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齡最有名的花鳥畫是孔雀
劉奎齡是天津巨富“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劉家”的后裔。畢業(yè)于近代著名教育家嚴修先全創(chuàng)辦的敬業(yè)中學,長于文科,英語尤其突出,藉此閱讀了大量外文書籍畫冊,接觸了西方美術理論中的光影、比例、透視、色彩等技法知識。早年學習清初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的畫法,迷戀上郎作品中逼真的形象、準確的造型、強烈的質感和豐富的色彩。同時研究中國古代花鳥畫大師的作品,從呂紀、易元吉到惲南田、沈銓等人,學習他們的筆墨技巧和表現(xiàn)方法。素以認真嚴肅、一絲不茍作畫著稱。
在繪畫技法上,他創(chuàng)造出勾線點染相結合,以較淡的墨色,表現(xiàn)不同的光感和技感的方法;以工細但不呆滯的用筆,替代了刻板的勾勒;以薄中見厚的墨、色,替代了工筆在花鳥翎毛中厚重的粉色。在畫翎毛的質感效果時,常常把“濕地絲毛”與點染的技法同時結合滲入,使這兩種不同的手法協(xié)調并用,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避免了繁復瑣碎的細筆堆砌,用較工整的筆墨,表現(xiàn)了自然物象的栩栩如生的質感效果。據(jù)說,當年天津著名收藏家魏伯剛與在天津專門收購劉奎齡的花鳥走獸作品的日本商人,曾為一幅《上林春色圖》引發(fā)了一場爭斗。
劉奎齡在20世紀的北方畫壇中劉奎齡是一位卓然的大家,他在時間的自然流變中突然崛起,除了具備一般藝術家的基本素質之外,也有許多違背常規(guī)邏輯的成功經(jīng)驗。韓愈認為,求學者必須有老師,劉奎齡卻是自學成才。他私淑古人,卻得不到古人的真跡,只能梭巡于珂羅版印本之間。
前人要求做畫要“行萬里路”,而劉奎齡卻躲在齋院成一統(tǒng)。他沒有出過洋,也沒有進過正規(guī)的美術院校,卻在中西文化互滲關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空谷》
1907年,天津《醒俗畫報》創(chuàng)刊,不久劉奎齡受聘為畫報繪圖。1911年劉奎齡在天津東馬路民立二十五小學代班任教,1912年被天津《新心畫報》聘為畫師。36歲以后,劉奎齡最終放棄了各種社會職業(yè)的選擇,成為了一個意志強固,趣味獨立,以硯耘筆耕為生的自由職業(yè)者。這使劉奎齡的藝術欲求更加專一,在探索中找到了最佳的感覺狀態(tài),并逐漸接近了藝術里程中的輝煌階段。1920年作《一門五福》是迄今見于出版物中最早的劉奎齡作品。之后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雙雉圖》、《上林春色圖》、《孔雀》、《空山虎嘯》、《福壽圖》、《獅吼》等一系列優(yōu)秀作品。
《雙狗圖》
劉奎齡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作品涉及題材有獸類、花鳥、昆蟲、翎毛、人物、山水等150余種。作品聚集在一起,不僅畫了一個動物園,還畫了一個植物園。在動物與草蟲畫中,尤以獅虎見長。其作品在表現(xiàn)方法上極富創(chuàng)造性,他善于觀察,能將生動逼真的動物形象,納入幽淡寧靜的大自然中,構成了區(qū)別于古代走獸畫的獨特意境。在技巧中,他博采眾長,融匯中西。所以劉奎齡的動物作品,不僅品種眾多、造型準確、千姿百態(tài),而且技法嫻熟、描繪精微、形象生動;在他的花鳥畫中,又以善畫孔雀聞名。設色艷麗,用筆細勁,著力對禽鳥羽片的刻畫。作品充滿祥和恬靜的氛圍。作品《上林春色圖》深得徐悲鴻贊揚,在中國近代畫壇獨樹一幟。
《丹果雙鴿》
劉奎齡的繪畫藝術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研究五代、宋、元諸家,畫風受明、清影響;第二階段為30年代后期,在學習郎世寧畫法基礎上,將西洋畫之色彩、透視比例融合于中國傳統(tǒng)工筆國畫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其作品纖細逼真,神態(tài)自然。第三階段是40年代后,畫技又進一步,自成一家。與劉子久并稱“津門二劉”。
《大吉圖》
劉奎齡的藝術生涯很不平坦,作品曾受爭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劉奎齡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關懷、重視。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務。1958年毛主席在接見并展閱劉奎齡父子的畫作后,親切地對劉奎齡說:“博古通今,劉門出人才”。
《鶴舞松前》
劉奎齡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同時各大美術出版社也相繼出版了《劉奎齡花鳥畫手稿選》、《劉奎齡畫集》(共三卷)、《劉奎齡扇面集》等一批他的繪畫作品。
1967年6月12日,時年83歲的劉奎齡在天津土城去世。永遠地放下了他那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出數(shù)以千計珍品的畫筆。
《煙林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