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隨遇而安”?怎樣是“不隨遇而安”?為什么要“隨遇而安”?(什么是A?怎樣的A?有什么特點?像什么?) “隨遇而安”,亦作“ 隨寓而安 ”,謂處在任何環(huán)境都能適應并感到滿足?!?/span>孟子·盡心下》中的“若將終身焉”,朱熹注:“言圣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薄?/span>隨”:順從;遇:遭遇。指能順應環(huán)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半S”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與隨遇而安相對的詞語有“憤世嫉俗”“憤憤不平”“悲天憫人”等。 2.有什么事例證明“隨遇而安”是正確的方法(觀點)?(為什么要贊成A/反對A?)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寺院,里面住著一老一小兩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一些花種,讓他種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著花種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門檻絆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種灑了滿地。這時方丈在屋中說道“隨遇”。小和尚看到花種灑了,連忙要去掃。等他把掃帚拿來正要掃的時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陣大風,把散在地上的花種吹得滿院都是,方丈這個時候又說了一句“隨緣”。 小和尚一看這下可怎么辦呢?師傅交代的事情,因為自己不小心給耽擱了,連忙努力地去掃院子里的花種,這時天上下起了瓢潑大雨,小和尚連忙跑回了屋內,哭著說,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種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著說道“隨安”。冬去春來,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發(fā)現(xiàn)院子里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訴師傅,老方丈這時說道“隨喜”。 對于隨遇、隨緣、隨安、隨喜這四個“隨”,可以說就是我們人生的縮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況的時候,我們最需要具有心態(tài)就是“隨遇而安”。而且,一個人如能不管際遇如何,都保持快樂的心境,那真比有百萬家產還有福氣! 大文學家蘇東坡曾經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說“長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如何的泰然?“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何等的瀟灑?“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何等的超然?“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只是缺少有閑情雅志的他罷了。如果大家都能夠做到隨遇而安,及時挖掘出身邊的趣聞樂事,甚至于去找尋蒼穹中的閃耀星星,這樣,就是環(huán)境沒有任何改變,你的心境從此也會大不一樣了。 3.有什么樣的事理證明“隨遇而安”是正確的方法(觀點)?(為什么要贊成A/反對A?) 環(huán)境往往會有不如人意的時候,問題在個人怎么面對拂逆和不順。知道人力不能改變的時候,就不如面對現(xiàn)實,隨遇而安。與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惱,就不如因勢利導,適應環(huán)境,從既有的條件中,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發(fā)掘樂趣。從容地由不如意中去發(fā)掘新的前進道路,才是求得快樂與安靜最好的辦法。 4.生活中人們一般是怎樣對待生活的?(如果不贊成A/反對A會怎樣?有怎樣的/哪些后果?像什么?) 人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往往成兩個極端,要么與世無爭、隨俗浮沉、隨波逐流,要么憤世嫉俗、憤憤不平、悲天憫人。這兩種方式都有缺陷,前者過于消極,毫無建設性,人人如此,社會不會進步;后者過于激進,充滿破壞性,人人如此,社會就會毀滅。悲天憫人有些特殊,另當別論。 5.應該怎樣做才是真正的“隨遇而安”?(贊成A/反對A必須完成哪些步驟/做到哪些條件?為什么?) 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隨遇而安,順應自然,伺機而動,適時變革,追求一種更高、更遠的人生。 6.你有怎樣的希望與預期? 朋友,在窮途暮路的終點站,不要心急,也不要沉淪,要努力適應,積極應對,說不定幸福就會主動來敲你的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