊可,若不能忌口、絕色,皆不免再發(fā),發(fā)則終于 不能救也。余曾治五人中間,唯一婦人不再發(fā),以其貧甚而且寡,無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四年后皆再發(fā)。 孫真人云∶吾嘗治四五十人,終無一人免于死。非真人不能治,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藥外,又服 百余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方得經(jīng)行,十分安愈。 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后用通神散,及三棱針于委中出血。但不能忌口、絕房者,不 治之也。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半兩為粗末,同炒紫色) 白蒺藜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三錢,拌勻。大人一錢,空心,日午、臨睡各一服,淡茶調下。五七日間, 必于齒縫中出臭涎水,渾身覺痛,昏悶如醉,利下惡臭屎為度。量大 小虛實加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yǎng)得還,復與此藥吃。須斷鹽醬醋諸般魚肉椒料果子 燒炙等物,止可淡粥及淡煮熟時菜食之。茄尚不可食,惟有烏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 再造散∶郁金(半兩,生用) 大黃(一兩,炮) 皂角刺(一兩,黑者大者) 白牽牛(頭末六錢半, 炒半生用之。) 上為末,五錢臨夜冷酒調下。以凈桶伺候泄出蟲。如蟲口黑色,乃是多年蟲;口如赤色,是近者。三數(shù)日 又進一服,直候無蟲,即絕根也。 <目錄>卷第一
<篇名>寒 屬性:(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有口傷生冷之物。 戴云∶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食冰水瓜果冷物之類。病者,必脈沉細、手足冷、息微、身倦,雖身 熱亦不渴,倦言語。或遇熱病,誤用此法,輕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脈數(shù)者、或飲水者、或煩躁動搖者、皆是 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學人慎之。 <目錄>卷第一
<篇名>傷寒 屬性:傷寒,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者,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fā)散藥。屬內(nèi)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只用補中益氣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氣虛熱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參 之劑。如果氣虛 者,方可用此法。以上傷寒治法,可用于南方,不宜北。 <目錄>卷第一
<篇名>暑 屬性:戴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 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辯?;蚋雇此疄a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 可用黃連香薷飲。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肉也。 當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氣如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fā)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shù)者,熱在肺經(jīng),用清肺湯、柴 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可治矣?;蚧鸪私鹨?,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滾同施治。春 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zhí)一。隨病處方為妙。 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乘虛加人參、黃 ,或清暑益氣湯加減用之。 <目錄>卷第一
<篇名>注夏 屬性:(屬陰虛,元氣不足。) 戴云∶秋初夏末,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者是也。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黃柏。挾痰,止用南星、 半夏、陳皮之類;或生脈散出千金方。 <目錄>卷第一
<篇名>暑風 屬性:戴云∶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 內(nèi)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凝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 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內(nèi)經(jīng)曰∶火郁則發(fā)之。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吐即發(fā)散也。量其虛實而吐之, 吐醒后,可用清劑調治之。 <目錄>卷第一
<篇名>濕 屬性:戴云∶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nèi)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 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香港腳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 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飲酒后,寒氣怫郁,濕不能越,作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如泥,按 之不起,此皆自內(nèi)而出也。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nèi)也。此方土內(nèi)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 不同,須對證施治,不可執(zhí)一。 本草蒼術治濕,上下俱可用。 二陳湯加酒芩、羌活、蒼術、散風之藥,行濕最妙。 <目錄>卷第一
<篇名>內(nèi)傷 屬性:內(nèi)傷∶病退后燥渴不解者,有余熱在肺家,可用參苓甘草少許,姜汁冷服;或茶匙挑姜汁與之。虛者可 用人參湯。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郁于內(nèi)而發(fā)者,皆以補元氣為主??雌渌鶔吨。? 而兼用藥。 <目錄>卷第一
<篇名>火 屬性:有可發(fā)者二∶風寒外來者可發(fā),郁者可發(fā)。 陰虛火動難治?;鹩舢敯l(fā)看何經(jīng);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升之,實火可瀉。小便降火極速。 凡氣有余便是火。 火急甚重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人參、白術亦可。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或硝冰水飲之。人虛,火盛狂者,可用生姜湯與之。若投以冰水正 治,立死。有補陰即火自降者,炒黃柏、地黃之類。 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降 火人所不知。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用溫散。 又方∶左金丸治肝火 黃連(六兩) 茱萸(一兩或半兩) 水為丸。白湯下五十丸。 <目錄>卷第一
<篇名>傷風 屬性: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屬肺者多,散宜辛溫或辛涼之劑。 <目錄>卷第一
<篇名>發(fā)斑 屬性:(屬風熱。) 戴云∶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如有頭粒,即疹也。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fā)于外,通圣散消息,當以 微汗而散之。下之,非理也。 內(nèi)傷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發(fā)斑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fā)于外,微汗以散 之。下之,非理也。 <目錄>卷第一
<篇名>疹 屬性:戴云∶疹,浮小有頭粒者是。隨出即收,收則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也。當明辨之。 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目錄>卷第一
<篇名>溫病 屬性:眾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謂之天行時疫。有三法∶宜補、宜降、宜散。 又方∶ 大黃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防風 蒼術 滑石 香附 人中黃 上為末,神曲為丸。每服五七十丸。分氣血痰作湯使∶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痰多,二陳湯送 下。如熱甚者,可用童子小便送下。 大頭天行病,東垣有方∶ 羌活 酒芩 大黃(酒蒸) 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時君子當閉藏,而反發(fā)泄于外。專用補藥帶表。 又方∶以竹筒兩頭留節(jié),中作一竅,納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釘閉竅,于大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曬干,專治疫毒。 <目錄>卷第一
<篇名>瘧 屬性:(有風、有暑、有食、老瘧、瘧母、痰病。) 老瘧病∶此系風暑入陰分。在臟用血藥∶川芎、撫芎、紅花、當歸,加蒼術、白術、白芷、黃柏、甘草煎。 露一宿,次早服之。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有瘧母者,用丸藥消導, 醋煮鱉甲為君,三棱、蓬術、香附隨證加減。 三日一發(fā)者,受病一年。間發(fā)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fā)者,受病一月。連二日發(fā)者,住一日者,氣血俱受 病。一日間一日者,補藥帶表。藥后用瘧丹截之。在陰分者用藥徹起,在陽分方可截之。 又方∶ 草果 知母 檳榔 烏梅 常山 甘草(炙) 穿山甲(炮) 用水酒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fā) 日前二時,溫服。如吐,則順之。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兩) 冬青葉(二兩) 馬鞭草(二兩) 官桂(二兩) 上三葉,皆曬干,秤為末,法丸如胡椒子大。每兩作四服。于當發(fā)前一時服盡。 大法∶暑風必當發(fā)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因食者,從食上治。 瘧而虛者,須先用參術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后用他藥。治內(nèi)傷挾外邪者同法。內(nèi)必主痰,必以 汗解,二陳湯加常山、柴胡、黃芩、草果。 瘧而甚者,發(fā)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自汗。可與參、 、術、苓、連、梔子、川芎、蒼術、半夏等治。 久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術、柴胡、葛根、白術,一補一發(fā)。 <目錄>卷第一
<篇名>咳嗽 屬性:風寒、火(主降火)、勞、肺脹、火郁、痰(主降痰)。 戴云∶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火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勞者,盜汗出,兼痰者,多 作寒熱;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痰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當明其是否也。 風寒,行痰開腠理。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火,降火、清金、化痰。 勞,四物湯中加竹瀝、姜汁。必以補陰為主。 肺脹而嗽者,用訶子、青黛、杏仁。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 之功。佐以海蛤粉、香附、栝蔞、青黛、半夏曲。 食積痰作嗽發(fā)熱者,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卜子為臣,青黛、石堿為使。 火郁嗽者,訶子、海石、栝蔞、青黛、半夏、香附。 咳嗽聲嘶者,此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 久嗽風入肺,用鵝管石、雄黃、郁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煙入喉中為度。 干咳嗽者,難治。此系火郁之證,乃痰郁火邪在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倒倉 好。此證不得志者有之。 嗽而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等方。在后,二陳湯內(nèi)加南星、香附、青黛、姜汁。 治嗽藥,大概多用生姜者,以其辛散也。 上半日嗽多者,屬胃中有火。貝母、石膏能降胃火。 午后嗽多者,此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 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火氣浮于肺者,不宜用涼藥,用五味、五倍斂而降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先治火,后治其痰也。 肺虛甚者用參膏,此好色腎虛有之。以生姜、陳皮佐之。大概有痰者,可加痰藥治之。 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云病根,此乃收后之藥也。師云∶陰分嗽者,多屬陰虛治之也。 有嗽而肺脹壅遏不得眠者,難治。 治嗽煙筒∶ 佛耳草 款冬花 鵝管石 上為末,用紙卷燒其煙熏之;或白湯調亦得。 治嗽有痰,天突、肺 二穴灸。治嗽泄火熱,大瀉肺氣,三椎骨下橫過各一寸半是穴。 嗽∶春是春升之氣,用清藥,二陳加薄、荊之類;夏是火炎上,最重芩、連;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 來,用藥發(fā)散之后,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來。 又方∶治嗽劫藥。 五味子(半兩) 五倍子(一錢) 甘草(二錢半) 風化硝(一錢) 為末以蜜為丸,噙化之。 <目錄>卷第一
<篇名>痰 屬性:(脈浮當吐。) 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 濕痰用蒼術。 老痰∶海石、半夏、栝蔞子、香附、五倍子。 熱痰用青黛、黃連。 食積痰∶神曲、麥 、山楂子。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痰在經(jīng)絡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發(fā)散之義也。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瀉亦不能去也。 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則吐。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氣滯兼郁者,此則難治矣。 膠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齏水、姜汁、醋少許,栝蔞散少許,加防風、桔梗,皆升動其氣,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 桔梗蘆 人參蘆 瓜蒂 砒(不甚用) 藜蘆 艾葉 末茶 上藥,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風處行此法。 蘿卜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濾去粗,入少油與蜜,旋至半溫。服后,以鵝翎探吐。凡用鵝翎,須以 桐油浸,卻以皂角水洗去肥,曬干用之。 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蝦,后飲汁,以翎勾引吐,必須緊勒肚腹。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藥;如在上,加上引藥。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藥。 許學士用蒼術治痰飲成窠囊一邊,行極效。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痰之清者屬寒,用二陳湯之類。 內(nèi)傷挾痰,必用人參、黃 、白術之屬,多用姜汁傳送?;蛴冒胂闹畬佟L撋跽?,宜加竹瀝。 痰熱者多挾風,外證為多。 濕者多軟,如身倦而重之類。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補之。 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術、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則加人參、白術。痰之為物,隨氣升 降,無處不到。 脾虛者,清中氣。二陳加白術之類,兼用提藥。 中焦有痰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yǎng),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眩暈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類。 噫氣吞酸,此系食郁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佐之。熱多者,加青黛。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姜汁、竹瀝不可達。 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健忘,宜用竹瀝。風痰亦服竹瀝,又能養(yǎng)血。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痰結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藥加軟堅咸藥。 杏仁 海石 桔梗 連翹 栝蔞仁 少佐樸硝,以姜汁、蜜、調丸。噙化之。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扇胪枳?、末子,不可入煎藥。 黃芩治熱痰,假以降其熱也。 竹瀝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經(jīng)絡也。 枳實瀉痰,能沖墻壁。五倍子能治老痰。 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痰,濕痰,肩膊諸痛,然能損胃氣。食積痰實者,用之不宜多。 青礞石丸去濕痰,重在風化硝。 潤下丸降痰最妙。 陳皮(半斤,去白,以水化鹽半兩,拌陳皮,令得所煮,候干,炒燥。一方,不去白)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溫水下。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又治喘,止心痛。粥丸。姜湯下三十丸。 痰方∶ 黃芩(空心) 香附 半夏(姜制) 貝母 以上治濕痰。加栝蔞仁、青黛作丸子,治熱痰。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術 黃芩 香附 半夏 各等分,為末,粥丸。 燥濕痰方,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一兩) 半夏(一兩) 蛤粉(二兩) 青黛(為衣) 上為末,神曲糊丸。 痰嗽方∶ 黃芩(一兩半,酒浸洗) 滑石(半兩) 貝母(一兩) 南星(一兩) 風化硝(二錢半) 白芥子(半兩,去 殼。)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導痰湯∶ 半夏(四兩) 南星 橘皮 枳殼 赤茯苓(一兩) 甘草(半兩) 用生姜煎服之。 千緡湯 半夏(七枚泡制四片破之) 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 甘草(一寸炙) 生姜(如指大) 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 南星 半夏 滑石 輕粉(各三錢) 巴豆(三十粒) 上用皂角仁浸濃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黃連化痰丸 黃連(一兩) 陳皮(五錢) 吳茱萸(一錢,酒浸) 半夏(一兩五錢) 上為末,入桃仁二十四個,研如泥,和勻,神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姜湯送下。 消痰方 益元散(七錢) 吳茱萸(三錢) 治郁痰方 白僵蠶 杏仁 栝蔞 訶子 貝母 <目錄>卷第一
<篇名>喘 屬性:戴云∶有痰喘,有氣急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急喘者,呼吸急促而無 痰聲。有胃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鹧咨洗?,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 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咽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 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者,以火濟火也。昔葉都督患此,諸醫(yī)作胃虛治之,不愈。后以 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矣。 凡久喘,未發(fā)以扶正氣為要,已發(fā)以攻邪為主。 有氣虛短氣而喘,有痰亦短氣而喘。 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 喘急有風痰者,婦人大全方千緡湯。 陰虛有痰喘急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枳殼、半夏。 氣虛者,人參、蜜炙黃柏、麥門冬、地骨皮之類。 大概喘急之病,甚不可用苦藥涼藥,火氣盛故也。可用導痰湯加千緡湯治之。 諸喘不止者,用劫藥一二帖則止之。劫藥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椒目碾極細末,用一二錢以生姜湯 調下,止之。 又法∶用蘿卜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以生姜汁煉蜜為丸,小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噙化下之。效。 <目錄>卷第一
<篇名>哮 屬性:(專主于痰,宜吐法。)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必帶表散。 治哮方∶用雞子略敲,殼損膜不損,浸于尿缸內(nèi),三四日,夜取出。煮熟食之,效。蓋雞子能去風痰。 <目錄>卷第一
<篇名>痢 屬性:(身熱、后重、腹痛、下血。) 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但分新舊,更量元氣。用藥與赤白帶同。 身熱挾外感∶不惡寒,小柴胡湯去人參。惡寒發(fā)熱為表證,宜微汗和解。 蒼術 川芎 陳皮 芍藥 甘草 生姜煎服。 后重,積與氣郁墜下,兼升兼消。 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力,此為亡血。倍用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 或下痢而大孔痛者,此因熱流于下也。用木香、檳榔、黃芩、黃連(炒)、干姜。 或痢退減十之七八,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炒芍藥、炒白術、炙甘草、陳皮、茯苓湯下固腸丸三十粒。 然固腸丸性躁,有去濕實腸之功,恐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此藥,只宜單服此湯可也。 或痢后糟粕未實,或食稍多,或饑甚方食腹中作痛者,切勿驚恐。以白術、陳皮各半盞煎服。和之則安。 或久痢后,體虛氣弱,滑泄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之類擇用以澀之。甚則加牡蠣,然 須以陳皮為佐。若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大樞、氣海。 古方用濃樸為瀉凝滯之氣,然樸太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以炒 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濃樸少緩,比陳皮亦重。滯退一半,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諸藥。陳皮去 白,有補瀉之兼才,若為參術之佐,亦能補也。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術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柏。達者更能參 以歲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zhí)方哉。 諸不治證∶ 下痢純血者必死。下痢如塵腐色者死。 下痢如屋漏者死。下痢如竹筒注者,不可治。 下痢如魚腦者,半生半死。 <目錄>卷第一
<篇名>禁口痢 屬性:(胃口熱甚故也。) 黃連多加人參煮湯,終日呷之,如吐了再吃,開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此以火濟火,以滯益滯,哀哉。 一方∶臍中用田螺, 之以引下其熱。 亦有誤服熱藥澀藥之毒犯胃者,當明審以祛其毒。痢方亦作丸∶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當歸 白芍藥 滑石 甘草 桃仁 白術(各等分) 上為末,神曲糊丸。 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術、白術、濃樸、茯苓、滑石 上煎,下保和丸。 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以食積治。 蒼術 白術 黃芩 白芍 滑石 茯苓 甘草 陳皮 炒曲 上煎,下保和丸。 又下痢法∶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兼升藥(藥熱)。 <目錄>卷第一
<篇名>泄瀉 屬性:(濕、氣虛、火、痰、食積。) 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也。飲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氣虛也。腹痛瀉水,腹鳴,痛一陣 瀉一陣,是火也?;驗a,時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后痛減者,是食積也。 濕,燥濕兼滲泄之。四苓散加蒼術、白術。甚者,二術炒。 氣虛,人參、白術、芍藥(炒)、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水。黃芩、木通入四苓散。 痰積,宜豁之。海石、青黛、黃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積,宜消導疏滌之。神曲、大黃。 以上諸藥皆作丸子服之。 凡泄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治之。 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而初得之者,恐必變他疾,為禍不小矣。殊不知多 因于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止瀉方 肉豆蔻(五錢) 滑石(春冬一兩二錢) 半夏(二兩半,秋二兩) 又方姜曲丸 陳曲(六兩,炒) 陳麥(亦可) 茴香(五錢) 生姜(一兩) 上炒白術、炒曲、炒芍藥,或丸、或散、或湯,作丸妙。 <目錄>卷第一
<篇名>脾泄 屬性:治一老人,奉養(yǎng)大過,飲食傷脾,常常泄瀉,亦是脾泄之疾。 白術(二兩,炒) 白芍藥(一兩,酒拌炒) 神曲(一兩半,炒) 山楂(一兩半,炒) 半夏(一 兩,洗) 黃芩(五錢炒) 上為末,荷葉包,飯煨為丸。 治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shù),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膿后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 重。參術為君,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術,最少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證俱減,獨小便不利,以 益元散服之。 <目錄>卷第一
<篇名>霍亂 屬性:戴云∶霍亂者,吐也,有聲有物。凡有聲無物而躁亂者, 謂之干霍亂也。 轉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近兩旁邊,此乃千金妙法也。 內(nèi)有所積,外有所感,陽不升,陰不降,乖隔而成矣。切勿以米湯,吃之立死。脈多伏,為絕。 見成吐瀉還用吐,提其氣起。 大法∶生姜理中湯最好。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吐用二陳湯加減亦可;或梓樹木煎湯吐亦可。 <目錄>卷第一
<篇名>干霍亂 屬性:此病最難治,死在須臾,升降不通故也。 此系內(nèi)有物所傷,外有邪氣所遏。有用吐法者,則兼發(fā)散之義也。 吐提其氣,極是良法。世多用鹽湯。 有用溫藥解散者,其法,解散不用涼藥。 二陳湯加和解散∶川芎,防風、蒼術、白芷。 <目錄>卷第一
<篇名>嘔吐 屬性:凡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 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郁于胃口者,胃中有痰有熱者,然胃中有火與痰而致嘔吐者,多矣。 朱奉議以半夏、生姜、橘皮為主。 孫真人誤以噦為咳逆。 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梔子、黃連、生姜。 久病嘔者,胃虛不納谷也。以生姜、人參、黃 、白術、香附。 <目錄>卷第一
<篇名>惡心 屬性:(有熱、有痰、有虛。) 戴云∶惡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惡心,非心經(jīng)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 宜用生姜,蓋能開胃豁痰也。皆用生姜,隨證用藥。 <目錄>卷第一
<篇名>翻胃 屬性:(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發(fā)揮備言。) 戴云∶翻胃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血虛者,脈必數(shù)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 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shù)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shù);二者可治。血虛者,四 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兼病,必 用童便、竹瀝、姜汁、牛羊乳。 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 痰用二陳湯為主。寸關脈沉,或伏而大。 有氣滯結者,通氣之藥皆可用也。寸關脈沉而澀。 氣虛,四君子湯為主。血虛,四物湯為主。左手脈無力,大不可用香燥之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馬剝兒燒灰存性一錢重,好棗肉,平胃散二錢,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后隨病源調理,神效。 陳皮(三斤三兩) 濃樸(三斤二兩) 甘草(三十兩) 蒼術(五斤) <目錄>卷第一
<篇名>傷食 屬性:戴云∶惡食者,胸中有物。導痰補脾。二陳湯加白術、山楂、川芎、蒼術。 <目錄>卷第一
<篇名>痞 屬性:(食積兼濕。東垣有法有方。) 又痞滿方 吳茱萸(三兩) 黃連(八兩) 粥為丸。 軟石膏碾末,醋丸,如綠豆大,瀉胃火、食積、痰。 <目錄>卷第一
<篇名>噯氣 屬性:(胃中有火、有痰。) 南星、半夏、軟石膏、莎草根,或湯、或丸。 <目錄>卷第一
<篇名>吞酸 屬性:戴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郁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如谷肉在器,濕熱則易酸也。 必用茱萸順其性而折之,反佐∶茱萸、黃連。 <目錄>卷第一
<篇名>嘈雜 屬性:(只是痰因火動。) 戴云∶此即俗謂之心嘈也。 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梔子、黃芩為君。 南星 半夏 橘皮 熱多加青黛。 肥人嘈雜,二陳湯加撫芎,用蒼術、白術、炒梔子。 <目錄>卷第一
<篇名>五疸 屬性:不用分五,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并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余但利小便為先,小便 利白,即黃自退。 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 熱多者加黃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 <目錄>卷第一
<篇名>消渴泄瀉 屬性:先用白術、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后,卻服消渴藥。 消渴,養(yǎng)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 黃連末、天花粉末、人乳、生藕汁、生地黃汁。 上二物汁為膏,入上藥搜和,佐以姜汁和蜜湯為膏,徐徐留于舌上,白湯少許送下。 能食加軟石膏。栝蔞根治消渴神藥。 <目錄>卷第一
<篇名>水腫 屬性:戴云∶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此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補。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 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 二陳湯加白術、人參為主,佐以蒼術、炒梔子、黃芩、麥門冬,制肝木。若腹脹,少佐濃樸。氣不運, 加木香、木通。 氣若陷下,升麻柴胡提之。隨證加減,必須補中。 產(chǎn)后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以蒼術、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劑白術補脾。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jiān)之。 有熱當清肺,麥門冬、黃芩之屬。 一方∶用山梔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飲送下。若胃脘熱,病在上者,帶皮用。 <目錄>卷第一
<篇名>鼓脹 屬性:(又名單鼓。其詳在格致論中。) 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須必遠音樂、斷濃味。 以大劑人參、白術,佐以陳皮、茯苓、蒼術之類。 有血虛,當以四物湯行血。 脈實兼人壯盛者,或可用攻藥,便用收拾白術為主。濃樸治腹脹,因味辛,以散其氣在中焦故也。 <目錄>卷第一
<篇名>自汗 屬性:(屬氣虛、濕熱、陽虛。) 東垣有法有方 人參、黃 少佐桂枝。 陽虛,附子亦可用。 撲法∶ 牡蠣、麩皮、 本、糯米、防風、白芷、麻黃根為末,周身撲之。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 痰證亦有汗者。 <目錄>卷第一
<篇名>盜汗 屬性:(血虛、陰虛。) 戴云∶盜汗者,睡則汗自出,覺則無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小兒不須治。 東垣有法有方,當歸大黃湯。 盜汗方 白術(四兩。一兩用黃 同炒;一兩用石斛同炒;一兩用牡蠣末同炒;一兩用麩皮同炒。各微黃色。余藥 不用,只用白術。)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粟米湯調下,盡四兩效。 <目錄>卷第一
<篇名>吃逆 屬性:(有痰、氣虛、陰火。視其有余、不足治之。) 戴云∶吃逆者,因痰與熱,胃火者極多。 不足者,人參、白術湯下大補丸。 有余并痰者,吐之。人參蘆之屬。 <目錄>卷第一
<篇名>頭風 屬性:(有痰者多。) 左屬風。荊芥、薄荷。 屬血虛。川芎、當歸、芍藥。 右屬痰。蒼術、半夏。 屬熱。黃芩。 搐藥有用蓽茇、豬膽。 <目錄>卷第一
<篇名>頭痛 屬性:(多主于痰。) 痛甚者火多。亦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 清空膏治諸般頭痛,除血虛頭痛不治。 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必用川芎當歸湯。 古方有追涎藥,出東垣試效。 羌活 防風 黃連(各炒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二錢) 甘草(一兩半,炙) 黃芩(三兩, 刮去黃色,銼碎一半,酒炒一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熱盞內(nèi)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nèi),少用湯送下,臨臥服之。 <目錄>卷第一
<篇名>頭眩 屬性:痰挾氣、虛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并降火藥。 屬痰,無痰則不能作眩。 屬火,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多者左手脈數(shù),熱多。脈澀,有死血。 右手脈實,痰積。脈大,必是久病。 <目錄>卷第一
<篇名>眩暈 屬性:(火動其痰。) 二陳湯加黃芩、蒼術、羌活,散風行濕?;蛴梅里L行濕之劑可也。 昔有一老婦,患赤白帶一年半,是頭眩,坐立不久,睡之則安。專用治赤白帶除之,其眩自安矣。 <目錄>卷第一
<篇名>眉棱痛 屬性:風熱痰,作風痰治,類痛風。白術,酒黃芩末,茶調服。 又方∶川烏頭、草烏,二味為君,童便浸洗,炒,去毒,細辛、黃芩、羌活、甘草,佐之。 <目錄>卷第一
<篇名>耳聾 屬性:少陽厥陰熱多,皆屬于熱,耳鳴者是。 戴云∶亦有氣閉者,蓋亦是熱。氣閉者,耳不鳴也。 蓖麻子(四十九粒) 棗肉(十個) 上入人乳搗成膏子,石頭上略曬干,便丸如桐子大,以綿裹塞于耳中。 又方∶用鼠膽入耳中,尤好。仍開痰、散風熱。 大病后,須用四物湯降火。 有陰虛火動耳聾者,亦如上法。 <目錄>卷第二
<篇名>心痛 屬性:(即胃脘痛。) 心痛,雖日數(shù)多,不吃飲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后,方可吃物。 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時,當以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 病得之稍久,則成郁矣。郁則蒸熱,熱則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添病耶。由 是古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向導,則邪伏而病易退,正易復而病易安。雖然,病安之后,若縱恣口味,不改前 非,病復作時,必難治之也。 山梔炒,去皮,每十五個濃煎湯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煎小沸服。或入芎一錢尤妙。山梔大者用七 個或九個。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非山梔子不可。佐以姜汁,或半夏、橘紅各五,黃芩三,甘草一。用二陳湯 加蒼、芎,倍加炒梔。痛甚者,加炒干姜從之反治之法。心痛輕者,散之。麻黃、桂枝。重者,加石堿、川芎、 蒼術、梔子必炒去皮用,作丸服之。 凡治病必須先問平日起居如何。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血流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 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氣,血藥中兼用之。 以物拄按痛則止者,挾虛也,以二陳湯加炒干姜和之。 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苦楝根、錫灰之類。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痛甚者,脈必伏。多用溫藥,不用參術,可用附子。 諸痛不可用補氣藥。 客寒犯胃,草豆蔻丸用之。熱亦可用,止用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裹燒熱去皮) 吳茱萸(湯泡,洗去梗焙干) 益智仁 白僵蠶 橘皮 人參 黃 (以上各八分) 生甘草 歸身 炙甘草 桂皮(各六分) 曲末 姜黃(各四分) 桃仁(七個,去皮) 半 夏(一錢,洗) 麥 (一錢半,炒黃) 澤瀉(一錢,小便多減半用之) 柴胡(四分) 詳膈下痛多為用之。 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極細末,同桃仁研勻,用湯泡,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 丸,食遠,用熱白湯送下。旋斟酌多少用之。 又方∶用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服。亦治白帶。 又方∶脾痛用海蛤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姜煎辣湯,調服為佳。 又方∶單用牡粉,酒調下一二錢。氣實不可用。 <目錄>卷第二
<篇名>腰痛 屬性:(濕熱、腎虛、瘀血。) 濕熱腰痛者,遇天陰或坐久而發(fā)者是。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者是也。 脈大者腎虛,用杜仲、龜板、黃柏、知母、枸杞、五味之類,用豬脊髓丸。 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中加桃仁、紅花。 濕熱者,用蒼術、杜仲、黃柏、川芎。 痰者,用南星。 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 諸痛不可用人參。蓋人參補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矣。 臍下忽大痛者,人中如黑色者,多死。難治也。 人面上忽有紅點者,多死。 <目錄>卷第二
<篇名>脅痛 屬性: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肝急;有痰流注。 木氣實∶川芎、蒼術、青皮、當歸,龍會丸,瀉火要藥。 死血∶桃仁、紅花、川芎。 痰流注∶二陳湯加南星、蒼術、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蒼術。血病入血藥中行血。脅痛甚者,用姜汁下龍會丸,肝火盛故也。 咳嗽脅痛,二陳湯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目錄>卷第二
<篇名>腹痛 屬性:(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 戴云∶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 者,甚欲大便,利后痛減者是。濕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脈弦強者食。脈滑者痰。 滑痰多作腹痛,用苔芎、蒼術、香附、白芷、生姜汁、入湯服。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 黃芩、黃連、梔子。 凡心腹痛,必用溫散。此是郁結不散,阻氣不運,故病在下者多屬食,宜溫散之。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蒼術、香附、白芷、 干姜、茯苓、滑石。 <目錄>卷第二
<篇名>痛風 屬性:四肢百節(jié)走痛∶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大法主方∶蒼術、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酒黃芩。 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 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 血虛者,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 薄桂治痛風。無味而薄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術等治之。 上中下痛風方∶ 威靈仙(三錢) 南星(二兩) 苔芎(二兩) 桃仁(五錢) 白芷(五錢) 桂枝(三錢) 防己 (半錢) 蒼術(二兩) 黃柏(二兩,酒浸炒) 紅花(一錢半) 羌活(三錢) 神曲(一兩,炒) 草龍膽(五分) 張子元氣血虛有痰濁陰火痛風 人參(一兩) 白術(二兩) 黃柏(二兩,炒黑色) 山藥(一兩) 海石(一兩) 鎖陽(五錢) 干姜(五錢,燒灰) 南星(一兩) 敗龜板(二兩,酒炙) 熟地黃(二兩) 粥為丸。 治臂痛 半夏(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五分) 蒼術(一錢半) 酒芩(一錢) 威靈仙(三分) 白術 (一錢) 甘草(少許,炒) 南星(一錢) 香附(一錢) <目錄>卷第二
<篇名>勞瘵 屬性:(其主在乎陰虛,痰與血病。)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文武火熬,約童便減二斗,去蒿,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個,再熬數(shù) 沸,甘草末收之。 虛勞身瘦屬火。因火燒爍。 勞病,四物湯加人尿、姜汁。 <目錄>卷第二
<篇名>咳血 屬性:(痰盛、身熱、多是血虛。) 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內(nèi)有血者是。嘔血者,嘔全血者是。咯血者,每咯出血,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 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雖有名色分六,俱是熱證,但有虛、實、新、舊之不 同?;蛲詾楹撸`也。 青黛 訶子 山梔 海石 栝蔞仁 上為末,姜汁蜜調,噙化。嗽甚者,加杏仁。后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 <目錄>卷第二
<篇名>嘔血 屬性:(火載血上,錯經(jīng)妄行。) 脈大、發(fā)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人參、黃 、蜜炙黃柏、荊芥,并當歸、生地黃用之。 嘔血,用韭汁、童便、姜汁、磨郁金同飲之,其血自清。 火載血上,錯經(jīng)妄行,四物湯加炒梔子、童便、姜汁。 山茶花、童便、姜汁,酒調。 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 痰帶血絲出者,童便、姜汁、竹瀝。 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相吞,用郁金細研入在二物之內(nèi),同飲。其血自消。 又方∶治衄血以郁金。如無郁金,以茶、姜汁、童便和好酒調服,即止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咯血 屬性: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用之,加四物湯、地黃膏、 牛膝膏之類。 <目錄>卷第二
<篇名>衄血 屬性:涼血行血為主。犀角地黃湯入郁金同用。 經(jīng)血逆行,或血腥,或唾血吐血,用韭葉汁立效。 <目錄>卷第二
<篇名>溺血 屬性:(屬熱。) 山梔子炒,水煎服;或用小薊琥珀。 有血虛者,四物湯加牛膝膏。 <目錄>卷第二
<篇名>下血 屬性:不可純用寒涼藥,必于寒涼藥中用辛味并溫,如酒浸炒涼藥、酒煮黃連之類。 有熱,四物湯加炒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 下血屬虛,當歸散四物湯加炮干姜、升麻。 又方∶用白芷五倍子丸。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 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生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消熱可也。 內(nèi)經(jīng)謂身熱即死,寒則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證詳之則可。今豈無身熱生寒而死者。 脈沉小流連或微者,易治。 脈浮大洪數(shù)者,難愈。宜滑不宜弦。 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清者十法?;蚪獗?,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區(qū)分易治難治極密。但與瀉 同,立法不分。學人當辨之。 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 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者,宜溫。 暴病、身熱、脈浮洪者,宜清。 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汗者。 初得時,原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用之法。稍久氣虛,則不可。 先水泄,后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 先膿血,后水泄,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如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 之義。如虛者,亦宜審之。 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藥。如傷冷物者,或可用,亦宜謹之。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nèi),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腸風 屬性:(獨在胃與大腸出。) 黃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目錄>卷第二
<篇名>夢遺 屬性:(專主熱、脫精。) 戴云∶因夢交而出精者謂之夢遺。不因夢而自泄精者,謂之精滑。皆相火所動,久則有虛而無寒者也。 帶下與夢遺同法治。 青黛 海石 黃柏 即椿樹根丸。 內(nèi)傷氣血,不能固守,當補以八物湯加減,吞椿樹根丸。思想成病,其病在心,安神帶補,熱則流通。 知母 黃柏 蛤粉 <目錄>卷第二
<篇名>精滑 屬性:(專主濕熱。) 戴云∶滑者,小便精滑下也。俱是膀胱濕熱,雖有赤白之異,終無寒熱之別。河間云∶天氣熱則水混濁, 寒則澄澈清冷,由此觀之,濁之為病,濕熱明矣。 黃柏 知母 牡蠣 蛤粉 又方∶ 良姜(三錢) 芍藥(二錢) 黃柏(二錢,燒灰存性) 樗樹皮(白皮,一兩半。) 上為末,糊為丸。每服三十丸。 <目錄>卷第二
<篇名>濁 屬性:濕熱、有痰、有虛,赤濁屬血、白濁屬氣,寒則堅凝、熱則流通。 大率皆是濕熱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燥去濕。赤者乃是濕傷血,加白芍藥。仍用 珍珠粉丸加椿樹根皮、滑石、青黛等作丸。 虛勞者,用補陰藥,大概不利熱藥。 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陳湯去其熱。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胃中之氣。丸藥用∶ 青黛 黃柏(炒褐色) 干姜(炒微黑色) 海石 蛤粉 胃中濁氣下流為赤白濁者,用柴胡、升麻、蒼術、白術、二陳湯。丸藥用樗末、蛤粉、炒姜、炒黃柏。 專主胃中之濁氣下流,滲入膀胱,用青黛、蛤粉。 肝脈弦者,用青黛以瀉肝。 又方∶ 黃柏(一兩,炒黑) 生柏(二錢半;一作三兩) 海石(二兩) 神曲(五錢) 為末,水丸。 有熱者,黃柏、滑石、青黛之類。 燥濕痰∶南星、半夏、蛤粉。 上神曲為丸,青黛為衣?;蛴煤J? 張子元氣血兩虛,有痰,痛風時作,陰火間起,小便白濁,或帶下赤白,方在前痛風中。 一人便濁,常有半年,或時夢遺,形瘦,作心虛主治∶珍珠粉丸和勻定志丸服。 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yǎng)膏粱,飲食肥美,中焦不清,濁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白濁即是濕痰也。 戴云∶斷用二陳湯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氣;加蒼術去濕;白術補胃;全在活法。服四帖后, 濁減大半。覺胸滿,因柴胡、升麻升動其氣。痰阻滿閉,用二陳湯加炒曲、白術。素無痰者,升動胃氣不滿。 丸藥方 青黛 椿皮 蛤粉 滑石 干姜(炒) 黃柏(炒) 上為末,炒神曲糊丸。仍用前燥濕痰丸,亦能治帶。 又方 滑石利竅,黃柏治濕熱,青黛解郁結,蛤粉咸寒入腎,炒干姜味苦,斂肺氣下降,使陰血生。干姜鹽制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淋 屬性:皆屬于痰熱。 淋者,小便淋漓,欲去不去,不去又來,皆屬于熱也。解熱利小便,山梔子之類,用苦甘草煎服。諸 藥中皆加牛膝。 老人亦有氣虛者,人參、白術中帶木通、山梔。 亦有死血作淋者,以牛膝作膏。此證亦能損胃不食。 <目錄>卷第二
<篇名>小便不通 屬性:氣虛、血虛、痰、風閉、實熱。 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之,蓋氣承載其水也。 氣虛,用人參、黃 、升麻等,先服后吐?;騾?藥中探吐。 血虛,四物湯先服后吐,芎歸湯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后吐。皆用探吐。 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香、香附探吐,實熱利之。 一婦人脾痛,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于下焦。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后,渣再煎服吐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關格 屬性:戴云∶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以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 <目錄>卷第二
<篇名>小便不禁 屬性:屬熱、屬虛。 戴云∶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為氣虛也。熱者,五苓散加解毒散。虛者,五苓散加四物湯。 <目錄>卷第二
<篇名>癇 屬性:(驚、痰、宜吐。) 戴云∶痰者,俗曰豬癲風者是也。 大率行痰為主,黃連、南星、栝蔞、半夏。 尋痰尋火分多少,治無不愈。 分痰分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用東垣安神丸。 此證必用吐,吐后用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目錄>卷第二
<篇名>健忘 屬性:戴云∶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世事者。 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目錄>卷第二
<篇名>怔忡 屬性:(大段屬血虛。) 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 真覺心跳者,是血少。用四物安神之類。 <目錄>卷第二
<篇名>驚悸 屬性:(血虛,用朱砂安神丸。) <目錄>
<篇名>卷第二 屬性:(大率與癇病相似。) 多是血虛有火兼痰,人參、竹瀝之類。不用兼風藥。 <目錄>卷第二
<篇名>血塊 屬性:(一名積瘕) 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此理曉然。醋煮海石、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 附之類。 白術湯吞下瓦龍子,能消血塊,次消痰。 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 行死血塊去,須大補。石堿一物,有痰積,有血塊,可用洗滌垢膩,又消食積。 <目錄>卷第二
<篇名>吐蟲 屬性:以黑錫炒成灰,檳榔末、米飲、調下。 <目錄>卷第二
<篇名>瘕 屬性:戴云∶積聚 瘕∶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是 ?;蛴谢驘o,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用蜀葵根煎湯,煎人參、白術、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湯,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 一服可見塊下。 病重,補接之后,加減再行。 消塊丸,即千金大硝石丸。只可磨塊,不令人困,須量虛實而用可也。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上為末,以三年苦酒三斗,置銅器中,以竹片作準,每入一升作一刻,拄器中熬。先納大黃,不住手攪, 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則取。丸如雞子中黃大。每服一丸,米飲下。如不能 大丸,則作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后下如雞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后,忌風冷。淡軟粥將理。 又三圣膏 未化鍛石(半斤,為末,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火外,候熱少減,次 下大黃末) 大黃(一兩,為末,就爐炒,伺熱減,入桂心末) 桂心(半兩,為末,略炒,入米醋熬成膏藥, 濃攤,貼患處。) 貼積聚塊 大黃 樸硝(各一兩) 上為末,用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痞塊在皮里膜外,須用補氣。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濃味。 茶癖∶ 石膏 黃芩 升麻 上為末,砂糖水調服。 癭氣,先須斷濃味。海藻(一兩) 黃藥(二兩) 上為末,以少許置于掌中,時時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須止后藥服。 食積一方,乃在婦人門食積條下。 <目錄>卷第二
<篇名>疝 屬性:濕熱痰積,流下作痛,大概因寒郁而作也;即是痰飲、食積、并死血。 戴云∶疝本屬厥陰,肝之一經(jīng)。余嘗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 子和云∶疝本肝經(jīng),宜通勿塞。只此見治之法;專主肝經(jīng),與腎絕無干,不宜下。 濕多疝氣,灸大敦穴。 食積與瘀血成痛者∶ 梔子 桃仁 山楂 枳實 吳茱萸 上為末,生姜汁、順流水作湯,調服。 按之不定,必用桂枝,屬虛。 桂枝 山梔(炒) 烏頭(細切;炒) 上為末,姜汁為丸。每服三十丸,劫痛。 治疝方,定痛速效。濕勝者加荔枝。 枳殼(十五個) 山梔(炒) 糖球(炒) 茱萸(炒) 又方∶守丸。治 要藥,不疼者。 蒼術 南星 白芷 山楂 川芎 半夏 枳實 為末,神曲作丸。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大腸,惡寒發(fā)熱,小腹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 山梔(炒) 枳殼(炒) 桃仁(炒) 山楂(等分) 上研細,砂缽內(nèi)入生姜汁,用水一盞煎令沸。熱服之。 治諸疝發(fā)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以生姜汁湯調服。亦能治心痛。 治疝方∶ 梔子 桃仁 橘核 茱萸 川烏 上碾煎服。劫藥用烏頭細切,炒梔子橘核散,單止痛。 <目錄>卷第二
<篇名>腳氣 屬性:蒼術(鹽炒) 白術 防己 檳榔 川芎 犀角 甘草 木通 黃連 生地黃(酒炒) 黃柏 有熱加 黃芩 黃連 有熱加竹瀝、姜汁。 大熱及時令熱加石膏。大便實加桃仁。小便澀加牛膝。 有食積流注。 蒼術 黃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犀角 檳榔 血虛加牛膝、龜板。 如常腫者,專主乎濕熱,朱先生有方。肥人加痰藥。 戴云∶有香港腳沖心,宜四物加炒柏。再宜涌泉穴用附子津拌貼,以艾灸,泄引其熱。 健步丸 歸尾 芍藥 陳皮 蒼術(各一兩) 生地黃(一兩半) 大腹子(三個) 牛膝 茱萸(各半兩) 黃芩(半兩) 桂枝(二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每服百丸,白術、通草煎湯,食前下。 一婦人足腫 黃柏 蒼術 南星 紅花(酒洗) 草龍膽 川芎 牛膝(酒洗) 生地黃 筋動于足,大指動上來至大腿,近腰結,奉養(yǎng)濃因風寒作。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術、南星。 筋轉皆屬乎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 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生故也。不可用附子,可用參,多服。 <目錄>卷第二
<篇名>痿 屬性: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濕熱、痰、無血而虛、氣弱、瘀血。 濕熱,東垣健步方中,加燥濕降陰火藥。芩柏蒼術之類。 濕痰,二陳湯中加蒼術、黃芩、黃柏、白術之類,入竹瀝。 氣虛,四君子湯加蒼術、黃芩、黃柏之類。 血虛,四物湯中蒼術、黃柏下補陰丸。 亦有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 健步丸方 羌活 柴胡 滑石 甘草(炙) 天花粉(酒制,各半兩) 防己 防風 澤瀉(各三錢) 肉桂 (半錢) 川烏 苦參(酒制各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愈風湯,以空心下。 <目錄>卷第二
<篇名>發(fā)熱 屬性:(陰虛難治。) 戴云∶凡脈數(shù)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 陰虛發(fā)熱,用四物湯加黃柏。兼氣虛,加參 白術。蓋四物湯加黃柏,是降火補陰之妙藥。 又云∶陰虛發(fā)熱,用四物湯。甚者加龜板、炒黃柏。 吃酒人發(fā)熱者難治。 不飲酒之人若因酒而發(fā)熱者,亦難治。 一男子年三十歲,因酒發(fā)熱,用青黛、栝蔞仁、姜汁,每日以數(shù)匙入口中,三日而愈。 <目錄>卷第二
<篇名>陽虛惡寒 屬性:戴云∶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用人參、黃 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氣。 一女子惡寒,用苦參一錢、赤小豆一錢、為末,齏水吐。用川芎、蒼術、南星、黃芩、酒曲丸。 <目錄>卷第二
<篇名>手心熱 屬性:梔子 香附 蒼術 白芷 川芎 半夏(生用) 為末,曲糊丸。 <目錄>卷第二
<篇名>手麻 屬性:此是氣虛也。 <目錄>卷第二
<篇名>手木 屬性:東垣云∶麻木,氣不行也。補。肺中之氣是濕痰死血。 十指麻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目錄>卷第二
<篇名>厥 屬性:(因痰,用白術、竹瀝。) 厥者,手足冷也。熱厥逆也,非寒證。因氣虛血虛。 熱承氣湯,外感解散,加姜汁酒。 <目錄>卷第二
<篇名>面寒面熱 屬性:火起,寒郁熱。面寒,退胃熱。 <目錄>卷第二
<篇名>喉痹 屬性:大概多是痰熱也,只以桐油吐之?;蛴明旮赡媪魉?。 又方∶用李實根皮一片噙口內(nèi),更用李實根碾水敷項上,一遭立效。新采園中者。 <目錄>卷第二
<篇名>纏喉風 屬性:戴云∶屬痰熱。纏喉風者,謂其咽喉里外皆腫者是也。用桐油,以鵝翎探吐。又法∶用燈油腳探吐之。又 方∶用遠志去心,水調,敷項上,一遭立效。 <目錄>卷第二
<篇名>咽喉生瘡 屬性:多屬虛。血熱游行無制,客于咽喉。人參、蜜炙黃柏、荊芥。 虛∶人參、竹瀝、無實火。 熱∶黃連、荊芥、薄荷、硝石。 上為細末,用蜜姜汁調噙。 血虛,四物湯中加竹瀝。 <目錄>卷第二
<篇名>口瘡 屬性:服涼藥不愈者,此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可。 又方∶用西瓜漿水,口痛甚者,以此徐徐飲之。冬月紫榴皮燒灰噙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酒鼻 屬性:(血熱入肺。) 四物湯加陳皮、紅花、酒炒黃芩、煎,入好酒數(shù)滴,就炒五靈脂末,服效。又用桐油入黃連,以天吊藤, 燒油熱,敷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肺癰 屬性:已破入風者不治。搜風湯吐之。(出醫(yī)壘元戎) 收斂瘡口,止有合歡樹皮、白蘞煎湯飲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肺痿 屬性:專主養(yǎng)肺、養(yǎng)血、養(yǎng)氣、清金。 <目錄>卷第二
<篇名>天瘡 屬性:通圣散及蚯蚓泥略炒,蜜調敷之,妙。 從肚皮上起者,里熱發(fā)外,還服通圣散可也。 <目錄>卷第二
<篇名>漏瘡 屬性: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 、術、歸、芎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濃,以艾炷灸 之。漏大艾炷亦大,漏小艾炷亦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 干研為末,再和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如前法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前氣血藥作膏藥貼之。 <目錄>卷第二
<篇名>痔漏 屬性:用五倍子、樸硝、桑寄生、蓮房煎湯,先熏后洗。腫者,用木鱉子五倍子研細末,調敷。 漏專以涼藥為主。 痔漏方 人參 黃 當歸 川芎 升麻 枳殼 條芩 槐角 <目錄>卷第二
<篇名>腸癰 屬性:作濕熱食積治,入風難治。 治漏外塞藥∶蘆甘石小便 ,牡礪粉。 <目錄>卷第二
<篇名>結核 屬性:或在頸、在項、在身、在臂;如腫毒者,多痰注作核不散。治耳后頂門各一塊。 僵蠶(炒) 青黛 膽星 酒大黃 上為末,蜜丸,噙化之。 頸頰下生痰核,二陳湯加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 治臂核作痛∶ 連翹 防風 川芎 酒芩 蒼術 皂角刺 治環(huán)跳穴痛,防生附骨癰方∶ 以蒼術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月加桂枝,夏月加條子黃芩。體虛者加土牛膝,以生甘草為使,大料 煎,入生姜汁帶辣食前飲之。病甚者,加黃柏、桂枝。十數(shù)帖發(fā)不動,少加大黃一兩帖,又不動者,恐癰將成 矣;急撅地成坑,以 火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體,伏熱氣熏蒸,腠理開、血氣暢而愈。 <目錄>卷第二
<篇名>脫肛 屬性:氣熱、氣虛。 氣虛補氣,用人參、當歸、黃 、川芎、升麻。 血虛者,四物湯。 血熱者涼血,四物湯加黃柏炒。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經(jīng)水 屬性:經(jīng)水、經(jīng)候、過期而作痛者,乃虛中有熱,所以作痛。 經(jīng)水不及期,血熱也。四物湯加黃連。 經(jīng)候將來而作痛者,血實也。 桃仁 香附 黃連 過期乃血少也。 川芎 當歸 帶人參白術與痰藥。 過期,紫黑色有塊,血熱也,必作痛。 四物湯加黃連、香附。 淡色過期者,乃痰多也。 二陳湯加川芎、當歸。 紫色成塊者,乃是熱也。四物湯加黃連之類。 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漸昏。肥人如此。 南星 蒼術 香附 川芎 作丸服。 肥人不及日數(shù)而多者,痰多、血虛、有熱。前方加黃連、白術。若血枯經(jīng)閉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 軀肥脂滿經(jīng)閉者,導痰湯加芎連。不可服地黃,泥膈故 也。如用,以生姜汁炒。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血崩 屬性:崩之為病,乃血之大下,豈可為寒。但血去后,其人必虛,當大補氣血。 東垣有治法,但不言熱。其主于寒,學人宜再思之。 急則治其標。白芷湯調百草霜。 甚者,棕櫚皮灰,后用四物湯加干姜調理。 因勞者,用參 帶升補藥。 因寒者加干姜。因熱者加黃芩、參、 。 崩過多者,先服五靈脂末一服,當分寒熱。五靈脂能行能止。婦人血崩用白芷、香附為丸。 白帶用椒目末,又用白芷末。 一方∶用生狗頭骨燒灰存性,或酒調服,或入藥服之。 又方∶用五靈脂半生半熟為末,以酒調服。 氣虛血虛者,皆于四物湯加人參、黃 。 漏下乃熱而虛者,四物湯加黃連。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帶下赤白 屬性:(赤屬血、白屬氣、主治燥濕為先。) 帶、漏、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升。無人知此。肥人多是濕痰。 海石 半夏 南星 蒼術 川芎 椿皮 黃柏 瘦人帶病少,如有帶者,是熱也。 黃柏 滑石 川芎 椿皮 海石 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陳湯加蒼術、白術,仍用丸子(一本作瓦龍子)。 又云∶赤白帶皆屬于熱,出于大腸小腸之分。 一方∶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湯下,治白帶;亦治心痛。 羅先生治法∶或十棗湯、或神 丸、或玉燭散、皆可用,不可峻攻。實者可用此法,虛則不宜。 血虛者,加減四物湯。 氣虛者,以參術陳皮間與之。 濕甚者,用固腸丸。 相火動者,于諸藥中少加炒柏。 滑者,加龍骨、赤石脂。 滯者,加葵花。性燥者,加黃連。 寒月少入姜附。臨機應變,必須斷濃味。 良姜 芍藥 黃柏(二錢,各燒灰) 入椿樹皮末(一兩半) 上為末,粥為丸。每服三四十丸。 痰氣帶下者∶ 蒼術 香附 滑石 蛤粉 半夏 茯苓 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 南星 蒼術 黃柏(炒焦) 滑石 半夏 川芎 辛夷 牡蠣粉(炒) 茯苓 白帶并痛風∶ 半夏 茯苓 川芎 陳皮 甘草 蒼術(炒浸) 南星 牛膝 黃柏(酒浸,曬干炒)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子嗣 屬性:肥盛婦人不能孕育者,以其身中脂膜閉塞子宮,而致經(jīng)事不能行??捎脤禍?。 瘦怯婦人不能孕育者,以子宮無血,精氣不聚故也。可用四物湯,養(yǎng)血、養(yǎng)陰等藥。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產(chǎn)前胎動 屬性:孕婦人因火動胎,逆上作喘者,急用條黃芩、香附之類。將條芩更于水中沉,取重者用之。 固胎 地黃(半錢) 人參 白芍(各一錢) 白術(一錢半) 川芎 歸身尾(一錢) 陳皮(一錢) 甘 草(二錢) 糯米(一十四粒) 黃連(些?。?黃柏(些?。?桑上羊兒藤(七葉完者) 上 咀煎湯服之。 血虛不安者用阿膠。痛者縮砂,行氣故也。 一切病不可表。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惡阻 屬性:(從痰治。) 戴云∶惡阻者,謂婦人有孕惡心,阻其飲食者是也。 肥者有痰,瘦者有熱,多用二陳湯。 或白術為末,水丸。隨所好,或湯或水下。 婦人懷妊愛物,乃一臟之虛。假如肝臟虛,其肝氣止能生胎,無余物也。 血塊、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一半用茱萸炒,去茱萸;一半益智炒,去益智) 山梔(半兩,炒) 臺芎(半兩) 香附 (一兩,用便浸) 蘿卜子(一兩半炒) 山楂(一兩) 三棱 青皮 神曲(各半兩) 莪術(半兩,用米 醋煮) 桃仁(半兩,留尖去皮) 白芥子(一兩半,炒) 瓦龍子(消血塊) 為末,作丸子服之。 婦人血塊如盤,有孕難服峻削。 香附(四兩,醋煮) 桃仁(一兩,去皮尖) 海石(一兩,醋煮) 白術(一兩) 為末,神曲為丸。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束胎 屬性:束胎丸,第八個月服。 黃芩(酒炒。夏用一兩,秋用七錢半,冬用半兩) 茯苓(七錢半) 陳皮(二兩,忌火) 白術(二 兩粥為丸。) 束胎散即達生散 人參(半錢) 陳皮(半錢) 白術 白芍 歸身尾(各一錢) 甘草(二錢,炙) 大腹皮(三錢) 紫蘇(半錢) 或加枳殼、砂仁作一帖;入青蔥五葉,黃楊木葉梢十個,煎。待于八九個月,服十數(shù)帖,甚得力?;蛳? 加黃芩,冬不必加;春加川芎?;蛴袆e證,以意消息。 第九個月服 黃芩(一兩,酒炒。宜熱藥,不宜涼藥。怯弱人減半) 白術(一兩) 枳殼(七錢半,炒) 滑石(七 錢半,臨月十日前小便多時,減此一味。) 上為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熱湯下。不可多,恐損元氣。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安胎 屬性:白術 黃芩 炒面 粥為丸。 黃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 縮砂安胎治痛,行氣故也。 益母草即茺蔚子,治產(chǎn)前產(chǎn)后諸病,能行血養(yǎng)血。難產(chǎn)作膏∶地黃膏、牛膝膏。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胎漏 屬性:(氣虛、血虛、血熱。) 戴云∶胎漏者,謂婦人有胎,而血漏下也。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子腫 屬性:(濕多。) 戴云∶子腫者,謂孕婦手足、或頭面、通身浮腫者是也。用山梔炒一合,米飲湯吞下。三因方中有鯉魚湯。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難產(chǎn) 屬性:難產(chǎn)之由,亦是八九個月內(nèi)不謹者。 氣血虛故,亦有氣血凝滯而不能轉運者。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催生方 屬性:白芷灰 滑石 百草霜 上為末,芎歸湯或姜汁調服之。 治胎衣不下 婦人大全方,別有治法。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產(chǎn)后血暈 屬性:(虛火載血,漸漸暈來。) 用鹿角燒灰,出火毒,研為極細末,以好酒調,灌下即醒。行血極快也。 又方∶用韭葉細切,盛于有嘴瓶中,以熱醋沃之,急封其口,以嘴塞產(chǎn)婦鼻中,可愈眩暈。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產(chǎn)后補虛 屬性:人參 白術(各二錢) 黃芩 陳皮 川芎(各半錢) 歸身尾(半錢) 甘草(一錢,炙。) 有熱加 生姜(三錢) 茯苓(一錢) 必用大補氣血,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當清熱,補血氣。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消血塊 屬性:滑石(二錢) 沒藥(一錢) 麒麟竭(一錢,無則用牡丹皮) 為末,醋糊作丸。 瓦龍子能消血塊。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泄 屬性:川芎 黃芩 白術 茯苓 干姜 滑石 白芍(炒) 陳皮 咀,煎湯服。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惡露不盡 屬性:謂產(chǎn)后敗血所去不盡,在小腹作痛。 五靈脂 香附末 蛤粉 醋丸 甚者入桃仁(不去尖) 如惡血不下,以五靈脂為末,神曲糊丸,白術陳皮湯下。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中風 屬性:不可作風治,切不可以小續(xù)命湯服之。必大補氣血,然后治痰。當以左右手脈分其氣血多少而治。 口眼 斜,不可服小續(xù)命湯。 <目錄>卷之三\婦人科
<篇名>發(fā)熱惡寒 屬性:大發(fā)熱必用干姜,輕用茯苓,淡滲其熱。一應苦寒熱發(fā)表藥,皆不可用也。 才見身熱,便不可表。發(fā)熱惡寒,皆是氣血。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于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補氣藥多 于補血藥。 惡寒、發(fā)熱、腹?jié)M者,當去惡血。脈滿者不是,腹痛者是。 產(chǎn)后不可下白芍,以其酸寒伐生發(fā)之氣故也。 產(chǎn)后一切病皆不可發(fā)散。 <目錄>卷之三
<篇名>小兒科 屬性:小兒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 小兒肝病多,及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腎只是不足。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吐瀉黃膽 屬性:三棱 莪術 陳皮 青皮 神曲 麥芽 甘草 白術 茯苓 黃連 上為末,水調服。 傷乳吐瀉者加山楂。時氣吐瀉者加滑石。發(fā)熱者加薄荷。 吐瀉用益元散。錢氏五補五瀉之藥俱可用。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急慢驚風 屬性:發(fā)熱、口瘡、手心伏熱、痰熱、痰喘、痰嗽。 并用通法;重則用瓜蒂散,輕則用苦參赤小豆末。須酸齏汁調服。吐之后,用通圣散蜜丸服之。 驚有二證∶一者熱痰,主急驚,當直瀉之;一者脾虛,乃為慢驚,所主多死,當養(yǎng)脾。 東垣云∶慢驚者,先實脾土,后散風邪。 急者,只用降火、下痰、養(yǎng)血。 慢者,只用朱砂安神丸,更于血藥中求之。 黑龍丸 牛膽南星 礞石(各一兩,焰硝等分 ) 天竺黃 青黛(各半兩) 蘆薈(二兩半) 朱砂(三錢) 僵蠶(五分) 蜈蚣(二錢半,燒存性) 上為細末,煎甘草湯膏,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急驚薄荷湯下,慢驚桔梗、白術湯下。 神圣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 木香(三錢) 大黃(二兩,面裹煨熟為末。) 白牽牛(一兩,一半炒,一半生用) 黑牽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上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每服二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 時候,微利為度。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疳病 屬性:胡黃連丸 胡黃連(半錢,去果積) 阿魏(一錢半,醋煮,去肉積) 麝香(四粒) 神曲(二錢半,去食積) 黃連(二錢半,炒,去熱積) 上為末,豬膽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白術湯下。 小兒疳病腹大∶胡黃連丸二十丸,白術湯下。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痘瘡 屬性:(分氣虛、血虛補之。) 氣虛用人參、白術,加解毒藥。 但見紅點,便忌升麻葛根湯,發(fā)得表虛也。 吐瀉、少食、為里虛。不吐瀉、能食、為實。 里實而補,則結癰腫。 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或用燒人屎。黑陷甚者,燒人屎,紅、活、綻、凸為表實,而復用表藥,則 要潰爛不結痂。二者俱見,為表里俱虛。 痘瘡,或初出,或未出時,人有患者,宜預服此藥。多者合少,重者合輕。方用絲瓜近蒂三寸連瓜子皮燒 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吃。入朱砂末亦可。 解痘瘡毒藥 絲瓜 升麻 酒芍藥 甘草(生用) 糖球 黑豆 犀角 赤小豆 解痘瘡法,已出未出皆可用。朱砂為末,以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腹脹 屬性:蘿卜子(蒸) 紫蘇梗 陳皮 干姜(各等分) 甘草(減半) 食減者加白術,煎服。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夜啼 屬性:人參(一錢半) 黃連(一錢半,姜汁炒) 甘草(半錢) 竹葉(二十片) 作二服。加姜一片,煎服之。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口糜 屬性:戴云∶滿口生瘡者便是。江茶粉草敷之。 又方∶苦參、黃丹、五倍子、青黛各等分,敷之。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脫囊腫大 屬性:戴云∶脫囊者,陰囊腫大、墜下、不收上之說。 木通 甘草 黃連 當歸 黃芩 煎服。 脫囊,紫蘇葉為末,水調,敷上。荷葉裹之。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脫肛 屬性:戴云∶脫肛者,大腸脫下之說。 東北方陳壁上土,湯泡,先熏后洗。亦可用脫囊藥服之。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木舌 屬性:戴云∶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類。二者蓋是熱病。用百草霜、滑石、芒硝、為末, 酒調敷。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癮疹 屬性:(黑斑、紅斑、瘡癢。) 用通圣散調服。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咯紅 屬性:戴云∶咯紅者即唾內(nèi)有血,非吐血與咳血。 黑豆 甘草 陳皮 煎服。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吃泥 屬性:(胃熱故也。) 軟石膏 甘草 黃芩 陳皮 茯苓 白術 煎服。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痢疾食積 屬性:黃芩 黃連 陳皮 甘草 煎服。 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食積痢 炒曲 蒼術 滑石 芍藥 黃芩 白術 甘草 陳皮 茯苓 上 咀煎,下保和丸。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解顱 屬性:乃是母氣虛與熱多耳。 戴云∶即初生小兒頭上骨未合而開者。上以四君子湯、四物湯。有熱加酒芩、炒黃連、生甘草,煎服。 外以帛束緊,用白蘞末敷之。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蛔蟲 屬性:楝樹根為君,佐以二陳湯,煎服。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口噤 屬性:郁金 藜蘆 瓜蒂 為末,搐鼻。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風痰 屬性:南星(半兩,切) 白礬(半兩入器中,水高一指浸,曬干研細末) 白附子(一兩) 用飛白面為 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或二丸,姜蜜薄荷湯化下服之。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癩頭 屬性:用紅炭 長流水令熱,洗之。又服酒制通圣散。除大黃酒炒外,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調敷。 又方∶ 松樹濃皮(一兩,燒灰。) 白膠香(二兩,熬沸傾石上。) 黃丹(一兩,飛。) 白礬(半兩,火 飛。) 軟石膏(一兩) 黃連(半兩) 大黃(五錢) 輕粉(四厘。) 上極細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先洗了瘡口,敷乃佳。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赤瘤 屬性:生地黃 木通 荊芥 苦藥帶表之類。用巴蕉油涂患處。 <目錄>卷之三\小兒科
<篇名>鼻赤 屬性:雄黃、黃丹、同敷。 一小兒好吃粽,成腹痛。黃連、白酒藥、為末,調服乃愈。 <目錄>附錄
<篇名>一、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 屬性: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焚焰,飛走狂越,消爍于物,莫 能御之。游行乎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鹦圆煌齽?,能不違道于常, 以稟位聽命營運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其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火。龍 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他經(jīng),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jīng)所以謂一水不勝二火 之火,出于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臟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內(nèi),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隨起。大怒則火起于 肝,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悲哀動中則火起于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丹溪又啟∶火出五臟 主病。曰∶諸風掉眩,屬于肝火之動也。諸痛瘡瘍,屬于心火之用也。諸氣憤郁,屬于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 屬于脾火之勝也。經(jīng)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出自人為。又考內(nèi)經(jīng)病機一十九條內(nèi)舉屬火者五∶諸熱瞀 ,皆 屬于火;諸驚禁 ,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氣逆上,皆屬于火;諸躁擾狂越,皆屬于火;諸病跗腫疼酸驚駭, 皆屬于火。而河間又廣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內(nèi)經(jīng)之意。曰∶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 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 惡寒、戰(zhàn)栗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污之病, 皆少陽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若瞀 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跗腫酸痛、氣逆上沖、禁 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啞、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 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此皆 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所為也。是皆火之變見于諸病也。謂為脈虛則浮大,實則洪數(shù)。藥之所主, 各因其屬。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 以濕折之,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 司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余之火耳。 若飲食勞倦,內(nèi)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 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 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火虛之?。灰愿屎畡┙抵?,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郁熱內(nèi)實,為陽 強之病,以咸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樸硝之屬。若腎水受傷,其陰失守,無根之火,為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 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干姜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 抑遏陽氣于脾土,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劑發(fā)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風之屬。不明諸此之類,而求火之為病, 施治何所根據(jù)。故于諸經(jīng),集略其說,略備處方之用,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目錄>附錄
<篇名>二、氣屬陽動作火論 屬性:捍衛(wèi)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環(huán)無 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tǒng)于肺氣,曷嘗病于人也。及其七 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fā),乖戾失常,清者遽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wèi)護而不和,內(nèi)失健悍而少降, 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氣乃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曰∶五志過極,則為火也。何后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治,所據(jù)何理?且言七氣 湯制作∶其用青皮、陳皮、三棱、蓬術、益智、官桂、甘草,遂以為平和可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 未喻其藥。以治真氣以下諸氣,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況所居之情,各各不同。且夫經(jīng)言九氣之變,未嘗略 而不詳。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 氣結。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升 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治論,而類聚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 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沖快于一時;以其氣久抑滯,借此暫行開發(fā)之意。藥中無佐使制服所起之氣, 服之,甚則增熾郁火,蒸熏氣液而成積,自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 雖滯易散,內(nèi)挾痰積,開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虛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 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升發(fā)太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 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鉛丹、養(yǎng)氣丹、鎮(zhèn)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yǎng)之性,借此果 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其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 收救。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 積而至深,丹毒濟火,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所以有形丹石瓦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 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死歟。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愈甚,自 覺無冷,非真冷也?;馃崴扑e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nèi)經(jīng)雖云百 病皆生于氣,以正氣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傷氣,郁結不舒,痞悶壅塞,發(fā)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于何經(jīng), 有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隨經(jīng)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同異。若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 多服損真氣。與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氣、香附之快滯氣、陳皮之泄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紫蘇之散表氣、濃 樸之瀉衛(wèi)氣、檳榔之瀉至高之氣、沉香之升降其氣、腦麝之散真氣,若此之類,氣實可宜。其中有行散者,有 損泄者,其過劑乎,用之,能卻氣之標,而不能治氣之本。豈可又佐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混同謂治諸氣, 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氣作火論,治與病情相得。丹溪發(fā)揮論云∶ 冷生氣者,出于高陽生之謬言也。自非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足論寒者,吾恐十之無一二也。 <目錄>附錄
<篇名>三、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屬性:《內(nèi)經(jīng)》曰∶榮者水谷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tǒng)于心, 藏于脾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 足得之而能步、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脈,少則澀, 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 生陰長,液汗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諸經(jīng)恃此而長養(yǎng);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yǎng)哉。故曰∶ 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 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營運于內(nèi),而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 其致病也易,而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諸經(jīng)有云∶陽道實, 陰道虛。陽道常饒,陰道常乏。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jīng)行,至四十九而經(jīng)斷,可見 陰血之難成易虧。知此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于上則吐衄;衰涸于外則虛勞;妄返于下,則便紅;稍血熱 則膀胱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饦O 似水。血色紫黑;熱盛于陰,發(fā)于瘡瘍;濕滯于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 之在下,則為喜狂。墮恐跌仆,則瘀惡內(nèi)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 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 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jīng),性味辛散,能行血滯于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 通腎經(jīng),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通腎經(jīng),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jīng)也。 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jīng),性味酸寒,能和血氣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必于此而取則焉?!镀⑽刚摗酚性啤萌? 善治者,隨經(jīng)損益,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 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 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子、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櫚灰者, 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 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此特取其正治 之大略耳。以其觸類而長,可謂無窮之應變矣。 <目錄>附錄
<篇名>四、滯下辯論 屬性:滯下之病,嘗見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熱,妄用兜澀燥劑止之?;蜓苑e滯,而用巴KT 丸藥攻之;或指濕熱, 而與淡滲之劑利之;一偏之誤,可不明辯乎。謹按原病式所論,赤白同于一理,反復陳喻,但不熟察耳。果腸 胃積滯不行,法當辛苦寒涼藥,推陳致新,蕩滌而去,不宜巴KT 毒熱下之。否則郁結轉甚,而病變危者有之 矣。若瀉痢不分兩證,混言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谷濕之象。滯下者,垢瘀之物同于濕熱而 成。治分兩岐,而藥亦異。若淡滲之劑,功能散利水道,濁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無之形,豈可與滯下混同 論治而用導滯行積可乎。其下痢出于大腸,傳送之道,了不干于腎氣。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魚腦、或下如豆汁、 或便白膿、或下純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若此者,豈可與瀉混同論治而用淡滲利之可乎。嘗原其本,皆 由腸胃日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于內(nèi),濕蒸熱瘀,郁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不行相火司令,又 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fā)蓄積,而滯下之證作矣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 之曰滯下。其濕熱瘀積干于血分則赤;干于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 愈,氣血不運,脾積不磨,陳積脫滑下凝,猶若魚腦矣。甚則腸胃空虛,關司失守,濁液并流,色非一類,錯 雜混下注出,狀如豆汁矣。若脾氣下陷,虛坐努責,便出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相瘀,粘結紫色,則 紫黑矣。其污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至圊而不能便,總行頻并亦少,乍起 乍止而不安,此皆大腸經(jīng)有所壅遏窒礙,氣液不得宣通故也。眾言難處,何法則可求之?長沙論云∶利之可下 者,悉用大黃之劑。可溫者,悉用姜附之類。何嘗以巴KT 熱毒下之,緊澀重藥兜之。又觀河間立言∶后重則 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宜溫、脈弦則去風、膿血粘稠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藥溫之,風邪內(nèi)束宜汗之, 溏為痢當溫之,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nèi)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 用藥輕重之別,又加詳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治實治虛之要論。而丹溪又謂大虛大寒者,其 治驗備載《局方發(fā)揮》。觀此治法,豈可膠柱而調瑟。又有胃弱而閉不食,此名禁口痢,病七方未有詳論者。 以《內(nèi)經(jīng)》大法推之,內(nèi)格嘔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則胃虛木火乘之,是土敗木賊也,見此多成危候。 <目錄>附錄
<篇名>五、三消之疾燥熱勝陰 屬性:嘗讀劉河間先生三消之論,始言天地六氣五味,以配養(yǎng)人身六味五臟,而究乎萬物之源;終引《內(nèi)經(jīng)》論 渴諸證,以辯乎世方熱藥之誤。此比物立象,反復詳明,非深達陰陽造化之機者,孰能如是邪。請陳其略∶夫 經(jīng)中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因小腸痹熱而渴者, 有因傷飽肥甘而食渴者, 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有因痛風而渴 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之疾一也。三消之熱,本濕寒之陰氣衰,燥熱之陽氣大甚, 皆因乎飲食之餌失節(jié),腸胃干涸,而氣液不得宣平?;蚝膩y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 陽氣悍而燥熱郁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飲食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于下焦,虛熱血 氣不能制,實熱燥甚于腎,故渴而不飲。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shù)而消瘦 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故治疾者, 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 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豈不以滋潤之劑,養(yǎng)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泄漏消渴,多者不知其書, 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多小便。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 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yǎng)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 便如常,而病愈也。吁!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 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矣。以彼人言,但見消渴數(shù)溲,妄言為下部寒爾, 豈知腸胃燥熱怫郁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屬陰,能養(yǎng)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yǎng)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能勝心 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養(yǎng)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 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 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郁結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于外,以養(yǎng)乎百 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多飲水入于腸胃之內(nèi),終不能浸潤于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滲泄浸 潤于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yǎng),故久而多變?yōu)槊@盲瘡瘍痤痱之類而危殆。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目錄>附錄
<篇名>六、泄瀉從濕治有多法 屬性:泄瀉者,水瀉所為也。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得此證者,或因于內(nèi)傷,或感于外邪,皆能動乎脾濕。 脾病則升舉之氣下陷,濕變注并出大腸之道,以胃與大腸同乎陽明一經(jīng)也。云濕可成泄,垂教治濕大意而言。 后世方論泥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瀉之藥,多用淡滲之劑利之。下久不止,不分所得之因,遽 以為寒,而用緊澀熱藥兜之。夫泄有五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所下汁積粘垢,濕兼 熱也; 泄者,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 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舉治不可執(zhí)一而言。謹書數(shù)法于后∶夫泄有宜汗解者。經(jīng) 言春傷于風,夏必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若保命集云,用蒼術、麻黃、防風之屬是也。有宜下而保安者。 若長沙言,下痢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下利已瘥至其時復發(fā)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安,悉用大承氣 湯加減之劑。有宜化而得安者。格致余論,夏月患泄,百方不效,視之,久病而神亦瘁,小便少而赤,脈滑而 頗弦,格悶食減。因悟此久積所為,積濕成痰留于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清其源則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湯, 溫服一碗許,探喉中,一吐痰半升, 如利減半,次早晨飲,吐半升而利止。有以補養(yǎng)而愈者,若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fā)熱,大便泄 瀉,從黃 建中湯。有宜調和脾濕而得止者,若潔古言曰∶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 以白術、芍藥、茯苓,加減治之。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方言∶胃中濕脾弱,不能營運,食下則為泄,助甲 膽風勝以克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有宜燥濕而后除者,若脾胃論言∶上濕有 余,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有宜寒涼而愈者,若長沙言∶協(xié)熱自利者,黃芩湯主 之。舉其濕熱之相宜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欲止當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可 與理中四逆湯輩。究其利小便之相宜者,河間言濕勝則濡泄。小便不利者,可與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以其 收斂之相宜者,東垣言∶寒滑氣泄不固,制訶子散澀之。以上諸法,各有所主,宜獨利小便而濕動也。豈獨病 因寒,必待龍骨、石脂緊重燥毒之屬澀之。治者又當審擇其說,一途取利,約而不博可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