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特殊句式的標志及類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譯方法 【難點重點】 辨別特殊句式的類型并掌握翻譯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xué)方法】講練結(jié)合 【教學(xué)過程】
一、 考點闡釋: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這一考點在近幾年高考中雖未單獨設(shè)題,但其知識點遍布文章,閱讀內(nèi)容中許多句子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翻譯題中,因此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考點。
二、考題探究 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04廣東卷) ( 2 )不識吾子奚以知之?(不知道您憑什么知道這件事?) 【解析】“奚以”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相當于“以奚”,即“憑什么,根據(jù)什么”。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04湖南卷) (1)飲酒于斯亭而樂之。 【解析】“于斯亭”是介詞短語作狀語,翻譯時應(yīng)把其放在謂語動詞“飲酒”的前面。
三、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結(jié)構(gòu)等幾類。判斷句、被動句要從結(jié)構(gòu)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則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置的規(guī)律,固定句式要記住它們的習(xí)慣用法。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zhàn)》) ?。ǘ┍粍泳?br>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ㄈ┵e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ㄋ模┦÷跃?br>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br>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四、詞類活用 ?。ㄒ唬┟~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賓語,“私、道”原本是名詞,現(xiàn)在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沒有賓語,就看一個名詞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狀語,如果有狀語,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促織》) “乃、細”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zhì)。在文言文當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如: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 “南指”相當于“向南指”。 ?。ǘ﹦釉~的活用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ā缎帕昃`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ㄈ┬稳菰~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yōu)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jīng)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ㄋ模┦箘佑梅?br> 使動用法是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產(chǎn)生了使賓語發(fā)生某個動作的意思,這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便有了使動意義,活用為使動詞了。如: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zhàn)》)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ㄎ澹┮鈩佑梅?br>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五、復(fù)習(xí)方略
1.借助典范例句,分類辨識 這是一種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記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結(jié)合課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較其基本格式及標志詞,找出其共同特點,從而分類辨識各類文言特殊句式。在閱讀訓(xùn)練或考試時,將試題選句與例句進行比較判斷,從而做到舉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賓語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漢語賓語前置的定義特點及其規(guī)律后,只要記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適”“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厭之有?”就可以去套類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斷,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了。 例:選出與“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B) 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如或知爾 D、則何以哉
2.對照現(xiàn)代漢語,比較辨別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無太大差別,如主語省略與今天基本相同,再如“……為……所……”“……于……”表被動,那么我們可以采用類比的方法,尋找相同點,輕松確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經(jīng)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經(jīng)常運用的成語熟語里,如“唯利是圖”的賓語前置,“弱肉強食”的被動句式,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起來,加以類比,找出相同點,從而確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別,今天已經(jīng)不再使用,那么,我們應(yīng)著眼于二者之間的不同點,看文言文的這一語句現(xiàn)代漢語怎么說,從而確定它屬于哪一種句式。
3.立足語境語感,揣摩把握 著眼于對文意的理解,培養(yǎng)語感,在整體語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點,有助于防止錯誤解讀,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尤其是確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賴具體的語境來有效地把握。在閱讀訓(xùn)練中,我們一定要將有關(guān)選句放到具體的語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細體會語感,制訂語意,并進行比較辨別,從而準確判斷其句式特點。
4.掌握句式特點,準確翻譯 理解和翻譯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見文言句式為其基礎(chǔ)。事實上,高考中對文言句子翻譯的考查通常是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識,顯得至為重要。我們要能運用這些相關(guān)知識,并將結(jié)合具體語境(包括上下文和寫作背景兩個方面),仔細體味和制訂要求翻譯的句子,明確句式特點,努力實現(xiàn)知識遷移,從而順利地解答這類題目。其次要引導(dǎo)學(xué)生注意考察具體語境準確翻譯句子。如果不注意從句式的角度作總體觀照,只注意從一個一個詞作局部的斷章取義,往往會偏離原文大意,將整個句子的意思弄錯。如翻譯《齊桓晉文之事》一課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莫之能御”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相當于“莫能御之”;還要能清楚“保民而王”與“莫能御之”構(gòu)成假設(shè)關(guā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