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與孫子兵法
孫武世稱孫子,是我國春秋末期一位偉大的軍事學家。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教育、哲學等領域被廣泛應用,被尊稱為“兵學圣典”,受到后人的推崇。孫武也被世人尊稱為“兵學圣祖”。 今天,我想側重以孫武其人、其書、其功、其名、其智這條主線,談談我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第一個問題,首先講講孫子其人。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時代,山東大地上以泰山為界有兩個國家,泰山以北的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這里自古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作為中華文武之道的兩位代表文圣孔子、武圣孫子就誕生在這里。從地域上來講,孔子處于魯國,孫子處于齊國;從年齡上來講,孫子與孔子年齡相仿,是同時期的人;從學問上來講,孔子倡導儒學,孫子研究兵學。他們以泰山為界,一魯一齊,一陽一陰,傾畢生心血打造了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發(fā)展的兩只巨輪:儒學與兵學?!墩撜Z》以道德文教治理天下,勾畫了中華文明禮義之邦的藍圖;《孫子》以智慧勇毅平定天下,闡明了東方兵學用兵制勝的途徑。它們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成為齊魯傳統文化中兩個最具光彩的亮點。 春秋末期,孫武出生于齊國的一個祖輩精通軍事的田姓的世襲貴族家庭里。孫武的遠祖其實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后代。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胡滿,他是舜的后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zhí)掌陶器制作的官員,官名稱陶正。周王朝建立后,設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wèi)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齊地,建立齊國。胡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胡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之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即姓陳。陳胡公的第五代孫陳完因在太子廢立的宮廷政變中受到牽連,懼禍而奔齊。 陳完到達齊國后,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而且陳完又是陳國公子、大舜之后,就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通俗的話說是管理全國所有的手工制造業(yè)的官。 陳完在擔任“工正”期間,不僅幫助齊國完成了“工蓋天下”、“器蓋天下”的爭霸目標,還組織人編寫了《考工記》一書。由于陳完出色的工作和絕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陳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改陳完為田完。 后來,田完生子,子又生子,延續(xù)三代,到了孫武的曾祖父田無宇,田無宇以勇武著稱,力大無比,受到齊莊公的寵愛和器重,官至大夫。 孫武的曾祖父田無宇,祖父田書、父親田憑,承田氏家庭尚武遺風,祖孫三代同朝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孫武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里。 孫武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武的祖父田書和父親田憑都趕回家中。田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zhàn)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yè),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田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田書為齊大夫,田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象他們一樣,在朝中長期為官,成為國家棟梁。 孫武在家庭的熏陶和師長的教誨中漸漸長大,很快就到了青年時期,按照“壯而有室”的禮制,娶妻鮑姜,夫婦二人互相恩愛,琴瑟和諧。 公元前523年,是孫武人生中的一個重要年份。是年,因齊景公賜姓孫氏,而由田武改姓名為孫武。 這事要從齊景公伐莒說起。莒國,是春秋時期位于齊國南部的一個小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莒國因其小,很早就臣服于齊國。 公元前523年,齊景公準備去巡視南部邊鄙地區(qū),然后到泰山祭天。年初,就通知莒國國君修好境內的道路,迎候齊景公過境。但是此時的莒國因看到齊國近年來宮廷內亂不斷,士大夫把持朝政,相互傾軋,齊國已不復有當年的霸主景象,所以暗中與楚國早有來往,漸漸親近楚國而疏遠了齊國。國君莒共公對齊景公的旨意陽奉陰違,不愿執(zhí)行,并且在此之前莒國已經三年未向齊國進貢了。這次莒共公公開違抗齊景公的旨意,這是齊國絕對不允許的。 這一年秋天,齊景公派高發(fā)將軍率十萬甲兵征伐莒國。面對齊國強大的攻勢,莒共公嚇得放棄都城,逃到紀鄣(今江蘇贛榆東北)去了。紀鄣城地勢險要,雄踞于高山峻嶺之中的一個高阜之上,四周都是天然的深溝險壑,易守難攻。莒共公固守紀鄣,高發(fā)率兵圍攻月余,仍未攻下。齊景公對此十分生氣,罷了高發(fā)的官,改派孫武的爺爺田書接替。 田書來到紀鄣城后,首先察看了地形,見紀鄣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心想,攻紀鄣只能智取,不能強攻,自己決不能成為第二個高發(fā)。幾天后,田書派出的密探打聽到一個消息:城內有一部分婦人,其丈夫早年被莒共公殺死,成了寡婦。現在年紀大了,又被莒共公逼迫日夜不停紡織布帛。她們內心對莒共公充滿了仇恨。得到這個消息后,田書立即派出一個兵士,化妝后混入紀鄣城,找到這些婦人,說明來意。這些婦人都十分愿意幫助齊軍攻克紀鄣,殺死莒共公,早日脫離苦海,為夫報仇。到了晚上,在齊國兵士的帶領下,婦人們偷偷登上城頭,把紡織的布帛連接起來,從墻頭垂放下來。田書正派人密切注意城上的動靜,見有布帛垂下,知道事已成功。于是讓善于攀登的士卒,拽著布帛攀上城墻。齊師登上紀鄣城約60余人,這時,守城的兵士發(fā)覺了。田書當機立斷,命令齊軍齊聲叫喊:“齊軍進城了!”已登上城墻的60余名齊兵,聽到后也一齊狂喊:“齊軍攻進城了!”城上城下喊成一片。莒共公從夢中驚醒,以為齊軍果真已經攻進了紀鄣城,慌忙帶領家眷開西城門逃走了。守城的莒軍見君王已逃,或逃或降,紀鄣城很快就被攻克。第二天早晨,田書率軍進入紀鄣城,嚴明軍紀,對百姓秋毫無犯。田書還特別獎勵了協助攻城的織帛老婦人,發(fā)給他們豐厚的錢帛,安排她們安度晚年,對有功的將士,田書列好名單,奏明景公后一并封賞。回到朝中,齊景公立即召見了田書,對其功績大加褒獎。為彰顯其戰(zhàn)功,景公把樂安作為食采之邑封賜給田書,并賜姓孫。從此田書改為孫書,田武也改為孫武。這一年,孫武剛好七歲。 第二個問題,講講孫子其書。 首先講講《孫子兵法》是誰寫的??隙ǖ恼f,是齊人孫武寫的。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按照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上說:孫子以兵法見於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司馬遷在這里講得很清楚,孫武和孫臏都確有其人,孫武生在春秋末期,孫臏生于戰(zhàn)國,兩人先后相去一百多年,都著有兵書傳世。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上也有《吳孫子》(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的記載)。但《隋書·經籍志》卻不見著錄,再之《孫臏兵法》在1700年前就失傳了,后來有人因而提出了異議,認為《孫子兵法》源出孫武,完成于孫臏,更有甚者則認為,孫武、孫臏是一個人,著有一部兵書即《孫子兵法》,孫武這個人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1972年4 月臨沂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這就破解了這個自宋朝以來的千年之謎,解決了這個歷史懸案,其意義非常重大。 第二,孫子兵法是在哪里寫的。是在齊國寫的還是在奔吳以后寫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是在齊國寫的,是“言之于齊,明之于吳”的。這些文字也是出自于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里的記載。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齊國是先秦時的大國,泱泱齊邦興兵學,兵學之源出臨淄。臨淄是春秋時期東方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研究的中心,是姜太公的《太公兵法》、司馬穰苴的《司馬法》等兵書資源及軍用地圖的集中地。以臨淄為中心策劃對外爭霸戰(zhàn)爭和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復雜的斗爭,都不斷推動著戰(zhàn)爭藝術和政治斗爭藝術的研究。其中不斷推陳出新的計謀、手段與理念、教訓都構成了日后兵書的基礎。在朝中,執(zhí)掌大權的高、國、慶、晏、鮑、陳氏等貴族都有自己的軍隊,都熟悉兵法,經常統兵打仗。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整理、歸納不斷升華為系統的軍事理論,又構成了齊國兵學吸取的營養(yǎng)??梢哉f在臨淄城內,軍事人才濟濟,高檔次、高品位的研究氛圍,為造就像孫武這樣的軍事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客觀環(huán)境。其二,孫武出身將軍家庭,從小受祖輩父輩的兵武熏陶,有良好的軍事理論功底和家庭教養(yǎng),這為他的兵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孫子兵法》的語言結構看,大都是語錄式,沒有資深的閱歷和多年的抽象概括是很難歸納出來的。如果孫武不是生活在臨淄,而是生長在遠離臨淄的所謂吳國隱居地,與齊都的兵學大家隔離,與身為將軍的祖父、父親、叔父分開,縱然是一個天才神童,也難以寫出驚世之作。其三,從內容上來說,書中多處講到“仁”和“利”,這與受儒學崇尚“仁”,齊國講求“利”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因此,《孫子兵法》是齊魯文化的產物與結晶,這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孫子兵法》是怎樣寫出來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孫武頭腦里固有的,更不是孫武靈機一動就妙筆生花臆造出來的,而是孫武在刻苦的學習、尋問、考察、吸納、總結的基礎上概括歸納創(chuàng)作而成的。 一是孫武寫《孫子兵法》是刻苦讀書的結果。孫武聰明、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于思考,從小就表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家里,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孫武長到8歲,被送進政府辦的正規(guī)學校接受系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主修課程。“五教”是指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學”是指六種基本科目的學習,即禮、樂、射、御、書、數。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學”中的“射”和“御”。“射”和“御”既是戰(zhàn)場拼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一次全民“射”、“御”逐賽,孫武刻苦練習,很快,就成了同輩貴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是一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zhàn)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后來,孫武又苦讀《管子》,對管子的富國強兵、寓兵于農、軍政一體、先計后計和以人為本等軍事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后來又鉆研《太公兵法》,對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中的韜略奇謀有了新的感悟,使孫武學到了更多的樸素的辯證的思想。這為孫武寫作《孫子兵法》奠定了軍事理論基礎。 二是孫武寫《孫子兵法》是齊國尚武思想的影響和兵學理論的滋養(yǎng)及祖輩將門之風熏陶的結果。孫武出生于將軍之家,他的曾祖父田無宇勇猛過人,智勇雙全,屢建戰(zhàn)功。其祖父因伐莒有功,賜姓孫,食采樂安,他們都有大量的作戰(zhàn)經驗,特別是孫武的同宗叔叔田穰苴是齊國的大司馬,戰(zhàn)功卓著,并有兵書傳世,對孫武影響最大。 孫武對叔父田穰苴非常崇敬。田穰苴對自己的這位侄子也是親切有加。田穰苴看到孫武志向遠大,天資聰明,心中特別喜愛。便拿出自己根據多年從軍經驗編寫的兵法(后世稱《司馬穰苴兵法》)鄭重地交到孫武手中。孫武認真研讀書中的“以戰(zhàn)止戰(zhàn)”、“忘戰(zhàn)必危”、“好戰(zhàn)必亡”等戰(zhàn)爭理論,初步領悟到了戰(zhàn)爭的禪機。應當說,孫武后來寫的《孫子兵法》吸納了司馬穰苴的許多思想、觀點和實踐經驗。大家想想,孫武在吳國斬二姬以立威的事例不正與田穰苴斬監(jiān)軍驚人的相似嗎? 三是孫武寫《孫子兵法》,是他多年考察感悟的結果。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結萬人緣”。孫武在刻苦研讀兵書的同時堅持考察各國古戰(zhàn)場及軍事要塞,以增強對戰(zhàn)爭的親身感受和閱歷。他帶著仆從家丁,觀臨齊桓公兩次會盟諸侯的葵丘要塞,而后又到齊魯乾時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乾時,還到齊長城實地考察了青石關、城子關、穆陵關,還到浮來山下,去看了一代賢相管仲破枷脫囚處。孫武還化妝成商人考察了魯國的國情,實地看了齊魯長勺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后又到晉國作了考察。這些考察,對孫武撰寫《孫子兵法》積累了資料,增加了感悟,如通過對古戰(zhàn)場山川河流的考察,對根據地形環(huán)境來確定軍隊的駐扎和作戰(zhàn)方案,奠定了基礎,悟出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的道理。通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zhàn)、悟出曹劌論戰(zhàn)的聰明之處在于“避實擊虛”,善于制造和利用“勢”,這些思想的涌現就構成了兵法十三篇中《勢》篇的基礎。 四是,孫武寫《孫子兵法》也是他處處留心,善于總結,敢于創(chuàng)造的結果。孫武愛好廣泛,既到柏琴跟伯祖父田開學琴,又喜歡到河邊垂釣,還經常跟爺爺對弈。他通過學琴弄清了“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進而聯想到“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通過釣魚、看山川河水,悟出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道理,通過學棋對弈,知道了如何排兵布陣、調兵遣將、運籌帷幄、多算則多勝。據說他還不斷總結對弈經驗,結合祖父、父親對棋的感悟不斷地推敲,并陸續(xù)地寫了下來,最后寫成了《棋經十三篇》?!镀褰浭钒ㄆ寰制?、得算篇、權輿篇、合戰(zhàn)篇、虛實篇、自知篇、審局篇、度情篇、斜正篇、動微篇、名數篇、品格篇和雜說篇?!镀褰浭芬札R國流行的陰陽說為基礎,運用辯證的觀點,把對弈中雙方攻守的轉換及其開局、布局、定勢、謀算等技巧與軍事謀略相結合,將軍事理論融入到對弈之中。《棋經十三篇》的撰著,鍛煉了年輕孫武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為其日后在這方面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镀褰浭窂哪撤N意義上說,就是后來《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雛形。據民間傳說孫武在讀書看累了之后,到屋后觀看梅樹,看到梅花在百花凋零的寒風中獨自開放,其不畏嚴寒的品質讓人嘆服。且梅花有密有疏,有虛有實;枝干遒勁,重心扎實,整株梅樹剛柔相濟,互相為用,有輕有重,有動有靜。動則如猛虎,勢不可當;靜則如淑女,柔中寓剛。孫武想,這些多么像我們齊國的技擊之術啊。從此,孫武認真研究,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虛實結合,剛柔相濟,借力發(fā)力,變化多端的梅花拳法。在此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出了梅花刀、梅花槍、梅花劍等器械搏擊套路?!?br> 從以上可以看出,《孫子兵法》是在齊國寫成的,奔吳后又結合對吳國政治、經濟、軍事的資料對兵法十三篇進行了某些修改和完善。據說,《計》篇中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是剛到吳國后加上的,意思是說,如果國君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zhàn)一定能勝利,我就留下來輔佐他;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zhàn)必然失敗,我就離去。這充分顯示了孫武對自己軍事理論的高度自信和一顯身手、建功立業(yè)的迫切愿望。 第三個問題,講講孫子其功。 春秋魯卿大夫穆叔有言,做人當“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孫子耗盡心血撰寫兵法十三篇以立言而不朽于世,他的立功在《史記》中也有表述: “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候,孫子與有力焉。” 史記中關于孫子奉獻兵書,吳宮教戰(zhàn),吳王拜將,都講得很清楚了,對這一段歷史故事大家也比較熟悉了,我側重講一講孫子拜將之后的功績。 首先說養(yǎng)城之戰(zhàn)。 闔廬三年即孫武拜將當年,闔廬為了誅殺他的政敵,前吳王僚的兩個兄弟掩馀、燭庸,派使臣到徐國(安徽泗縣、江蘇泗洪一帶)和鐘吾國(江蘇宿遷市東北)。要求交出在此避難的這兩個公子,徐國和鐘吾國自恃有楚國作后盾,并未從命,而是暗助吳國兩位公子逃離本國,投奔了楚國。楚國的國君楚昭王,把他們安置在養(yǎng)城(今河南沈丘縣東南)并給以優(yōu)厚待遇,把養(yǎng)城作為抵御吳軍進攻的一道防線。吳王闔廬對此十分惱火,便于這年冬天以孫武為將率兵消滅徐國和鐘吾國,攻克養(yǎng)城,為西破強楚清除障礙。 養(yǎng)城之戰(zhàn)是孫武受命拜將后指揮的第一場戰(zhàn)役,因此孫武格外重視。戰(zhàn)前,他認真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親自制訂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作戰(zhàn)計劃。然后,親自挑選了一部分經過嚴格訓練的陸軍和部分水師,開始了北征徐國和鐘吾國的戰(zhàn)斗。孫武率師北上,過長江,入淮河,調集戰(zhàn)車、戰(zhàn)船,突然包圍了鐘吾國,以壓倒一切的優(yōu)勢,迅速攻克都城,拘捕了國君。鐘吾國也就滅亡了。孫武乘勝進軍徐國。利用緊臨淮水的有利條件,用大水灌淹了徐國。吳軍水師在徐都的城濠中游弋,嚇得徐國國王慌忙出逃,投奔楚國去了。吳軍未經過戰(zhàn)斗,“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消滅了徐國。爾后孫武采取“擾楚疲楚,攻克養(yǎng)城”的戰(zhàn)略方針。先后派出兩支部隊佯攻楚國的兩處戰(zhàn)略要地,調動敵人首尾不能相顧,然后派一支得力部隊輕而易舉的攻破了養(yǎng)城,活捉了掩馀和燭庸兩位公子,并立即處死,養(yǎng)城之戰(zhàn)勝利結束,吳軍勝利班師回吳途中又乘楚軍不備,攻占楚國重鎮(zhèn)舒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孫武首次率兵出征,便旗開得勝,大獲成功。這一下可喜壞了吳王闔廬,在嘉勉孫武的同時,要求孫武乘勝追擊,攻打楚國。面對勝利和榮譽,孫武顯得異乎尋常的冷靜。他分析了吳、楚兩國的歷史和現狀,認為吳國還不具備全面破楚入郢的軍事實力,更沒有克敵制勝、自保而全勝的把握。孫武果斷地勸諫吳王說:“楚國是天下第一支勁旅,非徐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已連滅兩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養(yǎng)精蓄銳,再等良機。”于是闔廬聽取了孫武的建議。孫武向吳王闡明,只有強國才能爭霸,只有強軍才能勝敵。于是建議吳王展開了一系列強國治軍的活動。吳囯軍隊在孫武的管理和訓練下,武器裝備得到更新和改良,士卒素質、戰(zhàn)斗力明顯增強,孫武還在輔佐吳王發(fā)展經濟,訓練軍隊,壯大軍國實力的同時,向吳王提出了一套用以長期消耗楚國經濟和軍隊實力的疲楚戰(zhàn)略,具體計策是:把吳軍分成三批,一批休整并負責本國的衛(wèi)戍任務;一批進行系統訓練,提高戰(zhàn)斗能力;一批在楚國邊境活動,負責騷擾楚軍;同時,通過不斷運動麻痹對方,在局部地區(qū)創(chuàng)造時機,造成以強對弱的態(tài)勢,集中優(yōu)勢兵力,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消滅楚軍的有生力量。孫武在設計擾楚,疲楚,大量消耗楚軍有生力量的同時,廣泛應用“伐交”策略,積極策動楚國的鄰國唐、蔡,叛楚親吳。后來蔡國國君又通過晉定公聯絡宋、齊、魯、衛(wèi)等十八個諸候國,都棄楚附晉,支持吳國進軍楚國。闔廬9年,楚國攻打已經歸屬吳國的蔡國,給了吳國征伐楚國的借口。這年入冬吳王闔廬拜孫武為將軍,伍子胥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率領水陸精兵三萬人,興師伐楚。 吳軍進攻楚國,直搗楚國都城郢,有兩條進軍路線。一條是沿長江溯江西上。這條線路需要動用大批船只,一則千里運兵有困難,再則江面坦蕩易于暴露。第二條線路是北渡淮水,然后再棄舟登岸,越過淮河平原,挺進大別山。孫武建議采取第二條線路,運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zhàn)略,千里躍進,迂回破楚,奇襲郢都。結果吳軍千里奇襲直插楚國腹地,順利抵達漢水東岸。獲悉吳軍主力突然出現在漢水以東,楚昭王緊急調譴子常、沈尹戍等領兵二十萬,從夏州(今湖北漢口)倉促趕到漢水西岸,抵御吳軍進攻。吳楚兩軍以漢水為界,擺開戰(zhàn)場,對峙待戰(zhàn)。 面對二十萬大軍,孫武與伍子胥進行了認真策劃。決定誘使楚軍主力東渡漢水,吳軍戰(zhàn)略退卻,至柏舉地區(qū),全殲敵軍主力。 楚將沈尹戍分析了吳、楚雙方的戰(zhàn)略態(tài)勢,他認為吳軍千里奔襲,孤軍深入,后勤保障困難,急于速戰(zhàn)取勝,楚軍在國內作戰(zhàn),補給方便,熟悉地形,適于打持久戰(zhàn),最終拖垮吳軍。沈尹戍建議主帥子常,兵分兩路,主力部隊由子常率領,沿漢水列陣,吸引吳軍主力,但不要搶渡漢水與吳軍交戰(zhàn);自己率領一支隊伍,北上到方城,調集那里的楚軍,迂回到吳軍側后,燒毀吳軍停泊在淮水的船只,截斷吳軍的歸路。這樣楚軍兩支隊伍前后夾擊,吳軍腹背受敵,必然軍心渙散,不攻自破。子常完全贊成。于是兵分兩路,按計行事。孫武一向十分重視軍事間諜活動,楚軍的行動很快被孫武派出的間諜人員獲知,并報告孫武。孫武認為如果楚軍迂回包抄,前后夾擊的圖謀得逞,吳軍的處境十分危險。于是設“卑而驕之”之計,引誘楚國主力出戰(zhàn)。漢水對岸的子常果然中計,他見吳軍這邊有機可乘,一時貪功奪利的私心作怪,率大軍渡過漢水,向吳軍發(fā)起了攻擊。孫武見子常中計,便繼續(xù)施用“誘敵”和“誤敵”的計謀,陳兵列陣,故意擺出一付決戰(zhàn)架式。但一戰(zhàn)即退,一打就走,一步步誘使楚軍進入吳軍準備決戰(zhàn)的柏舉地區(qū),一舉將敵人擊敗。子常身邊兩名大將,一名被俘,一名戰(zhàn)死。子常則棄軍而走,逃奔到鄭國去了。然后孫武指揮吳軍又擊敗了前來救援的沈尹戍的軍隊,順勢包圍攻克了楚都郢城,楚昭王見大勢已去,逃到隋國去了。 吳楚之戰(zhàn)是春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爭之一。在孫武指揮下,吳國以三萬精兵擊敗楚國二十萬大軍,五戰(zhàn)五勝,最后直搗郢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吳國伐楚之戰(zhàn)的勝利,印證了《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慎戰(zhàn)”、“備戰(zhàn)”、“伐交”等戰(zhàn)略思想的偉大,充分展現了孫武的才智與謀略。戰(zhàn)國中期的尉繚子在其書《制談》中曾說:“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能當者,誰?孫武也。”《荀子議兵》篇中也有:“善用兵法,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以,孫子用之無敵于天下。”這都是對孫武伐楚之戰(zhàn)勝利的贊譽評價。 后來,吳王夫差興師伐越,擊敗越軍十萬精兵,攻占越國都城。越王勾踐向吳國請降。吳王夫差不顧孫武和伍子胥的竭力反對,接受了勾踐提出的謀和稱臣并向吳國進貢的要求,越國得以保存。后來吳國又攻齊取勝,與晉爭霸,在黃池會盟儀式上,逼迫晉定 公把霸主的地位拱手讓了出來。北威齊晉的結果,使吳王夫差成了名正言順的春秋霸主。吳國也成了威震天下的春秋霸國。雖然孫武并沒有直接指揮這兩次作戰(zhàn),但此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制訂軍事謀略,對夫差霸業(yè)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貢獻。 孫武從闔廬三年受命為將,輔助闔廬十六年,闔廬死后,太子夫差繼位,孫武又輔助夫差十多年,先后為兩代吳王圖霸爭霸,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功業(yè)千古流芳,萬人稱頌,堪為后世師表。 第四個問題 講一講孫子其名 這里講的名是孫子的英名、威名、美名。是后世對孫子及其兵法贊譽和評價。 《孫子兵法》全書十三篇,只有短短近六千字,可是內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歷來被尊為“兵經”、“兵學圣典”,號稱“世界第一兵書”,兩千多年來久負盛名。司馬遷在《史記》中贊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三國軍事家曹操說:“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為了使這一軍事瑰寶廣為流傳,曹操寫了《孫子略解》,俗稱《曹操孫子注》。他親自進行整理,為之作序并進行注解,首開注解之風。唐太宗李世民稱贊《孫子兵法》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唐代名將李靖常與唐太宗討論兵事,后人撰成《李衛(wèi)公問對》一書,書中大量引用了孫子的論述。南宋鄭厚在《藝圃析衷》中說:“孫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人亦當盡心焉。其辭約而縟,易而深,暢而可用,”同時期的許多著書,“皆不及也”。在歷史上的眾口交贊中,以明朝茅元儀在《武備志·兵訣評》中兩句話最為言簡意賅,他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這話頗有意味地說出了《孫子兵法》在幾千年封建社會軍事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曹操撰寫《孫子略解》之后,《孫子兵法》的地位日益提高。如果說曹操注《孫子》還只是以個人名義向社會推薦的話,那么北宋元豐年間,宋神宗則是以朝庭的名義把唐以前的七部兵書列為軍事學的經典,稱為《武經七書》公開頒行,并成為考選武舉的必讀之書。而《孫子兵法》則列為七書之首。這一制度,到了明清時代依然施行。因此,從南宋到明清出現了眾多的注本,迄今已不下百十余種。 在我國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朱德、劉伯承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十分注意從古代兵書中尋求啟發(fā)和借鑒。毛澤東很重視收集和研究軍事著作,曾致信在西安做統戰(zhàn)工作的葉劍英同志,委托他購買《孫子兵法》。他對人講:“我確實讀了許多中國古時打仗的書,研究過《孫子兵法》之類的著作。”被朱德譽為“有古將風,為國內不可多得之將才”的劉伯承,早年參加護國護法戰(zhàn)爭時,就曾用功地研究《孫子兵法》,以后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中,始終堅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結合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實踐,在馬列主義指導下,有許多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在抗日戰(zhàn)爭中劉帥在太行山,曾親自給部隊干部講《孫子兵法》。陳毅元帥用詩的語言評價劉伯承元帥:“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群。” 《孫子兵法》不但屬于中國,而且也屬于世界。在公元八世紀,《孫子兵法》流傳到國外,現已有朝、日、法、英、俄、意、捷、越、馬來、希伯來、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外文譯本,共十九種語言近八百種版本,其聲名在世界上已是名聞遐邇。 公元753年,唐玄宗時,日本留學生吉備真?zhèn)浒选秾O子兵法》帶到日本,并親授《孫子兵法·九地篇》。到德川幕府時代始有日譯本問世,并先后出現研究《孫子兵法》的幾十個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又大量出現了介紹、研究《孫子兵法》的著述。尤其是出現并形成了“兵法經營管理學派”,在世界研究《孫子兵法》的領域中獨樹一幟?!秾O子兵法》在日本流傳一千二百多年,備受各方欣賞和推崇。英國作家理查德·迪肯在其所著的《日本情報機構秘史》一書中指出:“日本搜集情報的靈感是受中國二千五百年前的戰(zhàn)略家孫武的影響。”日本學者北村佳逸在《孫子解說》序中贊道:“漢民族自在黃河流域建筑了文化的基礎,春風秋雨五千年了,其間不知死生了多少人,用劍或有優(yōu)于孫子者,但用筆而敵于孫子者實無一人。彼是兵學家、哲學家,更是東方第一流的大文豪。” 1772年法國神父約瑟夫·阿米歐在巴黎翻譯出版了《孫子兵法》,由此《孫子兵法》傳入歐洲。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軍事統帥拿破侖極其推崇《孫子兵法》,在橫掃歐洲大陸的戰(zhàn)爭中,經常披讀《孫子兵法》,并視其為“秘密武器”。 1860年《孫子兵法》傳至俄國,漢學家斯列茲夫斯基以《中國將軍孫子對部將的訓示》為名,把《孫子兵法》翻譯成俄文本。1905年英國炮兵上尉卡爾思羅普在東京出版了《孫子兵法》的第一部英文譯本,1963年牛津大學又出版了塞繆爾·B·格里菲斯的新譯本,并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英譯本。英國軍事理論家哈特為此書寫了序言。哈特認為《孫子兵法》內容之全面,論述之深刻,即使到了今天也無人能超過。他說:“即使是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其生命力也不及《孫子》。”相比之下,《孫子兵法》傳入德國則晚些,到1910年才出版了布魯諾·納瓦拉的名為《中國的武經》的德譯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逃亡的德皇威廉二世,在僑居地發(fā)現了《孫子兵法》,當讀到《用間篇》“主不可以怒興師,將不可以慍致戰(zhàn)”時,感嘆不止,惋惜二十年前沒有讀到此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國外的“孫子熱”持續(xù)升溫,特別是美國后來居上,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孫子》研究蔚然成風。1944年美國軍事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孫子兵法》,到1953年又再版發(fā)行。198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再度出版了《孫子兵法》。在美國,凡大學講授軍事課程,均把《孫子兵法》列為必修課,美國國防大學把它列為將軍們主修戰(zhàn)略學的第一課。1989年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曾發(fā)布命令,將《孫子兵法》列為所有官兵的軍事理論必讀之書,強調:“孫子的作戰(zhàn)思想在今天仍如二千五百年前一樣適用。”1989年1月9日,美 國總統尼克松75歲生日時,他給自己贈送的生日禮物——《1999—不戰(zhàn)而勝》,用孫子的“不戰(zhàn)而勝”來演變世界達到使美國主宰世界的目的。美國前總統老布什是《孫子兵法》的推崇者之一,1990年8月,海灣危機爆發(fā)后,《洛杉磯時報》記者采訪時發(fā)現布什桌子上擺放著兩本書,一本是《凱撒傳》,另一本就是《孫子兵法》,據說在海灣戰(zhàn)爭中,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官兵人手一冊《孫子兵法》。海灣戰(zhàn)爭結束后,有的西方記者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勝利是中國《孫子兵法》的勝利。”美國的詹姆斯克拉維爾,在向西方推薦《孫子兵法》這部書時說:“我真誠地希望你們喜歡讀這本書。當然,我希望把這部書列為自由世界中所有官兵、一切從事政治活動的人以及政府和大學里所有人必讀之作。如果我是最高統帥,或被選為總統或當上總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所有軍官,特別是將軍,每年都要參加兩次《孫子十三篇》的考試,一次口試,一次筆試,及格分數為95分??荚嚥患案竦膶⒐倭⒓醋詣恿T免,并不準上訴,其他軍銜的軍官則自動降級。” 縱觀古今中外的戰(zhàn)爭,無論其勝敗,所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我們大都可以從《孫子兵法》中找到原因。而《孫子兵法》傳播之廣,影響之深,實可謂千載傳頌,譽滿世界。今天《孫子兵法》不僅在軍事領域,而且被廣泛用于政治、外交、企業(yè)管理、體育競賽、醫(yī)療衛(wèi)生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古茨在《企業(yè)管理》一書中曾經說,“《孫子兵法》中揭示的許多原理和原則,迄今仍然是顛撲不破的,仍有運用價值。”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喬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則說:“你想成為管理人才嗎?必須去讀《孫子兵法》!”“今日,雖然戰(zhàn)車已經過時,武器已經改變,但是運用《孫子兵法》思想,就不會戰(zhàn)敗。今日的軍事指揮者和現代經理們仔細研究這本名著,仍將很有價值。”上世紀60年代,日本就將《孫子兵法》引進了企業(yè)管理。日本企業(yè)家非常推崇孫子“上下同欲者勝”的思想,將其與儒家思想結合創(chuàng)立了溫情主義的合作型管理模式。日本學者村山孚說:“日本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有兩個支柱,一個是美國的現代管理制度,一個是《孫子兵法》的戰(zhàn)略和策略。”日本麥肯齊公司董事長大前研一則在《孫子對日本經營管理產生的影響》一文中指出,日本企業(yè)所以能戰(zhàn)勝歐美企業(yè),原因就在于日本“采用中國兵法指導企業(yè)經營管理,比美國的企業(yè)經營管理更合理有效。”他在《戰(zhàn)略家的頭腦》一書中,大量引證《孫子兵法》的內容,宣稱《孫子兵法》是日本企業(yè)的“最高經營教科書。”而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電器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更是公開宣稱孫子兵法是他們成功的法寶:“中國古代先哲孫子,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公司職員必須頂禮膜拜,對其兵法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興旺發(fā)達。”由此可見,《孫子兵法》在商戰(zhàn)中的應用也已是非常普遍。 因此,我們一定要珍視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歷史瑰寶,把這部久負盛名的兵學盛典發(fā)揚光大,使其芳華永存。 第五個問題:講講孫子其智。 南朝劉勰云:“孫武《兵經》,辭如珠玉”。其謀略思想、智慧之光,哲學觀點、美學風格、辯證思維、語言藝術、人生理念、選將標準、管理之道、商用價值、競技之策、外交手段、隱忍之法、全勝思想等等,應有盡有。隨著對《孫子兵法》的深入研究,我們深切感受到孫子兵法每篇、每章、每節(jié)、每句都充滿了智慧。現在海內外都把《孫子兵法》和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葛拉西安的《智慧書》,并列為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永恒價值的三大智慧奇書,的確是當之無愧。 那么,我們今天學習運用《孫子兵法》,根本的、核心的、精髓的要把握什么呢?我看了一些研究文章,有的認為是“避實擊虛”說,有的認為是“戰(zhàn)爭哲學”說,有的認為是“不戰(zhàn)而勝”說,有的認為是“上兵伐謀”說,有的認為是“擇人任勢”說,我則贊成毛主席的說法:“孫子的規(guī)律,‘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學真理。”列寧也曾經說過:“沒有不用計謀的戰(zhàn)爭。”要用計謀,就必須有智慧。孫子的“兵者,詭道也”,這個詭道就是智慧的代名詞。詭道就是奇計良謀。要想克敵制勝,一靠兵銳將勇,這是戰(zhàn)爭取勝最基本的要素;二靠兵略權謀,這是取勝的決定因素。而要有錦囊妙計,靠的是智,而“智”字,上邊一個知字,下邊一個日字,意思是天天知道新情況、日日學到新知識,才叫智,孫子兵法5900余字,其中僅知字就有75個。 如“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靡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故知戰(zhàn)之地,知戰(zhàn)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zhàn);不知戰(zhàn)之地,不知戰(zhàn)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從以上名言可以看出:不知則不智,無知則無勝。因此,我們無論從政、從軍、從商,從事各行各業(yè),都要把握一個“知”字。從政的要義是出主意,用干部。要出好主意,作正確的決策,就要調查研究,弄清情況,所謂“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效果好”,前提是知情;要用好干部,就要了解干部,熟悉干部,要做到善任,其前提是知人。帶兵打仗也是一樣。所謂帶兵之道,就是知勝之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齊國名相管仲曰:“為兵之數,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特別是對敵方的國情、將帥、政治、士兵這四個方面的情況,要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必明其情,必明其將,必明其政,必明其兵,四者備則以治擊亂,以成擊敗,十戰(zhàn)十勝,百戰(zhàn)百勝”,這也就是孫子講的“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經商更是如此,商場如戰(zhàn)場,要了解市場,捕捉信息,把握商機,必須把握一個“知”字,要善觀時變,洞察先機,要見微知著、一葉知秋,才能獲取先知先機之利。行醫(yī)用藥也是同理,用藥如用兵,要通過望、聞、問、切,找準病癥,弄清病因,才能藥到病除,妙手回春。以此類推,做技術工作,也需要“知”字當頭,要知道機器的故障點在哪里,知道在哪里劃線。美國福特公司流傳著一名專家在一臺大型發(fā)電機上畫了一道粉筆線,就索取一萬美金的故事,則進一步說明“知”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力爭親知、真知、先知、熟知、全知、預知。要知微知變,知利知害。承德避暑山莊有個“四知堂”,就是康熙常用來教育他的皇子皇孫要知微、知變、知懲、知彰的地方。我們一定要牢記毛主席充分肯定并多次引用的“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這句經典名言,日日揣摩,時時頓悟,并力求運用之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