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參加了一個“讀書”活動,學習了不少的書籍,使自己的眼界放寬了,思想更充實了,工作起來也更輕松了。一個月來,我在不停的讀書中,深深體會到了讀書的好處。 讀書可以明智。我們的智慧得來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自己直接在社會實踐中得到的,這是直接經(jīng)驗;另一個是自己通過學習,從書本中得到的,這是間接經(jīng)驗。事事都去從親身體驗中得到,恐怕一個人是不好辦到的,一個是人的精力有限,取得間接經(jīng)驗,往往是我們的捷徑和必修課。事實證明,一個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智慧,更多的還是多從書本上學來。書能讓你變得更聰明,讓你在困難面前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幫助你走過一個更加美好充實的人生。 讀書可以明理。許多道理都是經(jīng)過前人的總結(jié)后寫在書本上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學到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學到更多的自己體會不到的真理,幫助你更好地看待萬事萬物,幫助你在自己人生的坐標上不出偏差,切實做到明禮誠信,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奉獻社會,提高自己人生價值。 讀書可以提高能力。當我們在為做某道題作難時,當我們在為寫一篇文章而發(fā)愁時,當我們在為講話搜腸刮肚時,當我們在為創(chuàng)新技術到處翻閱資料時,我們方發(fā)出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嘆。讀書可以讓我們豐富我們的理論知識,豐富我們的業(yè)務知識,豐富我們的法律知識,豐富我們的處世經(jīng)驗,因此高爾基說:“書是了望世界的窗口”,“書是知識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提高我們能力,就必須多讀書。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讀書可以使我們從無知到有知,從有知到深知;讀書可以使我們更加理性,不為喧囂繁雜的世事所干擾,不為一時一事的得失而喜憂。通過在筆墨書香中體驗共鳴和感動,解脫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恐懼、寂寞、悲哀,使胸中的積郁釋然超脫,達到淡泊寧靜、自信從容的心理和諧狀態(tài)?!案褂性姇鴼庾匀A”,讀書也可以讓我們變得溫文爾雅,知書答禮,頗有風度,更加從容自信地渡過自己的一生。 讀書可以華章常著?!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偷”。書讀得多了,駕馭文字的能力就強了,想表達的思想就能流暢地表達出來。由于近來自己讀書多了,自己寫起日記來,也就“日試萬言,立馬可待”了。讀書明顯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 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以“活到老,學到老”、“秉燭夜學”的精神,樹立終身讀書,終身學習的理念,豐富自己的人生,完美自己的人生吧!
讀書的感覺【一】 讀書的感覺是怎樣的?讀書的感覺如初戀,讀書的感覺如久別重逢,讀書的感覺如相見恨晚,讀書的感覺如柳暗花明,讀書的感覺…… 讀書的感覺如初戀,新鮮,明朗,清晰,甜蜜,溫馨,纏綿,浪漫……我每接觸一本新書,都有這種初戀的感覺。為了保持這種感覺,我總是讀得很慢很慢,而且每讀一段都要擱下細細回味一番,生怕這種感覺板滯或消失。 讀書的感覺如久別重逢。讀曾經(jīng)讀過的書有這樣的感覺,讀未讀過的書——如果這書的內(nèi)容同自己的某些經(jīng)歷相似——也會有這種感覺。如果這種感覺強烈而且沖動,那就不只是久別重逢,而是相見恨晚了?!昂薏幌嘁娢醇迺r”,一點也不過分。 讀書的感覺如柳暗花明。舉一例說明之:20年前,讀綠原的詩《重讀“圣經(jīng)”》,心靈受到震撼。這是靈魂的掙扎、質(zhì)疑和拷問,它直面黑暗,直逼人性,閱讀過程中讀者同詩人一道精神煉獄,痛苦反思,寢食不安,坐臥不寧。我很少讀到這樣的好詩。打這以后,我留意綠原的作品,散文倒是讀過幾篇,詩歌卻沒有見到。沒想到近日在一個集子里偶然看見綠原的一首詩,題目叫《母親為兒子請罪——為安慰孩子們而作》,同樣觸及靈魂,催人淚下。原詩是這樣的: “對不起,他錯了,他不該/為了打破人為的界限/在冰凍的窗玻璃上/畫出了一株沉吟的水仙對不起,他錯了,他不該/為了添一點天然的色調(diào)/在萬籟俱寂時分/吹出了兩聲嫩綠色的口哨對不起,他錯了,他不該/為了改造這心靈的寒帶/在風雪交加的圣誕夜/劃亮一根照亮天堂的火柴對不起,他錯了,他糊涂到/在泥污和陰霾里幻想云彩和星星/更不懂得你們正需要/一個無光、無聲、無色的混沌請饒恕我啊,是我有罪——/把他誕生到人間就不應該/我哪知道在這可悲的世界/他的罪證就是他的存在” 我相信許多人在從事某種研究、思考某個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或者在他回憶某件事情而沒有任何頭緒的時候,一旦他在閱讀中得到某種啟示、某個答案或者得到某些線索,他都會柳暗花明而喜出望外。 讀書的感覺又因人而異,魯迅說:同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說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各取所需,感受不同,其實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境遇中,對同一本書或?qū)ν活愵}材的作品,其領悟和感受也不一樣。最近讀梁實秋《四宜軒雜記?四君子》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梅、蘭、竹、菊號稱 我年事漸長,慢慢懂了一點道理,四君子并非浪博虛名,確是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趨炎熱。合而觀止,有一共同點,都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tài)。畫,不是純技術的表現(xiàn),畫的里面有韻味,畫的背面有個人。畫家的胸襟風度不可避免的會流露在畫面之上。我嘗以為,唯有君子才 體會何等深刻,見解何等獨特。這時候,梁實秋再讀 有沒有常讀常新百讀不厭的書呢?當然有。我首先推崇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開始讀《道德經(jīng)》,一看就不能擱下。雖然最初能讀懂的不過是百分之一二,但這百分之一二,就像黑夜里的長明星,足以令我神往。從那以后,《道德經(jīng)》就成為我的案頭書,幾乎每天都要讀一點,邊讀邊思考,每有所悟便欣欣然而面帶喜色。這幾年我時常在文章中自覺運用《道德經(jīng)》的思想方法和辯正觀點分析問題,力圖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品位和中國美學的獨特魅力。類似《道德經(jīng)》的著作,古代的還有莊周的《莊子》、孔丘的《論語》、孟軻的《孟子》、以及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等等,當代的則有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還有毛澤東的哲學論著《實踐論》和《矛盾論》,等等。 讀書會不會還有別的感覺,如迷茫困惑、缺憾抱憾等等?當然有??鬃泳驼f過“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教書年歲越久越感到困惑。這種感覺好不好?好得很?!爸蛔恪保蜁优θヌ角笪粗I域,“知困”,就會勤于思索,解惑釋疑。如此虛懷若谷,自以為非,既是讀書人的氣度和襟懷,又是讀書人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動力。 是否任何人讀書都會有這類感覺呢?當然不是。那些奉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人,那些一門心事混文憑撈官職的人,那些追這個“星”那個“星”內(nèi)心浮躁的人,那些蠅營狗茍急于出人頭地的人,這些人永遠不會有這類感覺。 “斗酒綜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jīng)”。 何等氣度,何等襟懷。這里關鍵是“綜觀”和“靜對”?!熬C觀”就是“心事浩茫連廣宇”,胸懷天下;“靜對”就是滌除玄覽,心靜如水,是一種“定力”?!熬C觀”和“靜對”結(jié)合在一起,就顯示出一種恢弘的氣度和澹泊名利的操守。有這種氣度和操守,讀書就能有上述各類感覺。 能在別的東西——譬如說在電影電視中或者在電腦網(wǎng)絡上——找到這類感覺嗎?不能。電影電視是“牛不喝水強按頭”,同時又是“一次過”;電腦網(wǎng)絡是一種技術操作,又是一種“文化快餐”,它們既不能“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想象飛躍,又不能平仄錯雜,鏗鏘和諧,悅耳動聽,更不能讓人咀嚼回味,心領神會,留戀忘返。看電影看電視看網(wǎng)絡,都找不到讀書的感覺,不能代替讀書。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洞庭碧波,巴山夜雨,畢達哥拉斯美麗的“黃金分割”,蘇格拉底告誡“認識你自己”,布魯諾在羅馬鮮花廣場面對宗教裁判所的火刑作關于“真理不可征服”的演說,雅各賓派領袖馬拉被吉倫特派分子夏洛特?科爾黛殺害在浴盆里,培根宣稱“知識就是力量”,康德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內(nèi)心的道德準則”,普希金“致西伯利亞囚徒”,倫敦大英博物館閱覽室地板上留下“馬克思的足印”,列寧高呼“一切權利歸于蘇維?!保惇毿汴P于“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出了監(jiān)獄就入研究室”的宏論,魯迅“救救孩子”的呼喊,毛澤東預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鄧小平設計改革開發(fā)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藍圖……所有這些鮮活的感性存在,都附著在薄薄的紙張上,融匯于書的海洋中,通過閱讀,保留在人類的記憶里,又內(nèi)化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讀書是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讀書是望星空,“星漢燦爛,若出其中”。讀書,唯有讀書,才能“閱盡人間春色”,人類文明盡收眼底,風光無限,風情萬種。 青燈黃卷,永遠永遠。 |
|
來自: 哎o(∩_∩)o 呀 > 《書藏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