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淺說柴胡桂枝干姜湯《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BR> 條文癥淺解: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太陽傷寒五六日,經(jīng)過汗法后未解,汗后表不解本是要用桂枝湯類方的,但是醫(yī)生給用了下法,這會造成外邪內(nèi)陷,內(nèi)陷到了少陽陽明太陰的病位,造成了屬厥陰的癥候: 分析一下癥候: 胸脅滿微結(jié)——少陽病位的癥候,有欲實之邪微結(jié); 小便不利——兩個原因,一是下后傷津液; 二是表不解則里不通(這和28條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小便不利的機理正好兩兩相對,28條是里面的停飲導致了表不解,本條是表不解導致了里面的水液代謝不利,都是關(guān)系到太陽太陰,但是28條以表邪內(nèi)陷,水飲突出為主,是有余的停飲,直白來說就是水飲多了而表束緊所致的水液倒不出去,所以去芍藥加苓術(shù)利水;而本條以外不解而里有邪熱傷津為主,邪熱津傷而人體正常的水液敷布代謝受到了影響所造成的不足之停飲,以有“微結(jié)”為病機,所以用清熱滋養(yǎng)除結(jié)法,雖有小便不利而不能用苓術(shù)利水。) 渴而不嘔——渴為陽明熱證,不嘔為沒有少陽的半夏生姜藥癥。 但頭汗出——陽明之熱熏蒸于上焦陽位,這種但頭汗出,往往是夾有邪實之邪熱。 往來寒熱——邪氣出表入里,交爭于少陽。 心煩—— 邪熱燔灼津液,津不滋養(yǎng),心神不寧。 此為未解也—— 此為(外證)未解也,兼有太陽表證。 分析方藥: 柴胡——少陽主藥,驅(qū)邪氣,散郁火,推陳致新。合用黃芩苦寒更增清邪熱之力,加上方中的炙甘草,還有個小柴胡湯的影子,因為里不虛反而要“微結(jié)”成實,故去參棗,沒有嘔癥故去姜夏。 炙甘草——緩急迫,養(yǎng)胃氣。 干姜——合用炙甘草即是甘草干姜湯,溫太陰復陽氣化津液。 桂枝—— 桂枝發(fā)散表邪,桂枝、甘草的配伍還有桂枝去芍藥湯的意思,桂枝三兩、炙甘草二兩這是個發(fā)越的比例用量,和桂枝甘草湯那個桂四草二降逆的量不同。 瓜蔞根——苦寒清滋清熱,治消渴,除(心)煩(胸)滿,有清滋和去微結(jié)的作用,對比來說,人參用于渴而嘔者,瓜蔞根用于渴而不嘔者。 牡蠣——咸寒軟堅散結(jié)清熱除煩除水氣,經(jīng)方對于火熱津傷飲滯之候夾雜者,多用瓜蔞根和牡蠣的配伍,如瓜蔞牡蠣散、瓜蔞瞿麥丸、牡蠣澤瀉散等。
總結(jié)了一下各家對柴桂姜湯臨床使用見解,以補充許版主的精妙淺說
2.劉渡舟教授主張膽熱脾寒 《傷寒論》中少陽為半表半里,是表里傳變的樞機,少陽為樞,不僅是表證傳里的樞機,也是三陽病傳入三陰的樞機。所以少陽病多有兼見證,如少陽兼表的柴胡桂枝湯證,少陽兼里實的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證。而柴胡桂枝干姜湯正是與大柴胡湯證相對的方劑,是少陽兼里虛寒之證。如此,則兼表兼里,里實里虛俱備,少陽為樞之意義才完美。
劉老在其《傷寒論十四講》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陽兼治脾寒,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治胃實相互發(fā)明,可見少陽為病影響脾胃時,需分寒熱虛實不同而治之?!?BR> 胸脅滿微結(jié),但頭汗出,口渴,往來寒熱,心煩諸證,均為病在少陽,少陽樞機不利,膽熱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則少陽樞機不利,影響氣化,二則脾陽不足,津液轉(zhuǎn)輸不及所致;而不嘔則是少陽之邪轉(zhuǎn)入太陰,未影響胃腑之故。仲景雖未明言大便情況,便溏之證在所難免,不言者,病變雖涉太陰,未必影響大便,故曰有“陰證機轉(zhuǎn)”也。此與太陽病提綱證未言“發(fā)熱”意義相同。
劉老在其《傷寒論十四講》中明確指出,本方“治膽熱脾寒,氣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口渴、心煩、或脅痛控背、手指發(fā)麻、脈弦而緩、舌淡苔白等證?!睉帽痉?,則以口苦便溏為主證。
3.莊嚴認為
本方屬于治療柴胡體質(zhì)的寒熱錯雜劑。這里的“熱”是指肝膽郁熱,“寒”是指脾臟的虛寒。所以臨床既可見口苦、口干、口中粘膩或口臭等熱象,又可見腸鳴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脹等太陰脾虛的寒象。便溏,見于大便次數(shù)增多,食冷物時更甚。便秘需與陽明病的便秘相區(qū)別,雖大便多日末排,但腹中無所苦,舌苔末見黃厚或燥干之象。腹脹需與用厚樸的半夏厚樸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相區(qū)別,雖脹卻覺饑而不影響進食,脹而有矢氣,腹脹并不因矢氣而明顯緩解。
腹診所見:腹軟,心下部有振水音,臍旁或臍下或臍上有悸動。
與半夏瀉心湯同屬于寒熱錯雜劑。半夏瀉心湯以嘔,痞為主證,柴胡桂枝干姜湯主證中一般沒有嘔證。
方中有瓜蔞牡蠣散,其方證的界定是“渴不差者”。所以有的患者渴感明顯,飲不解渴,甚則喜冷飲,渴飲無度。臨床上有時易與石膏證相濕淆。鑒別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熱氣。
4.日本細野史郎<<漢方醫(yī)學十講>>認為本方適用于疲勞性的精神癥狀,女性最多此證。如有客人或外出時精神飽滿,應接熱情,但過后即感疲勞,精神頓失。即精神的波動幅度大。
是柴胡劑當中的安定劑及精神疲勞恢復劑。臨床上以女性患者特別常見,其主訴繁雜,難以窮盡,情志不遂,胸協(xié)苦滿,食欲不振,用舒肝運脾不效,用本方多可取效。
5.從六氣層面神游與六經(jīng)氣化相應運用的得心應手的當然是三七生先生了。
離中陰,坎中陽,升降之機此內(nèi)藏。 左邊升,右邊降,柴胡桂枝干姜湯。
6.柴胡桂姜湯是小柴胡湯去參夏姜棗,與桂枝甘草湯、甘草干姜湯、瓜蔞牡蠣散的合方,同樣具有和解少陽、生津化飲之功
柴胡桂枝干姜湯意解 肝(桂枝)升(乙木氣斡旋)——肺(黃芩)降——大腸(天花粉)降——膽(柴胡)降(甲木氣斡旋)——脾(干姜)升——胃(炙甘草)降——膀胱(牡蠣)降(入腎才止) 桂枝花粉化金氣,所化生的金氣為兌下二陽,黃芩補兌上一陰,一陰斂兌下二陽下降, 柴胡炙甘化土氣,所化生的土氣為艮下二陰,干姜補艮上一陽,一陽散艮下二陰上升。 戊土乃化氣之源,戊土所化之氣隨辛金入腎,最后以牡蠣阻其外瀉。
柴胡桂枝干姜湯寓如環(huán)無端升降相因之意。一推百動,妙義無窮。以上肝——肺——大腸——膽——脾——胃——膀胱任何一環(huán)若出狀況,皆可以隨“癥”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