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農村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課 平昌縣涵水小學 張 剛 潘會光 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學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農村小學的《思想品德與社會》課大多是由兼職教師擔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許多教師對《思想品德與社會》課不夠重視,上課敷衍了事,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把《思想品德與社會》課當成了玩課。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怎樣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呢?作為一名農村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下幾點: 一 、把握教材,明確目標 教材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詳細地解讀教材是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保證。 上好《思想品德與社會》課就必需明確《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標。明確了目標,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才有正確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備課時就能有做到的放失,能更清楚課題含義。對課題的道德觀點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能更好地領會課文的教育意圖,通過課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應的教育意圖。分析出其蘊含的道理,明白課文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中道德意識那方面的教育,所以,明確目標,把握教材了學生對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課非常重要。 二 、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激情 《思想品德與社會》教材所涉及的內容極其豐富,但有些內容距學生生活較遠,學生認識膚淺;還有些內容雖近在身邊,但學生欠留心觀察。這就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沒興趣、不信任或課堂發(fā)言無話可說。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景,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后包含到情景中,以拉近與已有知識和經驗的距離,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知識的生長點。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越真實的情景,學生對學習越感興趣。 三 、切身體驗,明確道理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要使學生從中學到知識,明白道理就需要對學生的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取向。只有通過小學生切身的體驗,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形成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價值觀。在教學中可以:1、演一演,再現(xiàn)生活。如教學《幫幫殘疾人》一課時,我讓學生表演不同類型的殘疾人,體會殘疾人生活中的諸多不便,讓學生深切體會殘疾人的內心所需,同時喚起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這樣,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懂得了道理。2、說一說,體驗生活。如在教學《可愛的祖國》一課時,可讓學生充分回憶我們祖國近年來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畫面。并用多媒體再現(xiàn)“神八升天”“天宮對接”的壯觀畫面節(jié)選,再現(xiàn)“08奧運”的精彩瞬間;展示再現(xiàn)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發(fā)生的變化。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心就會油然而生。3、玩一玩,學會生活。如在教學《認識新朋友》一課時,組織他們進行了一次“我們都是好朋友”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把平時自己最喜歡吃、最喜歡玩的東西帶到學校來,并準備一個自己最拿手的節(jié)目。活動開始時,通過“猜歌名”,猜來猜去猜到了“找朋友”這首歌。在游戲中,孩子們請朋友品嘗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節(jié)目,玩得不亦樂乎。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快樂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教學中盡量選擇深奧的道理能淺顯表示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四、 課外延伸,形成品德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 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參與是不夠的,思想品德與社會課要想提高實效,必須向課外延伸。校內,與各種教育活動有機結合成整體。與各科教學相結合,將品德教育有機滲透;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相結合,開展各種課外活動,營造參與的氛圍,擴大參與的范圍 。與家庭、社會生活相結合,鞏固德育的成果 。 總之,農村小學生的父母大多數(shù)在外打工,加之受條件的限制就更加重了教師對小學生思想品德與社會教育的責任。所以,農村小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敢于探索,勇于實踐,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與社會》課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