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傳燈摘錄 (2011-02-07 17:40:38) 一、一生嗜武 商師爺一生嗜武,幾乎是一有空閑時間就練拳、琢磨拳藝。特別是他晚年,將所學到的形意、八卦、太極、少林五行熔鑄一爐,開創(chuàng)了一支風格獨具的形意拳門派。其中僅一個劈拳,就琢磨出了20余種練法打法。為形意拳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商師爺個頭矮小,身高只有 曹師初入商門,即遵形意門內古法,學站三體式和劈拳。老輩人教拳,既嚴格又很保守。不像現在的武館和公園培訓班教拳,今天一式,明天一招,半月一月就教了學員不少招數和套路。 商師爺授徒,規(guī)矩也大。一是不輕易教,一切慢慢來。二是各授一藝,徒弟之間分開教,師徒二人外有第三者在場是不教的,這叫“一法不傳六耳”。 曹師他們4人雖說拜師入門了,但商師爺并不急著教拳。三體式讓站了一年半,接下來劈拳練了兩年半。入師門幾年,再難學到別的招數。 現在曹師回憶起來,還經常說開始學拳是磨性子的事。當然這一磨,也就把基本功磨得扎扎實實。 二、足心踏實才是真 形意拳門內有一個說法:“萬法源于三體式”。意思是說,三體式把人體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要領濃縮其中了,它既是形意拳基本功,也是基本法則。所有形意拳的動作都離不開這個基本法則,各種拳招套路盡管變化萬端,但原理和要領是一致的。 為練習時簡便易記,我據曹師所教,從頭至足用“兩字訣”概括為:頂頭、突額、扣齒、抵舌、收頦、豎項、沉肩、墜肘、含胸、撥背、束肋、塌腰、提肛、挺胯、合膝、抓趾。 不論是古傳九數歌、二十四法,還是我斗膽胡謅的“兩字訣”,都僅是粗略概括,還不足以完整細致地表述其全部要求。 譬如說“抓趾”。趾如何抓?過去前輩們在傳授時,多有“五趾抓地足心空”的訓導。但后面還有一句話,前輩們始終是不給講的,以致讓很多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曹師說,五趾抓地的確是對的,一點錯都沒有。然而這個“足心空”,就把好多人弄糊涂了。因此,有不少人問:“這個‘足心空’,到底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曹師讓他們脫掉鞋子,五趾抓地,騰空足心,然后再讓他們快速地行走,結果誰也走不來。就好像是裹了腳的老太太,一步一拐,難以靈敏。首先連自己都站不穩(wěn)。行動起來非常艱難,又如何談得上進退反側的靈活呢? 過去所傳的“五趾抓地足心空”,只是講了前半句,應該再加上后半句:“足心踏實才是真”!所以,在足落地時,有三個層次是需要分清的,首先要使足后跟輕輕觸地,然后再使足掌踏實,最后才是五趾抓地。但是,雖然說是“足心踏實”,實際上是要將涌泉穴周圍的足掌踏實,并不是真正讓足心也觸到地面。 勁、氣、力放在足跟和足趾上,有意地讓足心騰空,本身就是一個失中的形態(tài),難以使自己穩(wěn)固。如果將勁氣單貫注于五趾,就會出現前栽,是經不起對方絲毫領捋的;如果單貫注于足跟,又會出現后仰,又經不起對方絲毫沖擊。抓趾一項,必須使氣貫涌泉,勁踏掌中,才能使自己永遠保持中正不偏,不栽不仰。 三、樁是靜止的拳,拳是運動的樁。 站三體式,如僅僅是靜靜地站在那里什么也不管,那還不行。哨兵站崗,一站幾個小時絲紋不動,可從沒聽說過誰站出了一身功夫。 過去把站三體式也叫作“校正二十四法”,就是告訴人要按三頂、三扣、三圓、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的要求,一項項去做,一項項去不斷校正。站時外靜內動,外表平靜,里面要“暗流涌動”。體內要有動感,腦中要有動意,要有意識地引導勁氣在體內奔騰不息。 曹師學站三體式時,從剛開始每次站幾分鐘到20來分鐘,最后能堅持50分鐘。 1964年春節(jié)后,商師爺又提出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等新要求。增加了這些新內容后,一分鐘也站不了。剛站20多秒就開始就全身發(fā)抖。 師父只能教給正確的拳架和練法,而無法把功夫直接給你,所以功夫還得靠自己苦練才能得到。這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方法對了,你去做了,最后就成了自己的東西。否則終究只能是鏡中人,井中月,看起來雖好,終不可得。 曹師經商師爺教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站法后,練了一個月,臨睡前兩腿都抬不上床,要靠兩只手搬著慢慢移上去。 今年,曹師在為我講述拳法時還回憶說,直到兩個多月后才覺腿不痛了,時間上也慢慢能站上一分多鐘,但還是站不了兩分鐘。第四個月時才能站上三分鐘,半年后能站上六七分鐘,但怎么也站不上八分鐘,整個身子抖動得厲害。 曹師經常叨念一句話:學拳者有四種人:“一是喜歡,二是熱愛,三是酷愛,四是癡迷。” 學拳不愛拳不行,光熱愛沒入迷也不行。練拳入了迷,行走坐臥都琢磨著,只要人不蠢,沒有不開竅的。 曹師自入商長鎖師門,沉浸于形意拳40多年,就真正是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對形意拳執(zhí)著鉆研,不僅練之于手,練之于身,而且一有閑暇就琢磨拳理。所悟所得,點點滴滴,記錄整理下來,于是就有了上百萬字的《形意拳理論研究》等幾本專著。 站了一年半三體式,1964年秋天,商師爺終于開始教曹師練劈拳了??梢粋€劈拳就又讓曹師練了兩年半。 四、找勁 曹師說,以他在商師爺門下學練劈拳的體會,覺得劈拳最難的就是找勁。找不著勁是令人煩惱的一件事。練上三年找不到勁,練上五年還是找不到勁,甚至于練上十年依然還是找不到勁。 曹師授徒時,也經常有徒弟不耐煩地問他:“師父,你說的找勁,究竟是要找什么樣的勁呢?我總不理解,也找不著。”曹師反復誘導:要找的是勁氣從哪里起,又往哪里走,最后要到達哪里,這股子勁氣走的不是直線,而是要走螺旋路線,并且要找到它的力點和支點,以及兩手的運行方法,使得意、氣、勁、力真正能夠相合在一起,就會慢慢地找到說不上來的那股子勁了。 首先要懂得劈拳的勁力須從哪里生發(fā)出來,而后再轉換到哪里去,哪里是劈拳的發(fā)力點,哪里是劈拳勁力的支點,這是非常關鍵的。還有劈拳中的各種要領、規(guī)矩、尺寸,角度以及發(fā)放勁力的技巧、奧妙等,都是劈拳中的關鍵所在。 內三合與外三合,沉肩與墜肘,起鉆與落翻,陰與陽的相互變化。內三合需要如何合?外三合又該怎樣合?沉肩究竟要沉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要求,起鉆如何起,如何鉆?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起?鉆時要如何轉,轉要轉到什么角度才是正確的?落翻又如何落,如何翻?落到什么程度?翻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是在練習劈拳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性的技術問題。 這些問題也正是過去老前輩們所保守的東西,是不肯輕易說破說透的。即使教給徒弟,也是“一法不傳六耳”,不讓第三人聽到。商師爺當年還特別要求,練習時絕對不能讓別人在一旁觀看到,所以,曹師大多時候只是在自己家中練習。 曹師有位朋友,60多歲了,算起來也差不多練了將近30多年,但無論怎樣使盡全身力氣,他的劈拳就是發(fā)不出人,最多就是把對方推出三四步。后來曹師給他點醒:該合時合不住,該放時又放不開,起鉆落翻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好。 后來他回去又練了一段時間后,非常高興地對曹師說:“我現在能把徒弟們發(fā)出去了,但還是不夠干脆利落。” 練劈拳,要“先練開展,后練收縮”。開始練習時,一定要大開大合,舒展大方。但也必須掌握一個度,要張而不偏于浮,開而不偏于散,放而不偏于肆,展而不偏于直。練至收縮時,又必須是斂而不偏于拘泥,約而不偏于別屈,縮而不偏于抽齪。最后求得勁力的含而不露,沉而不僵,身靈而不偏于飄浮,沉穩(wěn)而不偏于僵滯。 當第一步明勁功夫練到功深圓滿,勁力已入骨,渾身成為一個整體的勁力,需要爆發(fā)剛勁時,真正能夠干脆利索、斷鋼截鐵般地發(fā)出,則應轉換到暗勁的練法上來。 在練習暗勁時,不但要體現出靈活無滯、形如流水,而且要體現出進退無聲、輕靈和“柔如繩之系”的特色來。 曹師在商師爺門下學練劈拳,剛開始時是明勁,練了一年。明勁階段主要是求整勁,接著下來再練剛勁,總感覺練不出來,難練!后來商師爺講了一個訣竅,練了一個月就體會到了。 用剛勁練正圓劈拳,就是一個“揮鋤翻土”的動作。有的人空手練劈拳,來回幾趟下來累得氣喘呼呼。而農民兩手掄著一柄鋤頭,半天下來,要挖翻一大片地,也未見叫苦叫累。 手握鋤柄,掄起鋤頭挖下去,所用的如僅是兩條手臂上的勁力,這樣不僅入土不深,而且挖不了幾鋤,臂膀就會酸痛得受不了,甚至握鋤的手掌也會磨出水泡來。有經驗的老農另有訣竅,在此就賣個關子不說了。讀者不妨自己去做一回體力勞動,從揮鋤翻土中去體會該怎么使勁,找出剛勁劈拳的勁訣。 曹師接著練暗勁,又扎扎實實練了一年。 練到暗勁階段時,商師爺不準曹師再放勁了,全身各部都要穩(wěn)住、合住,就像是拉弓射箭一般。要求把功夫練到自己的身上來。兩手、兩臂、兩足的出入要配合呼吸的快慢來運動,而不是讓呼吸配合手足的運動。 曹師練暗勁,兩手的出入,由大圓變成了中圓或小圓。無論是左右手向回收,還是向前上方鉆出,力求做到沉肩墜肘,真正使肩頂骨落下,使內外的意、氣、勁、力相合為一,成為后重前輕、輕刀快馬的整勁。另外,兩手暗合,兩肘暗合,兩肩暗合,注重練出合勁。 說到合勁,凡是練習形意拳的人都明白關于內三合與外三合的要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并不多。 曹師說,“合勁”絕不是一句簡單的空話,而是一定要將它真正理解好和做好。要做到這一點,如果得不到真?zhèn)?,掌握不了其中的奧妙,也還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在練習劈拳時,除了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內三合,以及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的外三合外,同時還要做到兩肩相合,兩肘相合,兩手相合,兩胯相合和兩膝相合,以及左手與右足相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心與眼合,眼與手合等,總之,要使自己全身合成一個整體。 雖然初學者在練習相合時,還談不上打人的方法,但是沒有這個合勁的鍛煉基礎,要想在將來運用,就催不動對方,拔不掉對方的根基,是不可能將對方拋發(fā)出去的。 學練劈拳,兩肩一是要“沉”,二是要“合”。一定要心存“沉”、“合”兩字。沒有沉肩,就會使上肢的勁無所依,力無所托,成為漂浮而無根的草,任人擺布,又豈能不敗于人呢!沒有兩肩和兩肘、兩手的相合,上肢就會成為一個散亂而無力、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劈拳化勁只練了幾個月,商師爺說:“先給你講講,以后慢慢去體會。”可以隨心所欲地走架盤勢,練得動作勁力不走樣就放手了。 五、十點總結 對化勁的深入了解,是曹師在以后幾十年的練習中慢慢體味的。在修訂再版《形意拳理論研究》時,曹師將練習心得總結出了十點: 第一、練時既不可沒有勁,更不能將勁力浪費掉,一定要保存住,才能把功力練到自己的身上。 第二、要真正體現出后重前輕。 第三、劈拳的勁力要從足底提起來,而后通過腰、背,再傳送到膊、膀、肘、手,使上下內外真正成為一個整體。 第四、兩肩要真正地沉落下來,讓肩頂骨真正落入骨縫之中。開始練習時,要有意識地稍微向下沉,然后再逐步地使其下沉,并向回合。最后再練習開肩。 第五、兩肘要沉。“中節(jié)空,節(jié)節(jié)空”,墜肘要在動作中真正體現出來,才能把鋼用在刀刃上。 第六、練習劈拳時,須有全身的勁力。抽肩調膀,勁力的互相轉換一定要實實在在地運作,絕不可以走了空招。一定要注意將勁力由左手倒換到右手上來,再從右手倒換到左手上來,通過不斷地互相轉換,才能使自己的勁力走活。 第七、兩手一出一入所走的圓,也要由大圓逐漸地變?yōu)橹袌A或小圓。 第八、兩手無論是出是入,都要有擰勁(即螺旋勁)。兩手和兩臂的出入,不僅要有螺旋式的運動,而且要有兩手的相摩,兩肘與兩肋相摩。 第九、氣與力要合。氣與力合,不在于單手配合呼吸之氣,而是要使全身的勁力與氣都必須相合在一起。 第十、俗話說:“織衣織褲,貴在開頭;編筐編簍,重在收口。”一定要把收勢做得認真扎實,真正把氣沉下去。兩手從兩側向上舉起時須配合吸氣,然后再從面部沿中線向下慢慢地運行時,又須配合呼氣,兩手到臍前時,意念要隨之將一口氣送到臍下氣穴中(下丹田),要把氣深沉到海底。 形意拳的精華全在劈拳。練形意拳,以劈拳始,以劈拳終。這里面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形意拳的套路,基本上都是以劈拳為起勢和收勢。二是說,學劈拳開始,至五行拳、十二形練習,經過五年十年若干輪回把每一招一式練好后,有的前輩僅把劈拳留下來作為終生操習之招。 練習劈拳不是簡單練招,而是要抱定這簡單一招找到勁,練出勁,練出功夫來。以一點尋求突破,從一招求得深入。一般來說,也像站三體式一樣,要經歷剛、柔、韌、活四個階段。 通過劈拳反復練習掌握了形意拳的要領、訣竅后,再學練其它招式,就會舉一反三,一通百通。這是老祖宗的一種智慧,是歷代先師的智慧結晶和體悟心得。初學者須切記勿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