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一個真正的人》一書強調了“習慣”在孩子一生中占有的重要分量,在各種層面上給出了一系列有關于好習慣培養(yǎng)的建議。在平時的工作中,我也能感受到家長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了,學習了這本書后,我更加意識到,“教育意識”已經(jīng)不再是教育工作者的“專利”了。正視這份“意識”,加強家校溝通,營造良好的培育氛圍,通過具有引導性的培育性控制,使我們成為我們自己,使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才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科技的迅猛發(fā)展,除了帶來了大量的信息以外,也沖擊了家長的觀念,他們充分意識到,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孩子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早熟”, 而現(xiàn)在絕大部分人都具備了能良好教育下一代的條件,所以大家都想著還是盡量用點心去把孩子培育好。有了這個意識卻還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有的拘泥于傳統(tǒng)的學堂式教育,認為一個教師連教鞭都不備一根,太過和善,難以控制學生;有的向往西式教學,加之獨生子女,家中寵溺,認為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不應該成為家校任何一方逃避責任的借口。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引導孩子走在正確的方向。這應該在家長與教師本身知道這個方向的前提下。如果我們本身都不辨是非,沒有方向,又談何引導,又如何教育?只有肯真正用心地教育孩子,自身才會去學習和思考。這個過程不僅是孩子成長,家長也在成長。無論是西方各種開放式教學還是中國古代的各種家書家訓都應該是這種思考后的結晶。
重視孩子,重視教育不能只體現(xiàn)在口頭和觀念,付渚于行動,通過引導和啟迪使得孩子認同并有能力實行想要他學習的內容才是關鍵。孩子的見識和修養(yǎng)還是非常重要的,這會讓他們自信。如果不能加以正確的控制和引導,孩子可能有得體的表現(xiàn)卻不會覺得理應這么做,而是為了討好別人給人留下好印象,這樣或許也能成為好孩子的標本,卻不是發(fā)自內心,外表和內在極度矛盾,無論是出于我們的愿望,還是忠實孩子自己的想法,都不會是我們對教育抱有期待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要教會孩子不僅能表現(xiàn)出禮貌,愛心,勇敢,也認同這些行為背后的社會準則。所以,教給孩子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比教給他們的知識更重要。
教育或許不能達到必然的結果,但良好的教育能很大程度地規(guī)避誤入歧途的風險,培育性控制或許使大家都更累了,付出更多心血,但擁有了好的習慣的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愛著的孩子,以后就算成不了人杰精英,也會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滿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而我認為,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