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江老師執(zhí)教《阿房宮賦》片段賞析 2011年8月2日,在《新課程報·語文導刊》舉辦的語文教育和考試評價高級研修班上,黃厚江老師應邀執(zhí)教《阿房宮賦》。擇其教學片段,作為賞讀。 片段一: 師:讀過一遍的舉手,讀三遍的舉手,讀兩遍的舉手。(普遍讀一遍,未有讀兩遍。) 師:書應該讀三遍。 師:讀注釋的舉手。(生未讀) 師:怎么辦呢?我們一起讀一些語句。 教師領讀。 賞析: 課初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發(fā)現(xiàn)缺乏基礎,這給教學實施帶來困難。 怎么讀書?教師一定有一個預期,而且做出了教學預設。我們倡導因學設教,不是不要預設,而是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做出教學調整。符合教學需求的教學才是合理的教學。 我們所說的盲目教學狀態(tài),就是不顧不問學生學不學、懂不懂,先假設學生一定不會,于是教學實施之前不做問詢,過程中不注意反饋,把自己的教學預設教授內容全部拋出去,就以為完成了教學任務。 僅就語文理解性閱讀而言,其實就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而言,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自主力量是可以達成一定的理解的。 語文可自學,可是目前所見的語文課,就假定學生不會,而且自己學不會,這合理嗎? 因學設教是合理教學展開的原則。本課教學中黃厚江老師敏于發(fā)現(xiàn)學生缺乏自學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領讀。 教學從容展開。提出一些注釋,引導學生重點閱讀。學生回答后,教師略加闡釋。 教學應該具有一種從容態(tài)。不要以為學生沒有完全與老師的預期吻合,就注定不能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多樣學情都可能是實施教學的前提。什么樣的學生你能不教?什么樣的多變的課堂你不要堅守?教師的教學就是基于復雜的情況解決具體問題。學生沒有一定的預習基礎,恐怕也是教學常態(tài)。一般情況下,遇到類似的問題,你怎么應對?黃厚江老師的教學處理就作出了解答。把教學拉到限定的坡度上來。當然還有一定策略,就是放棄導讀,而讓學生自讀。這節(jié)課是公開化的,不可能如此對待。而在常態(tài)條件下,老師們需要破解學生不做課前預習的問題。誰解決得好,誰的課堂就具有效率。 片段二: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課文。 探究問題設計:填空。 阿房之宮,其勢可謂( 師生討論,學生討論逐步活躍。 糾正思維偏頗:“其制”一詞中“制”怎么理解?點撥:《岳陽樓記》中“制”怎么理解?明確:規(guī)模。 閱讀完備版: 雄 分組討論: 第一組,那些地方寫規(guī)模大? 第二組,那些地方寫宮女多? 賞析: 學生在學習中往往處于被動態(tài)。教師問則答,教師要求則連動,總是跟著教師跑,這樣的被牽引行為狀態(tài)的學習就是被動態(tài)??陀^說,類似情況很多出現(xiàn)。若改變學生的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喚醒其自主精神并激發(fā)其自主行為,這恐怕是今后語文教師要長期關注的方面。 學生自主有一些條件:一是,一定要學在教之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并形成思考和帶有質疑;二是,課堂一定要留有空間,讓學生討論和發(fā)言,教師要善于聽取學生的意見;三是,師生課堂對話一定是平視的、對等的,教師不能過于強勢,凡到課堂無言的時候,都要站出來,以權威自居,這樣就把學生養(yǎng)成懶漢;四是,教師回饋一定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狀態(tài)和姿態(tài),并能因材施教。 在這個方面黃厚江老師做出很好的示范。此外,他確定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廣泛參與鑒賞和討論,對于我們解決散點閱讀不利于形成整體鑒賞,也有啟發(fā)意義。 散點閱讀,通常要學生自選語句,進行鑒賞,這樣的教學組織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努力為學生不同的理解提供表達的機會。這是其優(yōu)勢的一面。而另一面的問題也會隨之產生:散點,所尋找的語句,分布點毫無規(guī)律,學生東一嘴,西一嘴的表達,在課堂情境中,我們作為聽者會感覺是凌亂的。所以,散點閱讀一定要配合有教學總結,或教師引領,形成條理。黃厚江老師用分組的方法,給予不同的小組不同的學習任務,而這些小組的討論共同完善形成對課文的理解,就顯得課文閱讀非常有序。 片段三: 教師朗讀課文,配樂。 師:哪位同學嘗試一下課文朗讀? 冷場。教師等待,一位女同學示意可以讀其中一段。 師:她為什么讀得好?句號停頓長,分號短促一點;第二要讀好虛詞,六個虛詞的用法一樣嗎?是不是全部表達判斷的,找出非判斷的語句,有語氣詞。要讀好語氣詞。教師描畫情景:宮女候著宮車而來,一種落寞感油然而生。 學生再讀。 師:本文表達了作者的怎樣的寫作目的?抓住課文中哪個句子,這個句子中的哪個詞?這里有幾個后人?四個。這四個內涵是不是一樣?哪幾個一樣?想一想。 賞析: 語句揣摩一定要深入進去。不見得每句話都要鑒賞,做到不遺漏;最好的策略是選擇與課文理解有重要關系的語句,把語言的關聯(lián)性努力闡釋,拓展內涵與外延,這樣閱讀就在一個局部獲得了拓展。 朗讀是一種感性閱讀的方式,有利于借助感情的玩味和體察,讓學生更為真切進入課文語境,與作者產生最大程度的親近。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先做示范,然后讓學生嘗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把握重點詞語的處理,玩味情感,建立一種新的閱讀體驗;然后重新試讀,這時朗讀的層次感就建立起來。 語文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是常態(tài)行為,但是在具體處理中方法比較單一,不知道怎樣推進這個閱讀指導的進程。從黃厚江老師的課例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啟發(fā)。 片段四: 師:不想做國君的人,讀這篇文章有什么好處? 教師改寫這篇文章。宣讀。 師:若把老師的文字換到杜牧的文章里,哪個好? 生答:兩個結尾的側重點不一樣。從內容而言,對象的針對性不同。 三個同學以為黃老師文字好的,說一說;認為黃老師不好的。也請他發(fā)言: 生:前面做鋪陳,是為說給君王的,如此不符合文意。 師:這個同學的思維方法好。進行優(yōu)劣的評析有三個角度:從結構上看;從主旨上看;從語言上看。教師的文字和原文表達意圖并不統(tǒng)一,結構和語言都不吻合。 賞析: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力圖把閱讀導向深入,引發(fā)學生思維從理解性思維發(fā)展為評判性思維,在閱讀中從一般理解發(fā)展為進行鑒賞,發(fā)展能力層級。為了產生這樣的訓練效果,教師有意提供一個改寫版本,轉化了一個認識角度。 教師拋出自己的文字作為課文的對照,引發(fā)深入鑒賞。這是一個精致的設計。 思維的平板狀態(tài)體現(xiàn)為單一方面、同一對象的關照,這表現(xiàn)為認識的一個緯度。具有深刻思想的人,需要找到另外的緯度。并學會就兩個維度進行比較。 黃厚江老師這個設計有意制造懸念,引發(fā)學生思考,形成了一個思考障礙,有意把學生的思維激活。 我們常常覺得學生思維平板化,閱讀認識比較膚淺,卻苦于找不到很好的指導方法,黃厚江老師的此處設計不是可引為借鑒的嗎? |
|
來自: liubaoliang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