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 診 心 得 今年能來到桃花島跟診,實在是非常的幸運,也很感恩,在桃花島上不僅學到醫(yī)術而已,還學到了倪老師的為人處事,及認識很多來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以下就來講講自己來這兩個月的心得。 一、對陰陽的淺見 老師治病時以傷寒金匱的方為主的原因,是因為仲景先師主要以陽藥在治病,人本來就是以陽得生,陽虛則百病皆生,內(nèi)經(jīng)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一段就是簡單地強調(diào)陽氣的重要性。在這兒跟診,常常會翻以前看的書,有篇陳修園的「陰陽-識得一字可為醫(yī)說」很有意思,他以“人”這字來解釋陰陽,大致上說道:「人皆由陰陽而合成,“人”一字,一撇一捺,左邊一撇代表陽,右邊一捺代表陰,因為寫左一撇較為自然輕手,有輕清之象,屬于“陽”,寫右一捺較為重手頓之,有重濁之象,屬于“陰”;左一撇由重而輕,代表萬物生于水,生于男女媾精,右一捺由輕而重,代表形生于氣,也就是陽統(tǒng)乎陰,即干元統(tǒng)天,而坤元乃順天之義?!刮业南敕ㄊ?,在一撇當中,一捺才從一撇的中間出來,這說明陰本出自于陽,陽統(tǒng)乎陰,所以有句話說「凡精血之生皆為陽氣,得陽則生,失陽則死…」。因此,治病時要首選用陽藥給身體,以長沙方為眾方之根,先把陽氣固好,則邪不易干擾,若只對病人滋陰、溫補、清熱解毒是無法根治疾病的,甚至會惡化。當人陽氣很足的時候,人體自然而然,手足都是溫熱的,不懶床,白天時有精神、體力佳,有正常的胃口,心情快樂。 一個正常人不僅要有陽而已,最重要的是陽能潛于陰,所謂「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這一段就是說明陽要潛在體內(nèi)而不是光有陽而已,陽能潛于陰,氣則不上沖(如上熱下寒),陰則不混亂,體內(nèi)的營養(yǎng)或物質(zhì)才能被陽的推動之下,在五臟六腑及經(jīng)絡上運行無阻。所以病人如有真寒假熱、上熱下寒等陽不入陰的癥狀,或如有失血、盜汗、失掉遺精,等等這些陰流失之癥,首先扶陽及潛陽同時應用才不會讓氣血津液流失,先把陽固好再讓氣血津液自回。當陽潛在里時,一年四季額涼手足溫,手背涼手掌溫,無手足汗,睡能一覺到天亮、不發(fā)熱、不盜汗、半夜不醒。 所以,凡治療什么病,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先把陽固好,但不能一眛的扶陽,因為陽藥多半是熱藥,藥性較為剛暴駁烈,對于陰虛血枯之人,用之過多則有傷嬌柔的臟腑,在徐靈胎的“熱藥誤人最烈論”一篇就有詳細的解說,用陽藥是點到為止,不能濫用,還要善用仲景方的陰藥,如滋陰降火的黃連阿膠湯,益氣養(yǎng)血的炙甘草湯。臨床不能偏激用藥,必須放空自己,放掉自己所學的,誠心誠意的了解病人的陰陽多寡,再對癥下藥。 二、治療癌癥的基本法則 來到桃花島最主要是學習如何治療癌癥,一些不會致命的疾病在書上或在智利的家父身上就能學到了。所謂癌癥的定義就是陰實,在處方上要有去陰的藥和去實的藥,老師在治療癌癥當中必用幾種基本手法,末學認為是“扶陽、潛陽、氣化、軟堅、活血、顧脾”,扶陽、潛陽、氣化的目的是去陰,軟堅和活血的目的是去實,顧胃的目的是要讓人體能保持正常的消化能力,否則就算藥正確也不能吸收。綜合這些手法的意義到后來是要讓病人產(chǎn)生「正常人的六大生理現(xiàn)象」。 扶陽:陰實皆由陽虛而成,故要扶陽,治療上有針對脾陽、心陽、腎陽、表陽等,隨證施治。陽就如同我們的活力、動力、生命力,可以說是我們的「靈魂」。 潛陽:陰實在里則易產(chǎn)生陽不入陰的現(xiàn)象,因此不單單是扶陽而已,還要進行潛陽、固陽,把陽潛在陰內(nèi),如同把「靈魂」?jié)摬卦诶锊庞猩鷻C,這樣子才能真正使陽氣離照諸陰邪。 氣化:人體內(nèi)所占的物質(zhì)百分之七十是水,所以用common sense來想,當我們?nèi)松r,絕大部份跟水最有關系,而癌癥更不可不講水沒有病,水會生病就是陽不足,新水無法取代(氣化)舊水,水沒有正常的新陳代謝,癌細胞在體內(nèi)時,就會找到陳舊的水來供用給自己的細胞,所以在治癌時要把舊水氣化掉,癌細胞無水在補充自己的水份就沒有動力來侵略正常的細胞。一般手法可用溫陽化水或甘淡滲利。 軟堅:當把水氣化掉后,癌細胞好像就干枯掉了,但它里面還有DNA,還有“生機”,光把水氣化掉還不夠的,就好像敵軍的水源被壟斷了,但是敵軍還沒消滅或徹退,還沒取到主帥(DNA)的首級,所以我們要用軟堅的藥來破敵軍。 活血:「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血瘀則免疫系統(tǒng)不能對抗癌細胞,熱藥一下去自然能行氣活血。到了末期時會產(chǎn)生血虛,此因瘀在內(nèi)而新不生,所以也要用活血化瘀的藥使血液循環(huán)疏暢,快速增加免疫細胞,及用補血的藥促進造血功能。 顧脾:古醫(yī)曾說:「脾統(tǒng)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有待養(yǎng)脾,故脾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安能不病…」在治療癌癥時,要常顧病人的脾胃之氣,因為中宮土氣為生人之本,能上下四旁而五臟六腑皆受此氣得生,倪師比喻為人的氣血皆有脾胃的生化而成,再以分配各種營養(yǎng)給其它四臟。治法可用溫中健脾、燥濕健脾、芳香健脾等藥。 臨床上還有汗法、吐法、下法、補法等,皆要隨證施治。 除了用藥以外還必須要求病人有正確的生活習慣及樂觀的心情,如在飲食方面要禁各種營養(yǎng)補充食品、生食、奶制品、人工糖、人工鹽、咖啡等等,多吃天然食物,這樣子才能壟斷癌細胞的食物來源。并且還要多運動、多活動,有句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所以平時可以練氣功、拉筋散郁氣,讓身體充滿著熱氣來「燒死」癌細胞,這樣才能預防癌癥惡化。最重要的還要輔導病人有正確的人生觀,這方面跟正容大姐和王x無醫(yī)師學習很多,養(yǎng)五臟不單單賴以天地的五氣五味,還要用五常來養(yǎng)五臟,如仁-肝、義-金、禮-火、智-水、信-脾,人有正氣存內(nèi),邪氣則不干,雖有癌細胞在身,仍可與之和平共存。 以上是自己簡略的心得,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期望老師多開釋。 三、大醫(yī)之德 在師的身上不僅學到醫(yī)術而已,還看到了一些優(yōu)良人格,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不愛出名:老師不愛名位和權(quán)勢,行事很低調(diào),不愛露面,只想做個中國文化的發(fā)揚者,而不是來顯露自己的個人魅力或名氣。 勇于解決問題:老師強調(diào)我們要做個「醫(yī)學家」,一個專門解決疾病的醫(yī)師,做個「病理學家」是沒什么意義的,疾病無法解決,甚至還制造更多的問題。老師是很偉大的醫(yī)學家,所以才能解決當今世上的怪病和重癥。 外剛內(nèi)柔的的心:本來老師明年不再繼續(xù)收學生了,但看到這么多美國人受疾病的折磨,及還有更多熱誠的學生要跟診,心軟了,還是繼續(xù)托著疲累的身子濟世救人。 四、要自強而不息 在未來跟診之前,就曾把漢唐中醫(yī)-臺灣后援會的醫(yī)案看完,對于老師的開藥的思路也略知一二,經(jīng)過這次的跟診,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處方或思路跟以前有稍不一樣,老師的醫(yī)術是不斷的在進步的,好像自己很難追上老師的樣子,所以惟有要求自己要自強而不息,要再讀透人紀,及讀完老師所推薦的近代優(yōu)良中醫(yī)書籍,以后還要讀其它名家的書,博采眾長,參閱各名家對傷寒金匱的不同理解及不同的經(jīng)方臨床經(jīng)驗,可能很多名家沒有老師的厲害,但也都是我要去學習的方向。 老師說”明年要換下一批同學了”,雖然我聽到這樣感到很失望,因為智利是地球上的一個角落,太遠了,要去到深圳或臺北學習都很困難,因此以后中醫(yī)這條路,還是要以自學為主,在智利除了受父親指導藥之外,已經(jīng)沒有人可請教了。 結(jié)語 再次感謝老師無私的教誨,來桃花島真的學得非常非常的多。來到這里受到很多人的恩惠,特別是劉陳吳三位大姐在生活的關照,遲醫(yī)師開車載我們上下班,還有很多同學們的幫助,我非常的感激,來日很希望能再與同學們見面,一起交流中醫(yī),希望以后大家同心協(xié)力的來發(fā)揚中醫(yī),為眾生們脫離苦海,讓世界變得更清平、更祥和。 學生 智利李O文 敬上謹記于佛州2010年09月02日 老師評語 看你的文筆就可以知道,李同學的國學根底很好,你不用以后沒有人可問問題,勤讀經(jīng)典古書,自然可得到你要的答案,老師之所以會持續(xù)的進步,我想是由于我認為我不是很聰明的人,因此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很相信自己對疾病的判斷,也因為如此我時常需要自我思考今天所開給病人的處方是否得當?這種每日反省的作法,可能就是我能達到今天醫(yī)療水平的主要原因所在,我從不與人交際應酬,也沒有想過去花天酒地,唯一的娛樂就是自己一個人躲在某處玩音樂而已。 每當思及病人不遠千里而來找我治病,心理的壓力就很大,總是希望能做到讓病人都能不需此行,病人的生命都是最重要的,我的一點錯誤,可能就是一條人命,每天不斷的反省深思與閱覽古籍,就是老師真正進步的原因所在,我想這是唯一的訣竅所在,你可曾看過一位每天只知道喝酒打牌作樂的醫(yī)師,能夠治好病,能夠自我充實嗎?當你決定要做一位稱職的醫(yī)師時,你就必須認識到---享受一份孤單---是必經(jīng)的路。 繼續(xù)加油,像你現(xiàn)在一樣,已經(jīng)知道多讀經(jīng)典古書,老師就可以預知你將來的成就,必定非凡,你是位很優(yōu)秀的學生。 老師只知道如何看病,將病治好,而這本來就是做一位醫(yī)師的天職所在,做該做的事所以沒有什么大不了,應該是每一位醫(yī)師都可以做到才對,不是嗎? 漢唐中醫(yī) 倪海廈謹記于佛州2010年09月02日 |
|
來自: 經(jīng)方收藏館 > 《倪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