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書?
這個問題其實對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閱讀實際上已經(jīng)是我的一種生理需求了,就像為什么要呼吸或吃飯一樣。在不睡覺、不開車、不聊天、不看電視、不聽音樂、不寫協(xié)同和文檔的時候,我真的是沒辦法忍受那種空閑。
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親身體驗了,所謂體驗就是用身體去感受和積累經(jīng)驗,但世界是如此之大,就算錢包不是問題,時間全部用于游歷探索,就算窮我們一生,仍然對世界的了解不足萬一,在這種情況下,讀書便成為了最有效率的一種選擇。
那些人類歷史中最優(yōu)秀的人通過書籍,濃縮其一生的探索體驗,并且以絕高的智慧提煉升華到了你難以企及的高度,不過僅僅只需要付出一個漢堡套餐的錢就能坐在沙發(fā)或者馬桶上肆意享用,這大概是天底下能被你占的最大的便宜了,何樂而不為呢?
要知道,今天我們能以這么低的代價讀書是多么的幸運啊。全世界都應該感謝中國的一個宦官和一個工人,沒有這兩位,就沒有書。蔡倫解決了紙的制造,畢升則解決了印刷,他倆的“跨時空合作”改變了知識的傳遞方式。
在此之前,為什么只有名師才能出高徒呢?就是因為知識都裝在少數(shù)哲人的腦子里,沒老師教,靠自己悟道太困難了。
以前的知識不是寫在紙上的,希臘人寫在羊皮上,羊皮那時候也不便宜,戰(zhàn)國時期五張羊皮在中國就能買個大活人當奴隸,運氣不錯的話,如秦穆公碰巧買到素質(zhì)特高的奴隸百里奚,上班了還能干丞相的活。
古希臘文明歷來重視知識,曾經(jīng)在亞歷山大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就是那個跟過凱撒和安東尼的美女法老花大把錢給蓋的,后來被火燒沒了,希臘文明就衰落了,你說知識是不是興邦喪邦的事情,多重要啊。
中國當時是農(nóng)耕社會,沒有那么多羊,也就大款、皇上能寫在布料上,普通知識分子可鋪張不起,只好寫在竹簡上,很多竹簡用繩子串起來稱為“冊”,一般不到2000字一冊。按照教授級的學術標準——“學富五車”,每車200冊來算,不過200萬字,也就幾部長篇小說的信息量而已,簡直就不值一提。
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什么秦漢以前都是微言大義的寫法,如果改白話寫法就沒法混了,不是寫不起,而是別人沒有卡車、火車能拉,靠牛車拉一本小說倒是沒問題,問題是大部頭系列小說哪有地方擱得下啊?,F(xiàn)在,自學成才的青年比比皆是,就是因為有了印刷的紙書。
為什么要讀書呢?從長遠一點講,是有利于你的事業(yè)和生活。多看看書,把讀書當投資,絕對有低投入高回報之功效,相比炒股買房,不僅門檻低,還沒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