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xiàn);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鑒:與鏡同。 翳:遮蔽,遮蓋。 沒有被風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靜的,沒有被塵土遮蓋的鏡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類的心靈根本無須刻意清洗,只要除掉心中的邪念,那平靜明亮的心靈自然會出現(xiàn);日常生活的樂趣也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只要排除心中的一切困苦和煩惱,那么快樂幸福的生活自然會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能夠充分擴張自己善良的本心,就可以懂得什么是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養(yǎng)人的本性,這本身就是我們對待天命的最好方法。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養(yǎng)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最好方法。”所以,為人修身之道,只在于回復其淳厚善良的天性而已。 莊子在《刻意篇》中說:“恬淡、寂寞、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P> 又說:“圣人生于世間順應自然而運行,他們死離人世又像萬物一樣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運動時又跟陽氣一樣波動。不做幸福的先導,也不為禍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內(nèi)有所應,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后興起。拋卻智巧與經(jīng)驗,遵循自然的常規(guī)。因而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他們生于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后的休息。他們思考,也不謀劃,光亮但不刺眼,信實卻不期求。他們睡覺不做夢,他們醒來無憂患,他們心神純凈精粹,他們魂靈從不疲憊。虛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P> 莊子主張的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虛空、無為,認為虛空和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要達到這境界,就要排除內(nèi)心煩惱,只有這樣,“云去月現(xiàn),塵拂鏡明”的高尚追求才能自然呈現(xiàn)。 這一生動形象的說明對于人去抓住自己的心性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在禪宗中同樣有它的應用。有一位僧人問風穴禪師:“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即:說話或者沉默時,怎樣做才能保持本來的面目,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呢?離即離卻諸相的法性,“微”指的是真理在現(xiàn)實世界里的微妙作用。宇宙的本性即真正存在都是本來清凈,所以說“本凈之體即離微”。這是一則類似“離四句、絕百非”的感人的思維假設,怎奈這難不倒風穴禪師,他一概不理會問者的意圖,只隨口誦出一首杜甫的詩:“長憶江南三百里,鷓鴣啼處百花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