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中,對君子和小人作了很多的描述,其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107次,“小人”一詞出現(xiàn)24次。概括起來,圣人孔子眼中的君子是有很嚴格的標準的: 第一個標準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第二個標準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16)。 第三個標準“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1)。 第四個標準“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7.37)。 第五個標準“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12.16)。 第六個標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第七個標準“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13.25) 第八條標準“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4.23憲問)。 第九條標準“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15.21) 第十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此條不敢茍同,如果按這個標準,社會不會發(fā)展進步到現(xiàn)在。) 此外,提到君子的還有: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1.8)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學而》14) 君子不器。(《為政》12)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7)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24)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16) 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雍也》18)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雍也》27)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陽貨》)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ā稇梿枴罚?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保ā缎l(wèi)靈公》)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28)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wèi)靈公》18)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wèi)靈公》19)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wèi)靈公》20)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wèi)靈公》21)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22)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wèi)靈公》23)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7)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8)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10) 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