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一對曾經(jīng)的戀人,“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那心靈契合,讓我們魂牽夢縈,曾經(jīng)的花前月下,柳樹河蔭旁,相牽、相擁,相敘柔情畫意疲而不舍。曾經(jīng)兩小無猜的朋友和一奶同胞的兄弟,深夜,燈火通亮到天明的徹夜私談,同吃,同眠,同住,恨不得同穿一條褲,曾經(jīng)的同事,一起同甘共苦,一起為一個共同的終點而加班加點,廢寢忘食,這就是“愛之欲其生”。因為我們有所愛,所有才有了愛之表現(xiàn)。 當(dāng)一對戀人從戀愛時濃情蜜語變成怨偶,再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當(dāng)一對兩小無猜的知己和同胞兄弟為了贏頭小利相殘而變成陌路人,當(dāng)曾經(jīng)相攜共事的同志,為了爭搶名利,卻成了在背后互相痛罵和放暗箭的敵人。這應(yīng)該就是“惡之欲其死”其所為吧,愛之深,恨之切,就是這個道理。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這句話出自《論語》,雖然是2500年前圣人的智慧,但至今也適用。《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人物林黛玉,自小體弱多病,雖然才高八斗,看事物卻有灰暗面,性格心高氣傲,多愁善感,細(xì)膩,尖刻,她任性、至真、至純,所以她“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最后是“花開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悲劇。與之相反薛寶釵懂人情世故,八面玲瓏,賈府上上下下被她的一團(tuán)和氣所征服,所以,容人之過,方能得人之心。黛玉的出世與寶釵的入世,至真至純的出世讓我們神往,可是入世的生存之道為嘗不可,入世之學(xué)在當(dāng)今社會是必須去透悟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語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可是做起來真的實恕不易。下雨天走在馬路上,一輛車飛馳而過,而且水花四濺,被濺到的人表現(xiàn)不一,有些人會自認(rèn)倒楣的慢慢前行,有些人會在心里默默寬容想也許開車人是無意識的,有些人則會當(dāng)場破口大罵,有一千種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時看一部劇每個人對劇情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樣,盡管他們同時都在看,寬人利己的大道理大家都懂,太清的水不能有魚的道理大家也懂,可是有時我們就是認(rèn)這個死理,太苛刻的要求別人,同時也要求自己,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而忘記了寬容是一種修養(yǎng),也許有時滴水之恩未必得到涌泉相報,所以我們用“惡之欲其死”來找點心里的平衡??墒钱?dāng)仇報了,怨氣消了,我們內(nèi)心真的平撫了嗎?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追求個性自我的時代,人們把這句話引申到了極致,張揚的人生追求,個性的真我風(fēng)采,當(dāng)愛的時候我們拼命的愛,拿著怕飛了,放嘴里怕化了,甜死自己和蜜死別人,可是當(dāng)恨起來的時候我們恨的那么徹底,會用盡所有惡毒語言和不擇手段的相殘,不把對方至于死地不罷休,不惜一切代價踩別人肩膀順桿而爬,忘記善良是一種品質(zhì)。忘記了愛也是需要學(xué)習(xí)的,亂世造小人,同時也造英雄。有時走上了不歸路就難于回頭。一念之差會讓我們善惡兩界相隔,為了不讓自己走上不歸路,退一步為何不可。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dāng)愛的時候我們把愛看成天堂,當(dāng)恨起來的時候和對方老死不相往來,恨不得對方下地獄,漫漫江湖路行走之險惡不可知,當(dāng)有人糟賤你靈魂的時候,要做到清者自清卻實很難,但如果那時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角色無愛無恨去解決問題,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會是“山窮水盡疑無路”了。智者與愚者的區(qū)別在于,智者更能用明智之舉看待和解決問題。所以,讓我們每個人都做有明智的智者。 |
|
來自: 鄉(xiāng)下老太 >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