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怎樣展開故事——語式,懸念,細節(jié)
在前三節(jié)課里,我們學習了故事的基本結構中最重要的一些東西:主控思想,人物塑造,環(huán)境,人物關系。對編故事來說,做完這些工作,就相當于蓋房子畫好了草圖,備齊了原料,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用這些原料,按照想象中的樣子把故事搭建起來。
不用說,同樣一個故事,不同的方式講來,效果可能大為不同。用什么樣的視角來講故事?著重刻畫哪些人物?哪些情節(jié)先講哪些后講?開頭要怎樣寫才吸引人?怎樣制造懸念,牢牢抓住讀者注意力?又怎樣在他們毫無防備的狀況下扔個包袱出來震他們一下?
“世界上沒有新鮮的故事,但永遠有新鮮的嘴唇?!泵恳粋€故事都有無數(shù)種不同的講述方法,絕對沒有“一旦掌握就一定能把故事講好”的萬能程式,所謂技巧,也只有在具體操練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掌握,所以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會更多結合具體的例子來練習。
今天要講的三個要素,分別是:語式,懸念,和細節(jié)
(一)語式
所謂“語式”,就是“作者如何把故事中的信息透露給讀者的方式”,如果用電影來做比較的話,大概相當于攝影和剪輯的手法。大部分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不會注意到攝影機的存在,而感覺到故事好像是一氣呵成,自然流暢地在眼前上演,同樣,作者在寫故事的時候,也會有意無意隱藏起“寫作者”這個身份,假裝自己的故事是真實,自然地發(fā)生。
隨著影視時代的來臨,現(xiàn)在的小說,也有越來越電影化的趨勢,所以語式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熱奈特的敘事學把信息調節(jié)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距離控制”,一類是“投影控制”,前者控制敘事的信息數(shù)量,后者控制敘事角度。
所謂“距離控制”,是說“作者站在離故事有多遠的地方來講述”,是居高臨下,寥寥幾筆記錄事件過程呢,還是深入進去,詳細講述細節(jié),甚至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里面去。
距離控制相當于電影中的景別:
遠景,用來介紹事件梗概(一顆小行星正在向地球襲來)
全景,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各大城市里人們一片慌亂)
中景,人物的狀態(tài)與行為(主人公何慈康獨自坐在家里,看著窗外紛亂的世界)
近景,人物的對話,表情等等(他點燃一根煙,深深吸一口,喃喃自語道:“是該我出手拯救地球的時候了?!保?
特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此時此刻,他不禁開始回憶,自己是從何時開始發(fā)現(xiàn)身上背負的使命的……)
一般來說,敘事者離故事越遠,對故事的講述就越不帶感情色彩,產生疏離感和歷史感,并且,留給讀者更多的空白去想象和填補,就好像《信陵君竊符救趙》中,只用了“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xiāng)自剄?!边@十余個字來寫侯生的行為,雖然沒有一個字的心理描寫,卻給人“酷斃了”的感覺。
相反,敘事者深入故事中,可以傳達給讀者更多細節(jié),人物的言行,表情,甚至大段的內心戲,給人“細膩生動”的感覺?,F(xiàn)代小說,特別是通俗小說,越來越強調對情感和情緒的渲染,也就是說,幾千年前那種寥寥數(shù)筆的寫法,已經越來越不能夠滿足讀者,需要適當加入一些近景和特寫鏡頭。
對科幻小說作者來說,因為動輒會處理到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顆星球甚至一片星系,這類大尺度范圍內發(fā)生的故事,所以經常會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就是距離過遠,導致故事感染力不夠,給人感覺不像小說,而像新聞簡報,或者歷史記錄一類的東西,甚至有“大而空洞”的感覺。
而對另一部分作者來說,距離過近,描寫過于細膩,內心戲過多,也會影響作品的表達,就好像一部電影中特寫鏡頭太多,一定會對觀眾造成壓力,帶來審美疲勞,甚至有“灑狗血”的嫌疑。
所謂“距離產生美”,控制在什么樣的距離最合適,確實是個技術活兒。
在東野圭吾的《白夜行》中,作者寫了兩個主人公跨越十九年的故事,卻硬是忍住了沒有一句心理描寫,只把發(fā)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事件一樁一樁淡淡講出來,而內里的種種隱情,陰謀,糾葛,情緒,統(tǒng)統(tǒng)留給讀者去自行猜想,這種“留白”的功力,確是大師手筆。
而所謂“投影控制”,則是“作者從什么角度來講述”,相當于電影中的機位,是從上帝的視角來俯瞰整個故事格局呢,還是從某個角色的眼睛來觀察周圍發(fā)生的事?是仰視,平視還是俯視?焦點是平均分散在周圍環(huán)境上,還是面前某個人的動作和語言上?是驚鴻一瞥,還是仔細地觀察與描繪?
一般來說,小說中的視角主要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類,第二人稱也有,但比較少見。
在第一人稱中,最常見的,就是以“我”作為故事的主角,這種寫法的好處在于,一下子就拉近讀者和“我”之間的距離,產生代入感和親切感,“我”的一言一行,乃至情緒,態(tài)度,心理活動,都可以清晰,直觀地展現(xiàn)給讀者,讀者仿佛戴上了“我”這幅眼睛,來觀察周圍的一切,造成很強的感染力。并且,在敘事過程中隨時中斷,插入評論,回憶,甚至大段的內心獨白,也不會顯得突兀。
缺點在于,“我”沒有參與進去的那些事,就沒法寫,視角切換受到控制。而且,如果主角的身份地位經歷和作者本人相差很遠,那么,能不能把這個不是“我”的“我”寫得真實細膩感人,也是非??简灩αΦ摹?
給人感覺,如果你希望寫一個人物關系不太復雜,中短篇幅,并且想要以人物的遭遇和情感來打動讀者(特別是,以青少年和小孩子作為主角)的故事,那么以“我”作為主角來寫,是非常理想,也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乙一的很多小說,就是這種風格。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第一人稱小說,里面的“我”不是故事主角,而是主人公身邊的人,以“我”的眼睛來觀察,記錄,甚至猜測主人公的言行,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福爾摩斯探案系列,柳文揚的《一日囚》,《廢樓十三層》等作品中,也用了這種寫法。這種方法適合用來描寫帶有神秘色彩的主人公,并且“我”越平凡,主人公越不平凡,反差越大,效果越強烈。
除了“我”以外,最常見的就是以第三人稱,也就是“他”,“她”,“它”,或者“xxx”作為敘事角度的小說了,這種寫法可以適當拉開讀者和人物之間的舉例,可以隨時拉近或者拉遠,跳進去或者跳出來,也可以任意轉換視角,從一個角色寫到另一個角色身上去。
比第三人稱更厲害的,就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也就是所謂“上帝視角”),對人物關系和線索較復雜,篇幅較長的故事來說,這種視角是很好用,但卻也不容易用好的,如果視角太單一,自始至終只追著一個人物寫,難免顯得單調,可如果視角切換太頻繁太雜亂,又容易把讀者繞暈。特別是,如果同一個大場面里出現(xiàn)很多人物,你是一個一個像排隊一樣都寫出來呢,還是從某個人物的視角來寫?或者,先用A的眼睛來看B,再用B的眼睛觀察C,而C卻自始自注意著D和E?
中學時候上語文課,大家都學過林黛玉進賈府那一段,那么,遇到自己在寫類似的場面時,能不能從中學到有用的東西,好讓自己的敘述生動活潑,顯得不那么呆板?
在我看來,正因為“敘事者是不可見的”這個錯覺,才讓語式成為許多初學者最容易忽略的東西,看看你自己寫的小說,如果被人評價成“故事還不錯,可是好像沒什么感染力”,那么,是不是在語式上出了問題?
二,懸念
懸念對講故事有多重要,不用我再多強調了,現(xiàn)在的讀者越來越缺乏耐心,所謂“一個故事如果不能在五分鐘內吸引你,那么請毫不猶豫扔掉它”。如果你后面的故事還不錯,卻不肯在開頭設置好一個小小懸念把讀者抓住,豈不是有點劃不來?
在我看來,一個完整的懸念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你需要賣個關子給讀者,“主人公遇上一件奇怪事件,到底怎么回事呢,想知道的話,就請繼續(xù)看下去吧?!?
賣關子這件事,也是很有技術含量的,幾乎所有的偵探小說都以“發(fā)生一件殺人案”為開頭,可是,每一樁殺人案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就算讀者看過無數(shù)類似的開頭,也不能讓他們一眼就猜出謎底。如果你的小說是以一樁老掉牙的時間旅行為開頭,那么,怎樣才能說服你的讀者,相信你一定能玩出新花樣呢?在英國科幻片《關于時間旅行的FAQ》中,主人公是幾個重度科幻宅,正興高采烈地談論著時間旅行中的禁忌與套路,緊接著,其中一個人去了趟廁所,回來發(fā)現(xiàn)滿屋子死尸,甚至其中包括他自己!怎么回事?誰在什么時候殺了他們?讀者的好奇心一旦被吊起來,也就牢牢上鉤了。
賣完關子之后,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開始鋪線。每一個開頭,都可能生發(fā)出不同的故事線,引向不同結果,有些很陳舊,有些略有新意,有些完全出人意表。在一步步走向最終謎底之前,都是與讀者斗智斗勇的過程,如果你已經想到了一個自己感覺很精彩的答案(我把這種東西叫做“大包袱”,或者“炸彈”),那么,如何埋線就很見功力了。盤馬彎弓只不發(fā),最后一刻扔出個大炸彈,炸得讀者先是震驚然后喝彩,為了這點小小虛榮心,無數(shù)作者絞盡腦汁殫精竭慮,踩著前人尸體不斷向前。
一般來說,為了不讓讀者過早猜到你后面的包袱,需要在前面設計一些線索和事件,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別的地方去,或者給他們一個錯誤的方向。同時,千萬不要忘記在這些虛假信息里偷偷灑一些真線索,成為支撐最后大包袱的證據(jù),這樣才能讓讀者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嘆服感覺。
線埋得淺,讀者容易過早猜到真相,線埋得太深,讀者會摸不清故事的走向,漸漸失掉興趣。在《美女罐頭》這個短篇中,前三分之二篇幅,讀者注意力都被吸引在“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感情究竟會有什么結果”這條故事線上,然而,女二號出差前對于男主角戀戀不舍的情緒,還有女主角腰上的條形碼,都是很成功的埋線,最后讓觀眾恍然大悟“原來男主角也是罐頭人啊,真沒想到!”
線埋好之后,就請在適當?shù)臅r刻,以帥氣的pose扔出包袱吧,動作要快準狠,切忌拖泥帶水,猶豫不決,有些作者喜歡在謎底揭曉時長篇大論分析,或者拖拖拉拉,搞出好幾章節(jié)來,在我看來這都會降低戲劇性,好的揭曉應該用簡短的提示,動作,場面或者細節(jié)來展現(xiàn),留給讀者猜測空間,就好像《美女罐頭》中,只出現(xiàn)一個條形碼,而不需要解釋男主角的來歷一樣。
有些懸念,是一波三折,在幾種可能性之間來回翻盤的,先出現(xiàn)一個假答案,然后用另一個假答案來推翻之前的答案,如此幾番,最終才出現(xiàn)真正的結果,這種設計非??简炛巧毯颓樯?,一個開頭到底能引出多少可能性?怎樣排列效果才好?如果猶豫不決,不妨寫成小卡片排列組合,再做定奪。
三 細節(jié)
俗話說“細節(jié)是魔鬼”,好的故事離不開有質量的細節(jié),有時候即使讀者淡忘了故事情節(jié),最閃光的細節(jié)依然記得,這就是其魅力所在。
然而,什么樣是“有質量的細節(jié)”,什么是“無用的細節(jié)堆砌”呢?相信這個問題會困擾很多作者,特別是初學者。
請記得,就算是電影,每個鏡頭里觀眾能注意到的細節(jié)也有限,而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jié),一定是經過導演和編劇精心設計,故意想辦法讓觀眾注意到并且記住的。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為了“細膩”去列舉細節(jié),而要為了“敘事功能”去設計細節(jié)。也就是說,你筆下那些細節(jié),特別是打算反復出現(xiàn)循環(huán)利用的細節(jié),它的作用是什么,你一定要非常清楚。
如果你的習慣是一邊寫,一邊臨時想象細節(jié):主人公的外貌,衣著,談吐方式,吃的用的,周圍景色……那么,當你洋洋灑灑把它們都寫下來之后,就會不免疑惑,是不是寫太多了,這些東西真的有用嗎?
請養(yǎng)成良好習慣,當你從主控思想開始一步一步設計整個故事的時候,就試著為每一項工作“設計出細節(jié)來”。
首先,進行到“人物塑造”這一步的時候,你的人物是什么性格,什么弱點,什么特長,家庭環(huán)境怎樣,受過什么童年創(chuàng)傷,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里面最好都包含一個以上的細節(jié)。
比如,“卡門是一個性格內向,受到周圍人嘲笑的小女孩”,具體細節(jié)可以想出很多,她來自地球,所以不習慣月球的重力,走路跌跌撞撞,她有奇怪的地球口音,她穿松松垮垮毫無曲線可言的網格衫,她有一個嚴苛而孤僻的父親,當她在地球上生活的時候,喜歡仰望星空……這些細節(jié)設計出來后,或多或少在后面故事里得到了呼應。
記住,呼應非常重要!那些重要的細節(jié),必須在故事里反復出現(xiàn),一次又一次賦予其質量,如果松垮的網格衫代表著女主人公對自己外表的不自信,那么當她最終放射出光彩的一瞬間,也應該出現(xiàn)“扯掉網格衫”之類的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或許并不起眼,但當它攜帶著不同的意義再一次出現(xiàn)時,就會增加許多分量。
之后,設計“人物關系”和“環(huán)境”的時候,也需要各種細節(jié),特別是“人物關系的轉變”,必須有細節(jié)參與,一件物品,一個小動作,一種生活習慣,在兩個人之間,最初扮演什么樣的意義,又是怎樣隨著故事不斷發(fā)展而變化的。
何夕的《傷心者》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最初是由一塊白手帕維系的,而當他們感情破裂后,女主人公扎頭發(fā)用的手帕,被另一個男人擦完鼻涕扔到地上,正是這個細節(jié)的180巨大逆轉,帶來了重量感。
在《美女罐頭》里,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關系,用了兩處有趣的細節(jié),一個是早餐桌上的奶酪粉,一個是項鏈,都是出現(xiàn)兩次以上的細節(jié),每次出現(xiàn),兩人的態(tài)度都有轉變,這些轉變,你又是否注意到了?
也就說,細節(jié)不是拿來“鋪陳”的,而是要拿來“用”的。如果你設計出來了很多細節(jié),卻發(fā)現(xiàn)有些沒地方用,那或許不要也就算了。
除此以外,設置懸念,也需要各種細節(jié)的鋪陳,屠格涅夫說過“如果一開始墻上掛著一把槍,那么最后一定會打響?!狈催^來說,如果決定最終要開槍,就不能直到最后一刻才憑空變出槍來,而要一開始就若無其事地把它掛在那里。
在《美女罐頭》里,介紹罐頭的光盤,和罐頭人腰上的條形碼,都在懸念鋪陳和揭曉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語式,懸念,細節(jié),怎樣安排這些東西,又是另外一個問題,這些我們會在具體練習中慢慢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