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什么是個好的模聯(lián)演講,這個東西很難說,就像說什么樣的鋼筆是支好鋼筆、什么樣的耳機是個好耳機、什么樣的女人是個好女人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定的標準,卻又沒有類似ISO一類的組織來統(tǒng)一一下,這個就比較麻煩了。不過演講么,有些東西還是共通的。以下內(nèi)容呢,是鄙人的一些經(jīng)驗,供大家參考。
首先在你準備演講之前,無論它是有準備的演講還是即興演講,首先要問自己的一件事情是:“我為什么要做這個演講?”
對了,細心的同學肯定能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問的是一個演講目的的問題。演講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的話,就會很難組織(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這也是國內(nèi)MUN會議比較“水”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同學不喜歡聽學校組織的各種講座、思想政治教育、黨國高層領導人講話等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發(fā)言也好講話也好,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讓人覺得聽不到頭,又沒什么興趣,自然就不喜歡;當然,也有可能是發(fā)言者的水平真的高聳入云,聽眾理解不了……
為了方便說明,我們把國家分為三類:I類國家是在討論的某個事件或某個問題的直接參與者,比如討論巴以問題中的以色列代表;II類國家是對這個問題有密切關系的關注者或者間接參與者,比如討論利比亞問題中的阿爾及利亞(利比亞鄰國);III類國家是一般的國家,僅僅“表示關注”或者其他什么的,比如討論H1N1型流感中的馬拉維,基本沒有什么關系。
在你思考你的演講目的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你所代表的國家在這三類國家中屬于哪一類,然后在依照這種“身份”來構建你的演講目的。Okay,假設我是六方會談中的韓國代表,那我的演講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保護韓國不受朝鮮可能有可能沒有的核武器的威脅,這個是最重要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就不能在演講中僅僅表達這個問題很嚴重,朝鮮違反NPT條約這類的大話,而要細化深入:韓國希望看到朝鮮怎么樣,朝鮮方面怎么樣才能表達誠意,怎么樣才能換取韓國的援助這類具體的問題。
如果你代表的是一個II類國家,例如討論泰國洪災問題中的馬來西亞代表。你和這個問題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有間接的關系:泰國的洪水產(chǎn)生的后果可能是使得泰國的稻米出口量大大減少,那么,作為一個負責人的地區(qū)大國和一個地區(qū)人口大國,一個優(yōu)秀的馬來西亞代表就應該說明本國在今年稻米出口問題上的態(tài)度、立場,怎樣維護市場的穩(wěn)定,怎樣保證世界糧食安全不會受到威脅。
如果很不幸,你代表的是一個III類國家,比如北約東擴問題中的秘魯代表(不過這種情況應該是不會出現(xiàn)的,只是舉個極端的例子)。這是時候就需要你的知識積淀了:北約為什么要東擴?會給誰帶來威脅?北約是出于什么目的建立的?(當然你就會想到一個很長的國際關系時期)那么,北約東擴對于秘魯來說是好還是不好?如果好,應該怎么支持?如果不好,應該怎么糾正?
所以不難看出,從I類到III類國家,準備演講的難度是不斷增加的;但是同時,演講出彩的可能性也是不斷增加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越是和事件緊密聯(lián)系的國家,所受到的羈絆就會越多,實際發(fā)言起來就會考慮很多的問題,從而很難拿出一個出色的解決方案;反之,一個和事件聯(lián)系不是那么緊密的國家,放在一個第三方的位置,可能提出一些很有建設性而直接利益方出于各種顧慮難以拿出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清。
當然,從技術角度來考慮,你的演講可能會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真的有很強的目的性:我就是要譴責某個代表,就是要號召大家都來關注我的工作文件,就是要請大家一起來幫我寫DR。在這種演講中,國內(nèi)同學的普遍問題是太過于含糊,很多同學都比較客氣,而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太過于直接,只會有important一個詞,什么都是important,讓人感覺聽起來沒有什么內(nèi)容。第二種情況是沒有特別強的目的性,但是不說又不好:比如前面說到的I類和II類國家,正在參與某個事件,不發(fā)言的話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問題。這個時候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不知道該怎么說,只好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的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種問題的出現(xiàn)很明顯是前期的準備工作沒有做足,甚至有些BG都沒有仔細研究過,這個是需要個人回去反省的,沒有好的解決辦法。第三種情況是演講根本沒有什么目的,就是想上去露個臉,給主席看看我,表達一下我還會說英文,我還看過BG。這種演講在國內(nèi)會上特別多,人大政協(xié)開會時候也特別多,同時也是我本人最反感的一種。沒有目的的演講在MUN的會場上應該是不存在的,叫你來開會就一定是有你來開會的理由,你說找不到演講的目的這件事就足以證明你沒有好好研究議題,就該回去打屁股了。
講完了演講的目的,再說說演講的內(nèi)容。內(nèi)容更多是你自己準備和練習的,我能分享給你的只是一些技術方面的東西。
1、時間
演講時間很重要。MUN會場上一次發(fā)言多長時間?可能30秒,可能1分鐘,可能90秒,可能2分鐘。不管多長時間,請你問問自己,在這么長時間內(nèi),我能講多少內(nèi)容?
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先找一段你覺得講得特別快的演講錄音,掐表掐到(比如)一分鐘,再看看這段錄音的演講稿大約有多少詞。準備托??荚嚶犃Φ耐瑢W都知道,180詞以上的聽力就很困難了,210詞的就根本不是人聽的東西,那么,你演講肯定是想要別人了解你的觀點,那么多快的速度合適呢?80-120,如果到國外開會可以到150,但是你肯定不是native speaker吧,那么你說到150的時候就成了白開水,完全沒有辦法控制你的語音語調(diào)(你的大腦也沒有時間處理這些),各種語法錯誤音調(diào)錯誤吞音什么的就一起來了……所以,別說太快。
如果你看到一個代表準備了一篇500詞的發(fā)言稿(反正我看到過),那么你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這個代表沒機會領導會議進程了。一個連自己講話時間都把握不好的代表,怎么能夠把握一場會議的脈絡呢?
2、列點還是不列?
很多內(nèi)陸的代表都喜歡在演講中列點,小白一點的代表直接就是firstly secondly這樣往外冒,高級一點的in short term或者in long term的來談,由此可見內(nèi)陸的對付考試的寫作訓練多么可怕——誠然,寫作的時候這樣寫會讓人覺得你寫作很有條理;但是演講啊各位!演講不是寫作啊,演講這么講是要吃虧的。
來,我們看看為什么說這樣講會吃虧。這樣講你可能會有三種準備:寫好稿子,寫好要點,不寫只記在腦子里。如果你寫了稿子,恭喜你,不管你怎么練習,最好的效果也只是朗誦不是演講;如果你寫好了要點,恭喜你,不管你怎么克制,所有的要點一定講不完,或者論述的內(nèi)容你自己都不想聽;如果你記在腦子里,恭喜你,你上臺講的時候至少有20%的眼神在瞄天花板。這些都不是練習能夠達到的,這是人的天性,除非間諜訓練,否則基本沒有辦法克服。
那么怎么辦呢?我的建議是不要列點,想好一個點就充分的把它表達出來。1分鐘的發(fā)言不會有太多內(nèi)容,100多個詞撐死了。寫作上,100多個詞寫一個點,你覺得多么?我覺得不多,甚至太少了。100多個詞能把一個點表達清楚,那已經(jīng)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搞那么多點一個一個列出來,實在不值。
3、思考問題
這也是同學問我的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某個詞)我不會說,怎么辦?” 我的回答一般是:“換個詞說啊~”
當然,這個回答是個很不負責任的回答,其不負責任程度僅次于直接告訴學生這個詞怎么說。但是這一問一答反映了一個問題:大多數(shù)同學的思維方式不是那么正確,為什么這么說呢?
請你一起來反思一下:當你想要表達一句英文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除了how are you? i am good~這種)都是一個從中文到英文的思維過程,即你會先想好中文的表達法,然后想每個詞拿英文怎么說,接著再思考這一串怎么串起來,最后才說出口。
無疑,這樣做是嚴謹?shù)?,但是會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樣一套思考過程會花費一些時間,英文好的同學可能會反應很快(這也是為什么國內(nèi)會英文好的代表相當有優(yōu)勢但到了國外就被打擊了),英文差一點的同學可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樣演講也好對話也好就會卡殼;第二個問題,當你忽然忘記了一個單詞怎么說的時候,就會很慌張,會趕緊求助,然后就會直冒冷汗啦兩眼上飄啦手勢僵硬啦一堆問題都出來了。
怎么避免這樣的問題呢?我的建議是直接用英文思考。你看的BG是英文的吧?那些專業(yè)名詞是英文的吧?那就干脆把中文這個中介給省略掉了唄。干脆忘掉核不擴散條約,直接反應NPT;忘掉的黎波里,直接反應Tripoli。這種思維模式需要鍛煉,不過練出來了之后以后出國所謂的“語言關”就完全不存在了,是很經(jīng)濟的事情。
---------------------------
偶然間想到的這些問題,先寫這么多吧,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