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對策(三) 文言實詞詞義推斷理解 《考試說明》中,對文言文的考查,就實詞而言,明確指出,應(yīng)“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這一考點,常常有兩種題型涉及到,一是加點詞語解釋題,一是翻譯題。如2008年高考題: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部使者檄剛撫定 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 喻:開導(dǎo)。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 杜:制止。 解析:檄:本義為檄文、文告。但在這個句子中,主語是“部使者”賓語是“剛撫定”,“檄”在主賓之間,作謂語,應(yīng)為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用文告曉諭(用檄文告訴)”。答案A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日待哺于東南之轉(zhuǎn)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譯文:每天等著吃從東南地區(qū)運來的軍糧,浙地人民已經(jīng)困乏,要解救這一患難不如屯田。 (2)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 譯文:兄長為國君時就用國君禮對待他,自己為國君時用兄長禮對待他就可以了。 解析:一句中關(guān)鍵的實詞有:“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哺”,“吃”的意思:“轉(zhuǎn)餉”,轉(zhuǎn)運的糧餉,運來的軍糧:“莫”,不,沒有。二句中關(guān)鍵的實詞有:兩個“為”,做;第二個“君”,名詞作動詞,用國君禮對待;第二個“兄”,名詞作動詞,用兄長禮對待。另有虛詞“則”,兩個均表承接,那么。 要正確理解文言實詞,除平時積累之外,要善于推斷。推斷實詞要做到:掌握基礎(chǔ),分析語境,辨明語法。 一、掌握基礎(chǔ)。即掌握文言實詞的有關(guān)知識,主要是通假、詞義、古今異義。 1.通假。其規(guī)律為“同音代替”。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完全同音。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芭稀蓖ā芭选?。 ②。聲母相同(雙聲通假)。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霸椤蓖ā霸纭?。 ③。韻母相同(疊韻通假)。如: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耙姟蓖ā艾F(xiàn)”。 ④。形近通假(特殊情況)。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 2.詞義。主要包括: ①。本義。如:素—白色;采—摘?。槐鳎回敗敻?。 ②。引申義。如:朝→早晨→朝見→朝拜→朝廷→朝代。 ③。比喻義(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新的詞義)。如:心腹—親信;手足—兄弟;坎坷—不得志;咽喉—要害之處。 ④。一詞多義。這是實詞考查的第一個重點。如: 故: A. 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B. 暮去朝來顏色故。舊,與“新”相對。 C. 桓侯故使人問之。故意,特意。 D. 彼竭我盈,故克之。因此,所以。 E.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舊交,老友。F. 此物故非西產(chǎn)。同“固”,本來。 輕: A. 輕車簡從 駕輕就熟。分量輕。 B. 輕而易舉 輕歌曼舞。輕松。 C. 輕舉妄動 輕諾寡信。輕率。 D. 輕重倒置 避重就輕。不重要。 E. 重利輕義 輕財好施。輕視。 F. 輕手輕腳 禮輕情重。輕微。 道: A. 背道而馳 任重道遠。道路。 B. 志同道合 道不同不相為謀。主張。 C. 頭頭是道 坐而論道。道理。 D. 能說會道 胡說八道。說,講。 E. 道貌岸然。嚴肅。 3.古今異義。這是實詞考查的第二個重點。主要包括: ①。詞義擴大。如:江河日下。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今天泛指所有的江河。 ②。詞義縮小。如:金就厲則利。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屬,今天專指黃金。再如:千秋萬代。秋:指一切時光。一葉知秋,春花秋月。秋:專指一年中的第三個季節(jié)。 ③。詞義轉(zhuǎn)移。如:舉世聞名。聞:古代是“聽說、聽到”之意,今天一般指用鼻子嗅。再如:乖違。乖:不合常規(guī),不合時宜。今天則指遵守規(guī)則,聽話,不亂說亂動。 ④。感情色彩變化。如:將軍者,國之爪牙也。爪牙:古代褒義詞,指起支撐、輔佐作用的人,今天則指幫兇。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中性詞,意思是地位低下、見識淺陋,今天則是心理陰暗,品質(zhì)惡劣,手段不正當?shù)囊馑肌?/P> ⑤。名稱說法改變。如:日—太陽;目—眼睛;寡—少;飲—喝;辛—辣。 ⑥。兼詞。如:投諸渤海之尾。諸:之于。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心不在焉。焉:于此,于之。居心叵測,心懷叵測。叵:不可。技止此耳,聊復(fù)爾耳。耳:而已。 ⑦。偏義復(fù)詞。如:晝夜勤作息。作息:偏在“作”。我有親父母。父母:偏在“母”。逼迫兼弟兄。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馬嘶。牛馬:偏在“馬”。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異同:偏在“異”。 實詞考查的第三個重點是“詞類活用”,這一點將在對策(五)“了解并熟悉古代漢語語法”中詳細解說。 二、分析語境。如果是人物傳記,要對語言環(huán)境中的時間、地點、官職、人物(關(guān)系)、事情(因、過、果)、語言(關(guān)系、感情色彩)及作者對人物的評價態(tài)度等作出全面透徹的分析,如果是散文,要對人物、事情、景物、物象、感情、義理等內(nèi)容和有關(guān)的表達技巧等作出全面透徹的分析。以便正確推斷一個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具體含義。要明白,一個詞具體表達什么意義,具有什么語法作用,不是詞本身決定的,而是由語境決定的。所以,要準確把握一個詞的意義,非認真分析語境不可。請讀下面這篇文章: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萑吻鹂h,當遼使往來道,驛吏以誅索破家為苦。介坐驛門,令曰:“非法所應(yīng)供,一切勿與。稍毀吾什器者,必執(zhí)之。”皆帖伏而去。|沿邊塘水歲溢,害民田,中人楊懷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豬漲潦,介筑堤闌之。民以為利?!ㄅ械轮?,轉(zhuǎn)運使崔嶧取庫絹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撫司責數(shù)之。嶧怒,數(shù)馳檄按詰,介不為動,既而果不能行。‖ 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轉(zhuǎn)殿中侍御史。|張堯佐驟除宣徽、節(jié)度、景靈、群牧四使,介與包拯、吳奎等力爭之,又請中丞王舉正留百官班庭論,奪其二使。|無何,復(fù)除宣徽使,知河陽。介謂同列曰:“是欲與宣徽,而假河陽為名耳,不可但已也?!倍幸肋`,介獨抗言之。仁宗謂曰:“除擬本出中書?!苯樗燠涝紫辔膹┎┦厥袢赵扉g金奇錦,緣閹侍通宮掖,以得執(zhí)政;今顯用堯佐,益自固結(jié),請罷之而相富弼。|又言諫官吳奎表里觀望,語甚切直。 帝怒,卻其奏不視,且言將遠竄。介徐讀畢,曰:“臣忠憤所激,鼎鑊不避,何辭于謫?”帝急召執(zhí)政示之曰:“介論事是其職。至謂彥博由妃致宰相,此何言也?進用冢司,豈應(yīng)得預(yù)?”時彥博在前,介責之曰:“彥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隱。”彥博拜謝不已,帝怒益甚。|梁適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趨進救之。|貶春州別駕,王舉正言以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罷彥博相,吳奎亦出。又慮介或道死,有殺直臣名,命中使護之。|梅堯臣、李師中皆賦詩激美,由是聲動天下,士大夫稱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選自《宋史。列傳七十五》) 注:①唐介:陸游的曾外祖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北宋名臣。②豬:同“潴”,水停聚處。 1.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皆帖伏以去。帖伏:順從;伏,通“服”。 B.嶧怒,數(shù)馳檄按詰。按詰:詰責質(zhì)問。 C.而同列依違。依違:表面依從,暗地背叛。 D.進用冢司。冢司:宰相的別稱。 解析:依違:看上去譯為“表面依從,暗地背叛”很通順,但仔細分析語境,就能夠發(fā)現(xiàn),是唐介對同僚說:“這是皇上要給張堯佐宣徽使這一職位,而借河陽知府這個虛名罷了,我們不能就此罷休啊。”“同列”就是“同僚”,既然是同朝為官的人,他們就沒有主從之分,而譯文用“依從、背叛”分明有主從之別,這一點就不符合人物關(guān)系;另外,從進諫的時、地看,應(yīng)該都在朝堂,沒有什么“表面、暗地”區(qū)分。從“介獨抗言之”來看,是說只有唐介上言抗爭,與“同僚”構(gòu)成對比,就把同僚們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出來。由此推斷,“依違”的意思是“做事騎墻,猶豫不決,模棱兩可”。答案C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轉(zhuǎn)運使崔嶧取庫絹配民而重其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介遂劾宰相文彥博守蜀日造間金奇錦/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C.彥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隱/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D.王舉正言以為太重,帝旋悟/既斬吳、蜀,旋取山東。 解析:虛詞意義和用法可以從語法特點(包括語法標志、語法成分、語法功能)進行推斷。具體會在文言文閱讀對策(四)“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中作出分析,但任何推斷都離不開語境。題中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分別是:A連詞,卻/并且;B連詞,于是;C連詞,如果;D副詞,很快,馬上。答案A 3.對下列各句“之”字稱代內(nèi)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稍毀吾什器者,必執(zhí)之。之:稱代“遼使”。 B.中人楊懷敏主之。之:稱代“沿邊塘水歲溢,害民田”。 C.介筑堤闌之。之:稱代“泛濫的塘水”。 D.即有之,不可隱。之:稱代文彥博的劣跡。 解析:此題放在語境中,就能夠看出第二句的“之”應(yīng)稱代“處理‘沿邊塘水歲溢,害民田’的事”。答案B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唐介“剛直無畏”性格的一組是( D ) ①稍毀吾什器者,必執(zhí)之。 ②民以為利。 ③遂劾宰相文彥博。 ④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⑤嶧怒,數(shù)馳檄按詰,介不為動。 ⑥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A.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解析:從語境看,②句說唐介關(guān)懷民生;④句是皇帝的做法;⑥句表現(xiàn)人們對他的敬佩;與題干“全都表現(xiàn)唐介‘剛直無畏’無關(guān)。 5.下面對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介是剛直不阿、不謂權(quán)勢的諫官,他對張堯佐為籠絡(luò)同黨突然任命四個地方官的行為據(jù)理力爭,毫不考慮個人的安危。 B.從文中可以看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不乏種種卑劣行徑,有的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過不正當手段謀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顯可貴。 C.皇帝雖幾次發(fā)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認唐介是盡到了職守,還是接受了諫議,直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D.唐介的時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無私的官吏,他們或據(jù)理力爭,或揄揚直臣,表現(xiàn)了正氣,這也是皇帝最終肯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 解析:從常識上講,古代任命官職的權(quán)力主要在皇帝手中。從唐介做的“殿中侍御史”看,作為諫官主要是勸諫皇帝,糾正皇帝的過失和錯誤。從下文看,唐介因為張堯佐而與皇帝發(fā)生了激烈的矛盾沖突。所以A項“張堯佐為籠絡(luò)同黨突然任命四個地方官”的說法不對,語境的意思是“張堯佐驟然之間被任命為宣徽使、節(jié)度使、景靈使、群牧使四使”。答案A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撫司責數(shù)之。 「參考答案」唐介扣留文牒不下發(fā),而且交給安撫司指責崔嶧。 (2)。又慮介或道死,有殺直臣名,命中使護之。 「參考答案」皇上又擔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落下殺害正直大臣的名聲,就叫近侍大臣護送唐介到任所。 「解析」從語境看,第一句“留”譯為“扣留”、“下”譯為“下發(fā)”、“移”譯為“移交”、“責數(shù)”譯為“指責”、“之”指代“崔嶧”正確。第二句的主語應(yīng)該是“皇帝”:“或”副詞,或許,可能:“中使”為近侍大臣:“之”指代唐介。 由此可見,想作好任何題都不能離開語境,語境就是推斷實詞詞義對錯的標準。離開語境,任何推斷都沒有了標準。 三、辨明語法。即辨別區(qū)分詞性用法??梢詮恼Z法位置、語法成分、語法功能入手分析,進而推斷、理解其語法意義。一般來說,一個詞所處的語法位置不同,充當?shù)恼Z法成分不同,語法功能就會不同,那么,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也會不同。如: 市:A. 東市買駿馬。市:名詞,動詞之前,主語,意思是“貿(mào)易場所,市場”。 B. 麾眾擁豪民馬前,反接,徇諸市。市:名詞,句末,“諸”相當于“之于”,“市”就與“于”構(gòu)成介賓短語,為其中的賓語,為“徇”后的補語,“城市”的意思。 C. 愿為市鞍馬。市:動詞,句中,支配賓語,謂語,意思是“購買”。 D.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市:動詞,句中,陳述主語,謂語,“交易,做買賣”的意思。 名:A.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名:名詞,句末,賓語(“何”的前面省略了謂語動詞),意思是“名字”。 B.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句末,賓語(謂語動詞省略),意思是“名聲,名望”。 C.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名:動詞,句中,支配賓語,謂語,“命名,稱呼”的意思。 D.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名:動詞,句中,支配賓語,謂語,“說,說出”的意思。 E. 出師一表真名世。名:動詞,句中,陳述主語,“名世”即“名(于)世”,謂語,意思是“聞名,出名”。 F.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名:動詞,句末,陳述主語,謂語,“指名,識其本名”的意思。 G.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之手。名:形容詞,賓語之前,修飾賓語,定語,意思是“好的,有名的,名貴的”。 以上是文言文實詞推斷、理解的有關(guān)基礎(chǔ)知識及基本思路、方法。理解文言文實詞要求準確。要做到這一點,重點在積累,這是功夫;巧處在推斷,這是能力。希望平時勤于積累,能夠掌握文言文實詞的有關(guān)知識,學會分析語言環(huán)境,依據(jù)有關(guān)語法特征進行推斷,力求理解、翻譯均準確。 附文言文文段翻譯: 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縣知縣,正處在遼使往來的道路上,驛吏被遼使勒索以致無法維持生計,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驛站門口,下令說:“不是規(guī)定所應(yīng)該給的,一切都不給。(只要)誰稍微毀壞我們的東西,就把他抓起來?!保ㄟ|使)都順從地離開了。在田邊的池塘每年泛濫,毀壞了農(nóng)田,宦官楊懷敏負責處理這件事,想要劃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為積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來攔住洪水,百姓都認為辦得好。在德州當通判時,轉(zhuǎn)運使崔嶧拿府庫里的絹配給百姓,但提高了價錢,唐介扣留文牒不下發(fā),而且交給安撫司指責崔嶧。崔嶧發(fā)怒,屢次發(fā)公文責問唐介,唐介不為所動。不久果然不能實行。 (唐介)入朝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又轉(zhuǎn)任殿中侍御史。張堯佐驟然被任命為宣徽使、節(jié)度使、景靈使、群牧使四使,唐介與包拯、吳奎等極力諍諫,又請中丞王舉正糾合百官集體在朝廷上向皇上論爭,削去了他的兩個使職。沒多久,又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兼任河陽知府。唐介對同僚說:“這是皇上要給張堯佐宣徽使這一職位,而借河陽知府這個虛名罷了,我們不能就此罷休啊。”同僚們都模棱兩可,只有唐介上言抗爭。仁宗對他說:“任命的提議出自于中書省?!碧平橛谑菑椲涝紫辔膹┎┰谑裰葑隹な貢r制造了一種鑲金的綢緞,用這種綢緞通過宦官打通后宮,而得到執(zhí)政要職;現(xiàn)在重用張堯佐,是用來加強自己的勢力,請求皇上罷免文彥博的宰相職務(wù)而任命富弼為宰相。又說諫官吳奎表里不一,看風行事。唐介的話都誠懇正直。 皇上大怒,推開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說要把他貶謫遠方。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讀完,說:“我受忠憤所激,即使對我處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貶謫遠方又有什么可推脫的?”皇上連忙召來執(zhí)政給他們看奏文說:“唐介上疏談?wù)摯笫率撬呢熑?。至于說文彥博靠嬪妃的力量做了宰相,這是什么話呢?任用官員,他們怎么能夠干預(yù)呢?”當時文彥博在面前,唐介責問他說:“文彥博應(yīng)當反省一下,如果有這回事,就不能隱瞞。” 文彥博拜倒在地,不住地謝罪,皇上更加憤怒。梁適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的蔡襄連忙向前替唐介開脫。結(jié)果,唐介被貶到春州。王舉正向皇上說這種處罰太重,皇上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又把唐介的奏疏取來,改貶英州,同時罷免了文彥博的宰相之職,吳奎也被貶京外?;噬嫌謸奶平榭赡茉诼飞纤廊?,而自己擔了殺害忠直大臣的名聲,就叫近侍大臣護送唐介到任所。梅堯臣、李師中都寫詩贊美唐介,從此他的忠直聲譽傳遍天下,士大夫都稱他是真正的御史,稱呼他時一定稱他唐子方而不敢直呼他的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