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胡索
【別名】 玄胡索、元胡。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基生葉與莖生葉同形,有柄;基生葉互生,二回三出復(fù)葉,第二回常呈深裂狀,小葉片長橢圓形、長卵形或線形,長約2cm,先端鈍或銳尖,全緣??偁罨ㄐ蝽斏蚺c葉對生;苞片闊披針形;萼片小,早落;花瓣4,外輪2片稍大,邊緣粉紅色,中央青紫色,上部l片尾部延伸成距,內(nèi)輪2片稍??;雄蕊6,花絲連合成兩束;子房扁柱形。蒴果條形。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草地。主產(chǎn)浙江,江蘇、山東、河北亦有栽培。 【采制】 5~6月植株枯萎5~7天后來挖塊莖,除去須根及浮皮,沸水煮后曬干。 【性狀】 塊莖不規(guī)則扁球形或倒圓錐形,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有網(wǎng)狀細皺紋,上端有略凹的莖痕,底部中央略凹呈臍狀,有圓錐狀小凸起。質(zhì)堅硬,角質(zhì)樣,有蠟樣光澤,氣微,味苦。 【性味】 性溫,味辛、苦。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氣,止痛。用于胸脅院腹疼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跌撲腫痛。用量3~9g。 紫草
【別名】 硬紫草、大紫草、紅條紫草。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有平伏狀粗毛。根粗大,圓錐形,干時紫色。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披針形,長4.5~8cm,寬1~2cm,無柄或具柄?;ㄝ嗔哑€性;花冠白色,長6~8mm,喉部有5鱗片,鱗片頂端微凹。小堅果卵形,長約3mm,灰白色,光滑。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荒山田野、路邊及干燥多石山坡的灌木叢中。主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狀】 根圓柱形,扭曲,有分枝,長7~14cm,直徑1~ 2cm。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粗糙有縱紋,皮部薄,易剝落,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較大,灰黃色。 【性味】 性寒,味甘、咸。 歸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用量4.5~9g 菟絲子
【別名】 黃絲、黃藤子、豆寄生。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寄生草本,全株無毛。莖細,纏繞,黃色,無葉?;ù厣谌~腋,苞片及小苞片鱗片狀。花萼杯狀,5裂;花冠白色,鐘形,長為花萼的2倍,先端5裂,裂片向外反 曲;雄蕊花絲扁短,基部生有鱗片,矩圓形,邊緣流蘇狀;子房2室,花柱2。蒴果扁球形,被花冠全部包住,蓋裂。種子2—4粒。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田邊、荒地及灌叢中,常寄生于豆科等植物上。主產(chǎn)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江蘇、黑龍江、吉林。 【采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物,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性狀】 種子類球形或卵形,略扁,直徑1-1.5mm。表面灰棕色或紅棕色,具細密突起的小點,一端有微凹的線形種臍。質(zhì)堅硬,除去種皮,可見卷旋狀的胚。味微苦澀。 【性味】 性溫,味甘。 歸肝、腎、脾經(jīng)。 【功能主治】 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用于陽痿遺精、尿有余瀝、遺尿尿頻、腰膝酸軟、目昏耳鳴、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fēng)。用量6—12g。 蘿芙木 【別名】 魚膽木、山馬蹄、刀傷藥 【植物形態(tài)】 直立常綠灌木,高可達3m,具乳汁,莖下部枝條有圓形淡黃色皮孔,上部枝條有棱。單葉對生或3~4葉輪生,長橢圓狀披針形,全緣或微波狀,長4~16cm,寬1~3cm。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深裂,花冠高腳碟形,白色,花冠筒內(nèi)有許多柔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中部;心皮2,離生。核果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1cm,寬約0.5cm,成熟后紫黑色?;ㄆ?~12月,果期5月至翌春。 生于坡地、林邊、曠野潮濕處及灌木叢中。主產(chǎn)廣東。 【采制】 全年均可采收,取根,去掉泥土,曬干。 【性狀】 根圓柱形,長15~30cm,直徑1~3cm,主根下常有數(shù)分枝。表面 灰棕色或淡棕色,具不規(guī)則的縱溝和脊線,栓皮易脫落,露出暗棕色皮部或皮部脫落露出黃色木部。質(zhì)堅硬,切斷面皮部窄,棕色,木部占及大部分,淡黃色,年輪明顯。氣微,味極苦。 【性味】 性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降壓,鎮(zhèn)靜,活血,止痛,清熱解毒。用于高血壓、頭暈、失眠、癲癇、蛇咬傷、跌打損傷。用量6~9g。 銀柴胡
【別名】 牛膽根、沙參兒。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簇生,數(shù)回叉狀分枝,節(jié)稍膨大,密被毛茸。葉對生,披針形,上面疏被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短毛。聚傘花序,花梗細,有柔毛;萼片5,披針形,邊緣白色,膜質(zhì);花瓣5,白色,與萼片近等長,先端2裂;雄蕊10;子房上位,花柱3,絲狀。蒴果近球形,熟時先端6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草原或石縫中。主產(chǎn)陜西、甘肅、寧夏及內(nèi)蒙古。 【采制】 8~9月挖根,除去須根,洗凈,曬干。 【性狀】 根類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40cm,直徑1~ 2.5cm。表面淡黃色或黃白色,有扭曲的縱皺紋及支根痕,具孔狀凹陷,習(xí)稱“沙眼”。頂端有密集的疣狀突起的莖痕,習(xí)稱“珍珠盤”。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黃、白色相同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入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虛熱,除疳熱。用于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熱。用量3~9g。 郁金 【別名】 玉金、姜黃、毛姜黃。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肉質(zhì),肥大,黃色;根末端膨大成長卵形塊根。葉基生,葉片長圓形,長30~60cm,寬10~20cm,先端尾尖,基部漸狹,背被短柔毛;葉柄約與葉片等長。花葶單獨由根莖抽出,穗狀花序圓柱形,長約15cm,有花的苞片淡綠色,卵形,無花的苞片白色而帶淡紅,長圓形,先端具小尖頭,被毛;花萼被柔毛,頂端3裂;花冠管漏斗形,喉部被毛,裂片長圓形,白色而帶粉紅,被毛;側(cè)生退化雄蕊淡黃色;唇瓣黃色,倒卵形,頂微2裂;子房被長柔毛。蒴果3室。花期4~6月。 生于林下或栽培。 主產(chǎn)浙江、四川、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臺灣、江西。 【采制】 冬季或早春挖取塊根,洗凈,煮熟曬干。 【性狀】 塊根長圓形或卵圓形,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角質(zhì)樣。氣微香,味微苦。 【性味】 性涼,味辛、苦。歸肝、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 行氣解郁,涼血破瘀。用于胸腹脅肋諸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癲癇發(fā)狂、熱病神昏、吐血、尿血、黃疸。用量3~9g。 辛夷
【別名】 木筆花、望春花、玉蘭花。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喬木,高達15m。嫩枝有毛,冬芽密生灰綠色長絨毛。葉互生,倒卵形至倒卵狀矩圓形,長10-18cm,寬6-1Ocm,先端闊而突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面有光澤,下面被柔毛。花大,鐘形,先葉開放;花被片9,3輪,白色,矩圓狀倒卵形;雄蕊、心皮多數(shù),分別螺旋狀排列于伸長的花托上。蓇葖果頂端圓形,多數(shù),聚合成圓筒形。花期2—3月。果期6—7月。 除低溫地區(qū)外,全國各地有栽培。 【采制】 1—2月,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枝梗,陰干。 【性狀】 花蕾呈筆頭狀或長卵型,長1.5—3.8cm,直徑1—1.8cm,基部有木質(zhì)短梗。苞片2—3層,每層2—3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綠色茸毛。長3—4.5mm,內(nèi)表面棕紫色,質(zhì)厚而脆,內(nèi)層苞片較薄。花被片9,大小近似,棕紫色,層層緊密相抱。氣清香,味微苦辛。 【性味】 性溫,味辛。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 散風(fēng)寒,通鼻竅。用于風(fēng)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濁涕。用量3—9g。 龍膽
【別名】 膽草、水龍膽、山龍膽草、四葉草。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略具四棱,粗糙,綠色或稍帶紫色。葉對生,下部葉鱗片狀;中、上部葉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邊緣下面主脈粗糙,基部抱莖?;ù厣谇o頂和上部葉腋;花萼鐘形,膜質(zhì);花冠藍紫色,鐘形,5裂。蒴果卵圓形,有柄?;ㄆ?~10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林下及沼濕地。除西北及西藏外,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凈,干燥。 【性狀】 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長1~3cm,直徑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莖痕或殘留莖基,周圍和下端著生多數(shù)細 根。根圓柱形,略扭曲,長10~20cm,直徑0.2~0.5cm,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味苦。 【性味】 性寒,味苦。歸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于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目赤、脅痛、驚風(fēng)抽搐。用量3~6g。 [附注] 同屬植物條葉龍膽G.manshuria Kitag.、三花龍膽G.triflora Pall.及堅龍膽G.rigescens Franch的根及根莖同作龍膽入藥。 藁本 【別名】 河藁本、香藁本、北藁本。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0-80cm。莖常帶紫色,中空,表面有縱棱?;~花期凋落;莖生葉廣三角形,2-3回三出式羽狀全裂,邊緣有少數(shù)缺刻狀齒,上面沿脈有乳頭狀突起。復(fù)傘形花序具短柔毛;傘幅6-19;花小,白色。雙懸果橢形,長3-4mm,寬2mm。側(cè)棱具狹翅,每棱槽常有1油管,合生面有2-4油管?;ㄆ?-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緣和林下。主產(chǎn)河北、遼寧。 【采制】 春季采挖根莖及根,去凈泥土,曬干。 【性狀】 根莖不規(guī)則團塊狀或略呈圓柱狀,長1.5-6cm,直徑0.5-1.5cm。表面灰棕至黑棕色,上端有數(shù)個圓形中空的莖基,四周著生多數(shù)細根。根彎曲,長約至5cm,直徑2-6mm,棕黑色,有疣狀突起,栓皮易剝落。質(zhì)輕,切斷面皮部寬,有裂隙,木部較結(jié)實,有似芹菜樣香氣,味辛而微苦。 【性味】 性溫,味辛。歸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散寒,除濕,止痛。用于風(fēng)寒感冒、巔頂疼痛、風(fēng)濕肢節(jié)痹痛。用量3-9g。 蒺藜
【別名】 硬蒺藜、蒺骨子、刺蒺藜。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或?qū)ι?;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mm,寬2—5mm,基部常偏斜,有托葉?;▎紊谌~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ㄆ?—7月,果實8—9月。 生于田野、路旁及河邊草叢。各地均產(chǎn)。主產(chǎn)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山西、陜西。 【采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 【性狀】 果實由5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直徑7-12mm。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長3—6mm;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棱及多數(shù)小刺,并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l對。質(zhì)堅硬。味苦、辛。 【性味】 性微溫,味辛、苦。有小毒。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活血祛風(fēng),明目,止癢。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fēng)疹瘙癢。用量6—9g。
昆布 【別 名】:綸布(《吳普本草》)、海昆布(《山東中藥》)、海帶〈植物名實圖考〉、海帶菜〈南海海洋藥用生物〉、黑昆布、面其菜、黑昆布、鵝掌菜、掌葉昆布、黑菜、吐血菜、五掌菜、木履菜、裙帶菜、裙帶、海芥菜 【來 源】:為藻類植物藥海帶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昆布、裙帶菜的葉狀體。 【功 效】:軟堅,行水。 【主 治】:治瘰疬,癭瘤,噎膈,水腫,睪丸腫痛,帶下,腳氣。 【性味歸經(jīng)】:咸,寒。①《吳普本草》:“酸咸,寒,無毒。”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無毒。”入肝、胃、腎三經(jīng);①《要藥分劑》:“入胃經(jīng)。”②《本草再新》:“入脾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蘊濕者忌服。①《食療本草》:“下氣,久服瘦人。”②《品匯精要》:“妊娠亦不可服。”③《醫(yī)學(xué)入門》:“胃虛者慎服。” 三尖杉
【別名】 桃松、山榧樹。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10-20m。樹皮灰褐色至紅褐色,老時不規(guī)則片狀剝落;小枝對生,基部有宿存芽鱗。冬芽頂生,常3個并列。葉螺旋狀排成2列,較疏,常水平展開,線狀披針形,微彎,長3.5-13mm,寬3—4.5mm,上部漸狹,先端有漸尖的長尖頭,基部漸狹,楔形或?qū)捫ㄐ?,下面氣孔帶白色,比綠色邊帶寬3—5倍。花單性異株;雄球花生于枝上端葉腋,球形,具短柄,每個雄球花有6—16雄蕊,基部具1苞片; 雌球花具長梗,生于枝下部葉腋,由數(shù)對交互對生的苞片組成,每苞有2直立胚珠。種子綠色,核果狀,外種皮肉質(zhì),熟時紫色或紫紅色,內(nèi)種皮堅硬。 生于雜木林中。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制】 全年可采,干燥。以秋季采收者質(zhì)量較好。 【性狀】 小枝對生,圓柱形,棕色。葉線狀披針形,螺狀排列,基部扭曲成2行狀,長1—1.8cm,寬2—4mm,頂端有漸尖的長尖頭,上表面灰棕色,具光澤,下表面黃棕色,主脈兩側(cè)各有一條棕紅色條紋。氣微,味微苦。 【性味】 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抗癌。用于淋巴肉瘤、肺癌等。用量9-18g。 朱砂
【來 源】:為天然的辰砂礦石。 【功 效】:鎮(zhèn)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 【主 治】: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癥,眩暈,目昏,腫毒,瘡瘍,疥癬。 【性味歸經(jīng)】:甘,涼,有毒。①《本經(jīng)》:“味甘,微寒。”②《吳普本草》:“黃帝、歧伯:苦,有毒。李氏:大寒。”③《藥性論》:“有大毒。”④《日華子本草》:“涼,微毒。” 入心、肝、腎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解》:“入足少陰腎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1~3分;入丸、散或伴染他藥同煎。并作丸藥之掛衣。外用:合他藥研末干撒。 【用藥忌宜】:1、不宜久服、多服。2、惡磁石,畏鹽水,忌用火煅。①《吳普本草》:“畏磁石。惡咸水。”②《藥對》:“忌一切血。”③《本草從新》:“獨用多用,令人呆悶。” 【藥物配伍】:1、配琥珀,鎮(zhèn)心安神,又具清火之功,用于心肝壅熱,心神不安,失眠多夢之證。2、配黃連,清心安神,用于心火亢盛,心神不安之證。 豬苓
【功 效】:利尿滲濕。 【主 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性味歸經(jīng)】:甘淡,平。①《本經(jīng)》:“味甘,平。”②《藥性論》:“微熱。”③李杲:“淡甘,平。”入脾、腎、膀胱經(jīng)。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少陰經(jīng)。”②《藥品化義:“入脾、膀胱二經(jīng)。”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足大陰脾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 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無水濕者忌服。①《醫(yī)學(xué)啟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②《醫(yī)學(xué)入門》:“有濕癥而腎虛者忌。”③《得配本草》:“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 【藥物配伍】:1、配茯苓:利水滲濕;2、配滑石: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鳶尾
【別名】 藍蝴蝶、土知母、鐵扁擔(dān)、扇把草。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葉互生,2列,劍形,長30-45cm,寬約2cm?;ㄇ嘧仙?,1-3朵排列成總狀花序,花柄基部有佛焰花苞,長4-5cm;花被片6,2輪,外輪3片圓形,上面有雞冠狀突起,白色或藍色,內(nèi)輪3片較小,拱形直立;雄蕊3,著生于外輪花被片基部;子房下位。葫果長橢圓形,有6棱,長3-4cm。種子多數(shù),圓形,黑色?;ㄆ?-5月,果期10-11月。 生于林下、山腳及溪邊的潮濕地。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主產(chǎn)廣東、廣西、四川。 【采制】 夏、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曬干。 【性狀】 根莖扁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節(jié),節(jié)上常有分歧,節(jié)間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縮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環(huán)紋,愈近頂端愈密。 【性味】 性寒,味辛、苦;有毒。 【功能主治】 消積,破瘀,行水,解毒。用于食滯脹滿、癥瘕積聚、腫毒、痔瘺、跌打損傷。用量0.9-3g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以根莖和種子較毒,尤以新鮮的根莖更甚。牛和豬誤食有竣下及嘔吐作用,消化器及肝有炎癥。 萊菔子
【別名】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 【植物形態(tài)】根肉質(zhì)。莖高1m,多分枝,稍有白粉。基生葉大頭狀羽裂,側(cè)生裂片4~6對,向基部漸縮小,有粗糙毛;莖生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缺刻,很少全緣??偁罨ㄐ蝽斏?,花淡紫紅色或白色,直徑15~20mm。長角果肉質(zhì),圓柱形,長15~30mm,在種子間收縮,熟時變成海綿狀橫隔,頂端漸尖成喙;種子圓形,稍扁,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采制】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 【性狀】種子類卵圓形或橢圓形,稍扁,長2.5~4mm,寬2~3mm。表面黃棕色、紅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圓形種臍,一側(cè)有數(shù)條縱溝。種皮薄而脆,子葉2,黃白色,有油性。 【性味 】味淡、微苦、辛性味 性平,味辛、甘。歸肺、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jié)、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茜草 【別名】 四輪草、拉拉蔓、小活血、過山藤。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攀援草本。莖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葉4片輪生,其中1對較大而具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6cm或更長,寬1~3cm或更寬;葉柄、葉緣和背脈有小倒刺。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綠黃色或白色,5裂,有緣毛。果肉質(zhì),小球形,熟時紫黑色?;ü?~10月。 生于山坡巖石旁或溝邊草叢中。主產(chǎn)安徽、河北、陜西、河南、山東。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 【性狀】 根莖呈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上側(cè)有莖基,下側(cè)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形,波狀彎曲,長10~25cm,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紋及少數(shù)細根痕。質(zhì)脆,斷面平坦,皮部紫紅色,木部淺黃紅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 性寒,味苦。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涼血活血,祛瘀,通經(jīng)。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經(jīng)閉瘀阻、關(guān)節(jié)痹痛、跌撲腫痛。用量6~9g。 肉桂
【功 效】: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暖脾胃,通血脈,殺蟲止痢。 【主 治】: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jīng)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性味歸經(jīng)】:辛、甘,熱。①《本經(jīng)》:“味辛,溫。”②《別錄》:“味甘辛,大熱,有小毒。”③《藥性論》:“味苦辛,無毒。”④《醫(yī)學(xué)啟源》:“氣熱,味大辛。”入腎、脾、膀胱、心、肝經(jīng)。①《珍珠囊》:“太陽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肺、腎四經(jīng)。”③《本草經(jīng)疏》:“入手足少陰、厥陰血分。”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浸酒涂擦。 【用藥忌宜】: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①《別錄》:“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diào)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黃,療吐逆。”②《藥對》:“忌石脂。” ③《本草經(jīng)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jié),肺熱咳嗽,產(chǎn)后去血過多,及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小產(chǎn)后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fēng)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癥發(fā)斑發(fā)狂,小兒痧癥腹痛作瀉,痘瘡血熱干枯黑陷,婦人血熱經(jīng)行先期,婦人陰虛內(nèi)熱經(jīng)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若舌干,婦人血熱經(jīng)行作痛,男婦陰虛,內(nèi)熱外寒,中暑瀉利暴注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于心經(jīng)伏熱,腸風(fēng)下血,臟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shù)舉,脫陰目盲等三十余證,法并忌之。”④《本草通玄》:“忌見火。”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虛內(nèi)燥、孕婦、產(chǎn)后血熱,四者禁用。”⑥《本草求真》:“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藥物配伍】:1、忌生蔥、石脂,惡菊花、畏羊蹄草。2、配附子,動靜結(jié)合,具有溫腎助陽的強大作用。主治腰髀痛楚,足痿軟,形寒無力,陽萎早泄,宮寒不孕。2、配大黃,一寒一熱,即所謂寒熱相濟,陰陽調(diào)和,共收振脾陽通大便之功矣。4、配黃連,一寒一熱,一陰一陽,相反相成,有瀉南補北,交通心腎之妙用,主治心腎不交,癥見心悸怔忡,入夜尤甚,多夢失眠,心煩不安,難以入寐等癥。5、配麝香,主治胞宮瘀血阻滯,臨產(chǎn)胎死腹中,胞衣滯留難下,或寒凝血滯難產(chǎn)諸證。6、配丁香,用治陰寒內(nèi)盛,寒凝氣滯之腹痛。 西洋參 【別名】 洋參、花旗參。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圓柱形,高約25cm。掌狀5出復(fù)葉,通常3~4枚,輪生于莖端,小葉片廣卵形至倒卵形,長4~9cm,寬2.5~5cm,先端突尖。傘形花序;總花梗由莖端葉柄中央抽出,較葉柄稍長或近于等長;萼片綠色,鐘形,先端5齒裂;花瓣5,綠白色。漿果扁圓形,成對狀,熟時鮮紅色。花期7月,果熟期9月。 原產(chǎn)于北美;我國亦有栽培。 【采制】 選取生長3~6年的根,于秋季挖采,除去分枝及須尾,曬干;也有撞去外皮,硫磺熏之,曬干。 【性狀】 主根呈圓柱形或長紡錘形,長2~6cm,直徑0.5~1.1cm,無蘆頭、支根與須根,未去皮者表面淡棕黃色或類白色,去皮者色白,有密集的細橫紋,頂端紋更密集而呈環(huán)狀;折斷面平坦,淡黃白色,有暗色形成層環(huán),并散有多數(shù)紅棕色樹脂道。質(zhì)輕、氣微香,微甜苦。 【性味】 性涼,味甘、苦。《本草再新》:入心、肺、腎三經(jīng)。 【功能主治】 補肺陰,清火,養(yǎng)胃生津。用于肺虛咳血、潮熱、肺胃津虧、煩渴、氣虛。用量3~6g。 絡(luò)石藤 【別名】 紅對葉腎、白花藤、爬山虎。 【植物形態(tài)】 常綠攀援藤本。有白色乳汁。莖紅褐色,有氣根,幼枝密被短柔毛。葉對生,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 10cm,寬1-4.5cm,先端尖,鈍圓或微凹,下面疏生短柔毛;葉柄短,有毛。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花萼5裂;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裂片5,向右覆蓋?;ü诤聿坑忻?;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中部;花盤環(huán)狀,5裂;心皮2,離生。蓇葖果圓柱狀?;ㄆ?—6月,果期10月。 生于山野、荒地,常攀援于石上、墻上或其他植物上,有栽培。主產(chǎn)江蘇、安徽、湖北、山東。 【采制】 冬季至次年春季采割,曬干。 【性狀】 莖呈圓柱形,彎曲,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1—5mm;表面紅褐色,有點狀皮孔及不定根;質(zhì)硬,斷面淡黃白色,常中空。葉對生,有短柄;展開后葉片呈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上表面暗綠色或深綠色,下表面色較淡,革質(zhì)。氣微,味微苦。 【性味】 性微寒,味苦。歸心、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通絡(luò),涼血消腫。用于風(fēng)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喉痹、癰腫、跌撲損傷。用量6—12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