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主藥訣
頭疼必須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
太陽羌活少柴胡,陽明白芷還須著,
太陰蒼術(shù)少細(xì)辛,厥陰吳茱用無錯。
巔頂之痛人不同,藁本須用去川芎。
肢節(jié)之疼用羌活,去風(fēng)去濕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黃連枳實從。
腹痛須用白芍藥,因寒加桂熱黃柏。
腹中窄狹蒼術(shù)宜。脹膨厚樸姜制法。
腹中實熱何所施,大黃芒硝功有力。
虛熱虛汗用黃芪。肌膚浮熱黃芩宜。
脅下疼痛往來熱,日晡①潮熱柴胡宜。
脾胃受濕身無力,怠惰嗜臥用白術(shù)。
下焦?jié)衲[兼火邪,知母防(己)龍(膽草)并酒(黃)柏。
上焦?jié)駸嵊命S芩。中焦?jié)駸狳S連釋。
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時禁②。
嗽用五味喘阿膠。枳實黃連治宿食。
胸中煩熱梔子仁。水瀉芍藥(茯)苓白術(shù)。
調(diào)氣必當(dāng)用木香,若然氣盛又非良。
補(bǔ)氣必須用人參,肺經(jīng)有熱不相應(yīng)。
痰涎為病須半夏,熱加黃芩風(fēng)南星,
胸中寒痰多痞塞,白術(shù)陳皮兩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挾熱(黃)芩(黃)連湊。
眼痛黃連當(dāng)歸根。驚悸恍惚用茯神。
小便黃時用黃柏,澀者澤瀉加之靈。
氣刺痛時須枳殼。血痛當(dāng)歸上下分。
痢疾當(dāng)歸白芍藥。瘧疾柴胡為之君。
血痛桃仁與蘇木。氣滯青皮與枳殼。
枳殼青皮若用多,反瀉元?dú)庖烁淖鳌?/FONT>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緩其力,
寒熱相雜亦用之,調(diào)和其性無攻擊,
惟有中滿不食甘,臨癥還須究端的。
醫(yī)臨床床邊必記醫(yī)臨床床邊必記
平時在工作中,總結(jié)出來的小經(jīng)驗: 治風(fēng)先治血,血行風(fēng)自滅。 無痰不作眩,無風(fēng)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行氣則后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見肝之病,知當(dāng)傳脾,當(dāng)先實脾。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無需只祛痰, 貴在治氣以為要, 氣順則津液自行, 絕其源泉痰即消。 止咳常用麻黃 縮尿益智桑蛸 疏肝莫忘麥芽 閉經(jīng)還須歸芍 崩漏海蛸茜草 辨證前提記牢 諸病主藥
《萬病回春》 中風(fēng)卒倒不語,須用皂角、細(xì)辛,開關(guān)為主。 痰氣壅盛,須用南星、木香為主。 語言謇澀,須用石菖蒲、竹瀝為主。 口眼 斜,須用防風(fēng)、羌活、竹瀝為主。 手足搐搦,須用防風(fēng)、羌活為主。 左癱屬血虛,須用川芎、當(dāng)歸為主。 右癱屬氣虛,須用參、術(shù)為主。 諸風(fēng),須用防風(fēng)、羌活為主。 傷寒頭痛,須用羌活、川芎為主。 遍身疼痛,須用蒼術(shù)、羌活為主。 發(fā)汗,須用麻黃、桂枝為主。 久汗不出,須用紫蘇、青皮為主,表熱,須用柴胡為主。 止汗,須用桂枝、芍藥為主。 里熱,須用黃連、黃芩為主。 大熱譫語,須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為主。 發(fā)狂大便實,須用大黃、芒硝為主。 發(fā)渴,須用石膏、知母為主。 胸膈膨悶,須用桔梗,枳殼為主。 心下痞悶,須用枳實、黃連為主。 懊 ,須用梔子、豆豉為主。 虛煩,須用竹葉、石膏為主。 不眠,須用枳實、竹茹為主。 鼻干不得眠,須用葛根、芍藥為主。 發(fā)斑,須用玄參、升麻為主。 發(fā)黃,須用茵陳、桅子為主。 中寒陰癥,須用附子、干姜為主。 中暑,須用香薷、扁豆為主。 中濕,須用蒼術(shù)、白術(shù)為主。 瀉心火,須用黃連為主。 瀉肺火,須用黃芩為主。 瀉脾火,須用芍藥為主。 瀉胃火,須用石膏為主。 瀉肝火,須用柴胡為主。 瀉腎火,須用知母為主。 瀉膀胱火,須用黃柏為主。 瀉小腸火,須用木通為主。 瀉屈曲之火,須用桅子為主。 瀉無根火,須用玄參為主。 內(nèi)傷元?dú)?,須用黃 、人參、甘草為主。 脾胃虛弱,須用白術(shù)、山藥為主。 消食積,須用麥芽、神曲為主。 消肉積,須用山楂、草果為主。 消酒積,須用黃連、干葛、烏梅為主。 消冷積,須用巴豆為主。 消熱積,須用大黃為主。 六郁,須用蒼術(shù)、香附為主。 結(jié)痰,須用栝蔞、貝母、枳實為主。 濕痰,須用半夏、茯苓為主。 風(fēng)痰,須用白附子、南星為主。 痰在四肢經(jīng)絡(luò),須用竹瀝、姜汁為主。 痰在兩脅,須用白芥子為主。 老痰,須用海石為主。 肺寒咳嗽,須用麻黃、杏仁為主。 肺熱咳嗽,須用黃芩、桑白皮為主。 咳嗽日久,須用款冬花、五味子為主。 氣喘,須用蘇子、桑白皮為主。 瘧疾,新者宜截,須用常山為主;瘧疾久者宜補(bǔ),須用白豆蔻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須用大黃為主;痢屬熱積氣滯,須用黃連、枳殼為主,里急后重者,須用木香、檳榔為主;久痢白者屬氣虛,須用白術(shù)、茯苓為主;久痢赤者屬血虛,須用當(dāng)歸、川芎為主。泄瀉須用白術(shù)、茯苓為主∶水瀉須用滑石為主,久瀉須用訶子、肉豆蔻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氣,其瀉自止,)霍亂,須用藿香、半夏為主,嘔吐,須用姜汁、半夏為主。 咳逆,須用柿蒂為主。 吞酸,須蒼術(shù)、神曲為主。 嘈雜,須用姜炒黃連、炒桅子為主。 順氣須用烏藥、香附為主。 痞滿,須用枳實、黃連為主。 脹滿,須用大腹皮、濃樸為主。 水腫,須用豬芩、澤瀉為主。 寬中須用砂仁、枳殼為主。 積聚,須用三棱、莪術(shù)為主。 積在左是死血,須用桃仁散結(jié)為主;積在右是食積,須用香附、枳實為主;積在中是痰飲,須用半夏為主。 黃膽,須用茵陳為主。 補(bǔ)陽須用黃 、附子為主;補(bǔ)陰須用當(dāng)歸、熟地為主;補(bǔ)氣須用黃 、人參為主,補(bǔ)血須用當(dāng)歸、生地為主。破瘀血須用歸尾、桃仁為主。 提氣須用升麻、桔梗為主。 癆熱痰嗽聲嘶,須用竹瀝、童便為主。 暴吐血,須用大黃、桃仁為主。 久吐血,須用當(dāng)歸、川芎為主。 衄血,須用枯黃芩、芍藥為主。 止血須用京墨、韭汁為主。 溺血,須用梔子、木通為主。 虛汗,須用黃、白術(shù)為主。 眩暈,須用川芎、天麻為主。 麻者是氣虛,須用黃芪 、人參為主。 木者是濕痰死血,須用蒼術(shù)、半夏、桃仁為主。 癲屬心,須用當(dāng)歸為主。 狂屬肝,須用黃連為主。 癇癥,須用南星、半夏為主。 健忘,須用遠(yuǎn)志、石菖蒲為主。 怔忡驚悸,須用茯神、遠(yuǎn)志為主。 虛煩,須用竹茹為主。 不寐,須用酸棗仁為主。頭左痛,須用芎。 歸為主;頭右痛,須用參、 為主;頭風(fēng)痛,須用 本、白芷為主;諸頭痛,須用蔓荊子為主。 烏須黑發(fā),須用何首烏為主。 耳鳴,須用當(dāng)歸、龍薈為主。 鼻中生瘡,須用黃芩為主。 鼻塞聲重,須用防風(fēng)、荊芥為主。 鼻淵,須用辛夷仁為主。 口舌生瘡,須用黃連為主。 牙痛,須用石膏、升麻為主。 眼腫,須用大黃、荊芥為主。 眼中云翳,須用白豆蔻為主。 翳瘴,須用蒺藜、木賊為主。 內(nèi)瘴昏暗,須用熟地黃為主。 肺癰肺痿,須用薏苡仁為主。 咽喉腫痛,須用桔梗、甘草為主。 結(jié)核瘰 ,須用夏枯草為主。 心胃痛,須用炒桅子為主。 腹痛,須用芍藥、甘草為主。 腹冷痛,須用吳茱萸、良姜為主。 止諸痛,須用乳香、沒藥為主。 腰痛,須用杜仲,故紙為主。 脅痛,須用白芥子、青皮為主。 手臂痛,須用薄桂、羌活為主。 疝氣,須用小茴香、川楝子為主。 香港腳濕熱,須用蒼術(shù)、黃柏為主。 下元虛弱,須用牛膝、木瓜為主。 痿 ,須用參、 為主。 肢節(jié)痛,須用羌活為主。 半身不遂,須用何首烏、川、草烏為主。 諸痛在上者屬風(fēng),須用羌活、桔梗、桂枝、威靈仙為主;在下者屬濕,須用牛膝、木通、防己、黃柏為主。 消渴,須用天花粉為主。 生津液須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為主。赤白痢,須用茯苓為主。 遺精,須用龍骨、牡蠣為主。 小便閉,須用木通、車前子為主。 大便閉,須用大黃、芒硝為主。 便血,須用槐花、地榆為主。 痔瘡,須用黃連、槐角為主。脫肛,須用升麻、柴胡為主。諸蟲,須用使君子、檳榔為主。 婦人諸病,須用香附為主。 婦人腹痛,須用吳茱萸、香附為主。 婦人經(jīng)閉,須用桃仁、紅花為主。 婦人血崩,須用炒蒲黃為主。 婦人帶下,須用炒干姜為主。 婦人安胎,須用條芩、白術(shù)為主。 婦人產(chǎn)后虛熱,須用炒黑干姜為主。 婦人產(chǎn)后惡露不行,須用益母草為主。 婦人難產(chǎn),須用芎、歸為主。 婦人乳汁不通,須用穿山甲為主。 婦人吹乳,須用白芷、貝母為主。 小兒疳積,須用蘆薈、蓬術(shù)為主。 小兒驚風(fēng),須用朱砂為主。 諸毒初起,須用艾火灸之為主。 發(fā)背,須用槐花為主。 癰疽,須用金銀花為主。 敗膿不去,須用白芷為主。 惡瘡,須用貝母為主。疔瘡,須用白礬為主。 便毒,須用穿山甲、木鱉子為主。 魚口瘡,須用牛膝、穿山甲為主。 疳瘡,須用五倍子為主。 楊梅瘡,須用土茯苓為主。 瘡,須用輕粉、黃柏為主。 杖瘡跌傷,須用童便、好酒為主。 疥瘡,須用白礬、硫磺為主。 癜風(fēng),須用密陀僧為主。 諸瘡腫毒,須用連翹、牛蒡子為主。 破傷風(fēng),須用南星、防風(fēng)為主。 湯燙火燒,須用白礬、大黃為主。 犬咬傷,須用杏仁、甘草為主。 癲狗咬傷,須用斑蝥為主。 蛇咬傷,須用白芷為主。 中諸毒,須用香油灌之為主。中砒毒,須用豆豉、蚯蚓為主。 諸骨哽喉,須用狗涎頻服為主。
中藥十大主帥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黃 五、桂枝 六、細(xì)辛 七、石膏 八、大黃 九、芒硝 十、黃連 此十味藥品,余暫以十大“主帥”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數(shù)醫(yī)家,以為此等藥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較輕,雖對一般輕淺之病亦多獲效,但對于嚴(yán)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則療效不顯。據(jù)余數(shù)十年經(jīng)驗,如能掌握其性能,與其它藥物配伍得當(dāng),且不違背辨證論治之精神,在臨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見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數(shù)疑難重證及頑固沉疴,亦無不應(yīng)手奏效。但如診斷不確,或配伍不當(dāng),則不但無效,反面使病情增劇,變證百出。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責(zé)之于用之失當(dāng),決不能歸咎于藥性之猛烈,更不能將其化險為夷之巨大作用一筆抹殺也。蓋病之當(dāng)服,烏、附、硝、黃,皆能起死回生;病不當(dāng)服,參、芪、歸、地,亦可隨便誤人。故諺云:“人參殺人無過,附子大黃救人無功”。關(guān)鍵在于能否分清虛實寒熱,當(dāng)用不當(dāng)用而已。至若此等藥品組合之方劑,實不勝枚舉,簡言之,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承氣與瀉心,后有四逆與真武。再推廣之,針對不同病情,靈活運(yùn)用,加減化裁,即可以東擋西殺,南征北剿,而收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之效。昔賢所謂“用藥如用兵,藥不勝病,猶兵不勝敵”。旨哉斯言。能否勝敵,應(yīng)視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這十味藥比喻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帥”。茲將其作用分別簡介于下,聊供同學(xué)們參考。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黃 五、桂枝 六、細(xì)辛 七、石膏 八、大黃 九、芒硝 十、黃連 仲景用黃連清上諸方,多與溫中暖下之藥并用,此一定之法也。凡瀉火清心之藥必用黃連,但中病即止,不可過劑,過則中下寒生,上熱愈甚,庸工不解,以為久服黃連,反從火化,真可笑也。在邪熱重,心火旺時,服之固效;若陰寒盛,虛火浮,君火不降,上熱下寒者慎用。真陽素虛體弱無神者禁用。否則,服之則虛火愈浮,而至龍雷上奔,陽飛離根而死矣。 中醫(yī)諸病主藥 同仁醫(yī)學(xué)
中風(fēng)卒倒不語,須用皂角、細(xì)辛,開關(guān)為主。 痰氣壅盛,須用南星、木香為主。 語言謇澀,須用石菖蒲、竹瀝為主。 口眼斜,須用防風(fēng)、羌活、竹瀝為主。 手足搐搦,須用防風(fēng)、羌活為主。左癱屬血虛,須用川芎、當(dāng)歸為主。 右癱屬氣虛,須用參、術(shù)為主。諸風(fēng),須用防風(fēng)、羌活為主。 傷寒頭痛,須用羌活、川芎為主。 遍身疼痛,須用蒼術(shù)、羌活為主。發(fā)汗,須用麻黃、桂枝為主。 久汗不出,須用紫蘇、青皮為主,表熱,須用柴胡為主。 止汗,須用桂枝、芍藥為主。里熱,須用黃連、黃芩為主。 大熱譫語,須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為主。 發(fā)狂大便實,須用大黃、芒硝為主。 發(fā)渴,須用石膏、知母為主。胸膈膨悶,須用桔梗,枳殼為主。 心下痞悶,須用枳實、黃連為主。懊,須用梔子、豆豉為主。 虛煩,須用竹葉、石膏為主。不眠,須用枳實、竹茹為主。 鼻干不得眠,須用葛根、芍藥為主。發(fā)斑,須用玄參、升麻為主。 發(fā)黃,須用茵陳、桅子為主。中寒陰癥,須用附子、干姜為主。 中暑,須用香薷、扁豆為主。中濕,須用蒼術(shù)、白術(shù)為主。 瀉心火,須用黃連為主。瀉肺火,須用黃芩為主。瀉脾火,須用芍藥為主。 瀉胃火,須用石膏為主。瀉肝火,須用柴胡為主。瀉腎火,須用知母為主。 瀉膀胱火,須用黃柏為主。瀉小腸火,須用木通為主。瀉屈曲之火,須用梔子為主。 瀉無根火,須用玄參為主。內(nèi)傷元?dú)猓氂命S、人參、甘草為主。 脾胃虛弱,須用白術(shù)、山藥為主。消食積,須用麥芽、神曲為主。 消肉積,須用山楂、草果為主。消酒積,須用黃連、干葛、烏梅為主。 消冷積,須用巴豆為主。消熱積,須用大黃為主。六郁,須用蒼術(shù)、香附為主。 結(jié)痰,須用栝蔞、貝母、枳實為主。濕痰,須用半夏、茯苓為主。 風(fēng)痰,須用白附子、南星為主。痰在四肢經(jīng)絡(luò),須用竹瀝、姜汁為主。 痰在兩脅,須用白芥子為主。老痰,須用海石為主。肺寒咳嗽,須用麻黃、杏仁為主。 肺熱咳嗽,須用黃芩、桑白皮為主??人匀站?,須用款冬花、五味子為主。 氣喘,須用蘇子、桑白皮為主。 瘧疾,新者宜截,須用常山為主;瘧疾久者宜補(bǔ),須用白豆蔻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須用大黃為主;痢屬熱積氣滯,須用黃連、枳殼為主, 里急后重者,須用木香、檳榔為主;久痢白者屬氣虛,須用白術(shù)、茯苓為主; 久痢赤者屬血虛,須用當(dāng)歸、川芎為主。 泄瀉須用白術(shù)、茯苓為主∶ 水瀉須用滑石為主, 久瀉須用訶子、肉豆蔻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氣,其瀉自止,) 霍亂,須用藿香、半夏為主,嘔吐,須用姜汁、半夏為主。 咳逆,須用柿蒂為主。 吞酸,須蒼術(shù)、神曲為主。 嘈雜,須用姜炒黃連、炒桅子為主。 順氣須用烏藥、香附為主。 痞滿,須用枳實、黃連為主。 脹滿,須用大腹皮、濃樸為主。 水腫,須用豬芩、澤瀉為主。 寬中須用砂仁、枳殼為主。 積聚,須用三棱、莪術(shù)為主。 積在左是死血,須用桃仁散結(jié)為主; 積在右是食積,須用香附、枳實為主; 積在中是痰飲,須用半夏為主。黃膽,須用茵陳為主。 補(bǔ)陽須用黃、附子為主; 補(bǔ)陰須用當(dāng)歸、熟地為主; 補(bǔ)氣須用黃、人參為主,補(bǔ)血須用當(dāng)歸、生地為主。 破瘀血須用歸尾、桃仁為主。 提氣須用升麻、桔梗為主。癆熱痰嗽聲嘶,須用竹瀝、童便為主。 暴吐血,須用大黃、桃仁為主。久吐血,須用當(dāng)歸、川芎為主。 衄血,須用枯黃芩、芍藥為主。止血須用京墨、韭汁為主。 溺血,須用梔子、木通為主。虛汗,須用黃、白術(shù)為主。 眩暈,須用川芎、天麻為主。 麻者是氣虛,須用黃、人參為主。 木者是濕痰死血,須用蒼術(shù)、半夏、桃仁為主。 癲屬心,須用當(dāng)歸為主。狂屬肝,須用黃連為主。 癇癥,須用南星、半夏為主。健忘,須用遠(yuǎn)志、石菖蒲為主。 怔忡驚悸,須用茯神、遠(yuǎn)志為主。虛煩,須用竹茹為主。 不寐,須用酸棗仁為主。頭左痛,須用芎、歸為主; 頭右痛,須用參、為主;頭風(fēng)痛,須用 本、白芷為主; 諸頭痛,須用蔓荊子為主。 烏須黑發(fā),須用何首烏為主。 耳鳴,須用當(dāng)歸、龍薈為主。 鼻中生瘡,須用黃芩為主。 鼻塞聲重,須用防風(fēng)、荊芥為主。 鼻淵,須用辛夷仁為主。 口舌生瘡,須用黃連為主。 牙痛,須用石膏、升麻為主。 眼腫,須用大黃、荊芥為主。 眼中云翳,須用白豆蔻為主。 翳瘴,須用蒺藜、木賊為主。 內(nèi)瘴昏暗,須用熟地黃為主。 肺癰肺痿,須用薏苡仁為主。 咽喉腫痛,須用桔梗、甘草為主。 結(jié)核瘰,須用夏枯草為主。 心胃痛,須用炒桅子為主。 腹痛,須用芍藥、甘草為主。 腹冷痛,須用吳茱萸、良姜為主。 止諸痛,須用乳香、沒藥為主。 腰痛,須用杜仲,故紙為主。 脅痛,須用白芥子、青皮為主。 手臂痛,須用薄桂、羌活為主。 疝氣,須用小茴香、川楝子為主。 香港腳濕熱,須用蒼術(shù)、黃柏為主。 下元虛弱,須用牛膝、木瓜為主。 痿,須用參、為主。 肢節(jié)痛,須用羌活為主。 半身不遂,須用何首烏、川、草烏為主。 諸痛在上者屬風(fēng),須用羌活、桔梗、桂枝、威靈仙為主; 在下者屬濕,須用牛膝、木通、防己、黃柏為主。 消渴,須用天花粉為主。 生津液須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為主。 赤白痢,須用茯苓為主。 遺精,須用龍骨、牡蠣為主。 小便閉,須用木通、車前子為主。 大便閉,須用大黃、芒硝為主。 便血,須用槐花、地榆為主。 痔瘡,須用黃連、槐角為主。 脫肛,須用升麻、柴胡為主。 諸蟲,須用使君子、檳榔為主。 婦人諸病,須用香附為主。 婦人腹痛,須用吳茱萸、香附為主。 婦人經(jīng)閉,須用桃仁、紅花為主。 婦人血崩,須用炒蒲黃為主。 婦人帶下,須用炒干姜為主。 婦人安胎,須用條芩、白術(shù)為主。 婦人產(chǎn)后虛熱,須用炒黑干姜為主。 婦人產(chǎn)后惡露不行,須用益母草為主。 婦人難產(chǎn),須用芎、歸為主。 婦人乳汁不通,須用穿山甲為主。 婦人吹乳,須用白芷、貝母為主。 小兒疳積,須用蘆薈、蓬術(shù)為主。 小兒驚風(fēng),須用朱砂為主。 諸毒初起,須用艾火灸之為主。 發(fā)背,須用槐花為主。 癰疽,須用金銀花為主。 敗膿不去,須用白芷為主。 惡瘡,須用貝母為主。 疔瘡,須用白礬為主。 便毒,須用穿山甲、木鱉子為主。 魚口瘡,須用牛膝、穿山甲為主。 疳瘡,須用五倍子為主。 楊梅瘡,須用土茯苓為主。 濕瘡,須用輕粉、黃柏為主。 杖瘡跌傷,須用童便、好酒為主。 疥瘡,須用白礬、硫磺為主。 癜風(fēng),須用密陀僧為主。 諸瘡腫毒,須用連翹、牛蒡子為主。 破傷風(fēng),須用南星、防風(fēng)為主。 湯燙火燒,須用白礬、大黃為主。 犬咬傷,須用杏仁、甘草為主。 癲狗咬傷,須用斑蝥為主。 蛇咬傷,須用白芷為主。 中諸毒,須用香油灌之為主。 中砒毒,須用豆豉、蚯蚓為主。 諸骨哽喉,須用狗涎頻服為主。 治病一定有主藥,不用主藥便是錯。 寒結(jié)必要用巴豆,三棱莪術(shù)緊跟著。 實結(jié)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緊跟著。 調(diào)氣必要用木香,擯榔元胡緊跟著。 透堅必要用牙皂,細(xì)辛辛夷緊跟著。 破血必要用桃仁,紅花赤芍緊跟著。 脾脹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緊跟著, 暖胃必要用硫黃,丹參玉竹緊跟著。 腰疼必要用杜仲,續(xù)斷艾葉緊跟著。 陷下必要用洋參,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緊跟著。 去蟲必要用榧子,蕪荑使君緊跟著。 順氣必要用香附,烏藥腹毛緊跟著。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緊跟著。 清心必要用黃連,連翹梔子緊跟著。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黃綠豆緊跟著。 助脾必要用馬前,虎骨猴骨緊跟著。 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緊跟著。 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黃),大楓蓖麻緊跟著, 治瘡必要用神燈,艾絨乳(乳香)沒(沒藥)緊跟著。 治疔必要用蒜灸,烏金(烏金膏,巴豆炒黑研細(xì),用水調(diào)涂患處,以膏藥貼之。) 菊花(內(nèi)服甘菊湯,方見卷四疔瘡門)緊跟著。 治邪必要用銅(自然銅)砂(避陽砂),良姜葛根緊跟著。 補(bǔ)氣必要用黨參,炙芪白術(shù)緊跟著。 補(bǔ)血必要用芎歸,生地酒芍緊跟著。 補(bǔ)陰必要用熟地,山藥萸肉緊跟著。 補(bǔ)陰必要用熟地,山藥萸肉緊跟著。 補(bǔ)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緊跟著。 滋陰必要用黃柏,知母丹皮緊跟著。 (以上一藥為君)麻黃杏仁療寒嗽,芥子半夏緊跟著。 款冬紫菀療虛嗽,百合五味緊跟著。 川烏草烏療風(fēng)痹,桂枝靈仙緊跟著。 黑姜吳萸療翻胃,丁香胡椒緊跟著。 蒼術(shù)麻黃療風(fēng)寒,羌活獨(dú)活緊跟著。 川貝蔞霜療火痰,蘇子菔子緊跟著。 烏梅五倍療虛脫,龍骨牡蠣緊跟著。 烏賊訶子療帶下,阿膠肉果(肉豆寇)緊跟著。 條參云苓療陰虛,骨皮枸杞緊跟著。 霍香杷葉療逆氣,赤石滑石緊跟著。 芫花大戟療水腫,牽牛防已緊跟著。 瓜萎天冬療結(jié)胸,川貝川樸緊跟著。 苦參赤苓療濕癢,蛇床白芷緊跟著。 槐花地榆療崩漏。荊芥秦艽緊跟著。 前胡元參療頭風(fēng),薄荷柴胡緊跟著。 白附天麻療風(fēng)痰,僵蠶郁金緊跟著。 桔梗豆根療喉風(fēng),牛子射干緊跟著。 三七蓮子療諸血,黃芩童便緊跟著。 黃芪(用生)防風(fēng)療自汗,棗仁麥皮緊跟著。 蘆薈胡連療陰熱,澤瀉車前緊跟著。 小茴川椒療腎氣,宿砂故紙緊跟著。 菖蒲柏仁療心疾,茯神遠(yuǎn)志緊跟著。 葶藶桑皮療肺喘,礞石朱砂緊跟著。 石膏知母療熱渴,香薷糯米緊跟著。 川楝茴香療疝氣,蘆巴巴戟緊跟著。 升麻柴胡療氣陷,干葛潞黨緊跟著。 扁豆薏苡療泄瀉,豬苓木通緊跟著。 土鹼紅糖療菸毒(洋煙),大黃芒硝緊跟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