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赤壁 蘇 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 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词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 婦。
蘇子愀qiǎo 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zhú 艫千里,旌旗蔽空,釃shī 酒臨江,橫槊shuò 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 樽以相屬zhǔ;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zēng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span>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講解】
《赤壁賦》,亦稱《前赤壁賦》,蘇軾在黃州時所作,因先后寫過兩篇《赤壁賦》,故以前后區(qū)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 中國古老的記年法,即天干地支記年法。這是一種六十進(jìn)制的記年法。即: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推算起來,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即公元1082年。
既望 古代以農(nóng)歷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既”是已經(jīng),已經(jīng)過了十五。(《后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即十月十五。)
資料:摘自本人尚未發(fā)表的論文《從教學(xué)角度談大學(xué)語文注釋》
貴州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5月)發(fā)表的范朝康文章《徐編<大學(xué)語文>(組編本)注釋的幾個問題》,其中提到“既望”一詞的注釋:
“既望 蘇軾《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炀帯洞髮W(xué)語文》注釋為‘既望:十六日。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亦不夠確切。望,是月相的一種,指月光滿盈之時。望日這天,月亮從東方升上來時,太陽剛從西方落下去。望日于陰歷小月是十五日,大月是十六日。七月是大月,七月的望日就應(yīng)該是十六日。所以,七月既望指的是七月十七日?!?/span>
這就是沒有注意學(xué)術(shù)注釋與教材注釋的區(qū)別。中國古書,輾轉(zhuǎn)千年乃至數(shù)千年,層層辯駁注疏,情況何其復(fù)雜,這是學(xué)術(shù)注釋應(yīng)該注意到的。就“既望”一條,從學(xué)術(shù)注釋而言,即使范先生所注亦不完全,因?yàn)閷W(xué)術(shù)界歷來存在一月二分和一月四分的不同意見,如王國維的“生霸死霸考”就是主張四分的,按此說,則“既望”應(yīng)該從陰歷每月十五、十六日延續(xù)至二十二、二十三日。所以即使教材把“七月既望”注釋為七月十六日,仍然是可以挑出“不夠確切”處來的。
但是假如我們能意識到教材注釋與學(xué)術(shù)注釋的區(qū)別,那么問題就簡化多了。查《辭?!贰凹韧睏l:“殷周以陰歷每月十五、十六日至二十二、二十三日為既望。見王國維《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稌ふ僬a》:‘惟二月既望?!?span style="font-emphasize: dot">后世以陰歷每月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蘇軾《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薄掇o源》“望”字條第七項(xiàng)義:“月圓之時。常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夺屆め屘臁罚骸?,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日月相望,遙相望也?!保ㄖ攸c(diǎn)號為筆者所加)所注非常詳盡,既指出后世一般看法,也略微介紹了學(xué)術(shù)界的某些觀點(diǎn)。按教材注釋不宜引進(jìn)爭論,當(dāng)取人們約定俗成之意,那么“后世以陰歷每月十五日為望”、“常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這兩點(diǎn)便最值得重視,因此教材說“望”是農(nóng)歷每月十五也就并沒有搞錯。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無可解釋,然極有情趣,《核舟記》記核舟與“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湊成一聯(lián)(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情趣與理趣、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得益彰。傅雷在家書中也說到:“一切藝術(shù)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象天衣無縫,才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yàn)而能傳世久遠(yuǎn)。比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但寫長江中赤壁的夜景,歷歷在目,而且也寫盡一切兼有幽遠(yuǎn)、崇高與寒意的夜景;同時兩句話說得多么平易,真叫做‘天籟’!”這一評價也適合于“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兩句。
屬zhu3 傾注,引申為勸酒。辭海引此例。
明月之詩 ?!懊髟轮姟薄榜厚恢隆?,指《詩經(jīng)·陳風(fēng)》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边@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愛而不得的煩悶不安。按:有人說所誦當(dāng)為曹操《短歌行》之“月明星稀”,以與后文相應(yīng)。然文章自有其發(fā)展文脈,由景生情,當(dāng)有一個過程,方才有趣,故不能以后文之“月明”證此處之“明月”。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斗牛 古人把天空劃為二十八星宿,星宿和地理區(qū)域相對應(yīng),稱為“分野”。斗宿和牛宿屬于北方七宿。斗,也稱南斗。與北斗七星一樣,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狀也很像斗,故名,但南斗的范圍和亮度較之北斗則有所不及了。牛,古稱牽牛;女,古稱婺li2女或須女。一說牛宿和女宿的名字是從牛郎和織女二星轉(zhuǎn)移而來。古詩“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中的牽牛指的便是河鼓三星(河鼓二即牛郎)。
用“徘徊”寫月光移動,古詩屢見,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獨(dú)酌》“我歌月徘徊”。此處既寫出了月亮移動的緩慢(似動非動),又寫出了身在小舟隨波蕩漾的視覺效果。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白露 《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由白露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一葦”。
一葦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yuǎn)?跂予望之!”《河廣》是一首動人的思鄉(xiāng)之歌。作者是春秋時代僑居衛(wèi)國的宋人。這位離開家鄉(xiāng)、棲身異國的游子,由于某種原因,雖然日夜苦思?xì)w返家鄉(xiāng),但終未能如愿以償。當(dāng)時衛(wèi)國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國只隔一條黃河。詩人久久佇立在河邊,眺望對岸自己的家鄉(xiāng),唱出了這首詩,發(fā)抒胸中的哀怨。又,佛教典故,達(dá)摩西來,一葦渡江。如,往。
網(wǎng)絡(luò)資料 看到的關(guān)于達(dá)摩一葦渡江的記載和藝術(shù)作品多了,漸漸心生疑問,達(dá)摩真的佛法無邊嗎?是怎樣脫離現(xiàn)實(shí)被神化的?我以為這源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薄睹娬x》唐·孔穎達(dá)對這兩句的疏解說的很清楚:“言一葦者,謂一束也??梢愿≈隙?,若桴筏然,非一根葦也?!笨梢姶呵飼r代,宋衛(wèi)之間,人們也可縛上一把葦草作為渡河工具。如此渡河風(fēng)險(xiǎn)太大,如果時間充足,可以做成葦筏和草船。在古詩文中以“一葦”借代“小船”并不鮮見,《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載:“長江之限(險(xiǎn)),不可久恃,茍我不守,一葦可航也?!彼巍ぬK軾《前赤壁賦》說:“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后兩者好像把“一葦”都作船解。事實(shí)上,書中有以蘆葦制船的記載,就地取材,簡便可行。《太平御覽》卷七七一引《吳錄》說:孫策欲渡江,船少,便求策于姑。王氏分命伐蘆為梁,以佐船渡人。”
馮虛御風(fēng) 馮通憑?!肚f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遺世獨(dú)立 漢武帝時候有位知音善舞的宮廷樂師李延年,有一次他在武帝面前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羽化而登仙 《晉書·許邁傳》:“永和二年,(邁)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改名玄,字遠(yuǎn)游。與婦書告別,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span>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font>
桂棹zhào 兮蘭枻xiè 《楚辭·湘君》句。目眇眇(瞇眼)兮愁予,《湘夫人》句。望美人兮未來,《少司命》句。古人賦詩作文有個習(xí)慣,引用經(jīng)典語句常常根據(jù)詩文內(nèi)容或形式的需要有所改造。這里的“蘭枻”改為“蘭槳”,或許是為了押韻;“眇眇”改為“渺渺”,或許是為了與“予懷”對應(yīng);“愁予”改為“予懷”,或許是為了改換情調(diào);“未來”改為“天一方”,或許也是為了押韻。另外,“美人”在屈賦當(dāng)中用的是字面義;而在蘇賦當(dāng)中用得復(fù)雜些,既有字面義,又有隱含義。趙齊平《〈赤壁賦〉賞析》說道:“美人”……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嗎?“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fēng)悵惆,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嗎?“擊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指空曠澄澈,富有詩意;坡老愛用此詞,其詩《海市》有“東方云??諒?fù)空,群仙出沒空明中”,其文《記承天寺夜游》有“庭下如積水空明”,《赤壁賦》的“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含義與上面諸例有所不同,也同樣富有詩意。再看“流光”,曹植《七哀詩》有“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含義與蘇賦有所不同,曹詩指灑照在地上的月光,蘇賦指月夜水上流動的波光?!翱彰鳌迸c“流光”意思相近,連綴在一起具有增強(qiáng)詩意的作用,而且全句聲韻非常和諧。(見http://www./eyjx/1/ReadNews.asp?NewsID=524)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倚歌,按著歌的曲調(diào)。和hè,伴奏。
舞,使之舞。泣,使之泣。幽壑,幽深的山谷。嫠lí 婦,寡婦。(何,亂彈:女為悅己者容,室女未文,寡也。)
何:我最早接觸對音樂的這種奇妙的描述,是在吳伯簫的《歌聲》,“‘信天游’唱起來高亢、悠遠(yuǎn),‘藍(lán)花花’唱起來纏綿、哀怨。那多半是歌唱愛情,訴說別離,控訴舊社會剝削壓迫的。過去陜北地廣人稀,走路走很遠(yuǎn)才能碰到一個村子,村子也往往只有幾戶人家散落在山峁溝畔。下地勞動,或者吆了牲口馱腳,兩三個人一伙,同不會說話的牲口嘀嘀冬冬地走著,夠寂寞,訴說不得不訴說的心事,于是就唱民歌。歌聲拖得很長很長,因此能聽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人還沒看見,已經(jīng)先聽見歌聲了;或者人已經(jīng)轉(zhuǎn)過山頭望不見了,歌聲還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蔽木渲卑?,僅在末尾用了“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八字,便覺全體生輝。蘇子語言魅力一至于此。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愀qiǎo 然,憂愁凄愴的樣子。危,高聳貌,引申為端正。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繆liáo,通繚,盤繞。
原來此時的“客”的思緒已經(jīng)從詩經(jīng)的《月出》走私到曹操的《短歌行》了。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舳zhú 艫,戰(zhàn)船。釃shī 酒,斟酒。槊shuò,長矛。
資料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zhàn)船北軍用武”曰:“……時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頭上,以酒奠于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shù)、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fù)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dāng)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span>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侶、友,意動用法,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
匏páo 樽,酒杯,匏,葫蘆,用葫蘆做的酒器,樽,酒杯。
屬zhǔ,傾注,引申為勸酒。
蜉蝣,一種昆蟲,夏秋之交生于水邊,生命短促僅數(shù)小時。(注:這是古人的誤解,其實(shí)蜉蝣的生命還要長得多。)
蜉蝣稚蟲 蜉蝣成蟲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span>
挾,偕同。長終,長存始終。此言欲挾飛仙以遨游而知其不可為,故發(fā)以洞簫之悲聲。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逝者如斯 斯,水。《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span> (未嘗)往,往而消失。
盈虛者如彼 《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彼,月。盈虛,圓缺。
卒,始終。曾zēng,乃。一瞬,無一瞬間靜止。
物與我皆無盡 《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边@樣,人之生存是氣聚的結(jié)果,人死是氣散的表現(xiàn)。一物化為另一物,只是具體存在形式發(fā)生了變化。究其實(shí)質(zhì),仍是一氣。因此,在氣這一層次上,萬物也齊一的。
此言變與不變之辨證關(guān)系,曰其變,則天地?zé)o一瞬間不在變。古人曰白駒過隙,西人曰不能兩次涉足同一條河。曰其不變,水月天地皆永恒,我生于天地之間,與天地為一體,因此亦得永恒(莊子曰人生于無復(fù)歸于無,正如現(xiàn)代科學(xué)之謂物質(zhì)不滅)。
資料 一生死、齊彭殤
對莊子來說,人之對死的恐懼是人障于一己之私的表現(xiàn),因而莊子用氣的聚散來說明無窮宇宙的統(tǒng)一性,來說明生死具有不異性,從而在本根的層次上認(rèn)為萬物都是自己的親人,因此自己無論生死都是在家園之中了?!吨庇巍氛f:“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jì)!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睆亩诤艽蟪潭壬舷藢ι畧?zhí)著的狹隘觀念,人就會認(rèn)識到“死生為一條”(《德充符》)、“死生存亡之一體”、“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吧莆嵘?,乃所以善吾死”,是說,使我認(rèn)為生存好的理由,也正是使我認(rèn)為死也好的理由。由此“萬物一體”的信念,使他能夠以平靜心對待生死,從而從恐懼中解放出來,使精神獲得寧靜,這樣就把人在體道路上的一個重大障礙給清除掉了。
對這種寧靜的心理狀態(tài),從側(cè)重對身心由對哀樂入于人而造成不良影響的否定與消除,也即從解脫與解放方面,莊子稱之為“懸解”:“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之帝之縣解?!保ā娥B(yǎng)生主》)也就是說,高高興興地來而生成為人,這是先生應(yīng)合時機(jī)而動的表現(xiàn);高高興興地去死,這是先生順應(yīng)自然的表現(xiàn)。安于應(yīng)時而動并能居于順應(yīng)的態(tài)度上,悲傷和歡樂就不會由于過分而傷及人的身心了,在古時,稱這叫做由天帝造成的倒縣狀態(tài)被消解了?!鞍凡荒苋搿痹凇兜鲁浞防镞€有一種說法,即“無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這正是力求能剝落好惡,使身心浸潤于道中。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適用,享用。此段意為人須隨遇而安,知足長樂,不作非分之想,且盡情享用今夜之美景,何須作洞簫之悲。傅聰在分析莫扎特作品時說:“莫扎特的音樂與中國文化的相通之處,遠(yuǎn)不止在于雙方所追求的樸素、天真、詩意、平和的境界,還在于那種天生的,樂天知命的氣質(zhì);那種永遠(yuǎn)以樂觀、達(dá)觀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命中的種種挫折和不幸;那種為‘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目之所遇而成色,耳得之而為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盡藏也’的曠達(dá)心境。”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肴核,菜肴和桃、李、杏、梅等有核果品。
枕藉zhèn jí,辭海1279,縱橫相枕而臥。班固《西都賦》:“禽相鎮(zhèn)壓,獸相枕藉?!碧K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此節(jié)講經(jīng)過客我之辨,眾人達(dá)到物我(時空)皆忘之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