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貺 殿 位于仁安門北,是岱廟主體建筑。重檐廡殿式,上覆黃琉璃瓦,檐丅8根大紅明柱,檐施彩繪,輝煌壯麗,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之一。殿內(nèi)祀泰山神,1928年像毀,1944年重塑;1966年毀,1984年再塑。像高4.4米,頭頂冕旒,身著袞袍,手持圭板,儼然帝君。龕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鎮(zhèn)”匾,門內(nèi)上懸乾隆皇帝題“大德曰生”匾。像前陳列明、清銅五供各一套及銅鼎、銅釜、鹵簿等。
大殿東次間有明代銅鑄“照妖鏡”一架,原在遙參亭,1936年移此。殿內(nèi)東、西、北墻壁上有《泰山神啟蹕回鑾圖》,東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鑾。整個畫面計675人,加以祥獸坐騎、山石林木、宮殿橋涵,疏密相間,繁而不雜,是中國道教壁畫杰作之一。 大殿重臺寬廣,雕欄環(huán)抱。中置明代鐵鑄大香爐和宋代兩大鐵桶;兩側(cè)有御碑亭,內(nèi)立乾隆皇帝謁岱廟詩碑。 重臺南有小露臺,臺上一石卓然中立,名扶桑石,又名介石,俗稱迷糊石。石北14米處,一古柏挺立,傳為唐代忠臣安金藏來泰山神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狀,化為此柏,因名孤忠柏。 小露臺南有石欄方池,跨道中通,名閣老池。池內(nèi)及周圍有玲瓏石9塊,金大安元年(1209年)奉符縣(今泰安)令吳侃同母王氏所獻。均具有透、露、瘦、垢、皺、丑、秀等特點。 殿兩側(cè)原有環(huán)廊百間,與仁安門兩側(cè)的東西神門連接,內(nèi)繪十殿閻羅、七十二司。東廊中間有鼓樓,西廊中間有鐘樓,均毀于清末。1982年后,陸續(xù)重建環(huán)廊與鐘樓。今東廊內(nèi)陳列歷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漢衡方碑》、《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魏齊隋唐造像記刻石》、《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唐鴛鴦碑》、《唐經(jīng)幢》、《宋升元觀敕牒碑》、《金濼莊創(chuàng)佛堂之記》、《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圖碑》、《登岱八首》、《太極圖》、《谷山寺敕牒碑》、《頌岱詩》、《乾隆御制詩》、《望岳詩》、《筑橋碑記》等名碑19塊。西廊內(nèi)陳列漢畫像石48塊。1990年鐘樓更為鼓樓,辟為古幣展室。大殿東側(cè)北廊內(nèi)1989年辟為封禪蠟像館,塑宋真宗、王旦、王欽若等19尊蠟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殿前院,古柏蔽蔭,碑碣林立:東有《宋封祀壇頌碑》、《金重修東岳廟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廟碑記》;西有《大宋天貺殿碑銘》、明太祖御制《封東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觀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間《重修岱廟記》等。 天貺殿后為后寢三宮,系宋真宗為東岳大帝封“淑明后”而建,今為泰山文物展室。宮前銀杏雙挺,高大擎云,每年盛夏群鳥集棲,生氣盎然。 漢 柏 院 位于廟東南隅,院內(nèi)原有炳靈殿,又有漢柏,故舊稱炳靈宮或東宮,今稱漢柏院。門內(nèi)巨匾高懸,李鐸書“炳靈門”。院中有八角石欄水池,1961年建,可憑欄觀賞漢柏翠影,因名影翠池。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如今扭結(jié)上聳,蒼勁蔥郁若虬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樹丅有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漢柏詩碣》。 院北部原有炳靈殿,內(nèi)祀泰山三郎炳靈王。殿毀于1929年,1959年在此建漢碑亭。亭聳立于3層臺基上,氣勢宏敞,內(nèi)置《漢衡方碑》及漢畫像石。1967年撤漢碑易為毛澤東詩詞碑,遂改稱漢柏亭。登亭可瞻岱宗雄姿,可瞰泰城全貌,可眺徂徠如屏,可觀晚霞夕照。 院南部原為北宋學(xué)者孫明復(fù)、石介講學(xué)舊址,金大定初年曾在此創(chuàng)建魯兩先生祠。1965年建茶室。 院內(nèi)存碑碣90塊,其中亭臺及東墻內(nèi)嵌70余塊。著名的有張衡《四思篇》、曹植《飛龍篇》、陸機《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詩》、鄧穎超題“登泰山看祖國山河之壯麗”、朱德詩碑、陳毅詩碑及劉海粟書“漢柏”、舒同書“漢柏凌寒”、沙孟海書“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等碣。 東 御 座 位于漢柏院北,原為清代皇帝駐蹕之所。其垂花門與東華門相直,大門與漢柏亭相對。院內(nèi)殿宇毗連,步廊環(huán)圍,1985年辟為泰山珍貴文物陳列室。正殿內(nèi)按清宮設(shè)置作復(fù)原陳列,有龍墩、龍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飾掛屏。配殿內(nèi)陳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丅,東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西有馳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殘字碑。南廊內(nèi)嵌郭沫若1961年登岱詩碑6塊。 1986年,在漢柏亭南筑墻,將亭納入東御座,辟為茶亭。同時,在亭北建御香春茶室7間。 東御座之北,原為東道院,今為泰安市御座賓館。
唐 槐 院 位于廟西南隅,因院內(nèi)有唐槐而名。原樹高大茂盛,蔽蔭畝許,民國年間枯死。1952年在枯槐內(nèi)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稱“唐槐抱子”。樹丅有明萬歷年間甘一驥書“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間張鵬翮題《唐槐詩》碑。 唐槐北為延禧殿舊址,原祀延禧真人。宋元時在殿北建彰魈謾^賓堂、御香亭、庖廚、浴室、環(huán)廊等;明清時又在其廢址建環(huán)詠亭、藏經(jīng)堂、魯班殿等。環(huán)詠亭四壁嵌歷代名碑,其中有韓琦、蔡襄、范仲淹、歐陽修、石曼卿等大家手筆。民國年間殿、堂、亭均毀,古碑碣大部鑿毀散佚。1984年,在此建仿古卷棚歇山頂環(huán)形文物庫房樓,內(nèi)藏文物數(shù)千件、古籍3萬余冊。 后 花 園 位于后寢宮北。園東置盆景,以泰山松柏為主,千姿百態(tài),情趣盎然;西植花卉。東南隅有銅亭,西南隅有鐵塔。銅亭為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鑄,重檐歇山式鎏金頂,仿木結(jié)構(gòu),工藝精巧。原在岱頂碧霞祠內(nèi),明末李自成大順軍攻占泰城后移至山丅靈應(yīng)宮大殿前,1972年移此。塔為明嘉靖年間鑄,原有13級,立于泰城天書觀,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軍飛機炸毀,僅存3級,1973年移此。 此外,廟內(nèi)還有古柏六景:正陽門內(nèi)有“掛印封侯(猴)”,漢柏院西墻外有“百鳥朝岱”,閣老池旁有“麒麟望月”,扶桑石北有“孤柏披衷”,大殿前甬道西側(cè)有“灰鶴展翅”,后花園西墻內(nèi)有“云列三臺”等,天然成趣,耐人尋味。 花園北是厚載門,上有望岳樓,1984年重建,仿宋建筑,黃瓦明廊,紅柱隔扇,如云端瓊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