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沒埋怨過這49個孩子:“我們理解,他們現(xiàn)在有了新家?!爆F(xiàn)在,老兩口只想在有生之年能再見孩子們一面,和他們坐在一起吃頓飯,看看他們過得好不好。 

        4日下午,萬州城區(qū)鐘鼓樓街道八角井社區(qū)敬老院。太陽落山前才在這里灑下幾縷紅光,陽光斜射進老人們的房間,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94歲的李學林和老伴沈玉珍手拉手坐在床邊,瘦削的身子像兩尊精減了材料的雕塑,沒人說話。李學林直勾勾地盯著墻上一個像框,像框里鑲著幾個嬰孩的照片,沈玉珍的眼睛已瞎,她所有注意力都在丈夫身上,左手用力握著丈夫,臉色蒼白。 

        李學林老兩口現(xiàn)在住在敬老院 

        李學林希望能和孩子們見上一面 

        二老是5月30日才被當?shù)卣拥骄蠢显簛淼?,這是敬老院專門為他們安排的單間,雖然擺齊必需的物品,但十多個平方米的房間顯得特別大、特別空。 

        見有人來訪,二老顫悠悠站起來,微微有些駝的背使他們看起來像兩根拄在地上的拐杖。“這些都是我們的孩子,更多的,照片都沒得,不曉得他們現(xiàn)在過得好不好?!闭f起照片上的孩子們,李學林一下來了精神,但轉(zhuǎn)瞬即陷入更深的憂郁。 

        負責照顧二老的敬老院工作人員周阿姨說,兩位老人平日不大說話,但一說話,肯定是說“不曉得他們過得好不好”。周阿姨說,老人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再和孩子們坐在一起吃頓飯”。 

        收養(yǎng)專業(yè)戶 

        60歲開始,30年收養(yǎng)49個棄嬰 

        與棄嬰結(jié)緣始于1972年,這年夏天的一個早晨,60歲的李學林到附近廣場鍛煉,看見好多人圍在一起議論紛紛,他湊過去一看,一個剛剛出生沒幾天的女嬰被遺棄在這里,臍帶都沒剪。李學林二話沒說,抱起孩子就回家了。 

        就這樣,這個孩子成為李家的一員,李學林給她取名“親妹”。兩年后,親妹被一對沒生小孩的年輕夫婦領(lǐng)養(yǎng)。 

        親妹走后,李學林和沈玉珍都覺得心里空蕩蕩的。一周后,李學林聽說居委會撿到一名棄嬰無人認領(lǐng),二人就風風火火跑去,把孩子抱回家;一個月后的一天早晨,沈玉珍在自家門口發(fā)現(xiàn)一名天生雙目失明的男嬰,她不加考慮地抱進屋…… 

        從此,夫婦倆收養(yǎng)棄嬰在當?shù)爻隽嗣?,時不時有人將才出生的嬰兒放在他家門口,哪兒有棄嬰沒人要,也自然有人來告訴他們,每次將孩子抱回家時,夫婦倆從來沒有猶豫過,被別人稱為“收養(yǎng)專業(yè)戶”。到后來,民政局也將撿到的棄嬰送到李家,他們會每月付給夫婦倆90元生活費,近年來漲到150元,不管李家有多少個孩子,這錢是固定不變的。 

         49個棄嬰大多是女孩,少部分是殘疾,到李學林家時,最大的不過半歲。一開始,他們叫李學林和沈玉珍為爺爺奶奶,到后來,夫婦倆越來越老,孩子們就叫他們祖祖。收養(yǎng)的孩子大多在兩三歲就被人領(lǐng)養(yǎng),找到溫暖的新家,殘疾的,則在四五歲時送往福利院。 

        養(yǎng)得好辛苦 

        年邁的李學林撿垃圾、當搬運、擺地攤 

        單靠民政局發(fā)的那點錢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養(yǎng)活他們,年邁的李學林不得不每天外出撿垃圾,其間,還在工地上抬石頭,在長江邊拉纖,擺過地攤賣小人書,掃過大街……這么多年來,沈玉珍則幾乎沒出過門,她的任務(wù)就是在家?guī)Ш⒆?。對李家來說,垃圾堆就是他們最大的財富,時不時可以在這里掏點別人不要的菜、家具或衣服,貧困的日子里,一家人最開心的事就是在垃圾堆里發(fā)現(xiàn)了點什么。 

        一次,李學林撿到一罐發(fā)黃變質(zhì)的豬油,他興奮地抱回家。當時家里收養(yǎng)了一個叫“天紅”的女孩,沈玉珍將豬油加熱熬香后,給天紅炒了碗香噴噴的“油油飯”。 

        30年來,李學林的足跡遍布萬州城區(qū)的所有垃圾堆,他將賣廢品的錢用來買奶瓶、小衣服、糧食,養(yǎng)活了這49名棄嬰。 

        最困難的時期是上個世紀90年代,1992年,80多歲的李學林夫婦收養(yǎng)了一名盲女,取名“龍紅”,不久,他們又在自家門口同時發(fā)現(xiàn)兩個失明的男嬰,一個月后,他們收養(yǎng)了第49個棄嬰“永紅”。這樣一來,家里一下子來了4個孩子,而且3個殘疾。 

        李學林講述:沈玉珍的左眼就是這時受傷的。她背著最小的永紅到河里給娃兒洗尿片,腳下一滑就摔倒了,左眼正好碰到一塊石頭上。到后來,右眼也失明了。 

        那段時間,我們都不曉得啷個過來的。4個娃兒,這個要吃奶,那個要抱,這個鬧瞌睡,那個又哭,再長兩只手都忙不過來。家里揭不開鍋更是常事,更莫說拿錢買牛奶,我們3次將家里的東西變賣,其實都是些鍋碗瓢盆,也賣不了幾個錢。直到 1996年,一個好心人得知我們的情況后,為我們送來一臺冰箱,第二天,我以2800元的價格將冰箱賣掉,才渡過難關(guān)。 

        親兒反目 

        最近十年來,更是完全斷絕了聯(lián)系 

        李學林告訴記者,開始收養(yǎng)棄嬰時,唯一的親兒也有了自己的兒子,兒子對父母收養(yǎng)棄嬰而不幫自己帶孩子很有意見。 

        “孫子有爹有媽,這些棄嬰沒有父母,更需要人關(guān)心。這個道理我跟他講了無數(shù)次,但兒子不理解?!睆拇藘鹤雍苌俸透改竵硗罱陙?,更是完全斷絕了聯(lián)系,李學林和沈玉珍甚至不知道兒子和孫子現(xiàn)在在哪里。 

        回報令人心寒 李學林反復(fù)說“不怪他們” 

        比兒子反目更讓二老寒心的是,收養(yǎng)的49個孩子,除了龍紅在萬州特殊教育學校外,其余全部不知去向。這么多年來,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二老,僅有一個孩子前年從天津寄回200元錢,其余的全無音訊。 

        5日上午,李學林指著鑲滿孩子們照片的像框,一邊流淚一邊介紹:“這些都是我當年在相館給他們拍的,這是永紅,這個胖胖的是天紅,這個穿紅衣服的是來紅……不知他們現(xiàn)在在哪里,過得好不好。” 

        二老說他們收養(yǎng)這些孩子不圖什么,只是覺得他們可憐,但如今孤獨的晚年生活也是當初沒想到的。“其實,我也理解他們,他們那么小就離開我們,也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我不怪他們?!闭f這話時,李學林的嘴角一直不停抖動著,“不怪他們”這句話反復(fù)說了好幾遍。 

        上個月,社區(qū)領(lǐng)導見二老生活無著落,想辦法讓他們住進了鄰近的八角井社區(qū)敬老院。在這里,二老雖然衣食無憂,又不用自己干活,但他們反而更加孤單?!霸瓉砩铍m然苦,但那間破房子里有那些孩子用過的東西,有他們打鋪用過的板凳,看到那些,我們就感覺孩子們就在我們身邊。到了這里,我們覺得更孤獨了?!?nbsp;

        二老現(xiàn)在最大的安慰就是到學校去看龍紅。4日晚,記者在萬州特殊教育學校見到14歲的龍紅,她瞇著雙眼向記者描述感覺中的祖祖的樣子:“男祖祖胡子好長,我摸過的,頭發(fā)白了,女祖祖頭發(fā)還是黑的,他們總是喝稀飯下咸菜……”龍紅說,她最開心的事就是祖祖來看她,但她知道祖祖行動不便,她幻想有一天自己眼睛能突然亮起來,掙好多好多錢讓祖祖用。 

        本報關(guān)注:孩子們你們在哪里 

        李學林和妻子都是九十多歲高齡了,身體也大不如前。二老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那些曾經(jīng)收養(yǎng)過的孩子,看他們過得好不好,“如果能坐在一起吃頓飯,那我們死也瞑目了?!?nbsp;

        八角井居委會的李主任告訴記者,兩位老人每天就那么坐著,最大的快樂就是看照片,“我們看了都心酸。”周阿姨說他們也想幫助老二達成這個愿望,但人海茫茫,不知到哪里去找那些孩子。 

        在此,記者希望曾經(jīng)被李學林和沈玉珍夫婦收養(yǎng)過的孩子們能及時與本報聯(lián)系,也請知情者提供線索,幫助這兩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完成此生最后的心愿。熱線電話:966988或63820315。 

        編后語:學習感恩 

        這是一曲愛的悲歌,李學林和沈玉珍把它唱到了極致。 

        30年付出為何是這樣一個結(jié)果?49個孩子為何無一回報?這不僅僅是寒心,它完全是愛的悲涼。人們常說“付出總有回報”,但在李學林夫婦這里卻變成“付出總沒回報”。即使這樣,李學林內(nèi)心依然“不怪他們”。 

        看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愛,還有感恩。今天,也許感恩比愛顯得更加重要,更為迫切。簡單說來,愛就是關(guān)懷,不離棄,感恩就是對愛的回報。如果愛是一種開始,那么感恩就是讓那愛持續(xù)不斷的動力。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是通過感恩認識到愛,也去愛。 

        學習感恩,告訴我們的孩子不要老是享受愛,甚至索要愛,相反,讓他們學會感恩,不斷去感恩,只有這樣,他們的愛才能在他們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他們也才會明白愛。 

        學習感恩,讓愛的悲歌不再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