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一種起伏不定的心境下,我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這部《風(fēng)聲鶴唳》。
一般,買書,我愛買包裝精美的,我愛買絕對經(jīng)典的,看著是一種享受,更不會虛擲了銀子。當(dāng)然,買《風(fēng)聲鶴唳》,也是源于對林語堂先生的喜愛和信任,這種喜愛源于他文字中洋溢的人生智慧和人性關(guān)懷。
讀完,發(fā)覺它果然是心靈的一道盛宴。伴隨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我仿佛穿越時空,觸到了風(fēng)起云涌的民族悲情和壯烈,望到了生離死別中人性如鳳凰般涅槃而后重生。從崔梅玲到彭丹妮,生命在成長在綻放在淡定在從容;從生離到死別,愛情在得與失之間升華、完美;從小我到忘我,人性在奉獻(xiàn)在善念間散發(fā)出熠熠生輝的光彩。面對波瀾壯闊的民族命運(yùn),個人的幸與不幸太過渺小,算不了什么。面對人性的純粹與本真,世界又是如此渺小,心靈的博大,可以打破軀體的壁壘,容納這個世界上太多的苦痛與悲傷。
任何一部小說,要想保有生命力,就必須依賴于它所傳遞出來的思想,這種思想越高尚、越純粹,它對人心的吸引力就越大,那么,就思想性而言,《風(fēng)聲鶴唳》可以堪稱是中國版的《復(fù)活》。梅玲,一個太過女性化的名字,它給人以一切美好的遐想,比如明眸皓齒、柔美風(fēng)情,當(dāng)然,它也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女性多舛的命運(yùn),淚濕的紅顏 ,林語堂先生筆下的梅玲確是這樣的 ,美麗卻不幸,溫婉卻依附男性。丹妮,一個有些西化的名字,在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下,西方的女子比東方的女子更過獨(dú)立和自尊,而林語堂先生就是把這樣一位丹妮刻畫成了善良、美麗、純潔、嫻靜的“觀音姐姐”的形象。從梅玲到丹妮,不僅僅是換個名字,它是人物心靈的一次蛻變、復(fù)活和重生,讀著的過程,我的心靈也同樣經(jīng)歷著洗禮、升華和重生。
林語堂先生透過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yùn),答復(fù)了人們關(guān)于愛的困惑,這是他思想性的第一點(diǎn)體現(xiàn)。從生離到死別,從梅玲到丹妮,林語堂先生描繪出女性所需愛情的模樣,它是精神的相通而非肉體的欲望。在生活里,所謂的“愛情”,有些是感官的占有,有些是狹隘的征服,比起丹妮的愛,他們都只能是最原始的一種沖動,只是一種不配被稱之為“愛”的激情,真正的愛,是靈魂的平等、心靈的相通、責(zé)任的堅守,甚至是有些悲壯的守望和犧牲,真正的愛,必定是寬厚的、沉靜的、醇香的。
林語堂先生崇尚佛學(xué)和道學(xué),在他的作品中,對于人生的種種,總有充滿智慧的點(diǎn)化,這是他的文字與我的吸引力之一,這也是他思想性的第二點(diǎn)體現(xiàn)。對于這兩種學(xué)問,我只是門外漢,因為它們太過深奧,我自知還沒有這樣的慧根,但他一次次地向我揭示生命、愛情、幸福的真諦,卻是一種神秘的力量,讓我的心不由得想聽從他的召喚。像小說里的人物,人的命運(yùn)總伴隨著許多的無奈、辛酸和痛苦,面對這些,人往往沉溺其間不能自拔,這樣的人也就注定一生得不到幸福,他們總是生活在過去里、哀怨里、痛苦里,這種被痛和恨浸透的人生,過去也只會如同春日的落紅,給這個世界留下一絲凄惶的痕跡,而我不愿做這樣的人,我愿在堅韌與奉獻(xiàn)里,像丹妮一樣摧垮不幸,沉淀我生命的光華,我愿在靜好的歲月里,給自己、給別人以安寧和恬靜,而在林先生的文字里我時時處處總能找到這樣的力量。
合上這本書,久久無法平靜。我想,讀一本好書,也許是與一個偉大的靈魂相識,也許是與心底里的自己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