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典型案例的剖析與推廣 于小江:廣西特級教師工作坊特級教師、桂林市教科所教研員 開篇: 葉瀾老師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 : 一、扎實;二、充實;三、豐實;四、平實;五、真實。 李政濤教授認為的 “有效”是: 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 一是全效,二是廣效,三是遠效,四是深效,五是強效,六是準效,七是速效,八是奇效。 效果在于: 一是學生,看學生變化了沒有?發(fā)展了沒有? 二是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進課堂與走出課堂是否一個樣? 三是有無生長感。 正題: 一節(jié)有效的語文課 應處理好的關系: 一、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二、教師與學生 三、自主與合作 四、預設與生成 五、工具性與人文性 六、演繹與歸納 一、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語文教學不是教科書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語文教師的創(chuàng)造加工,把教科書內容變成適宜于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自主、合作、探究 二、教師與學生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資源運用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三、自主與合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學習者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對于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學習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學生們在這樣群體中,共同批判和考察各種理論、觀點和假說,進行協(xié)商和辯論,可以獲得別的方式不能獲得的理解,老師和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會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 四、預設與生成 所謂“預設”,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化設計,是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在系統(tǒng)鉆研教材內容和認真分析學生的知、情、意等實際情況,以及對相關教學行為結果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的規(guī)劃和設想?!吧伞毕鄬τ凇邦A設”而言,是指教學過程隨著教學情境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程序、教學行為等方面的變化。也就是說,在課堂上,預設是必須的,生成也是不可少的。 在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是一對矛盾,有著辯證的關系。預設是前提,生成是預設的超越和發(fā)展。沒有充分的預設,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對于預設和生成,不能厚此薄彼。我們既要避免過于強調有序的教學設計而限制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導致教學過程機械化和缺乏應有的生命活力,又要避免遠離教學目標的自由生成。 五、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br>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br> 由此可見,我們講語文的工具性是著眼于它的形式,講語文的人文性則側重于它的內容,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本身是統(tǒng)一的。我們既不能用語文的工具性否定它的人文性,也不能以它的人文性否定工具性。只有堅持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有效地識別和防止語文教育中存在的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錯誤。 六、演繹與歸納 演繹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偏重證實,是嚴格的推理,因而是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 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偏重發(fā)現(xiàn),是不嚴格的推理,因而是訓練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的最佳方式。 從演繹與歸納對應的教學方法看,一般地說,演繹方式對應接受學習,歸納方式對應探究學習,而兩種方式在學習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演繹與歸納方式在教學中應當是并存的。 第二,教學應當是以演繹為主、歸納為輔的結構系統(tǒng)。 第三,演繹與歸納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是交替出現(xiàn)、互為補充的。 結束語: 當學生精力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以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里讀出愿望?你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chuàng)造?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到關注?你能否使學生覺得你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fā)現(xiàn)的驚喜? |
|
來自: liubaoliang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