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小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中感受幾百年來家族的滄桑變化,最近查家譜,網上校對,拋磚引玉,希望能有同族人在此批正 虞勝明,亦作余勝明 QQ:459015106 詩曰: 余姓原本宰相家,奸兵追趕逃天涯 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頸(錦)橋邊插柳丫。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傷思我又思他。 余姓本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 十人誓愿歸何處,云游夢里浪卷沙。 (認此些詩為本家,回帖?。。?br> 伯牙吾臺系蒙古姓氏,亦寫作玉里伯牙吾氏或玉里伯岳吾臺惕氏,漢族姓為俞。伯牙吾臺(即玉里伯牙吾)是元朝蒙古欽察部國主后裔,祖籍內蒙古赤峰地區(qū)。家族名人有元朝大將土土哈、床兀兒、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元朝宰相燕鐵木兒、撒敦、唐其勢、詩人泰不花。元代以后,則有明初大將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等人,他們是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的后人,元至正十二年在廬州(今合肥)取“玉”字諧音易族更姓為俞。 歡迎伯牙吾臺氏瀏覽蒙古族“西昌姜坡俞氏(玉里伯牙吾氏)園區(qū)”網站,可使用“百度”或“google”搜索“西昌姜坡俞氏園區(qū)?!蓖瑫r歡迎蒙古族同宗參觀西昌姜坡俞氏家廟,該家廟本元朝蒙古欽察部(今喀喇沁蒙古族人)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即元朝大將土土哈、床兀兒、不花帖木兒、宰相燕鐵木兒、撒敦并九子十進士之宗廟,始建于遼代武安城(今內蒙古赤峰地區(qū)寧縣)黃羊川第七渡,入元朝再建于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奎樹溝。明初玉里伯牙吾氏更姓為俞,位列開國公侯,鎮(zhèn)守建南(今四川涼山),三建家廟于西昌西城,清代以后又四建、五建、六建于西昌城東姜坡,總之屢毀屢建,現存為七修建筑,占地三千平方米,上下歷史可追述千年。內有手執(zhí)月斧的古代土土哈塑像(又稱邴靈太子)、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像、元太祖鐵木真像,及一些古代碑刻。在西昌城內乘五路公交車可直達姜坡。 傳為成吉斯汗后裔的西南鐵改余姓蒙古族族源考辨(轉貼) 作者:札齊斯欽 四川、云南、貴州、重慶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為止都還有一種自稱為元太祖鐵木真后裔的鐵改余氏族人,云貴川渝的該族人甚至 還在計劃編篡一本《中華鐵改余氏通書》。對此一現象歷史學界和民族學界早已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白濱研究員、內蒙古民委副 主任榮盛、云南民族學者杜玉亭、高力士、馬世雯、四川民族學者李紹明、胡昭曦、元太祖二十九世孫那楚格教授等都曾對此有過研究,并發(fā) 表過專論。目前學術界對此主要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鐵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但世系未能澄清。另一種認為鐵改余氏是元朝party項人安慶守將 余闕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但筆者經過深入研究云貴川渝及安徽等地多種余俞氏族譜后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成立,鐵改余氏實際上是元朝欽察 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四川西昌禮州《余氏族譜》載:“始祖鐵木見元朝東路不花元帥,敕贈兩平王,謚曰顯宗皇帝……原系大元朝武國城第七渡生長人氏… …”西昌姜坡《俞氏宗譜》載:“吾祖元朝東路不花元帥鐵木兒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縣《余氏族譜》載:“始祖鐵木兒系元成宗鐵木 耳同母之弟也,本東路之不花元帥,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譜》載:“吾余氏啟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鐵木建封殖湖廣……”云南沾益《 余氏族譜》載:“始祖鐵木見南平王也,職任東路蒙古軍元帥……”寧蒗《余氏族譜》載:“先祖鐵木耳元太祖鐵木真后裔也……”巧家《余 氏族譜》載:“先祖鐵木建元朝東路不花元帥也,世鎮(zhèn)遼東鐵龍山 ……”重慶《鐵改余氏宗譜》載:“始祖鐵木建元朝東路不花元帥,主軍事 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遠、青神、洪雅、仁壽、內江等地《余氏族譜》和犍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從上述 各種譜碟的記載來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東路蒙古元帥這一點應該是可以確定的。而不花元帥中的 “不花”兩個字則應該是人名的一部分,而 不可能是官銜,以上看來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鐵木見或不花鐵木兒。其封號為南平王或兩平王、西平王尚難確定,但其封號中或許有一“平”字 。中國人家譜中記載的內容未必都是事實,但必然也有是事實的部分。 《元史》中東路蒙古元帥見于史載者唯一人,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鐵木兒之叔父不花鐵木兒,此外不見其它記載。東路蒙古元帥一職亦于 燕鐵木兒家族敗落后即撤消,從該職物的設置沿革來看始終與燕鐵木兒家族有密切關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鐵木兒擅權后更是將其歸入自己領 導的大都督府軍事系統(tǒng)中。此東路蒙古元帥不花鐵木兒曾主持過對云南上都派諸王的討伐戰(zhàn)爭,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樞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 坡《俞氏宗譜》記載其始祖南平王鐵木兒曾參與平定云南諸王之亂,正與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鐵木兒、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勢曾先后擔任 文宗、順帝兩朝的宰相,成為元末最顯赫的宰相世家。這正與鐵改余族譜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記載相吻合。又燕鐵木兒之封地在江南太平 、撒敦之封地在廬州、幼弟答鄰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鐵木兒之封地也應該在江南,這又與洪雅譜所 載“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來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廬州分手。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鐵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廬州的party項人余闕 的族人,因為《明史.俞通海傳》中稱:“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據西昌姜坡《俞氏宗譜》記載就是九子十進士 中的秀一公,廬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又四川長壽《余氏族譜》載:“始祖鐵木健……其子侄在朝中為相者名余登閣……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溫良保守,上皇歸天順帝 即位時,值春月元,順帝在宮偶得一夢,夢見九根槍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將夢命各大臣圓,朝有*相龐悲奏到,主人龍夢得見九槍矛,乃鐵 也,想是鐵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顯,恐有謀反之心,順帝信之乃命*相龐悲掛帥帶大將堅崇尚出兵要誅元臣,鐵氏族人自知乃誅九族之罪,遂 在鳳錦橋邊折柳為記,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庇钟小皻v系原來是鐵家……因有*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貴州《余氏總譜》中也有類似的 記載,只是將元順帝誤作元太祖,后來又誤作朱洪武,輾轉傳抄,橫多錯置。該段記載是非常有涵義的。從元史上來看,順帝即位后政權實際 上掌握在燕鐵木兒與伯顏兩大丞相家族手中,兩派斗爭激烈,后燕鐵木兒家族發(fā)動政變被伯顏粉碎,這正與該譜的記載神似。但元順帝并未因 此將欽察人燕鐵木兒家族斬盡殺絕,欽察人在朝中的勢力很大,連皇帝的衛(wèi)戍親軍都有一半掌握在他們手中,而燕鐵木兒家族就是他們的首領 ,因此元順帝為了安撫欽察人必須縮小打擊面,盡量網開一面,避免把欽察人全部逼來造反,《元史》中就有順帝下令將唐其勢、答鄰答里之 后發(fā)往邊地的記載,當然其它的燕鐵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員同樣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進士當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返回江南 封地的。元末紅軍亂后,他們逃到廬州可能是要與撒敦的后人匯合。從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為水師首領這一點來看,當時逃入巢湖的便絕非俞 廷玉單槍匹馬一人,必然帶有相當勢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