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功夫茶圖解】
懸壺高沖意在揚香 % `" j# w) c/ x
春風(fēng)拂面實為刮沫溫茶 1 C3 ^
`+ l
" \. |. @8 R, A$ `8 l若琛出浴也叫洗茶 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 若琛是清初發(fā)明小甌杯的江西人,以其名代指小茶杯 9 k% [# K( _ `0 O+ h/ h1 b- q; z8 b6 C如果是茶壺泡茶, & W+ b) `! a/ Q# N0 R& w% o
還有:
孟臣沐霖: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 _1 I3 Q7 a! k' [9 B- N4 V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nèi)。 ' ^ P' c; z C2 F 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凈壺外表面,又提高壺溫。 + e, I& z' o. R; S6 j) E& Q: b; ]
在蓋杯泡茶里面就省了這些手續(xù) :) 7 y4 ^0 `0 t" C$ Q( X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滾燙的茶水洗滌茶具,意在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 w" K/ E6 n) ?7 B- U
鑒賞色香強(qiáng)調(diào)茶品 在茶藝表演里還有:
游山玩水:將茶壺底沿茶盤邊緣旋轉(zhuǎn)一圈, 以括去壺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 P0 A2 @8 H3 X% ?! s 關(guān)公巡城: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7 H+ E( t* q) F0 ~. X ! Q$ T$ \* N( I, _% u% g* f 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剩少許后,則往各杯點斟茶水。 # @ |# F) U; K1 @1 u; ] 三龍護(hù)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wěn)當(dāng)又雅觀。 7 F, b# g" f% p0 ]5 ]
這些是茶壺和聞香杯才有的 0 a1 H: L: i# d/ F n, N: k 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兩道省略合并為觀音顯靈, 3 L2 p! d, r# ?3 p 意為鐵觀音茶湯已經(jīng)泡好,可以通過過濾網(wǎng)倒入公道杯,進(jìn)入喝茶程序。
中國茶文化欣賞8 n! s* {: v+ \3 n @! y) K# N* t 在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簡單樸素。韓非子《十遇》及《五蠹》等篇, ; M2 Q( Y) G- S4 h 說到堯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飯、野菜根,飲食器是土缶, # h6 \2 o7 d0 D# j0 }8 ] 以后才發(fā)明使用黑陶等??梢姴枞~最初的利用階段,不可能有專用的茶具, & q+ `2 d, o: P 大都是和其他食品共用的,一器多用.以木制或陶制的碗,兼作為飲茶的器具。. y }- P. \' T& P
茶具的發(fā)展與陶瓷生產(chǎn)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而陶瓷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先陶后瓷, 8 N5 w5 @: _: O. H% O* x+ Q 瓷是由陶發(fā)展而來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層出土的陶器——夾炭 黑陶, 2 L0 P; \9 P* Z 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了,是新石器時代很早的陶器之一。
茶的烹用方法,也隨著茶葉牛產(chǎn)技術(shù)的改進(jìn)和 茶類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 最早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時,是采集鮮葉,在鍋中烹煮成羹湯而食, % ^ h. w, ^) P3 K 這時候的烹飲方法 和器皿很簡單。春秋時代,茶葉作為蔬菜,與煮飯萊相同, 沒有什么特別的烹飲方法和器皿。當(dāng)人類進(jìn)入階級社會以后, 奴隸主和貴族階級的出現(xiàn),形成有閑 階級,飲酒喝茶有了發(fā)展, 對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從而出現(xiàn)了專用于茶的貯茶、煮茶和飲茶的器具。 " g* E. ?" ]; W8 X4 }+ r 茶具的產(chǎn)生,始于奴隸社會,當(dāng)是主要茶具為煮茶的鍋、飲茶用的碗和貯茶用的罐等。 : o: z. V0 ^0 U7 t 隨著時代的演變,茶葉消費日廣,因消費的茶類不同,習(xí)俗不同,消費對象不同. 不論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用料等,都不斷發(fā)生變化。: B8 Y- B0
~4 C7 h8 \& L9 a+ w
到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交替蕏?,由诱浽压制饼矙豹嘱崿震}背鮮鏊僦蟆? 飲和貯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澆湯用的器具。 2 _8 X) Y4 T) W! t8 U: a$ V 秦漢蕏?,泡饮方法蕢Λ饼茶禑﹤麢墿放入瓷壶并注入放d由洗薪徒圩擁魑丁?; J% _; M S* l2 \ 飲茶已有簡單 的專用器皿。從秦漢到唐代,隨著飲茶區(qū)域和習(xí)俗傳 播的擴(kuò)大, 人們對茶葉功用認(rèn)識的提高,促使陶器業(yè)飛躍發(fā)展,瓷器也已出現(xiàn), 茶具越來越考究,越來越精巧 。' q$ w1 m- X/ N# b5 `' {' l I, j
茶具又稱茶器。最初都稱為茶具,如王褒《僮約》的“烹茶盡具”、指烹茶前要將各種茶具洗凈備用。到晉代以后則稱為茶器了。到了唐代,陸羽《茶 經(jīng)》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稱為茶具,把燒茶泡茶的器 具稱為茶器,以區(qū)別它們的用途。宋代又合二而一, 把茶具、茶器合稱為茶具?,F(xiàn)在也大都統(tǒng)稱為茶具。. f- ~% Z" C1 Q3 }" j0 T5 @
7 % K% X F/ I" Y/ t# B8 |. v" [/ [* R
唐朝中葉。北方消費茶增多,引起了各地瓷窯的興起,尤以燒制茶具為中心。 據(jù)陸羽《茶經(jīng)》記載,當(dāng) 時產(chǎn)瓷茶器的主要地點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 壽州、洪州等,其中以浙江越瓷最為著名。此外,四 川、福建等處均有若名的瓷窯, 9 @) j/ i) f. K/ Z8 ^; Z, c7 Z! ~* I 如四川大邑生產(chǎn)的茶 碗,杜甫有詩稱贊:“大邑?zé)奢p且堅,扣如哀玉錦城 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3 m2 ]- ^( J/ P8 }3 f $ G. n+ v' r: }/ i2 J4 u `# s i! c4 d 據(jù)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所列,連同附件統(tǒng)計、煮茶、飲茶、炙茶和貯茶用且共有29件,可見唐朝時茶具的發(fā)展已很可觀?,F(xiàn)分述如下: ! c0 E/ B. f; u( x- ]) Q2 S- c 7 A! D7 i- R. _- Z( g' S 1)風(fēng)爐:銅或鐵鑄成,也有泥燒成的。形狀像鼎,下有三腳。爐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邊,邊的 6分寬的部分在爐壁內(nèi)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爐下 方的三只腳,共有21個古字:一腳是“坎上巽下離于中”,另一腳是“體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腳是“圣唐滅 胡明年鑄”。在3只腳間各開—窗洞、底下的一個洞 用以通風(fēng)漏灰。3個窗口上并排有6個古字,一是 “伊公”,一是‘羹陸”,一是“氏茶“,意為“伊公羹,陸 氏茶”。內(nèi)設(shè)“帶(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為“木”)”,有3格,一格有長尾野鳴的圖 形,這是火禽,畫有離卦,一格有彪,是風(fēng)獸,畫巽卦; 另一格有魚,是水蟲,畫坎卦。巽表示風(fēng),離表示火,坎表示水。風(fēng)能助火,火能把水燒沸,所以要有這三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圖案作為裝飾。據(jù)說此爐由陸羽設(shè)計。 ' k3 m2 D. m/ A, y. I- V . v) l2 }6 D7 @0 T: q2 A (2)灰承:接受灰燼的用具,由有三只腳的鐵盤構(gòu)成。 4 a4 q4 P1 c" g: f8 h (3)炭撾:六棱的鐵棒,一頭尖,稍下較粗,長1 足。細(xì)的一頭系上一小展(原字左有“金”旁)。作為裝飾。 $ ]2 N. x0 M% E3 x0 i7 `# q
(4)火夾:別名筋,就是火鉗。鐵或熟銅制,長 1.3尺。 ! b* |0 R8 x9 k# O% i4 W3 i
(5)竹夾:小青竹制成,長1.2尺,一頭的1寸處 有節(jié),其余部分剖開,用其夾茶在火上烤時,白竹出 汗,利用它的香氣以增加茶的香味。 8 s& Z. Q: T2 \ ) L0 C3 I# A: |7 L7 K6 ~3 u- P$ T 紙囊:即紙袋。用質(zhì)地白厚的上等剡藤紙,做 成雙層紙袋。貯放烤好的茶,使不致失去香氣。
(7)碾:由碾輪和碾槽構(gòu)成。最好用桔木,其次是梨、桑、梧桐、柘木。碾槽形狀內(nèi)圓外方,內(nèi)圓以便運 轉(zhuǎn),外方防止傾倒。內(nèi)可放進(jìn)碾輪,圓盤狀,直徑3小,中心部厚1寸,邊緣厚0.5寸。盤中心有軸,中方外圓,長9寸,寬1.7寸。 / W2 x s8 s; T2 L _ 1 k& w5 [; \( H, I& U( t 拂末:掃茶末用,利用鳥羽。 8 r) h, r+ J' C% V$ m" o! R
(9)、(10)羅、合羅,大竹剖開,彎曲成圓形,紗或 絹作底。篩下的末用合蓋貯放。合,竹節(jié)制成,或薄杉木板彎曲成圓形,漆好。全高3個,蓋1寸,底2 寸,直徑4寸。
(11)漉水囊:濾水工具。骨架多用生銅制成,因熟銅制的易附著青苔及污物,便于清除茶中雜物,鐵 則因銹而腥澀,影響水味,不宜采用。居住山村的人,有用竹、木制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攜帶,用生銅較好。袋子用青篾絲織成,可以收卷。或用碧色的絹縫制,還加上翠鈿作裝飾,直徑5寸,構(gòu)長1.5寸。又用綠油布袋貯放全部濾水工具。 ( Z9 \, F B& G* C (12)釜:鍋,生鐵制成,以壞了的農(nóng)具煉鑄。煉鑄 時內(nèi)抹土外抹砂。里面因抹土而光滑,鍋內(nèi)面易于磨 洗,外面因砂而粗糙,易吸熱。鍋的耳制成方形,使平正;鍋邊較寬,使能伸展得開,鍋臍要長,并在中心,使火力集中于鍋中間,則水在鍋正中沸騰,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可醇正。洪州用瓷鍋,萊州用石鍋,瓷鍋、石鍋都雅致好看,但不堅固,不能持久。用銀鍋非常清潔,但又過于奢侈華麗。從耐久著眼還是快制好。
(13)交床:十字相交的木架,上板中空,支持鍋。
(14)瓢:胡蘆一分為二而成瓢,或用木制成,叫犧杓。晉杜毓寫《茶賦》,其中有一句:“酌之以瓠”,瓠,就是瓢。它的形狀:口闊,瓢身薄,柄短。晉永嘉 中,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一道士對他說,我 名丹丘子,改天你的甌犧里有多的茶,給我些。甌是小瓦盆,犧就是木杓,常用梨木制成。 + g3 H0 N, `+ @0 a0 A$ a / v$ z, y) r( c. }" P3 n3 B (15)木夾:以桃、柳、蒲葵、柿心木成竹制成,長1尺,兩頭用銀包裹。
(16)鹺簋:“鹺”即“鹽”。盛器,瓷制,圓形,直徑 4寸,像盒子或瓶形,小口壇形,裝鹽用。
(17)揭:取鹽用具。竹制,長4.1寸,闊9分。 * W2 \4 G3 u5 j+ m5 `- V" o' |
(18)則:量器,利用貝殼,或用銅、鐵、竹制的匙、箸之類。大致開水一升,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但喜味淡的可減少,喜濃的可增加。 ( J4 n0 @3 V8 R$ m* a" I6 e: b+ ? @* f) g- i/ _" L w! m D (19)碗:越州產(chǎn)的瓷品質(zhì)最好,鼎州、婺州產(chǎn)的較差,又岳州的好,壽州、洪州的差。 0 G; \9 L' F4 w+ C7 h 4 U. N7 ~& p. i6 e4 e (20)水方:用青杠、槐、楸、梓等木制,漆內(nèi)方及外縫,可盛水1斗。
(21)熟盂:盛開水用,瓷或砂制,容積2升。 - n0 F: Y z: \" ^6 H : @" W0 m$ K' `) i7 t1 T (22)滌方:用楸木制,形似水方,容積8升,洗滌 茶具。 4 R4 d% M0 k' l) f5 w+ D 0 Y3 I7 A0 e! K* U" P; x2 ] (23)滓方:似水方,容積5升,用以收集茶渣。 4 E& [$ E' C- Z (24)畚:白蒲草編成,可放碗10個。 / O2 k4 F1 R0 e2 Y1 _* Q4 Y
(25)笤:竹子編成,圓形,高1.2尺,直徑7寸?;蛳茸龀审孕蔚哪灸P停锰僮泳幙?,有六出的圓眼、蓋和底如箱子的口,削光滑。 - g1 ~' f+ P* ^% Y3 }6 D/ K5 L* w* G
(26)具列:木或竹制成床或架,或竹木制成小柜,有的可開關(guān),上漆,長3尺,闊2尺,高6寸。用以貯放陳列所有的器具。 - h$ U% F. s+ b7 a6 `& n
(27)都籃:裝所有器具的竹籃,竹篾編成。內(nèi)方編方眼,三角形交錯。外用雙篾,寬篾作經(jīng)線,細(xì)的單 篾編織,交替壓作經(jīng)線的雙篾,編成方眼,要玲瓏好看?;@高1.5尺,長2.4尺,寬2尺;籃底寬1尺,高 2寸。 / Q% A4 u1 O* E1 o; t O# x . W& b$ W: c! b2 F6 h (28)巾:類似布的粗綢,長2尺,應(yīng)有兩塊交替使用,清潔茶具。 ! j& e5 i/ r- L# X: g3 T 8 x4 v& N. [/ r7 L (29)扎:茱萸木夾棕櫚纖維,捆緊,成大筆形,作刷子用。 ' F z, v4 W' d0 { 可見到了唐朝煮茶、飲茶的用具非常繁雜,一般老百姓不大能辦到 。, t5 @/ f# D' |/ O k- R
唐時,生活講究的家庭都備有24件精致茶具, 全套的碾茶、泡茶、飲茶器具。 0 M; c0 k0 I0 e) J& h3 o, h 同時還有收藏器具 的精巧小櫥子,可以攜帶,以便與人斗茶。 ! L) R( n& m& p 當(dāng)時皇宮貴族家庭多用金屬茶具,而民間卻以用陶瓷茶碗為主。 ' z: ~! d6 K! E0 U$ ~5 f( N 那時瓷制茶碗主要的有青釉、白釉兩種。 / L. K; R- l) i6 Q1 Z ! R- @9 n. d3 u9 u& @ 我國古代重視品茶,使用茶具也很考究,人們把茶具列為品茶必要的藝術(shù)條件, 也是客來敬茶的重要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