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線索 有人說,寫文章如 同串珠,沒有一根線索將其中各個要素聯(lián)結起來,這篇文章就會支離破碎,或者雜亂無章。寫游記更是這樣,一定要有一條合理的線索貫穿其中。游記中,最常用的 寫作順序可能就是行蹤了。即按照游覽的先后次序來寫。比如一篇參觀動物園的游記,就可以按照參觀的順序一一記述。此外,還有以景物的組織關系、方位關系等 作為記游的線索的。 主體主體指的事做這件事的人或集體。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體。在游記的寫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與說明文或寫景散文差不多了。對游記中主體的點明也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開始就點明。此外,游記的主體還可以在寫作過程中自然出場,也可以在文章結尾指出。 寫景對景物的描寫也是游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是主體,景是客體。游記中的寫景,應根據(jù)寫作的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寫。游記中的景物描寫最好能夠配合文章的主題。 地點在寫游記時,一定要注意說明游覽或參觀的地點,比如海洋館、大草原、科技館等。[2] 途徑寫作途徑有兩條,多看和多寫。正如歐陽修所說:“作文無它術,唯勤讀書多為之自工?!? 提倡模仿。模仿是寫作教學的必經階段。對模仿這種方法的確認,來自于長期的思考和反復的實踐。人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使用模仿來寫作。人盡皆知,學習 繪畫要求臨摹,學習書法要求臨帖。不管是學習國畫還是學習西方畫的創(chuàng)作,都要求學生首先把所有的繪畫名作用心閱讀一遍,然后還一定要精心地臨摹相當數(shù)量的 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說數(shù)不勝數(shù),特別是不少大作家都是這樣。漢代楊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經》模仿《易經》,《法言》模仿《論語》,詩賦模仿司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詩句“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寫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國古典四大小說都有比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a class="innerlink" title="紅樓夢" >紅樓夢》模仿了《金瓶梅》?!?a class="innerlink" title="西游記" >西游記》和《三國演義》都有歷代傳下來的神話或者話本。郭沫若的詩歌模仿了歌德、泰戈爾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詩人的詩歌。他還爽快地說:我有一個寫作秘訣,就是先看人家的書再寫。魯迅的小說模仿了東歐的一些小說,據(jù)說在他的26篇小說中就有16篇屬于模仿之作,最明顯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記》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說同名。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據(jù)人們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亞的劇作《李爾王》中的父女關系發(fā)展線索。文學傳統(tǒng)中偉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們更沒有理由自負高傲地反對模仿。[3] 過程寫作過程有:構思階段、成文發(fā)表階段。 構思階段: 作者的思想修養(yǎng),最終決定著寫作人才層次的高低,體現(xiàn)在文章的主題以及其它思想內容的層次高低上。思想修養(yǎng),是古人所說“道德”,這是文心的功夫,極為重要――文章的價值最終要看它的高低。閱歷,這是任何文章寫作的最根本的途徑。人們稱為讀“活書”,讀“自己的書”。對社會和自身所處社會組織的觀察和體驗,是一切寫作的根本途徑。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前提。閱讀能夠開闊思路,積累資料,掌握寫作規(guī)律,豐富語言詞匯。在生命動態(tài)的運作中融匯著上述的一切,形成了慣性,也就是技巧。寫作主體在以上四個方面都站在較高層次之上,就成為寫作人才。構思是寫作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叫法不同,有創(chuàng)意、意念、靈感、主意、點子、計謀等。[3] 1 游記散文是游記的一種。游記是游歷的記錄。作者把游歷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傳說故事、古人軼事、社會生活、 政治經濟、人生哲理等付諸筆端,以揭示地方色彩和朝代精神,表達思想感情。 游記散文真實客觀的描述生活,它要求用優(yōu)美的筆調、生動形象的語言,客觀地描 述旅游中的見聞感受,文學情很強。高中課本中選入了多篇優(yōu)美的游記散文,這些散文文筆好,思想深刻,是游記散文中的精品,因而研探游記散文的閱讀與賞析, 教給學生閱讀,賞析游記散文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游記散文的閱讀和賞析,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辨識體裁 辨識游記體裁,第一,要從內容上看是否備游記的四個要素:時間、游蹤、風貌、游感;每二,要從題目上看是否符合游記的題目格式。 游記的題目格式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①有明顯的詞語標志,或者冠有“游”、“漫游”、“游了”之類詞語,或者尾隨“記”、“游記、” “雜記”、 “小記”、“漫記”、“散記”、“游錄”、“行”、“紀行”之類詞語。②以客體(記游對象)地名為題,如袁鷹《北固亭》、臧克家《鏡泊湖》等。③以嵌入了 客體方位短語為題。如郭沫若《峨眉山下》、端木良《在草原上》等。④以客體的某一特色記題,如峻青的《滄海日出》、葉楠的《嶗山降雪》等。⑤以游歷的中心 事件為題,如李建吾《雨中登泰山》、釧敬文《重陽節(jié)游靈隱》等。 辨識游記體裁,當內容與題目格式發(fā)生矛盾時,應以內容為決定性依據(jù)。 游記和抒情散文存 在文叉關系。在抒情散文中,因抒情的散文中的一小部分,本身就是游記。在游記中側重抒情的游記歸為抒情散方也無可非議。但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其中的景 常常只是一個引發(fā)感情的觸媒,而游記不論抒情色彩如何濃郁,總要摹山擬水,總要描述地理的自然景觀和此相聯(lián)系的人文景觀。 二、理清游蹤 閱讀游記,要透過完整的文章,揣摩作者的寫作思路,并再觀寫作提綱。做到了這一點,游記的結構就一目了然了。而理清游蹤常常是理清 游記結構的一把鑰匙。 以作者游蹤為線索本組成縱式結構,在游記中適用最為普遍。閱讀時,首先要注意哪些名段是總覽全貌的;哪些是分錄描寫的,依次寫了哪 些景物,其特點各是什么;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點和觀察點,看他是怎樣移景換形,把景物全貌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 以導游引路為線索組成橫式結構,是游記的 又一種主要結構形式。在這種結構的游記中,作者以導游的口氣,重點突出地分門別類地介紹游地的特色,較典型的是碧野的《天山景物記》。 在以上兩種結構 中,作者的游蹤是較明顯的。 三、把握游感 游感是作者在游記中或顯或隱地流露出來的情緒和感想。 游記是作者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密切結合的產物,自然包含著作者對特定風 物所作審美評價,作者筆端常常飽蘸著激情。閱讀游記,就要深入地揮“情”解“意”,把握游感。把握游感,主要是透過游記所描寫的自然景觀,揣摩和體會作者 的感情,挖搌和概括游記的主題。 把握游感的方法主要有: 1、 緣景入情法 在游記中,作者往往將感情濃縮于自然景物之中,間接地披露出來,我們閱讀時應透過作者所寫之景,所狀之 物體會其內心感情,將作者感情的“借代物”—自然風景,還原為作者的喜怒哀樂之情。 2、 沒身處地法 即從寫作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和作者的身份、閱 歷、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把自己擺在作者的地位,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的想想起伏和感情變化,力求與作者共鳴的方法。入事其內,方知其味,只有進入 角色,才能 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3、 因果悟理法 有些游記,往往在記游的基礎上闡述某一事物道理或揭示一種人生哲理。這類游記中,寫景是說理的基 礎(有時是為說理服務),說理則是寫景的升華。閱讀這因游記,要緊緊抓住所寫景物的特性,并由此細心領悟作者著意揭示的道理。我們從作品描繪的景物中悟出 了深刻的道理,也就準確把握住作者的游感了。 四、欣賞語言 4 欣賞游記的語言,除運用欣賞散文語言的一般方法之外,主要應從審美角度入手。 1、 透過語言外殼、審視、品味游記的語言的形 象美。 閱讀游記,不但要看作者描繪了怎樣的美的形象,還要看其在描繪美的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語言手段。尤其是比喻、擬人、通感、夸張、排比等各種修辭手法 的運用。 2、 努力鑒賞游記語言的風格美 好的游記,往往是獨具語言風格的,準確地把握游記的語言風格,需要對某一作者的幾篇幾十彷游記進行認真的研 讀,通過反復比較和仔細把玩,才能實現(xiàn)。一般說來,成熟的游記作者都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例如,朱自清語言的雋永、孫犁的清新、劉自羽的豪放、冰心的婉麗 等等。 西諺有云:“每個旅行者都有一個故事?!彼粌H表明了游記寫作在西方文化中的普遍性,而且也預示著游記在西方敘述體文學中的核心地位。從史詩到小說
這些主要的西方文學體裁,都是圍繞著諸如遠程旅行、朝圣之旅、貶謫流放、科學探險、騎士漫游、流浪漢冒險、大規(guī)模遠征等,來加以建構的。因而,當西方學者
接觸到中國散文寶庫中的游記時,便給予了格外的留意。 相傳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出身于1254年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歐洲當時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在17歲時他跟隨了自己的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后著出《馬可·波羅游記》,記錄了他在東方國家-中國的旅途見聞,激起了很多歐洲人對東方中國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