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麻黃(去節(jié))6~9克、桂枝5~6 克、杏仁(去皮尖)5~9克、炙甘草3克,上藥麻黃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黃。煎至400毫升時,再加其它三藥共煎,取藥汁150毫升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藥汁15o毫升為第二煎。將兩次煎取的藥汁混合,共300毫升,分兩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藥后臥氏蓋被以溫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藥。如服第一次藥后,未出微汗,的過4~5小時可繼服第二次藥。第二次藥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劑藥(煎服法同前)繼服。以取微汗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附注:(1)文中所說的水量及煎取藥汁量均為大概而言,或稍多些,或略少些,須看具體情況而定(如火的大小、容器、氣候、量器等等),不可機械死板。見煎湯藥,方法基本如此,即分為第一煎、第二煎,然后,把兩煎藥混合,再分兩次服。(2)本方的煎法詳細寫出,可供各地參考。以后各方劑中則簡稱第1煎取汁若干,第2煎取汁若干,不再詳述,以免重復。
本方為辛溫解表的代表方劑。有辛溫發(fā)汗,驅散在表的風寒之邪從汗而解的作用。主治傷寒太陽表實證。具體癥狀為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身痛,骨節(jié)疼痛,胸滿而喘,畏冷無汗,口不渴,其脈浮緊或浮而略弦。
風寒之邪傷人皮表,使人產生脈浮緊、無汗、頭痛、身痛、惡寒發(fā)熱諸癥狀者,為太陽表實證。凡遇表實證,應用辛溫發(fā)汗法來解表散寒。本方以麻黃辛溫升散為主藥;輔以桂枝辛溫助陽,能助麻黃之升宣,味甘固表,節(jié)制麻黃之太散。其證屬實,故必以麻黃為主藥而不可顛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溫而降,既溫助麻黃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竅孔而言),又肅降逆氣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內而拒外。飲入于胃,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隨汗盡去而不留,頭痛、寒熱、氣喘、身痛等癥自然得解。此方為張仲景辛溫發(fā)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溫解表的組方方法。歷代醫(yī)家在此方的啟發(fā)下,根據具體情況又創(chuàng)造出不少辛溫解表的有效方劑。
本方去桂枝加生石膏,為麻杏甘石湯,用于治療肺有郁熱,表有風寒,發(fā)熱而喘,身熱無汗之證。去桂枝、杏仁,加附子、細辛,為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用于治療傷寒少陰病,惡寒無汗,少精神,脈微細之證。本方去桂枝,名三拗湯,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而頭痛、身熱、咳喘之癥。
我常用此方去桂枝加蘇子10克、炒萊菔子10克、炒白芥子6 克、半夏10 克、橘紅12克、茯苓12~15 克,我命名為麻杏二三湯。用于治痰濕盛、白痰多、氣逆脈滑的胸悶氣喘癥,每多取效??榷嗾呖勺眉幼显?、杷葉各12~15克。
桂枝湯與本方均為服后取出微汗,但二者主治截然不同。桂枝湯主治頭痛、惡寒發(fā)熱、身有汗、脈象浮而緩的風寒表虛證;而麻黃湯主治風寒表實證。一虛一實,不可混淆。服桂枝湯約半小時后,須喝熱稀粥1小碗,以助藥力而使溱溱汗出。服麻黃湯后,則須多蓋些衣被,”溫覆”取汗,不必喝稀粥。桂枝湯中須有生姜、大棗辛甘相助,麻黃湯則不用姜、棗免妨麻杏之力(生姜偏于橫散達肌表,反礙麻黃之迅速升散全身;大棗味甘易泥膈,妨礙杏仁肅降而不利于喘)。
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均為辛溫解表,治療感冒風寒,有發(fā)散功效的通用方劑,但前一方中加有生地、黃芩,后一方中加有人參、柴胡,用于我國東南方氣候溫和多濕之域身體素質較虛之人,可代替麻黃湯,服之既能扶正托里,防熱化濕,使發(fā)散之中不致傷正,與麻黃湯之純?yōu)榘l(fā)散風寒,只能用于傷寒表實證者不同。故前二方老人、小兒皆可服用,麻黃湯則適用于西北方氣候寒冷,傷寒較重,身體壯實之成人。
注意:服麻黃湯后,必須多蓋些衣被而取微汗。仲景稱此為”溫覆”取汗法,取汗后,如汗出、發(fā)熱仍不退者,則不可再用麻黃湯,可改服桂枝湯。
一般說太陽表實證脈象為浮緊,但也有的由于高燒無汗而脈象呈現浮而較數者。對于脈象浮而兼數的太陽表實證患者,須注意仔細進行審辨,當患者確有明顯的惡寒、無汗、體疼,沒有口渴癥狀時,才可使用。如果脈浮數而口渴,并且惡寒不甚者,則不可用麻黃湯,應按”溫病”進行辨證論治。正如《傷寒論》所說:”太陽病,發(fā)熱而渴者,為溫病。”
以本方隨證加減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或”發(fā)熱待查”患者,辨證屬于太陽表實證者。主要癥狀特點是身熱、怕冷、無汗。
我曾用麻杏二三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之痰多氣逆、舌苔白膩、脈滑者。再加訶子5 克、茶葉6~9克,可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期及哮喘性支氣管炎之舌苔不黃、不口渴、大便不干者。
本方禁用于風熱表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