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農(nóng)民生活
1969年,周有光被下放到寧夏平羅遠郊區(qū)的國務(wù)院“五七”干校。去干校不能帶研究資料和參考書,不愿讓頭腦閑置的周有光靈機一動,帶上了二三十本各國文字版本的《毛主席語錄》,還隨身帶有一本《新華字典》。“期間,我過了整整一年的農(nóng)民生活,我覺得很有意思,還有好處。我容易失眠,到了寧夏去種田,沒有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竟把我的失眠癥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他說,在干校時期最大的收獲是“要能夠適應(yīng)不好的環(huán)境。你不要著急,不要失望,遇到任何壞事情,你要穩(wěn)定,要安定,同時要保留積極的思想,不要消極”。
當年,65歲的周有光和71歲的教育家林漢達被派去看守高粱地,兩位老先生仰望天空,熱烈討論中國語文大眾化問題。一次,林漢達問:“未亡人”、“遺孀”、“寡婦”哪種說法好?周有光開玩笑回答:大人物的寡婦叫遺孀,小人物的遺孀叫寡婦。又說,從前有部外國電影,譯名《風流寡婦》,如果改為《風流遺孀》,觀眾可能要減少一半……討論逐漸深入,最后一致同意,語文大眾化要“三化”:通俗化、口語化、規(guī)范化。兩位老先生高聲地交談,好像對著幾萬株高粱在演講。
干校勞動間隙,周有光以收入《新華字典》的字為依據(jù),科學分類統(tǒng)計,把信息論引入古老的漢字研究領(lǐng)域,開創(chuàng)了一門現(xiàn)代漢字學。勞動之余,他還憑借當時多種語言版的《毛主席語錄》開始比較文字研究。周有光沒有想到,在30多年后,也就是2004年12月,他應(yīng)邀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作有關(guān)“比較文字學”講座時,僅帶提綱、講稿全在肚里的他講課1小時,卻現(xiàn)場答疑1個半小時,期間不乏幽默的回答博得聽眾陣陣掌聲,會后人們爭著求簽名,排起了一條“追星”長龍。
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fā)生后,周有光才自“五七”干校返京。
“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準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shù)會議。周有光在會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言,提議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ISO通過全世界投票,使?jié)h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準。從中國標準到世界標準,這是過去沒有的。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中國文化要和外國文化溝通交流,一定要得到世界認同。”
后來,周有光還主持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的制訂,提出正詞法的基本原則和內(nèi)在矛盾,規(guī)則在1988年公布。
《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準,開辟了中國文化流向世界的一條通道,也成為中國海峽兩岸語文交流的一種工具。199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40周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決定,從這一年起,把全部70冊中文圖書的目錄由舊拼法改為漢語拼音。有專家曾經(jīng)估算過,這套漢語拼音方案的出臺,不僅使華夏5000年的漢字語言從此有了標準、規(guī)范的讀音,還使學齡兒童能夠提前兩年開始閱讀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