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風》本月的主題是“我喜歡的一本書”。這個主題對于我來說既好寫,又不好寫。說好寫,是因為好老頭我沒別的嗜好,閑暇之余就是讀書。說不好寫,是因為喜歡的書太多了,不知道說哪兒一本為好。 說起我喜歡的書,按種類說有:古典文學,古籍經(jīng)典,歷史傳記等等。按年齡時段說,剛開始雜亂無章,逮著什么讀什么,只要有書讀就高興得不得了。后來就迷上了古典小說和名著。再后來,有段時間崇拜上了魯迅,尤其喜歡他的雜文,佩服他辛辣的文筆,于是乎就通讀了《魯迅全集》?,F(xiàn)在成了“坐家”,窮得就剩下時間了,又進入了“不挑食”的階段(雖如此說,但對于什么武俠、言情、穿越小說還是不大讀)。得了,拉拉雜雜說了這么多,算是序言,書歸正傳,還是說說我到底喜歡哪兒本的書吧。我體會,股市傻佬發(fā)起這個主題的本意還是讓大家推介好書。為此我思前想后決定說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本書由她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我的老師》三本書以及發(fā)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編譯而成,完整系統(tǒng)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這部書是自傳體的,在這部書中,海倫·凱勒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作為一個功能齊全的人,很難體會到一個身有殘疾人的感受。一個耳聰目明的人,也難體會到生活在寂靜黑暗中的人那種肉體上和精神上痛苦。然而,海倫·凱勒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她打小(一歲多)就因病而失去了光明和美妙的聲音(因聾致?。???删褪沁@樣一個盲聾啞的“弱”女子,竟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一生一共寫了14部著作,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海倫·凱勒一直堅信:“這世界上總會有一兩件適合我做,而且是只有我才能做的事情。”正是這種信念使她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做成了一個正常人都難做到的一切。以至于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既盲又聾,無法認識外界的事物,更無法認字。對外界的一切認識只能靠用手的觸摸來體會,來感覺。于是,她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始了對外界的認識。為了知道什么是蘋果,老師就拿來一個蘋果讓她摸,然后在她的手心里寫下“apple”這個單詞。為了認識什么叫“水”,老師將她的手放到水龍頭下,感受水流過的那種感覺。然后,在她的手心里寫出“water”這個單詞。對于這些有形的,感覺得到的東西好辦。而那些無形的,虛擬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東西就難辦了,如:色彩、愛、恨等。這是老師就一遍遍地形容這些詞匯,讓她展開自己的想象力來體會,直至她正確地認識了這個事物為止。這一切,得需要二人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和辛苦才能達到呀! 聾人一般都因聾而啞。但這種啞并不是真正的啞,而是因聽不到別人的發(fā)音導致不能學會說話。一般來講,要解決這個問題靠的是“讀唇”,通過“讀唇”來教會他們。但是,海倫·凱勒是個盲人,看不到老師的口型,無法“讀唇”。于是,只能靠摸老師的喉結與嘴唇,然后學著發(fā)音。不對,再由老師糾正(實際上就是再摸),直至發(fā)音準確為止。海倫·凱勒就是這樣,在大家的幫助下學會了認識世界,學會了日常生活技能,“讀”完了大學學業(yè),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海倫·凱勒是不幸的,她不幸的是:在她一歲多時她就失去了光明和聲音。海倫又是幸運的,她幸運地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好人——許許多多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的好人。這里面有大作家馬克·吐溫,有大科學家貝爾,有安納諾斯校長……。特別要說的應是她的老師莎莉文小姐,她幾乎伴隨了海倫·凱勒一生??梢哉f,沒有她就沒有海倫·凱勒成功。別的不說,就拿海倫·凱勒上大學來說,海倫·凱勒在大學里學的所有課程,都是靠莎莉文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寫在海倫·凱勒手上而“聽”下來的,莎莉文為此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總之,這本書是我的最愛,通過這本書使我欽佩海倫·凱勒,欽佩那些幫助過她的人們,欽佩他們所作的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