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42&Page=6第一章 良知的界限(上)
凡是做最小的干預,只進行治療所需的最小的介入,讓事物按照它自己本來的面貌發(fā)展,允許當事人不發(fā)生變化。 導言 愛的法則是一種動力,系統(tǒng)的力量在我們的家庭和親密關系中吹動、旋轉。 第一部分 親密關系中的現(xiàn)象學 第一章 良知的界限 良知方面的清白或愧疚,跟善良和邪惡并沒有多大的關系。我們把那些讓我們感到愧疚不安或心安理得的良知稱作:個人良知。 第一節(jié) 個人良知和我們的感受 歸屬的需求,那和連結有關。 第二節(jié) 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行為 良知在滿足我們一個需求的同時,會禁止另一個需求;在另一種情況下被禁止的需求,它卻可能允許我們得到滿足。 第三節(jié) 良知維護著連結 孩子會毫無異議地適應他們所在的群體,帶著不可磨滅的印跡,和那些族群連結在一起。 愧疚和無愧并不等同于善良和邪惡。在我們賴以生存的族群的良知明確地召喚我們時,我們會問心無愧地做出破壞性的或邪惡的事情;在同一族群中,當我們行為危害我們的成員資格時,雖然我們采取的是一些建設性的行動,仍會感到愧疚不安。 第一章 良知的界限(下) 第四節(jié) 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平衡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決定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權力和義務之間不斷地變換,是我們所處的關系中又一個讓人產生愧疚和清白的基本動力。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參與生命,堅持清白無辜的幻象。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擺脫需求和義務,因為他們沒有需求,不需要接受。 幫助 無論誰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只不過是想維持高高在上的幻象,拒絕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認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平等。別人很快不想從拒絕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東西了,反而會怨恨他們,遠離他們。 付出、接受與愛的影響 如果伴侶雙方沒有體驗到周期性地不平衡,就不會發(fā)展出有意義的交換。 婚外情事件發(fā)生之后,如果伴侶中一方頑固地要保持自己的清白感,得理不饒人,就不可能調解成功。 虛假的無助 當受害者不利用這個可能性有所行動時,那么其他的人就會代替他們行動。有所不同的是,那些行動會對他們的利益造成損害和不公正,常常比受害者自己采取的行動更糟。 有些人相信這樣的幻象:固守自己的清白,面對壞事,不進行力所能及的面對面的抗爭,就可以避免參與邪惡。其實自己也在做同樣的壞事。如果一方堅持保持自己清白有理,另一方的罪責就不會結束,他們之間的愛就會枯萎。那些想置身事外的人和被動服從邪惡的人,不但保持不了清白無辜,反而制造了更多的不公正。愛需要有承擔適當罪責的勇氣。 幼稚的寬恕 如果受害的一方試圖寬恕做錯事的人的罪責,好像他自己有權利這么做一樣,那么破壞性就會更大。 寬恕與和解 能夠真正起到治療作用的寬恕,既保持著肇事者的尊嚴,也保護著受害者的尊嚴。這樣的寬恕要求受害者在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不要走極端,也要求他們接受肇事者提供的適當補償。 脫離真誠反悔的寬恕和拒絕接受適當?shù)难a償,調解就無從談起。 不可避免的痛苦 分手也許是必須的,因為心靈需要更多的空間成長,而且要離開的那個人早已經傷痕累累了。 服從命運 要應付在意外或偶然情況下產生的愧疚感,我們是力不從心的。 謙恭地面對命運 正是我們的清白感,讓我們在發(fā)生意外事件時,變得痛苦不堪。
在親密關系中,讓愛獲得成功的第三種需要就是法則。社會法則給成員設定了界限:順從這就有歸屬權。 社會法則制約著我們在族群里的行為,并給我們的角色和功能定了性。但是,在冒犯這些法則時感到的內疚,并不會像我們傷害連結或者付出和接受的平衡時那么深刻。 第六節(jié) 偉大整體的系統(tǒng)良知 系統(tǒng)良知,在作用時優(yōu)先于我們個人感受到的愧疚和清白,它服務于另一些法則。這是隱藏的自然法則,它塑造著、制約著人類關系系統(tǒng)的行為。在它們之中,有一部分是生物進化的自然力量;有一部分是在我們親密關系中可以看到的復雜系統(tǒng)中的普遍的動力,還有一部分是作用于心靈層面上“愛的隱藏的和諧”的力量。 當我們跟從我們的個人良知時,我們經常會違反愛的法則。 第二章 男人和女人(上) 不論是純真的愛,抑或是單純的性行為,也不管雙方自愿與否,親密性行為常常在當事人雙方之間造成連結。這個連結是指一些特殊的動力,它是在冥冥之中產生的,是生理行為本身發(fā)生之后的副產品,并不代表當事人的意愿或選擇。這種情況在一些強暴和亂倫的受害者身上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當事人會下意識地保護那些犯人,而且偶然發(fā)生的性意外也常讓當事人久久不能釋懷。 性是人類最偉大的行為,它在生命的進程中自然萌發(fā),它讓我們融入整個世界,它帶給我們飄然欲仙的快樂,它也給我們帶來婉轉哀怨的離別之苦。一旦伴侶通過親密的性行為建立了一個連結,只要發(fā)生分手的情況,因罪責感和責任感造成的傷害就必不可少。性行為接近生命的本質,持久地存在。 海靈格所說的男女之間的性愛,并不排除其他形式的愛和性關系,他所強調的是由之而來的自然而然的父母身份。 第一節(jié) 顧及性欲 第二節(jié) 伴侶之間的愛 為了伴侶之間的愛,我們就必須放棄最原始、最親密的愛——小時候的對父親母親的愛。不論是愛戀抑或是憤恨,一個男孩只有在擺脫對母親的感情依附后,他才能全情投入于伴侶之間,成為獨立的男子漢。在過去的時代,一個男孩離開母親的過程是通過啟蒙式的社會儀式完成的?,F(xiàn)在,離開母親的過程變得痛苦不堪,而且困難重重。當兒子親近父親,女兒親近母親時,伴侶之間的關系就會更加親密,那么在家庭中就不會發(fā)生溷亂了。保持謙恭的態(tài)度,就像收到母親的禮物那樣接受和承認自己的女性部分。有男人味的男人和女性化的男人一樣,他們都還深受母親的影響。唐璜擁有很多女性,是希望借此繼續(xù)停留在女性的世界。需要擁有很多女人,恰恰是深陷在母親影響范圍的一個特性。那些自吹自擂、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的好像很有男人味的男人,實際上還只是處在母親的寶貝兒子的階段。 對于一個女兒來說,如果她覺得得到父親的青睞很重要,那她就是在父親的影響下。當兒子面對一個精明、有吸引力、非常重要的母親時,他會覺得自己太弱小二不能放開,他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徹底離開。當一個女人仍然受著父親的影響時,她常常會幻想自己比母親更適合做父親的伴侶——這完全是幼稚的信念。她可以對父親說,“母親比我更適合你”,這句話可以幫助她脫離父親的影響。 第三節(jié) 更新能量 在伴侶關系中要保持彼此的吸引力,雙方必須不斷地補充各自的能量,保持各自的魅力。男人和其他男人在一起,做男人應該做的事,女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做女人應該做的事,這個才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節(jié) 伴侶之間的連結 親密伴侶間的權力沖突大部分是因為一方用對待小孩或對待父母的方式對待另一方。要想第二次的愛獲得圓滿,必須承認和尊重第一任伴侶,只有新的伴侶明白到他們的關系是在第一任伴侶之后并且得益于第一任關系時,第二任的愛才能成功、圓滿。 離婚所帶來的負罪感、痛苦和損失,通常是衡量伴侶間連結力量強弱的砝碼。第二任妻子不相信自己能像第一任妻子那樣完全得到她的丈夫。她擁有他,但第一任妻子和孩子卻離他而去。她的負罪感也會油然而生,這是她的代價。 第五節(jié) 付出和收取的平衡 非常融洽的伴侶之間平衡地付出和收取,為了維持這個平衡,每一方必須盡其所能地滿足對方,并坦然接受對方的奉獻。為了讓愛得到發(fā)展,一般情況下雙方必須能夠克服良知的支配,他們的愛才會有坦途。總之,愛常常是有代價的,常常讓人感到愧疚。 愛只是一顆種子,并不能改變土壤。 家庭的重心轉移到男人的影響下時,家庭中所有的成員都會覺得比較輕松,孩子會有足夠的安全感,敢于出去經歷風浪;伴侶之間會愛火更熾,重溫舊夢。 第六節(jié) 笑對死神 隨著關系深入持久地發(fā)展,死神開始介入,成為關系中的一分子。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飄向終點,為接踵而至的一切騰出空間。每一個危機都是伴侶們將來面對死神的預演。 第二章 男人和女人(中) 第七節(jié) 特別話題 人工授精 依靠技術改變命運并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么簡單,其對系統(tǒng)造成的影響無法預測,常常會超出自己的接受范圍。 具有優(yōu)先權的夫妻關系 當父親和母親雙方尊重自己并相互尊重時,孩子的感覺最好。愛的本質和表達方式是問題的關鍵。父親的愛對女兒產生好的影響,是通過妻子表達給女兒的,要走一段彎路。同樣道理,母親對兒子的愛,要經過父親才流向兒子。當父母通過這樣的方式愛他們的孩子時,對孩子的愛會把他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孩子也會感到自由和安全。伴侶關系在父母關系之前出現(xiàn),擁有優(yōu)先權。 單身男女和沒有小孩的夫婦 文化的發(fā)展讓人產生了錯覺,以為從事職業(yè)的女人比在家里帶孩子的女人更加滿足。如果她們真的這樣做,就貶低了從前女性的最偉大成就,對那些已經不可能再發(fā)生的情況滿不在乎。她們也浮出了極大的代價,不再認同和尊重女性的身份。如果看不起或者貶低沒有被選擇的事情,那么我們所做事情的價值和重要性就不能顯現(xiàn)出來。如果充分意識到放棄的東西的價值,理性地做出選擇,她就能從這不容置疑的損失中獲取女性力量,升華為新的生活方式。尊重那些自己沒有選擇的事物,會讓自己的生活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在失去的同時,卻有意外的收獲。 愛,不只是滿足需求 其實大多數(shù)伴侶在開始時都是這樣,想找一個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問題是對方也在尋找同樣的東西。當男人和女人尋找某個人來滿足他們的要求時,其實在內心深處,他們是想找一個母親。他們一定會失望的。伴侶關系和戀愛關系相比,就算是長時間的戀愛,仍是有很大的區(qū)別,是不容易維持下去的。伴侶關系,起碼是我說的那種伴侶關系,有完全不同的深度。
系統(tǒng)良知試圖去維護系統(tǒng)的平衡,捍衛(wèi)屬于這個系統(tǒng)的每一個成員的利益;個人良知試圖從族群中排除與眾不同的個體。我處理同性戀者時,并不認為同性戀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只是試圖披露那些讓生命黯然失色的牽連,決不想改變某人的性取向。和同性戀相關的系統(tǒng)牽連,在我看來有三種模式,但并不絕對:小孩被迫在系統(tǒng)中代表一個性別相反的人,因為系統(tǒng)中沒有相反性別的小孩。小孩被迫代表被家庭系統(tǒng)排除在外,遭到系統(tǒng)唾棄的某個人,就算這人和他性別相同。小孩仍然被性別相反的父母親控制在自己的影響范圍內,不能完成向同性長輩學習的心理變遷。 不忠和三角關系 當一個女人把丈夫當孩子對待時,她會努力改進她的行為舉止,好像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通常她丈夫就會去找情人。情人才是丈夫的真正伴侶。如果丈夫既和妻子保持良好的關系,同時仍然有情人,那么情人扮演的很可能是他母親的角色。同樣道理,女人去尋找另外的情人也是如此,不是她丈夫對她當孩子一樣看待,就是她要在情人身上尋找父親或母親的影子。受傷的一方常常以為只要自己是真命天子就能獨霸伴侶,不必注重滿足對方的要求和愿望。因而會用折磨的方式以求贏得對方回心轉意,而不會發(fā)揮愛的作用。人們常常會遇上某個人,他突然闖入你的心靈,變得對你很重要。我們要尊重這一事實,就像尊重傷痛和損失的感覺一樣,只要發(fā)生了,我們都要客觀面對。 嫉妒 一個女人的嫉妒可以保護她的丈夫和孩子遠離那些撲朔迷離的緋聞,保護她的家庭遠離另一個女人的干擾。但事與愿違,嫉妒常常會把伴侶遠遠推開。嫉妒的人有時會無意識地要伴侶離開。通常,當伴侶中的一方嫉妒時,這一關系就已結束了,只是雙方沒有意識到或不愿面對罷了。伴侶可以相互說:總有一天,我會失去你。說句良心話,這是一句非常痛苦的話,但它卻能重新恢復伴侶之間的秩序。要么分手,要么強留,兩種痛苦必選其一。處在不滿意的關系中卻不斷地希望情況會有所改變,是最糟糕不過了。但是,大多數(shù)伴侶卻熱衷于這一選擇。
每一種關系會設下不同的界限,在界限之內你會輕松自在,問心無愧。沒有清楚的界限,便沒有自由和安心。得到歸屬感的結果,必然限制我們選擇的自由。 分手 當分手最終不可避免時,雙方都會面臨新的機遇和風險。如果一方抱著自己的痛苦不妨,不給自己重新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機會,對開拓美好事物的機會無動于衷,那么另一方要想獲得自由也是困難重重。相反,如果雙方都接受了新的可能性并從中做一些事情,那么伴侶雙方就都會獲得自由,會放下包袱。 原則上講,一樁婚姻的結束,不是因為某一方有過錯,某一方無過錯,而是因為其中一方仍牽連在原生家庭未解決的問題中,或是因為他們分別被引向不同的方向。責怪其中的一方,只能產生一種假象,讓人覺得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或靠一些新行為可以挽救這樁婚姻。那么就忽視了離婚背后的沉重而深遠的意義,伴侶之間就會相互興師問罪。 在分手事件中,人們重重借助憤怒和責備來逃避不幸和傷痛。 兩個人很難干脆地分手,常常是因為他們沒有完全接受對方所付出的一切,那么一方一定要對另一方說:“我接受你給我的好東西,那是我很大的收獲,我會珍惜它。我給你的一切,我是心甘情愿的,它是你的,可以保留起來。我們之間的錯誤,是我的責任,我會負責,你的責任留給你自己。我心平氣和地離開你?!比绻麄冋婺芘Φ剡@么說,他們便能心平氣和地分手。 不負責任地分手常常會帶來破壞性的后果。例如:如果一方說:為了我自己,為了將來,我必須有所行動,無論有什么結果都是你的事。這樣分手之后,造成孩子尋短見乃至死亡的情況并不少見。 連結既是愛的獎賞,又是愛的代價。 第二章 男人和女人(下) 第八節(jié) 治療筆錄
第三章 父母和孩子(上) 第三章 父母和孩子 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和愛相關的第一個系統(tǒng)法則就是:父母付出,孩子接受。 當孩子從父母那里接受生命的時候,所接收的只不過是父母先前從上一代那里接受來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是自己父母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祖父母。當孩子按父母現(xiàn)實狀況接受父母時,也就是當孩子珍惜父母給與自己的生命時,愛才能取得成功。 付出和接受之間不可調和的失衡,是孩子們必須面對的第二個“愛的法則”。 盲目的愛推動著她,要重復母親曾經經歷過的事情,以便分擔母親的損失。 第一節(jié)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付出和接受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付出和接受,有三種常見的模式,會對愛造成損害: 不接受現(xiàn)實的父母 實際上,他們常說:“我不喜歡你這一點,所以你不配做我的父親。”或者“我需要的東西,你沒有給我,你沒有資格做我的母親?!辈活櫴聦嵉剡@樣說,真是荒謬。父母通過受孕和生產而成為父母。單憑這些,已足以讓他們成為孩子的父母親。 如果孩子們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他們就會感覺到空虛和不完整。排除或貶低父母的結果總是一樣的,就是孩子自己會變得被動,感到空虛。這是引起抑郁的一種常見原因。 就算孩子曾經被父母傷害過,他仍然可以這么說:“是的,你們是我的父母。你們的一切也是我的一切。我承認你們是我的父母,并接受你們生下我這一事實。我接受你們給我的好處,我相信你們已經盡自己的所能,用你們認為最合適方式對待我。” 那么,他就能無拘無束地處理曾經認為是困難的工作,在可能是很糟糕的處境下,取得最好的結果。 當孩子拒絕按父母的現(xiàn)實接受他們時,他們會讓父母感到愧疚不安。如果孩子整天都不快樂,不斷地失敗和受苦,而原因是缺乏父母的看管照顧,那么父母就會深感愧疚不安。他們會覺得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卻又讓他們受到傷害。如果孩子能夠克服他們童年時代所受的痛苦,學會快樂地生活、滿意地生活,那么,他們的父母就會感到欣慰。因為孩子有了愉快的生活,他們就不會緊抱著對父母的怨恨不放。他們會接受父母賦予自己的生命,過上最好的生活。盡管如此,很多人寧可讓自己沉淪在不幸之中,也不愿欣然接受生命中的各種際遇,拒絕幫助父母拋開過去的愧疚,不想讓父母得到安心。
孩子對父親的這些憎恨,很大可能是他們母親的,而不是自己的。太強烈了,不可能僅僅是孩子們的憎恨。他們呈現(xiàn)出了母親的憎恨,這一事實并不能保護他們避開憎恨帶來的后果。 成為一個父親和父親是好是壞沒有一點關系。成為父親和母親,本身是一個超越善良和邪惡的過程。懷孕生小孩是延續(xù)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在評價他們的時候不能依賴道德判斷。 “你做的一切,你自己要負責。盡管如此,你還是我的父親。不管你做過什么,我們的關系不會改變。很高興你給了我生命。就算你做了一些讓人討厭的事情,我還是你的兒子,不是法官。” 付出和接受有傷害的事情 有些事情,諸如債務、疾病、義務、困境、不公或愚忠,以及個人努力所獲得的任何形式的特權,都是父母通過個人努力或者是由于環(huán)境因素而得到或遭受的,并不是從上一代繼承下來,不是可以傳給下一代的遺產。保護孩子不受這些事物的負面影響是父母的責任。當父母給出有害的東西,或者當孩子接受這些的時候,愛就會受到傷害。 孩子必須把自己和父母親區(qū)分開來,認清自己權利和責任的范圍。這也是對父母的尊敬,對父母的愛。 當伴侶的需求未被滿足時,求助對方或求助自己的父母才是最適合的。當他們求助于自己的孩子以期得到安慰和安心時,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顛倒了。這就是父母認同,孩子假定自己是父母中的一方。 家庭中的孩子呈現(xiàn)出過分的,不適當?shù)闹匾詴r,是注定要失敗的。沒有一個孩子能夠滿足自己父母的情緒需求,填補他們的空虛。 問與答 父母認同就是一個孩子假設自己在父母親的位置上。 接受自己的父母會產生一個奇特的效果,就是孩子和父母分離。接受自己的父母意味著,“不管你給我什么,我都接受。你們給我的已經太多了,足夠了。不論我還需要什么,我都會照顧自己,或從其他人那里得到,現(xiàn)在我會心平氣和地離開你們?!蹦蔷褪钦f,“我接受你們給我的一切,雖然我可能會離開你們,但我還是你們的兒子。他們還是我的父母?!? 你的父母有權插手你的人生,只要他們想這么做!你有繼續(xù)向前的權利,無論如何,只要你認為對的事情,你就有權去做。 許多人發(fā)現(xiàn),一旦成功地接受以前被拒絕的父母,所謂的 “中年危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章 父母和孩子(中) 第二節(jié) 父母和孩子之間層階 當家庭系統(tǒng)中所有成員遵守層階的時候,愛就能平穩(wěn)的傳達。就像我們以前看到的一樣,家庭里的層階必須符合三個標準:時間、重要性和功能。 在重要性方面,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是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接著依次是親子之間的關系,大家庭里面的關系,最后是自由選擇的團體之間的關系。 孩子成為伴侶間的借口 當你母親說她留在你父親身邊全都因為你的時候,她并沒有告訴你整個事件的全部真相。如果你認為她留下來是因為你,你就太看得起自己了。她留在你父親身邊,是因為她接受了自己行為的后果。她是為他們雙方做這些的。這完全是兩碼事。你并沒有參與他們的決定和協(xié)議,因此,你要尊重她,那是因為她愿意接受自己行為的后果,而不是因為她為你做了什么。 如果你把這些看成她為你做的事情,你就把真相扭曲了。另一方面,如果你能明白她是欣然地接受自己行為的后果,那才是對父親和母親最大的尊重。 伴侶因為懷孕而結婚,也是這種情況。他們并不是因為孩子而結婚,而是因為接受了他們行為的后果。孩子并沒有在父母之間的協(xié)議中推波助瀾,但是常常覺得要負責,特別是在他們的婚姻不美滿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完全沒有必要責備自己,沒有必要感覺到要負責任。然而,很多孩子偏偏這么做,他們覺得自己太重要了。 不論父母之間發(fā)生了什么,都不關你的事!不論他們告訴你什么事情,你都要盡可能快地忘記!要保持自己的心靈和靈魂的清純。掌握忘記的技巧,是一種有治療作用的方法。這種忘記是一種精神上的歷煉。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牽連到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中。 系統(tǒng)牽連 父母表現(xiàn)出違反孩子們利益的行為時,你就可以假定,他們受到了系統(tǒng)內早些時候某些違反愛的法則事件的影響。父母們自然會期望他們的孩子不要像自己那樣受苦,當孩子受苦的時候,他們也受到痛苦的煎熬;當自己的孩子面臨挫折和失敗時,自己也會感到失敗和挫折。當父母的痛苦需要盲目地借助自己孩子的痛苦取得平衡的時候,痛苦就會從這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從這一代傳到下一代,沒完沒了。家庭系統(tǒng)排列常常會展現(xiàn)出家庭內貫穿于幾代之間的傷害和痛苦的模式。孩子們的愛是無限的,而他們的生命經歷卻有限。通過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連結在一切,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在孩子們害怕變得像父母時,其實他們能是在不斷地觀察自己的父母。因為,不論想不想變得像他們,都必須不斷地觀察自己的父母。那么,他們變得酷似自己的父母就不足為奇了。 孩子們表面上在跟隨占優(yōu)勢的一方,但實質上卻在跟隨另一方,即弱勢的一方。最常見的是,母親的價值占主導,孩子們表面上追隨,他們會在表面上拒絕自己的父親,私底下卻在效仿父親,而且一般情況下,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 偏離父母一方價值觀的孩子,一般是在追隨另一方系統(tǒng)中的價值觀。因此,違背父母中的一方,常常是對另一方的忠誠和服從。如果孩子從一方那里直接或間接得到“不要像你父親或母親那樣”這樣一些信息,那么他們的忠誠會要求他們能變得更像被禁止的一方。 通過維護對一方父母表面上的忠誠和另一個實質上的忠誠,孩子才能夠維持整個家庭。然而,這種家庭中是很難達到平衡的,系統(tǒng)中的成員很難體驗到自然和輕松的愛。因此,父母中一方永遠不可能真正戰(zhàn)勝另一方。 第三章 父母和孩子(下) 第三節(jié) 親子關系中的難題
私生子
照顧年邁的父母 當孩子發(fā)自內心地接受這種責任的時候,父母就會發(fā)現(xiàn)和兒女分離并不是很困難。因為,在他們需要的兒女的時候,兒女就會出現(xiàn)在自己的身邊。
用通常的方法看待亂倫,治療師就沒有把家庭看成一個整體,而是看成兩個分開的個體:作惡者通常是一個男人,受害者是他的女兒或繼女。我們會問:這個家庭中正在上演著什么?對孩子來說,什么才是最的?她需要什么才能找到平靜?如果你把家庭看成一個整體,你會看見常常是父母之間有問題,孩子只不過是應召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亂倫常常是一個家庭問題,只有父母雙方共同作為的情況下才可能發(fā)生。說得更駭人聽聞一些,那就是,父母雙方都是參與者,只不過是男人在臺前而母親在幕后罷了。 亂倫是家庭中糾正付出和接受之間不平衡的一種嘗試。在這種情況下,女人會試圖平衡他們之間性的赤字,會通過把女兒提供給男人,或者把女兒隨便地塞給那個男人,以這作為補償來維持他們之間的關系。更有甚者,在個別家庭,女兒甚至會主動把自己奉獻給父親或者繼父,以便幫助母親牽制住這個男人,讓他不要離開。 解決的辦法就是讓女兒能夠真誠地說:“媽媽,我同意為你做這些事。”并對父親說:“爸爸,我為媽媽做這些?!卑l(fā)自內心地說出這些句子,孩子就能夠表達出對父母天真無邪的愛,一表達出原始的美和力量。對她來說,解決辦法是說出真相,指出系統(tǒng)的動力,公開宣布自己的愛,指明母親在亂倫動力中扮演的角色,讓自己意識到是在幫助解決父母問題并從中抽身而出。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愛。你已經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了。而現(xiàn)在可以把這個問題交回大人了?!边@是他們的問題,他們能處理。 第四章 家族群體良知 家族如果你的所作所為不符合愛的要求,愛便會枯萎和死亡,而你會時時為之付出代價。在關系中遵守愛的法則是謙恭的行為。順從它,我們的自由和生命非但不會受限,反而更加有利。就好像在河里游泳一樣,河水載著你向前,如果你順流而游,你便能很輕易地到達彼岸。
在我們的親密關系中,支持我們的形形色色的愛的法則,對其他的關系系統(tǒng)并不適用。如果涉及更大的整體和超然系統(tǒng)的話,例如,涉及到上帝、命運、世界背后的一切奧秘,或者涉及世界的整體,那時,那些法則和原理解不再適用了。運用它們只能導致荒誕的結果。 第二部分 心理治療注意事項
治療師的心態(tài)是系統(tǒng)排列治療工作成敗的關鍵。 第一節(jié) 看 “觀察”這個詞是指觀察個體的細節(jié),而不是把握整體。當我看一個人的時候,我會把他當成一個整體。 在治療的過程中,只有看才能為解決問題做準備,只有這樣去看才有價值。 第三節(jié) 超越善惡的全盤思考 當我看人們時,是在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中、在更大的整體環(huán)境中以及在他們所屬的團體和亞文化中看他們的。 不能完全孤立地看待善良和邪惡。如果你要對一個完整的人進行工作,你必須超越道德的判斷。這樣,你才能看到更大的系統(tǒng)現(xiàn)象,以及它們對個體的影響。 在系統(tǒng)心理治療中,要始終保持人性本善和人們受到牽連才會做壞事這樣的立場,避免籠統(tǒng)的道德判斷。在任何心理治療中,擺脫人性是邪惡的這一觀念始終是有益的。 我認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有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人們總以為個人有選擇和塑造自己命運的能力。但實際上有很多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例如歷史的力量。 個體在隨心所欲的情況下,要對自己負責。但是當個體被卷進事件的大潮流里的時候,他就不自由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常常是很有限的,但是你自己行為產生的結果,就算行為不是你自由選擇的,個體都要背負系統(tǒng)的責任。 第四節(jié) 行為導致后果 所有大邪惡的行為,都是那些認為自己在同樣情況下比別人好的人做出來的,因為他們在裁定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好,這樣,他們也就處在邪惡的危險之中。 第八節(jié) 感覺的分類 我劃分了四種不同的感覺:原生感覺、派生感覺、系統(tǒng)感覺和超然感覺。 治療中處理的大多數(shù)感覺是派生感覺。它們的基本功能是讓人確信當事人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動,因此它們需要做作、需要夸大。當派生感覺做崇時,你感覺到弱小,其他人會覺得你需要幫助。如果那種情緒夠生動的話,幫助人的人就不會注意到,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他們一點都幫不上。 人們擺脫不了派生感覺,必然就看不到事實。事實會打亂人們用來維持派生感覺、避免變化的內在景象,會被事實沖散。帶著派生感覺的人接受治療時,常常會閉上眼睛,退縮到自己的個人世界里。提醒他們睜開眼睛看著周圍的世界,對治療有幫助。我高訴他們:“看這里,看著我?!比绻麄円槐犻_眼睛向外看,感覺就消失了,那么你就會知道他們陷入了派生感覺。在生活和治療中,原生感覺出現(xiàn)時,每個人都會自然地生出同情,也覺得可以產生自然、恰當?shù)姆磻?。帶著原生感覺的人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力量,有采取有效行動的能力。因為原生感覺指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它們不會維持很長時間。它們出現(xiàn)了,去執(zhí)行自己的使命,然后又離我們而去。派生感覺持續(xù)時間比較長,表達之后會變得越來越糟,而不是越來越好。 只有完全表達出來的原生感覺才是有益的。如果你有一種原生感覺,不必為之難為情,因為感覺對羞恥有一個準確的界限。展現(xiàn)出原生感覺時,幾乎沒有人會嘲笑你。相反,其他人常常會深受感動,觸動真情。 派生感覺并沒有同樣的羞恥界限,表達派生感覺市,很可能惹人恥笑。你不會相信派生感覺能照顧你。派生感覺有一些感染力,它們是戲劇化的,是令人興奮的,并會產生活生生的存在假象。但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代價是,那個人必須維持弱小和無助的形象。 解釋和說明也會分散當事人的思想。不能把人們引向原生感覺,只能趨向于把人們困在維持派生感覺的景象中。 悲傷可以是原生的或派生的。如果我們接受這個傷痛,允許它表達出來,悲傷最終可以完結,我們也就無所牽掛,重新開始。但是,人們常常并不向悲傷屈服,從而把它改變成派生感覺:自戀或者想得到其他人的憐憫。如此派生出來的悲傷,可以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持續(xù)存在,拒絕接受明確的、充滿愛意的分離,否認遭受損失的事實。這是原生悲傷的可悲替代品。 原生的罪責感能引導人們棄惡從善。派生的罪責感會轉化成提心吊膽的行動。因為某些原因不想發(fā)生正面變化的人們,必然把他們的原生罪責感轉化成派生罪責感。 報復的愿望也有原生和派生之分。原生的報復允許調解,當它讓受傷者和傷害者雙方都得到解脫時,它便是恰當?shù)?。派生的復仇讓傷害持續(xù)下去,讓系統(tǒng)的不平衡持續(xù)下去,并阻撓解決。世代流傳下來的部族間的爭斗就是一個例子。復仇者覺得需要為自己所受的不公正報復,他們的行動常常是針對那些沒有做錯事的人。 憤怒有原生和派生形式。原生憤怒清理了一個關系,完結之后沒有留下任何創(chuàng)傷。派生憤怒常常是我們對某人做了一些事情之后出現(xiàn)的,某人會因這些事對我們滿懷憤怒。他表現(xiàn)出來的憤怒,正是我們引發(fā)出來的他內在的憤怒。派生憤怒和派生罪責感一樣,常常是不行動的理由。 當苦難是原生的時候,當事人會忍受他必須忍受的東西,然后收拾殘局,重新開始。當苦難是派生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苦難的下一個回合。抱怨常常是接受的變形表現(xiàn)。 我對治療師有個建議,進行工作時不要只圍繞著派生感覺,可以通過講一個笑話或切換注意的焦點來轉移當事人的注意力。我們的目的不是改變當事人的體驗,而是指導他們去注意原生感覺,那才是找到解決方法的首要條件。 第三類感覺是我們從系統(tǒng)中得到的感覺,那就是,當事人覺得是自己的感覺,實際上卻是另一個人的。一個人自己感覺到的不是屬于自己的感覺,而是其他某個人的感覺,這一點會讓大多數(shù)人覺得奇怪。 第九節(jié) 選擇的痛苦與命運的痛苦 在我看來,沒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和罪責,那種共同感就不可能出現(xiàn)。痛苦和罪責是把集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強大力量。 第十節(jié) 注重事實,不要急于判斷 我們文化中精神分析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我們重視的常常是對問題的解釋而不是問題的本身。太荒謬了! 第十一節(jié) 解釋,要觸及愛 只有在適當?shù)那闆r下,在觸及內心深處時,解釋才有效果。解釋只有在觸及當事人的愛,激活它并肯定它的時候才有效果。根據(jù)當事人的反應,我們來判斷所作的解釋是否合適。 第十二節(jié) 隨意解釋和自以為是 我們處理嚴重的事情時,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要向命運鞠躬。 第十三節(jié) 過分戲劇化 記憶常常是當事人用來維護自己受害者身份或維持一個問題,心理治療常常會增強這種傾向。 第十四節(jié) 假的好奇心 當我們想知道的東西超出有效行動所需的范圍時,這樣的好奇心是破壞性的。 第十五節(jié) 放棄控制 在處理完已經發(fā)生的事情之后,治療師必須面對經常出現(xiàn)的悲劇事實。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正在說一些獨到的東西,但是說出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當事人早已經知道了。有時候他們沒有注意到,甚至這些東西都是從當事人那里得來的。精神的轉移就好像風一樣。 第十六節(jié) 有效的治療性陳述 我認為是正確的,我就說出來,但我并不信奉它。 第十七節(jié) 接受責任還是包攬責任 你先得服從一下自己的感覺,用心體會體會,覺得自己了不起,逞強承擔責任和接受當事人的系統(tǒng)給你的責任,這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第十八節(jié) 恰當?shù)恼Z句 當你接受發(fā)生的事情時,不依靠定義,你能更清楚地明白發(fā)生了什么。 第十九節(jié) 治療記錄 法則是隱藏的某些東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系統(tǒng)也是按照某些法則發(fā)展的。人的生命和人的關系的真正法則包含并隱藏在生活現(xiàn)象中。我們常常不能立即發(fā)現(xiàn)它們,如果為了符合我們的愿望而設法創(chuàng)造它們,那就適得其反。 解決問題的畫面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可以在以后數(shù)年間持續(xù)地引起變化。 第一節(jié) 建立系統(tǒng)排列 建立系統(tǒng)排列的第一步,就是要獲得這個家庭的基本資料。主要任務就是要找出屬于這個系統(tǒng)的所用成員。治療師首先詢問家族中有沒有發(fā)生過一些不尋常事件,諸如死亡、自殺、分離、離婚、意外、殘疾、重病和缺席等。 有關人品方面的描述以及對人的評價必須禁止。當事人在建立一個系統(tǒng)排列時,必須態(tài)度嚴肅,出發(fā)點必須是正面的。系統(tǒng)排列可以產生很深刻的影響?;谶@個原因,整個群體必須要有專注、相互協(xié)作的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