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臨灃寨景區(qū)介紹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中原第一紅石古寨——臨灃寨景區(qū)參觀游覽。 臨灃寨景區(qū)位于郟縣城東南13公里處的堂街鎮(zhèn)朱洼村,距平頂山市25公里,占地1.3平方公里。是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一座紅石古寨。該寨周長1100米、占地7公頃,寨外有我們看到的護寨河,寨內有明清建筑100余棟、400多間其建筑屬典型的河南民居風格。布局嚴謹,類型齊全,從明末至今在年代上沒有缺壞。400多件明清建筑集中在一個村莊中,且經(jīng)200多年的風雨滄桑仍堅固如初,這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具有較高的建筑史學及文物價值。2002年9月,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將該寨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至2008年,先后有《攤牌》、《掛帥》、《做局》等多部電視劇、電影在這里拍攝;2005年9月,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把古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是我省第一個獲此榮譽的村寨。09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分8個時段,以“臨灃寨傳奇”為題,連續(xù)播放了介紹古寨風情的記錄片 ,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臨灃寨德東南門——“溥濱門”,取自“利溥渠之濱”之意。歷朝歷代的官員、貴賓來臨灃寨都要從此門入?!颁邽I門”有三層含義;第一層,請大家回過頭來,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兩顆大樹旁邊的那條河,在明清時期叫利溥渠。所以東南門叫“溥濱門”。第二層,出自《孟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就是說,臨灃寨歷朝歷代都是中央政府的地盤,這里的臣民,祖輩效忠,永不反叛。第三層,“溥”通“普”,“濱”通“賓”諧音,歷朝歷代的官員、商人、三教九流,進了臨灃寨,都是我們的朋友。臨灃寨東門前接大路,后連南大街,左右與寨墻連接。臨灃寨東門保存完好。 朱氏三兄弟的老大朱紫云,以行醫(yī)為業(yè)。學得神奇藥方,所熬制的膏藥專治婦女乳腺病。藥到病除,療效極佳。再嚴重的病情,貼上止疼,三天見效,七天痊愈,且永不復發(fā),因此,也掙下萬貫家財,雖不像老二朱紫峰有錢有勢,也算得上富甲一方,所建宅院僅次朱鎮(zhèn)府。朱紫云宅院座南朝北,一進三的四合院,氣魄壯觀。一進門樓,東西廂房正面全是木制欞子門,雖歷經(jīng)一個半世紀而不腐爛衰敗。木質堅硬,做工考究,木制浮雕惟妙惟肖。東廂房門楣上方是浮雕“補過”二字;西廂房是浮雕“遷善”二字。這是朱紫云留給子孫的家訓。所以后來欞子門的膏藥只施舍不賣錢,只為積德行善,澤被后世。 進入第二進房屋,正面是一塊高大的匾額,“裕德堂”三個鎏金大字,熠熠閃光,更是體現(xiàn)了主人以德立業(yè),傳稟后世的良苦用心。穿過二進房屋,到第三進院落。高大寬敞的五間樓房是主人的住房,東西是廂房,供子媳居住。五間正房有四個石刻窗戶。中間兩個,是整塊青石透雕而成,四周是翠竹浮雕;兩邊兩個,是用整塊紅色花崗巖透雕而成,古樸典雅,以拙見工,其藝術價值令專家贊嘆不已。 臨灃寨西門因門臨灃溪而取名“臨灃”,臨灃寨也因此而得名。西門門洞寬2.7米,高3.2米,門樓高5米。裝有兩扇10厘米厚鐵皮鑲裹的榆木大門;南邊一扇鐵皮上刻有“同治元年”,北邊一扇鐵皮上刻有“( )在壬戍”;二扇門由兩道穿杠,兩條門褡褳可封閉寨門。兩扇門下邊各有一個直徑6厘米的槍眼。門楣上方紅石匾上,楷書“臨灃”兩個大字,右首是“壬戍季春上浣”,右首是“朱俊甫題”,周圍浮雕花瓶,內插鮮花。西門洞外兩邊各有兩道石槽,汛期發(fā)洪水時,用木閘板插入,里邊用沙袋填實,防止洪水進入寨內。臨灃寨西門前距右河道灃溪300米,后連臨灃寨北大街,左右與寨墻連接。臨灃門至今保存完好。 臨灃寨南門是正方向,東西兩門是偏方向,即東南門,西北門。南門原來門洞寬2.7米,高3.2米,門樓高5米。1947年12月,解放軍太岳兵團九縱27旅80團在解放臨灃寨時,南門被打毀。1975年冬,朱洼大隊用預制板及水泥重修。門洞西鄰是炮樓一座,南面、西面各有高、中、低槍眼四個,向外射擊之用。也有兩道防洪閘板槽,沒有寨門。南門正對明清時期葉縣通往洛陽的官道,官道經(jīng)西寨墻外圍墻路蜿蜒北去。臨灃寨南門名叫“來曛”,取自《詩經(jīng)》“曛風南來”一句。門匾在解放軍解放臨灃寨時打毀。臨灃寨南門前接官道,后連南大街,東連寨墻,西接炮樓。臨灃寨南門除炮樓完整外,其余部分都殘缺,兩扇寨門現(xiàn)裝在東門。 臨灃寨寨墻周長1100米,高8米,底寬5米,頂寬3—5米不等;外石內土結構,石條寬60厘米,為純一色紅色花崗巖砌筑而成;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由汝州直隸鹽運司知事朱紫峰創(chuàng)建,寨墻彎彎曲曲為封閉式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寨內是朱洼村,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寨墻的砌筑樣式獨特而堅固。紅石條每一順石必隔一把石,中間空擋用三至四塊紅石條順著填滿,里面用黃土屯住夯實。這樣既防水又堅固,不會被洪水沖跨。當時給寨墻放線時,為求得公正,讓一個人用黑布蒙住雙眼,手提裝滿白灰面的籃子放線,所以建成的寨墻就彎彎曲曲的了。因為當時太平軍起義,整個寨墻用三個月就建成了。臨灃寨北2公里是平頂山至郟縣的公路,寨西5公里是鄭州至南陽公路的西線,東邊是紫云山,南邊是平頂山。臨灃寨寨墻在解放后修水利時,拆掉上半部的紅石條;現(xiàn)存高度為4米,保存完整,無缺口。寨內居民152戶,550口人。 臨灃寨古稱水田村。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記載:柏水(今石河)經(jīng)城(寶豐)北復南;灃溪自香山東流入郟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huán)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間,故曰“水田”。后因當?shù)氐貏莸屯荩焓霞易灏l(fā)達而改稱“朱洼”至今。建寨墻時,寨外留下5至10米圍墻路開始挖護寨河,挖出的土打寨隍。護寨河與寨墻同時完工。護寨河寬15米,深4米,繞寨一周長1500米,內種蓮藕。沿護寨河內沿植柳樹;在三個寨門處建有三個紅石板橋,可與寨內相通。 臨灃寨護寨河有一半深度被泥沙淤積,2001年11月,由堂街鎮(zhèn)人民政府組織朱洼村1800口村民按義務工疏浚修復,現(xiàn)水深2米,放養(yǎng)魚苗,每到盛夏,流水潺潺,樹木蔥郁,與雄偉壯觀的紅石寨相互映襯,構成了一道亮麗的田園風景線。 臨灃寨方圓十里之內,是千畝蘆葦蕩,只有幾條小路可以通向寨內。明朝萬歷年間,朱氏先民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到河南郟縣水田村落戶,給土著的張姓種地。因當?shù)厥a(chǎn)蘆葦,農閑時節(jié),也從張姓手中學會了編織蘆席的手藝。朱洼村的蘆席遍銷北汝河流域,受到了周圍百里人們的喜愛,也給朱氏家族帶來了滾滾財源。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朱氏逐步成為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到清朝道光年間,家族達到鼎盛時期。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告老還鄉(xiāng)的河南省汝州直隸鹽運司知事朱紫峰,在朱洼村大興土亦修建了宅院,號稱“汝河南岸第一府”。 現(xiàn)在只有北寨墻有十多畝蘆葦,其余都毀掉種煙葉了。 臨灃寨南寨墻里側有一古井,被寨墻包在里邊。該井直徑一米半,深一丈五尺,紅石塊券砌。石頭寨墻上留一大一小兩洞。上邊供奉井王爺;下邊一個較深,且越來越小,至今不明白有何用途。該井水質清冽甘甜,烹茶、釀酒的上等佳品。該古井位于南寨墻正中,前邊是寨內圍墻路。保存完好,至今村民仍在飲用井水。 臨灃寨每個寨門樓地坪內,埋有兩道紅石水槽,出口正在兩扇大門的正上方。一旦敵人用火燒寨門,城內守軍,把水澆入水槽,即可把火澆滅。滅火水槽在西門一個砸斷,一個完好;南門一個砸斷,一個不存在;東門一個完好,一個砸斷。 西寨門排水暗道在門南邊地下與西護寨河連通;南寨門內右側有一大水坑,雨水匯入后,在水坑東南角有排水暗道排入南護寨河;東門里兩側各有一個大水坑,雨水注入后,經(jīng)東門兩邊兩條排水暗道排入東護寨河。每個寨門的排水暗道保存完好,仍能正常使用。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希望能夠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
|
來自: 高萬須圖書館 > 《網(wǎng)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