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竟也“尊老愛幼”: 幫助老猴獲取食物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對狄安娜長尾猴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狄安娜長尾猴竟然也具有“尊老愛幼”的美德??茖W家首先訓練一些狄安娜長尾猴學會往自動食品機中投入代幣然后獲取食物的方法,幾只狄安娜長尾猴很快學會了這種方法,當它們從實驗員手中拿到代幣后,就會將它投進自動食品機的投幣口,然后取出從食品機內(nèi)“吐”出的食物進行享用。 然而,一只年紀最老的母狄安娜長尾猴卻沒有學會這種獲得食物的“竅門”,當它獲得代幣后,總是將它們?nèi)拥降厣稀_@時一只公猴看到后,立即將這枚代幣撿起來投入自動食品機投幣口,然后取出食物供那只年老的母猴享用。 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只公猴至少3次幫助過這只年邁的母猴,由于它的這種行為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私利,比科夫教授相信,這只公猴的行為純粹是出于本能的“道德感”。 黑猩猩保護“老弱病殘”: 欺負病殘者要受懲罰 黑猩猩是最富有認知概念的猿類,也是人類最近的“親戚”,它們的生活同樣也被“道德感”所左右。美國佛羅里達州猿類庇護中心中一只名叫納克斯的黑猩猩患有大腦性麻痹癥,這導(dǎo)致它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都十分低下。 科學家發(fā)現(xiàn),猿類庇護中心內(nèi)的其他黑猩猩對待納克斯的態(tài)度和對待其他黑猩猩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其他更強壯的公黑猩猩很少對它表示出富有進攻性或“恃強凌弱”的姿態(tài)。黑猩猩們甚至還表現(xiàn)出了一種“正義感”,如果有調(diào)皮的黑猩猩違背這種行為準則,對納克斯實施欺壓時,它立即會受到懲罰,遭到其他黑猩猩的襲擊。 老鼠也會“互相幫助”: 寧可絕食不肯害“鼠友” 實驗顯示,人類認為最討厭的老鼠,也具有某種“寧可餓死,不害同類”的美德。如果它們發(fā)現(xiàn)自己獲取食物會給其他老鼠帶來痛苦時,那么它們就會放棄獲取食物,寧可絕食。在一個實驗中,一些老鼠被給予了食物,但一旦它們吃下面前的食物時,籠中的機關(guān)就會被觸發(fā),從而導(dǎo)致另外一組老鼠立即遭遇電擊。 當這些被給予食物的老鼠發(fā)現(xiàn)了它們只要吃下食物,另一組老鼠就會遭遇電擊的規(guī)律后,它們再次被給予食物時,它們竟然對食物熟視無睹,拒絕再享用一口,真有“寧可餓死,不害同類”的氣概。 瑞士科學家最近的研究也顯示,如果一些老鼠曾受到過其他老鼠的“慈善幫助”,那么它們也會“回饋社會”,幫助和自己毫無關(guān)系的其他老鼠獲取食物,這種“互相幫助”的精神,科學家以前曾認為只有靈長類動物才會擁有。 科學研究還發(fā)現(xiàn),吸血蝙蝠每天晚上都需要吸血,但一些蝙蝠經(jīng)常沒法找到食物,于是那些成功找到“血源”的蝙蝠會和那些覓食失敗的同類共享自己的食物。生物學家還目睹了美國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市的一只羅得里格斯島母食果蝙蝠幫助另一只蝙蝠分娩的過程。當它發(fā)現(xiàn)那只懷孕的母蝙蝠缺少分娩經(jīng)驗時,它竟親身示范,向它展示起正確的分娩姿勢來。 此外,科學家還在許多種類的鯨魚大腦中發(fā)現(xiàn)了梭形細胞,這種特殊的細胞曾被認為只有人類和其他猿類才擁有,它在人類的同情心和理解他人感受的特性中起著至關(guān)緊要的作用??茖W家發(fā)現(xiàn),駝背鯨、須鯨、殺手鯨、抹香鯨的大腦中都有類似的梭形細胞。 同樣,海豚也具有梭形細胞,比科夫教授說:“我們聽說過海豚幫助人類逃離鯊魚襲擊的事件,我們也聽說過大象幫助羚羊逃出牢籠的例子,但我們很難斷定這是不是跨動物間的同情心在起作用,不過你也很難反對這種觀點?!?/SPAN> 比科夫教授關(guān)于“動物也有道德感和同情心”的科學結(jié)論,顯然給動物保護主義者們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子彈,動物保護主義者一直倡議人類應(yīng)該對動物們更加仁慈一點。不過,一些專家卻對比科夫教授的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動物不可能擁有復(fù)雜的情緒和社會責任感。 盡管比科夫教授的觀點在科學界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但許多科學家仍然承認,目前很難否認一些動物并不具有我們?nèi)祟惒庞械脑S多心理特征。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伊莫里大學靈長類動物習性專家弗朗斯·德瓦爾教授說:“我不相信動物能像人類一樣,具有道德判斷標準,擁有合理的是非和對錯觀念。不過,動物們的確具有一些我們?nèi)祟惒庞械男睦硖卣?,譬如同情心、互惠精神、合作愿望與和平共處精神等。人類的道德感不是無中生有產(chǎn)生的,而是來自于我們靈長類動物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擁有遠古的起源,但我承認,其他許多動物仍然擁有和人類同樣的心理傾向,以及強烈的社會性?!?/SPAN> 有件事情可能會令我們的某些同胞們汗顏———某些動物能對同類的困境表現(xiàn)出出人意料的敏感。不會游泳的黑猩猩為了拯救同類能夠毅然跳入動物園的水溝里。而恒河猴則在實驗中,寧肯讓自己挨餓好幾天也不肯通過拉動一條鏈子得到食物———因為這個動作可能為同伴帶來電擊。 那么,這些舍己為“同類”的行為與我們?nèi)祟惖牡赖鲁兜蒙鲜裁搓P(guān)系嗎? 事實上,生物學家們正在認為,動物們的某些行為正是人類道德的雛形。近期,這幫生物學家們正大膽地跟倫理學家搶地盤。為什么不呢?如果道德是由進化塑造的行為規(guī)則,理應(yīng)由他們,而不是什么哲學家或是神學家來解釋這種規(guī)則。
美國埃莫雷大學專門進行猿類與人類進化研究的德瓦爾博士就認為,從猴子和猿類的社會性行為中,可以看到道德的源頭。這個想法來源于黑猩猩安慰搏斗失敗者的習慣。安慰實在是種很復(fù)雜的行為,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黑猩猩們非常復(fù)雜的心理動機。要安慰他人,首先需要能了解他人的情緒,能夠感同身受,體會到同樣的悲傷;要安慰他人,還需要一定的自我意識。 并不是所有靈長類都會安慰。只有大猿們才有“安慰行為”,而猴兒們對此就不大擅長了———短尾猴群里,母親們甚至不會撫慰受傷的嬰兒。換種說法就是:只有猩猩、大猩猩以及兩種黑猩猩才能像我們一樣對同類的悲傷感同身受。 黑猩猩還具有很強的社會秩序意識。在黑猩猩群中,某些成員的階層比其他一些要高一點,而對于這一點,每個成員都很清楚。黑猩猩們一出生就得開始學習遵守社會規(guī)則,年青的它們必須迅速明白自己所處的階級地位,清楚自己該怎么做,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這些靈長類動物甚至還具有“互惠”和“公平”的意識。它們能記住那些施恩的“好人”和作惡的“壞蛋”。 在黑猩猩群落里,梳理毛發(fā)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拍馬屁方法,它們是那么喜歡跟那些幫自己梳理毛發(fā)的同伴一起分享食物。僧帽猴則曾在試驗里公開表露了對不公平行為的憤慨———完成了同樣的任務(wù),獲得的報酬卻比同伴少一些,它們就會顯得不高興。即使兩種報酬間的差距僅僅是一塊黃瓜。 雖然黑猩猩們所表現(xiàn)出的移情作用、學習并遵守社會規(guī)則、互惠、調(diào)停等等優(yōu)良品性,正是社會性的基礎(chǔ),但心理學家們卻很不愿意承認動物身上的這些品質(zhì)。 心理學家們首先不能接受的是讓動物們有了情感。 情感是動物的禁區(qū),是人類特有的東西,而像安慰這類行為卻讓人不得不聯(lián)想到了情感。20年前,當?shù)峦郀柕谝淮翁岬剿睦碚?,便被認為是“錯了”:因為“他錯誤地讓動物們有了情感”。很多年后,德瓦爾才使部分反對者相信:考慮到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進化的連續(xù)性,對動物情緒狀態(tài)的禁令是多么不切實際呀。情感的禁令取消了,德瓦爾就可以大膽地說,他并不是主張黑猩猩有道德,只是主張如果沒有在黑猩猩和猴子的社會里運行良好的特定情感元件,人類的道德將變得那么不可想象。 然而,問題接踵而來了。 道德來自感性還是理性呢? 很多哲學家相信,有意識地推理在對人類道德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不愿意把情感因素引入其中,即使這類情感因素包括黑猩猩中相當明顯的同情心。 動物的行為與道德扯得上關(guān)系嗎?生物學家和哲學家吵得一塌糊涂,而黑猩猩們顯然并不在乎這些,它們是心性單純的動物,只是做了,從沒想過要為自己的行為戴上道德的大帽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