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我冰果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杜荀鶴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進(jìn)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bǔ)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度圃姟肥斩拍猎姲司硗硖圃姸嗳崦?,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yuǎn)神,晚唐諸家讓渠獨(dú)步。 《張好好詩》,杜牧大和九年作并書。書體為行書。杜牧傳世墨跡只此一件。其書字體姿媚,用筆勁健,轉(zhuǎn)折處如孫過庭《書譜》。歷代評之甚多,清包世臣贊曰: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shí)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dá),不能幸致。中實(shí)之妙,武德以后,遂難言之。古今書訣,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筆畫中須直、不得輕易偏軟之說,雖非道出真際,知識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張好好詩》云“大有六朝風(fēng)韻”者,蓋亦賞其中截有豐實(shí)處在也。(《藝舟雙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爛漫者,菁華內(nèi)竭,而顏色外褪也;草木秋深,葉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nèi)凝,而生氣外敝也。書之爛漫,由于力弱,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爛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戲鴻堂摘句《蘭亭詩》、《張好好詩》,結(jié)法率易,格致散亂,而不爛漫者,氣滿也。氣滿由于中實(shí),中實(shí)由于指勁,此詣甚難至,然不可不知也。(《藝舟雙楫》) 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為她而作,并對她的不幸寄以無限同情。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該卷書用麻紙,制作相當(dāng)精細(xì)。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diǎn)?!缎蜁V》一書評杜牧?xí)ǎ骸皻飧裥劢?,與文章相表里”,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tǒng)一的風(fēng)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簽“唐杜牧張好好詩”,并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dāng)時(shí)內(nèi)府裝潢式樣。茲后曾遞藏于宋賈似道、明項(xiàng)元汴、張孝思、清梁清標(biāo)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nèi)府。據(jù)《式古堂書畫記考·卷七》所記,該卷后元人諸跋,是從唐趙?!肚ё治摹泛笠苼??!缎蜁V》、《悅生所藏書畫別錄》、《平生壯觀》、《大觀錄》、《吳越所見書畫錄》、《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該卷曾被清遜帝溥儀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后歸張伯駒所有。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贈政府,此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譯文:張好好詩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后一歲,公移鎮(zhèn)宣城,復(fù)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歲,為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后二歲,于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lián)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guān)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 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 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zhì)隨月滿,艷態(tài)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云步轉(zhuǎn)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 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 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佩,載以紫云車。 洞閉水聲遠(yuǎn),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dāng)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fēng)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備注:該卷書用麻紙,制作相當(dāng)精細(xì)。書用硬筆,筆法勁健,頗多叉筆。這些都是唐代書法的用紙、筆法的特點(diǎn)?!缎蜁V》一書評杜牧?xí)ǎ骸皻飧裥劢。c文章相表里”,是說作者詩文、書法有統(tǒng)一的風(fēng)格。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簽“唐杜牧張好好詩”,并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dāng)時(shí)內(nèi)府裝潢式樣。 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