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古典詩詞共266頁 作者:陽臺一隅 提交日期:2009-10-12 08:11
第10首 黃鵠歌 劉細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思土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鵠兮還故鄉(xiāng)。 [注釋] 烏孫王:烏孫國(今新疆伊犁一帶)的國王。 穹廬: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氈子做成的圓頂帳篷。 旃(zhan):同“氈”。 鵠(hu):天鵝。 [寫作背景] 劉細君,生于江蘇揚州,爺爺劉非,父親劉建。 劉非與漢武帝是親兄弟,劉非死后,由劉建繼承王位,史稱“江都王”,劉細君史稱“江都公主”。 后來,劉建造反失敗,被殺,因為劉細君年齡太小,漢武帝沒殺她,得以幸存。 后來,劉細君被其叔叔廣陵王劉胥收養(yǎng),長大后已是花容月貌,氣質(zhì)非凡。 漢朝與外族和親這事從劉邦那時就開始了,在當時來講,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嫁過去后生了兒子,長大當了王,自然流著漢朝人的血液(不一定是劉家的血液,劉家一般情況下也舍不得讓自己家的女兒去遠稼,多半是認的干公主,是假的),也許就不好意思死纏爛打了。 但嫁過去的人所遭受的痛苦估計皇帝不會考慮太多。老百姓家的閨女不值錢哪! 這次輪到劉細君了。 如果劉細君的老爸不造反,還是個王,即使太陽從西邊出來也不會輪上劉細君。 當時匈奴和漢朝仗打的挺厲害,誰也不服誰,而外族中只有烏孫國不怕匈奴,漢武帝就想和烏孫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匈奴。 恰巧烏孫國也有這個意思,并主動要求娶一位大漢的公主為妻,漢武帝答應(yīng)了,選擇了劉細君。 在所有的公主中,漢武帝心里最不愿見到的可能就是劉細君了。把人家的父親殺了,想親近也不行了,心里的距離遠了。 眼不見,心不煩,打發(fā)出去吧。劉細君當時還不如一個老百姓人家的女兒。 嫁過去后,飲食習慣,氣候適應(yīng),語言差異,劉細君面臨著很多困難。本詩的3、4兩句說明了這一點。 有意思的是,匈奴知道這件事后,怕烏孫王被漢朝拉攏過去,也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烏孫王昆莫。沒辦法,昆莫誰也不想得罪,就以細君為右夫人,以匈奴女為左夫人。 可以想像,劉細君公主當時的處境也挺難的。 困難只能自己克服,漢武帝派她遠嫁的任務(wù)始終沒忘,于是,經(jīng)??吹郊毦麝陶垏跎磉叺馁F人,然后送錢送物,為了讓烏孫國與漢朝保持友好關(guān)系,細君公主為漢朝竭盡全力。 可以說,細君公主絕對是個有大局觀念的人,不計較個人得失。 但是,有一件事徹底把細君公主難住了。 原來,烏孫國有一個特別的習俗,這個習俗讓漢人無法接受,在漢人眼里這簡直就是亂倫。 這個習俗是:兄弟可以和寡嫂結(jié)婚;兒子可以和非親生的寡母結(jié)婚;甚至祖父尚在,孫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結(jié)婚。 這個烏孫國王就想這么辦,想把細君公主再嫁給他的孫子岑陬,因為他感覺自己要不行了,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這么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和漢朝繼續(xù)保持這種關(guān)系。 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寫信告之漢武帝,漢武帝與烏孫國王的想法一致,繼續(xù)保持這種親密關(guān)系,駁回被請求,并讓細君入鄉(xiāng)隨俗(從其國俗)。 這樣,細君公主再次嫁給了他的孫子岑陬,當時烏孫國王還活著。 一個讀過圣賢書的女子,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一個賢妻良母型的女子,一個非常有教養(yǎng)的公主,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困難簡單分2種: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 物質(zhì)方面的困難咬咬牙就過去了,精神方面的打擊有時難以自拔。 惱恕、悔恨、羞恥。 無法抑制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細君公主唱出了這首詩。 歷史上有過無數(shù)的人曾默默地為國家奉獻。 ====================================================== 據(jù)考證,琵琶是細君公主首先發(fā)明并使用的。 據(jù)考證,細君公主比昭君出塞早70多年。之所以沒有昭君出名,我想是因為史學家及藝術(shù)家們關(guān)注昭君太多的緣故。 ====================================================== 漢代詩歌與唐詩宋詞在一些人眼里無法相提并論,主要是詩人太少,作品不多,尤其是曹魏之前這一階段,在400年里竟沒有出現(xiàn)一個偉大的詩人。 但是,漢代詩歌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真情實感,不浮夸,不做作,雖然語言可能不夠精練,形式可能不夠豐富,句法可能不夠工整,然而,情到深處時自然有一種穿透力,讀后有一種來自內(nèi)心的震動,這就是好詩。 漢代詩的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精品的比例數(shù)可能不低于唐宋。(個見) 在漢代詩歌作品中,本人比較喜歡劉細君的這首《黃鵠歌》和李陵的《別歌》。 ====================================================== 這首詩的第5句在一些書中有2種不同的寫法:“居常思土兮心內(nèi)傷”和“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本人以為應(yīng)該是第一種。 作者:陽臺一隅 提交日期:2009-10-12 09:18 上重了 作者:橋邊人 回復(fù)日期:2009-10-12 10:30:09
其實這種又有詩詞又有歷史的文章很好,但是估計兩者兼好的人不多吧.所以,從者了了. 先秦兩漢的文字的確很好,有后來富麗堂皇文章無法比擬的質(zhì)樸.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謝謝朋友指點。 剛寫的時候跟帖的人就不多,估計是網(wǎng)友們不喜歡看,就想不寫了,后來在“終日舂薄暮”、“也許命中注定”和“淵深海闊8005 ”3位朋友的鼓勵下寫到了現(xiàn)在。 - 作者:陽臺一隅 提交日期:2009-10-13 08:13 第11首 別 歌 李陵 經(jīng)萬里兮度沙漠, 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 士眾滅兮名已聵。 老母已死, 雖欲報恩將安歸? [注釋] 奮匈奴:與匈奴作戰(zhàn)。 矢:箭。 刃:刀刃,指刀。 矢刀摧:箭和刀用盡了。 藬(tui):同“頹”。 安:哪里。 將安歸:能回哪里? [寫作背景] 這個故事有2個主人公:蘇武和李陵。 先說蘇武。 漢武帝劉徹與當時匈奴的單于都不是安分的主兒,經(jīng)常搞一些小磨擦,比如相互扣留對方使者,以便為開戰(zhàn)找借口。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收拾匈奴,匈奴且派來了使者求和,并將以前扣留的漢朝使者送了回來,禮尚往來,不得已漢武帝也派人去了匈奴,也帶上了被扣留的匈奴使者。 這次出使匈奴主要有3個人:蘇武、張勝和常惠。 交完差正打算回漢朝時,節(jié)外生枝了。 以前被扣留的漢朝使者衛(wèi)津竟然投降了匈奴,單于很高興,給他封了王,而部下虞常對衛(wèi)津的做法很氣憤,就聯(lián)系張勝想聯(lián)手做了衛(wèi)津,然后劫持單于,再回漢朝。 沒想到這個計劃被單于知道了,就抓了虞常,張勝心里害怕,趕忙把這事告訴了蘇武。 虞常果然是條有氣節(jié)的硬漢,不論怎樣嚴刑拷打,就是不承認張勝是同謀,單于本來想誣陷蘇武是背后主謀,沒有得逞。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單于又讓衛(wèi)津去勸說蘇武投降。 聽完衛(wèi)津的游說,蘇武寧死不屈,舉刀想自殺,幸虧被衛(wèi)津救下。 單于生氣了,想把蘇武折磨死,就讓蘇武去北海邊(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放羊,當時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據(jù)說只能靠吃野菜草根為生。 這就是“蘇武牧羊”的故事。 這一放就放了19年,在這19年中,蘇武沒有倒下,堅強地活了下來,祖國,可能是他心中唯一的呼喚。 我們可能做不到,我們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做不到,蘇武做到了。 再說李陵。 西漢著名戰(zhàn)將李廣的孫子,當時官職為都尉,手下有5000 猛兵。 就在蘇武放羊的第二年(公元前99年),李廣利率領(lǐng)30000人去打匈奴時被圍困,漢武帝想救李廣利,召見李陵,讓他帶領(lǐng)5000人進入匈奴,以便分散匈奴圍困李廣利的注意力。 李陵乃將門之后,一直想光門耀祖,到目前為止沒立過什么大功,覺得這個差事不解渴,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于是讓漢武帝允許他帶領(lǐng)這5000步兵去功打匈奴的要地。 注意:匈奴以騎兵為主,而李陵帶的這5000人是步兵,李陵立功心切。 漢武帝同意了。 在一個叫?;降牡胤嚼盍甑牟筷犈c單于的部隊遭遇,沒說的,打了起來,結(jié)果李陵的5000步兵打敗了單于的30000騎兵,然后單于又調(diào)來了80000騎兵繼續(xù)打,雙方你來我往戰(zhàn)爭異常激烈,雙方損失慘重。 雖然李陵略顯弱勢,但還沒有敗象。 此時,發(fā)生了意外,一個部下因為對韓延年(李陵部下)不滿,投降了單于,并實說了李陵目前的困境,知道李陵底細后,單于高興了,立刻發(fā)動了更猛烈的進攻,彈盡糧絕,又沒有援兵,李陵實在頂不住了。 “無面目報陛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據(jù)說,李陵的5000步兵殺死匈奴幾萬騎兵,最后還有400多人逃回漢朝。 李陵投降后,漢武帝非常氣憤。當時因為司馬遷為李陵辯解了幾句,也被關(guān)進了大牢。 后來漢武帝有些后悔,想救回李陵,就派公孫敖進攻匈奴,結(jié)果公孫敖戰(zhàn)敗,為了推卸責任,公孫敖就說是因為李陵幫助匈奴制造了很多武器才導(dǎo)致了失敗,一氣之下,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包括李陵的老母。司馬遷也被判死刑。 當時漢朝規(guī)定,被判死刑的可有2種方法活命,花錢或受宮刑。司馬遷沒錢,只好接受宮刑。無法發(fā)泄內(nèi)心的憤怒,司馬遷咬牙寫出傳世巨著《史記》。 ============================================== 李陵投降后,單于非常欣賞李陵,給他封了王,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單于是一個愛才的人,就讓李陵去勸說還在放羊的蘇武,蘇武誓死不降,讓李陵一點辦法也沒有,心中還有自尊的李陵怎么和蘇武開口??? 李陵在匈奴期間,并沒有做傷害朝廷百姓的事,良心還在。 后來,漢朝知道蘇武還沒死,就向匈奴要人,此時,漢武帝已死,漢昭帝繼位,而匈奴也四分五裂,勢力弱了,正好做個人情,就同意將蘇武還回漢朝。 想想蘇武回國后,會得到怎么的歡迎和榮譽,又想想自己,一直想光門耀祖的李陵萬口難辯。 在為蘇武特設(shè)的送行宴上,蘇武請李陵跟他一起回去,李陵沒有答應(yīng),唱出了這首歌。 想回家嗎?但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白發(fā)蒼蒼的老母,早已命歸西天。 ================================================ 李陵是不是叛徒?爭議已久。 對于那些吃中國飯長大,然后投奔他國,再反過來陷害中國的家伙我們稱之為漢奸叛徒,這種人該死,我們恨之入骨。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叛徒,個人覺得關(guān)鍵是看他投降后的所做所為。 而李陵投降后并沒有與漢朝為敵,沒有殘害漢朝百姓,我們應(yīng)該更多地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待。 ================================================ 大多數(shù)人的道德價值觀都有一個臨界點,當外界環(huán)境突變時會超越這個點,人們的操守也會隨之而變,有的微變,有的大變,顯然蘇武不在這個范圍,而李陵恰在此內(nèi)。 當這個突變過去后,人又恢復(fù)到臨界點內(nèi)的狀態(tài),此時的悔恨、痛苦和責備會伴隨終生。 不一樣的是,每個人的那個臨界點值可能不同。 和我們一樣,李陵只是一個普通人,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這個生死存亡的突變。 如果我們是李陵,可能還不如他。 對于一個國家來講,民族氣節(jié)高于一切,至今我們?yōu)橛刑K武這樣一位英雄而感到自豪,為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慶幸。 ================================================ 后來,漢昭帝的大臣霍光(與李陵個人關(guān)系好)派人去請李陵回國,李陵考慮再三,說了一句話:“丈夫不能再唇”,至此老死匈奴。 ================================================ 李陵不是叛徒,但顯然也不是英雄,雖然他也曾浴血奮戰(zhàn)。 大多數(shù)時間里,他就是一個普通人。 在個別時段,他是一個趨向叛徒的準英雄(個見)。 ================================================ 寫到這里,想起了一出戲:四郎探母。 李陵還不如四郎,他無母可探。 ================================================ 這首詩的前4句,說明戰(zhàn)爭的慘烈,有鋪墊的作用。 最后2句,是精華。“老母”有雙重含義,一是指惦記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是指那個曾經(jīng)為之奮斗過的朝廷(皇帝把全家人都殺了,已令李陵徹底寒心)。 這首詩,隱隱地感覺到李陵心中的委屈。 (個見) ================================================ 這是一首充滿人性的詩,讀著它,感到的是人生多異。 本文由<貼庫網(wǎng)>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232708/5.html |
|
來自: 盲人王后 > 《我喜歡的古典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