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淺析張錫純治療咳嗽、喘證的特色

 zoushuling 2011-08-03









    張錫純,近代名醫(yī),溫病大家,治學嚴謹,衷中參西,其對雜證的治療,常不落窠臼,茲拮取張錫純關于咳嗽、喘證的治療經(jīng)驗,以體現(xiàn)其善于創(chuàng)新、匠心獨運之處,使學者或有裨益。



    1  善于把握邪正

    邪正相互斗爭、消長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關鍵,正勝邪卻,邪去正安,故醫(yī)者當善于把握邪正關系,正確運用扶正祛邪之法。張錫純對咳嗽、喘證的治療,能綜觀全局,把握主次,尤善達邪。對咳、喘之屬于熱者,多重用石膏,謂石膏不但辛涼徹熱,且現(xiàn)能潤痰之燥,又能借其重墜之性降氣平喘。案載治鹽山范某,年50余,有肺癆……仲夏末旬,喘發(fā)甚劇,咳嗽晝夜不止,且嘔血甚多,立方從白虎湯法加生地黃、廣角、三七,1劑而效。制安肺寧嗽丸治肺虛熱作嗽及肺結核病,方用嫩桑葉、兒茶、硼砂、蘇子、粉甘草等,旨在降痰利肺,祛邪安正。肺為嬌臟,易受邪損,故張錫純治療咳嗽、喘證,亦重補虛。但張錫純用補,常打破常規(guī),如對虛喘,上虛多重用黃芪以匡扶宗氣,謂:“肺司呼吸,人所共知也,而謂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實賴胸中大氣……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且知《內(nèi)經(jīng)》之所謂宗氣,亦即胸中之大氣。”案載治一年24歲胸中滿悶,晝夜咳嗽之人,從脈象重按微弦無力,決為大氣下陷,投升陷湯(生黃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4劑而愈。對中虛者,健脾尤重運脾,習用雞內(nèi)金,既能以臟補臟,又善化滯助運。以白術、雞內(nèi)金等分蜜丸,名健脾化痰丸,治脾胃虛弱而生痰者。對下虛者,若元陽虛憊,謂硫黃為補腎要藥,功勝附子、肉桂。案載用生硫黃治其友之寒飲喘嗽,諸藥不效,服之而愈。若腎虛沖氣上沖則用芡實、山茱萸、生山藥、生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等補腎安沖;對腎陰不足則常用山藥、熟地黃、山茱萸、天門冬、玄參之輩,其中尤善用生山藥,案載重用生山藥煮粥食治奉天關氏少婦產(chǎn)后暴虛喘嗽大作案,藉平劑而立功。為防生山藥之滯膩,則佐牛蒡子,謂生山藥與牛蒡子相伍,最善止嗽,制薯蕷艸不苣粥,藥僅生山藥、生車前子二味,重山藥,輕車前子,治虛勞痰嗽。關于化痰之品,張錫純謂硼砂、兒茶為理痰寧嗽要品,內(nèi)服治肺結核或肺中損爛,甚有效驗。對痰實結胸,張錫純從今人體質多虛,故制蕩胸湯以瓜蔞仁、生代赭石、蘇子、芒硝四味,以代大陷胸湯,以之治一室女,溫病痰涎郁塞,胸膈滿悶異常,頻頻咳吐,于蕩胸湯加連翹、蟬蛻,藥進病除。此皆張錫純善于把握邪正之過人之處。



    2  權衡燮理五臟

    咳嗽、喘證固關于肺,又不獨在于肺。《內(nèi)經(jīng)》謂:“五臟有病,移皆有次”,“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張錫純深諳其中奧旨,故能綜觀全局,燮理五臟,使頑證危疾得以平安。張錫純認為二陳湯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謂:“痰之標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腎?!薄澳I中氣化不攝,則沖氣易于上干,為其上隸于陽明也,沖氣上干,胃氣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運化水飲,此又痰之所由來也。”故制理痰湯,方中雖用二陳,但重加生芡實,佐以黑脂麻、生杭白芍藥、柏子仁,標本兼顧,用治痰涎郁塞胸膈,漬于肺中為喘促咳逆之證。對肝木橫恣,上侮肺金而咳喘者,平肝制木每取桂枝、生杭白芍藥、生代赭石,謂:“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肝屬木,木得桂則枯也?!睆堝a純以大黃、肉桂、生代赭石3味治一年近三旬婦,木火刑金之咳嗽痰血證,2劑而效。喘證一般多責之肺腎。張錫純認為:“痰郁肺竅則喘,腎虛不納氣亦作喘,是以論喘者恒責之肺、腎二臟,未有責之脾、胃者。不知胃氣宜息息下行,有時不下行而轉上逆,并迫肺氣亦上逆即可作喘。脾體中空,能納諸回血管之血,運化中焦之氣,以為氣血寬閑之地,有時失其中空之體,或變?yōu)榫o縮,或變?yōu)槊洿?,以致壅激氣血上逆迫肺,亦可作喘。”故制滋培?生山藥、白術、廣陳皮、牛蒡子、生杭白芍藥、玄參、生代赭石、炙甘草)治虛勞喘逆咳嗽,飲食減少,重在補益中土。心肺同居胸中,張錫純謂:“心肺體質相連,功用亦相倚賴?!惫市牟 坝欣鄯味人噪y呼吸或喘者”。方藥常選生明乳香、沒藥、當歸、丹參之輩。張錫純論喘證治法,對腎虛不納氣,重用潞黨參、山茱萸、生代赭石,并指出其與大氣下陷之喘的鑒別在于:腎虛不納氣之喘,其劇者,必然息肩;大氣下陷之喘,縱呼吸有聲,必不息肩而其肩下垂,是臨證之識見。張錫純治喘對肺有頑痰作喘,主張用硼砂、雞內(nèi)金;對痰積胃中,上侵害肺而喘,用苓桂術甘湯加干姜、厚樸、陳皮,虛者重用黃芪;對肝氣膽火上沖,用桂枝配麥門冬,其由暴怒而致者,則取生杭白芍藥、生代赭石、龍膽草、桂枝、鐵銹水等。凡此種種,皆經(jīng)驗之談。



    3  斡旋升降出入

    咳嗽、喘證,總由肺氣上逆,升降失衡所致。而升降出入,為人生之本。張錫純治療咳嗽、喘證,非常重視平衡升降出入。張錫純降逆,首崇生代赭石,謂生代赭石能統(tǒng)降諸逆,且養(yǎng)氣純?nèi)粋?,故治諸氣血上逆,皆君生代赭石。人體升降相因,故張錫純謂:“三焦之氣化,不升則不降。”且降之太過,則有伐生生之氣,故張錫純用生代赭石鎮(zhèn)降,每佐麥芽以升達肝氣,“此所以順氣化之自然,而還其左升右降之常也”。一藥之中,每有升降開合相兼者,張錫純謂遠志善理肺,以遠志味酸微辛,“其酸也能●,其辛也能辟……能使肺葉之●辟純?nèi)巫匀?,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調(diào),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誠為養(yǎng)肺要藥”。論白茅根能升能降,“惟茅根既善滋陰,又善利水,既善引水氣下行,又善助腎陰上升,且內(nèi)清臟腑之熱,外托肌表之邪,而尤善清肺利痰,定其喘促”。治肺病便方中首列鮮白茅根去皮銼碎一大碗,水煎作茶飲之。張錫純認為生龍骨、生牡蠣不獨斂澀,更有行痰通利之功,能開能合,且斂正氣不斂邪氣,故對虛人痰喘,尤為相宜?!凹醇骛觯嫣刍蚣嫱飧?,放膽用之,毫無妨礙”。山茱萸,一般多謂乃酸斂之品,邪實者不宜。張錫純認為:“山萸肉……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因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且斂正氣不斂邪氣,與他酸斂之藥不同?!卑篙d重用山茱萸4兩治一年40余外感痰喘欲脫之證。對氣虛而喘逆者,用人參必伍生代赭石,謂人參之性溫而升,有氣高不返之虞,惟佐以生代赭石,可使人參補益之力,直達涌泉。制參赭鎮(zhèn)氣湯,治陰陽兩虛、喘逆迫促之證,是用人參借生代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將脫之元氣。其他如用五味子治嗽,必打碎后用之,是以五味子核中之辛以濟皮之酸,斂散相得而不留邪。用干姜溫肺,每佐五味子,辛酸相濟,以順應肺之開合。



    4  匠心巧立藥對

    藥對在方藥中有其獨到的功效,張錫純立方遣藥,善用藥對。治療咳嗽、喘證,亦有獨特的藥對以建奇功。如前所述,氣虛咳喘,以人參配代赭石;肺腎不足,山藥伍牛蒡子,或生山藥伍車前子;脾虛水泛,白術合雞內(nèi)金;肺冷痰喘,干姜佐五味子等等。此外,張錫純補肺,善用黃芪,以黃芪性溫,每佐以知母,寒溫相濟,藥性平和,則久用無弊。張錫純以干姜合黃芪治寒飲漬于肺中之肺痿咳嗽,與五味子同用治感寒之肺氣不降,喘逆迫促。干姜與五味子為對,不獨辛酸相濟以應肺氣開合,祛邪安肺,兩相為濟,更有“干姜溫脾肺,是治咳之來路,來路清則咳之源絕矣;五味子使肺氣下歸于腎,是治痰之去路,去路清則氣肅降矣”。對腎虧虛火上炎者,以“芍藥與參、附并用,大能收斂元陽,下歸其宅”。關于芍藥與甘草合用,張錫純認為,二藥“甘苦合化,味近人參,能補益氣化之虛損”,可益肺脾之虛。同是萊菔子,生用則升多于降,炒用則降多于升,張錫純制一味萊菔子湯,取生、熟為伍,治寒溫結胸、胸膈痰飲,以代陷胸湯。若慮萊菔子常服、久服而耗氣傷正,則佐之人參、黃芪、白術,使補散相抵而無斯弊。其他如用生代赭石、雞子黃治一五旬婦虛喘欲脫,對虛人熱病咳喘,以石膏伍人參,張錫純謂石膏配人參既可清熱復陰,又能升散內(nèi)陷之邪,更有人參能助石膏達邪外出,妙用無窮。以上種種,張錫純用藥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喘證


指呼吸急促,甚至張口聳肩,鼻翼煽動。 喘證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一個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之 中。 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可參考參照本辨證進行治療.

目錄

概念
典籍考證
中醫(yī)論述
歷史沿革
病因病機外邪侵襲
痰濁雍肺
情志所傷
肺腎虛弱
中醫(yī)治療實喘--風寒襲肺
實喘--表寒里熱
實喘--痰熱于肺
實喘--痰濁阻肺
虛喘--氣陰兩虛
虛喘--腎不納氣
辨證論治實喘---風寒襲肺型
實喘---痰熱郁肺型
實喘---痰濁阻肺型
實喘---表寒里熱型
虛喘--肺虛型證見
虛喘--腎虛型證見
概念
典籍考證
中醫(yī)論述
歷史沿革
病因病機 外邪侵襲
痰濁雍肺
情志所傷
肺腎虛弱
中醫(yī)治療 實喘--風寒襲肺
實喘--表寒里熱
實喘--痰熱于肺
實喘--痰濁阻肺
虛喘--氣陰兩虛
虛喘--腎不納氣
辨證論治 實喘---風寒襲肺型
實喘---痰熱郁肺型
實喘---痰濁阻肺型
實喘---表寒里熱型
虛喘--肺虛型證見
虛喘--腎虛型證見
展開 編輯本段概念
  喘證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張口聳肩,鼻翼煽動為主要特征.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可參考參照本辨證進行治療.   喘證是以呼吸困難、喘息氣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要   臨床表現(xiàn)的病證。喘證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一個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之   中,它是以癥狀表現(xiàn)命名的一種疾患,通常并發(fā)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當   喘成為這些疾病某一階段的主證時,則稱之為喘證。

典籍考證
  喘成為這些疾病某一階段的主證時,則稱之為喘證。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犯虛邪賊風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因于暑,汗,煩則喘喝”。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 《素問·舉痛論篇》:“勞則喘息汗出”。   《素問·通評虛實論》:“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   《素問·逆調(diào)論篇》:“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犯虛邪賊風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入六府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   《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篇》:“氣有余則喘咳上氣”。   《素問·大奇論篇》:“肺之壅,喘而兩胠滿”?!端貑枴ご笃嬲撈罚骸胺沃?,喘而兩胠滿”。   《素問·痹論篇》:“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   《靈樞·經(jīng)脈篇》:“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胠滿膨膨而咳”;“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咳唾有白,喝喝而喘”。   《靈樞·本臟篇》:“肺高則上氣肩息咳?!?  《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   《靈樞·五閱五使篇》:“肺病者,喘息鼻張”。   《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   《靈樞·經(jīng)脈篇》:“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胠滿膨膨而咳”;“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咳唾有白,喝喝而喘”。

中醫(yī)論述
  喘證,古稱上氣、喘息。一般通稱氣喘。指以呼吸急促為特征的一種病癥。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   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為臨床主癥,其發(fā)病與肺腎關系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保ㄒ姟额愖C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大要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的基本病理屬于“清濁相干,氣亂于肺。”(見《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于肺,使肺氣失于宣降,此為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則為虛喘。實喘以祛除病邪為大法,虛喘當補元攝納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于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fā)病時,先以祛邪為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為主。喘證發(fā)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為哮喘,簡稱為哮。喘證治法,可參見喘條。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和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于虛喘、實喘,又可因為病因、證候、體質等不同情況而分為多種證型。詳參有關條目。

歷史沿革
  《黃帝內(nèi)經(jīng)》最早記載了喘的名稱,有“喘息”、“喘呼”、“喘喝”、“喘咳”、 “上氣”等稱謂,同時闡明了喘證的病因有外感與內(nèi)傷,如“暑”、“風熱”、“水氣”、 “虛邪賊風”(泛指外感六淫邪氣)、“氣有余”等,病機有虛有實,病位以肺為主病之 臟,亦可由心、腎等臟之病引發(fā)。   漢·張仲景開創(chuàng)喘證辨證立法、遣方用藥之先河?!秱摗分杏兄T多條文論及喘證的病因、辨證、治療:如36條麻黃湯證之風寒束肺;40條外寒內(nèi)飲的小青龍湯證;43條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之下后表未解者;63條麻杏石甘湯證之汗下后,邪熱壅肺作喘者。在《金匱要略》中“痰飲咳嗽上氣”、“水氣”、“胸痹”等篇章里,也有對喘證的論述。   宋代嚴用和《濟生方》對喘證病因病機的認識較為全面:“諸氣皆屬于肺,喘者亦屬 于肺,……將理失宜,六淫所傷,七情所感,或因墜墮驚恐,度水跌仆,飽食過傷,動作 用力,遂使臟氣不和,營衛(wèi)失其常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為 喘也……更有產(chǎn)后喘急,為病尤亟,因產(chǎn)后所下過多,營血暴竭,衛(wèi)氣無所主,獨聚于肺,故令喘急”。   金元時期百家立說,互有發(fā)明。其中對喘證影響最大者當首推朱丹溪,他詳述了內(nèi)傷 諸因致喘的病因學說,如《丹溪心法·喘》:“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 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fā)喘?!忠蛱禋饨?能令人發(fā)喘?!钡は獙ΥC的虛實論治闡述精辟:《脈因證治》謂“實喘氣實肺盛”,并與痰火水氣有關;“虛喘由腎虛”,亦有由肺虛者。治療上實喘宜瀉肺為主,虛喘宜補虛 為主。他又承前啟后,正式將哮作為一個獨立的病證以其“專主于痰”和具有發(fā)作性的特 點而區(qū)別于喘證,結束了哮、喘不分的混淆狀況。   明代張景岳把喘證分為虛實兩大類作為辨治綱領,《景岳全書·喘促篇》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额愖C治裁·喘癥》主張“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nèi)傷者治腎”。這些論點對臨床辨證具有指導意義。

病因病機
  總之,喘證病因不外外感與內(nèi)傷,病性有虛實兩端。“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飲食不節(jié),多為實喘之因;勞欲、久病則為虛喘之由,二者可相互 轉化:實喘久病遷延不愈,可耗傷肺腎之氣,致肺腎氣虛或陰虛,肺不主氣或腎不納氣, 成為虛喘;肺腎虧虛又易招致外邪侵襲,表邪束肺,肺實而喘,從而出現(xiàn)虛實夾雜之證。   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說:“虛而受邪,其病則實。”本病之病位主要在肺、腎,并與肝、脾、 心關系密切,病機關鍵實喘為邪氣壅肺,肺失宣肅;虛喘為精氣虛衰,肺腎出納失常。總 因氣機升降失常,肺氣上逆,發(fā)為喘證。
外邪侵襲
  風熱或者風寒侵襲于肺,肺氣雍實不利而發(fā)喘.
痰濁雍肺
  飲食不節(jié)制而傷損胃脾,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上雍于肺,而發(fā)生喘促.
情志所傷
  情志不遂,惱怒傷肝,氣機不利上逆犯肺而形成本證.
肺腎虛弱
  肺虛氣失所主,腎虛氣失攝納,均可能導致本癥狀.
編輯本段中醫(yī)治療
實喘--風寒襲肺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藥 麻黃湯加減
實喘--表寒里熱
  治法 宣肺泄熱   方藥 麻杏石甘湯加減
實喘--痰熱于肺
  治法 清瀉痰熱   方藥 桑白皮湯加減
實喘--痰濁阻肺
  治法 化痰降氣   方藥 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虛喘--氣陰兩虛
  治法 補肺益氣養(yǎng)陰   方藥 補肺湯合生脈散加減
虛喘--腎不納氣
  治法 補腎納氣    方藥 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編輯本段辨證論治
實喘---風寒襲肺型
  【證見】 喘促胸悶,咳痰稀白,常兼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藥】   1.主方麻黃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麻黃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蘇子15克,白前、紫菀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   (2)杏蘇止咳糖漿,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風寒喘咳方(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淫羊藿30克,荊芥、紫菀、陳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實喘---痰熱郁肺型
  【證見】 喘促鼻煽,咳痰黃稠難出,身熱,喜冷飲,尿赤,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泄痰熱。   【方藥】   1.主方桑白皮湯(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桑白皮18克,黃芩12克,黃連lO克,梔子12克,浙貝母15克,北杏仁12克,魚腥草30克,瓜蔞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熱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藥復方蛇膽川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虎腥銀蔞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虎杖、魚腥草各30克,金銀花20克,瓜蔞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實喘---痰濁阻肺型
  【證見】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悶,惡心,納呆。舌苔白厚膩,脈滑。   【治法】 化痰降氣。   【方藥】   1.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三子養(yǎng)親湯(韓蔥《韓氏醫(yī)通》)加味   處方:法半夏15克,陳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紫蘇子15克,萊菔子12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咳喘順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   (3)牡荊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紅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半夏止咳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法半夏、陳皮、蘇子、黃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實喘---表寒里熱型
  【證見】 咳逆上氣,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滑。   【治法】 宣肺泄熱。   【方藥】   1.主方麻杏石甘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麻黃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黃芩12克,瓜蔞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參照痰熱郁肺型“虎腥銀蔞湯”,加麻黃12克。
虛喘--肺虛型證見
  喘促少氣,咳聲低弱,自汗畏風,舌質淡,脈軟弱。   【治法】 補肺益氣養(yǎng)陰。   【方藥】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處方: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參15克,玉竹18克,黃芪15克,川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蛤蚧丸(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蛤蚧2只,高麗參24克,川貝母30克,金銀花48克,黃芪30克,阿膠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蘇子各24克,茯苓、沙參、麥冬、白果各30克,米殼48克。以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個月為1個療程。
虛喘--腎虛型證見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更甚,舌質淡,脈沉細。   【治法】 補腎納氣。   【方藥】   1.主方金匱腎氣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黨參15克,五味子6克,補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腎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參蛤三七散(《岳美中醫(yī)話集》)   處方:人參30克,蛤蚧4對,三七30克,紫河車3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2)補腎平喘湯(陳超驗方)   處方:太子參30克,麥冬10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蘇子10克,地龍10克,五味子6克,補骨脂10克,靈磁石30克,烏梅15克,紫河車6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喘證
2005-1-16 15:4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證候特征」

  肺氣上逆失于宣降,或腎失攝納所引起的喘證的癥狀,如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喘證的各種證候所共有,是喘證的證候特征。

  呼吸困難為喘證的特征性證候,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輕者僅見呼吸迫促,呼氣吸氣深長,一般尚能平臥。重者可見鼻翼煽動,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端坐呼吸,面唇發(fā)紺。急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深長費力,以呼出為快,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聲高痰涌,氣喘與勞動及體位無關。緩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微弱而淺表乏力以深吸為快,聲低息短,動則加重,氣喘與勞動及體位明顯相關。若病情危篤,喘促持續(xù)不已,可見肢冷汗出,體溫、血壓驟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脫危象。

  「病因病機」

  喘證常由多種疾患引起,病因很復雜,常見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濁內(nèi)蘊、情志失調(diào)、久病勞欲等,致使肺氣上逆,宣降失職,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而成。

  1.外邪犯肺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于肺,壅阻肺氣,肺氣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痰濁內(nèi)蘊凡急慢性疾患影響于肺,致肺氣受阻,氣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上干于肺,阻遏氣道,氣機不利,肅降失常,常為喘促發(fā)生的重要內(nèi)因。

  3.情志失調(diào)情懷不遂,憂思氣結,肝失調(diào)達,氣失疏泄,肺氣閉阻,或郁怒傷肝,肝氣橫逆乘于肺臟,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

  4.久病勞欲久病肺弱,咳傷肺氣,肺氣虛衰,氣失所主,而發(fā)生喘促。肺氣不足,血行不暢,又可致氣虛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遷延不愈,由肺及腎,或勞欲傷腎,精氣內(nèi)奪,腎為氣之根,司氣之攝納,故腎之真元傷損,根本不固,攝納失常,不能助肺納氣,氣失攝納,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氣上奔為喘。若腎陽衰弱,腎不化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氣上逆,心陽不振,亦可致喘,表現(xiàn)虛中夾實之候。

  「診斷」

  1.以喘促氣短,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fā)紺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fā)。

  3.兩肺可聞及干、濕性啰音或哮鳴音。

  4.查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或X線胸片、心電圖有助診斷。

  「鑒別診斷」

  喘證主要與氣短、哮病相鑒別。

  1.氣短喘證與氣短同為呼吸異常,但喘證是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甚至不能平臥為特征;氣短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尚可平臥。如《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xù),出多人少,名日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癥之氣粗奔迫也。”

  2.哮病哮指聲響言,為喉中有哮鳴音,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一般來說,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證要點」

  1.辨病位凡因外邪、痰濁、肝郁氣逆等致邪塞肺氣,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屬實,病位在肺;而久病勞欲,肺腎出納失常而致喘者多屬虛,或虛實夾雜,病在肺、腎兩臟。

  2.辨虛實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象有力者為實喘;呼吸短促難續(xù),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者為虛喘。

  「治療原則」

  實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氣。應區(qū)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采用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虛喘治在肺腎,以腎為主,治以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采用補肺、納腎、溫陽、益氣、養(yǎng)陰、固脫等法。虛實夾雜,下虛上實者,當分清主次,權衡標本,適當處理。

  喘證多由其他疾病發(fā)展而來,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是阻斷病勢發(fā)展,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辨證施治」

  一、實喘

  1.風寒閉肺

  癥狀:喘息,呼吸氣促,胸部脹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或伴發(fā)熱,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散寒宣肺。

  方藥:麻黃湯。方中用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氣化痰。喘重者還可加半夏、蘇子、橘皮等化痰利氣平喘。若寒痰阻肺,見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細辛、生姜溫肺化痰,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和營衛(wèi),利肺氣。若素有寒飲內(nèi)伏,復感客寒而引發(fā)者,可用小青龍湯發(fā)表溫里。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熱,或表寒未解,內(nèi)已化熱,熱郁于肺,而見喘逆上氣,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熱,煩悶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湯宣肺泄熱,還可加黃芩、桑白皮、栝蔞、葶藶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熱化痰平喘之功。

  2.痰熱遏肺

  癥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夾血色,伴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渴喜冷飲,面紅,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泄痰熱。

  方藥:桑白皮湯。方中用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清瀉肺熱,杏仁、貝母、半夏、蘇子降氣化痰。若痰多粘稠,加栝蔞、海蛤粉清化痰熱;痰源便秘,喘不能臥,酌加葶藶子、大黃滌痰通腑;痰有腥臭味,配魚腥草、金蕎麥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熱解毒化痰泄?jié)幔簧頍嵘跽?,加生石膏、知母?br>
  3.痰濁阻肺

  癥狀: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苔厚膩色白,脈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方中用半夏、茯苓、陳皮、甘草化痰,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杉由n術、厚樸等燥濕理脾行氣,以助化痰降逆。痰濁塞盛,氣喘難平者,加皂莢、葶藶子滌痰除塞以平喘。若痰濁扶瘀,見喘促氣逆,喉間痰鳴,面唇黯紫,舌質紫暗,苔法膩者,可用滌痰湯,加桃仁、紅花、赤芍、水蛭等滌痰祛瘀。

  4.水凌心肺

  癥狀:喘咳氣逆,倚息難以平臥,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陽利水,瀉壅平喘。

  方藥: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方中用真武湯溫陽利水,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除壅。還可加澤蘭、益母草、桂枝活血行水。

  5.肝氣乘肺

  癥狀:每遇清志刺激而誘發(fā),發(fā)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腳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憂思抑郁,苔薄,脈弦。

  治法:開郁降氣。

  方藥:五磨飲子。本方出自《醫(yī)碥》,由四磨飲子去人參,加木香、枳實而成。方中以沉香為主藥,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氣,

  又可納腎氣,使氣不復上逆;檳榔破氣降逆,烏藥理氣順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實疏肝理氣,加強開郁之力。本證在于七情傷肝,肝氣橫逆上犯肺臟,而上氣喘息,發(fā)病之標在肺與脾胃,發(fā)病之本則在肝,屬氣郁實證。因而應用本方時,還可在原方基礎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氣之品以增強解郁之力。若氣滯腹脹,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黃以降氣通腑,即六磨湯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棗仁、合歡花等寧心安神。并宜勸慰病人心情開朗,配合治療。

  二、虛喘

  1.肺氣虛

  癥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極易感冒,舌質淡紅,脈軟弱。

  治法:補肺益氣。

  方藥:補肺湯合玉屏風散。方中用黃芪補益肺氣,白術、茯苓、甘草健脾補中助肺,防風助黃芪益氣護衛(wèi),五味子斂肺平喘,干姜、半夏溫肺化痰,厚樸、陳皮行氣消痰,降逆平喘。若伴咳嗆痰少質粘,煩熱口干,面色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可用生脈飲加沙參、玉竹、百合等益氣養(yǎng)陰。痰粘難出。加貝母、栝蔞潤肺化痰。

  2.腎氣虛

  癥狀: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端甚,氣不得續(xù),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瀝,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前方溫補腎陽,后方納氣歸腎。還可酌加仙茅、仙靈脾、紫石英、沉香等溫腎納氣平喘。若見喘咳,口咽干燥,傾紅唇赤,舌紅少苦,脈細或細數(shù)為腎陰虛,可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以滋陰納氣。如兼標實,痰濁阻肺,喘咳痰多,氣急胸悶,苔膩,此為“上實下虛”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用蘇子降氣湯。腎虛喘促,多兼血瘀,如見面、唇、爪甲、舌質黯,舌下青筋顯露等,可酌加桃仁、紅花、川芎活血化瘀。

  三。喘脫

  癥狀: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

  方藥:參附湯合黑錫丹。方中用人參15~30g、附子15g,急煎頻服,并送股黑錫丹3~4g.同時還可加服蛤蚧粉2~3g,以溫腎陽,散陰寒,降逆氣,定應喘。若呼吸微弱,間斷難續(xù),或嘆氣樣呼吸,汗出如洗,煩躁內(nèi)熱,口干額紅,舌紅無苔,或光絳而紫赤,膚細微而數(shù),或散或芤,為氣陰兩竭之危證,治應益氣救陰防脫,可用生脈散加生地、山萸肉,共奏補氣益陰防脫之功。若汗多不斂者,加龍骨、牡蠣以斂汗固脫。若出現(xiàn)陰竭陽脫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陽。


 

中醫(yī)對喘證的認識是怎樣形成的?   


喘即氣喘、喘息,以氣息迫促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作為一個癥狀,喘可以出現(xiàn)在許多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當喘成為這些疾病某一階段的主癥時,即稱作喘證。

在現(xiàn)存文獻中,《黃帝內(nèi)經(jīng)》一書最早記載了喘的名稱、癥狀表現(xiàn)和病因病機。如《靈樞· 五閱五使篇》說:“肺病者,喘息鼻張”,同書《本臟篇》也說:“肺高則上氣肩息?!薄秲?nèi)經(jīng)》認為,喘主要是肺與腎的病變,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靈樞·經(jīng)脈篇》亦謂:“肺, 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月去滿膨膨而喘咳”;“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 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至其病因,則與“風熱”、“水氣”、“虛邪賊風”(泛指六淫之邪)、“歲火太過”、“歲水太過”、“氣有余”等有關。

漢·張仲景《傷寒論》中有不少條文論及喘證的病因、辨證和治療。如36條麻黃湯證之風寒束肺;40條小青龍湯證之外寒內(nèi)飲;43條桂枝厚樸杏子湯證之“下之微喘者,表未解”;63條麻杏石甘湯證之誤汗或誤下后,余熱迫肺等等?!督饏T要略》中,“肺痿肺癰”、“虛勞”、“胸痹” 、“痰飲咳嗽上氣”、“水氣”、“黃疸”、“吐血”以及婦人篇等許多篇章里,也都有關于喘這一癥狀的論述。他在喘證的辨證、立法和方藥運用方面的經(jīng)驗,一直為后世所尊奉。

隋·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一書,認為:“肺主于氣,”故喘與上氣、咳逆上氣一類疾患均系肺的病變,但有虛實之異。如《虛勞上氣候》云:“肺主于氣,……,氣有余則喘滿逆上; 虛勞之病,或陰陽俱傷,或血氣偏損,今是陰不足,陽有余,故上氣也?!奔词钦撎摯?又《上氣鳴息候》云:“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故氣上喘逆……”。即是論實喘。唐代《千金方》、《外臺秘要》對古近方書廣搜博采,如《外臺》所載“肘后療咳上氣,喘息便欲絕, 以人參末之,方寸匕,日五次”方,即為后世治肺虛氣脫之獨參湯的濫觴。

宋代的《圣濟總錄》比較明確地把喘證劃分肺虛、肺實、肺脹、邪氣在表、邪氣在里、陰證發(fā)喘、心下有水氣而喘等不同證候,所載方藥既多,論述也比較精詳,如該書“肺氣喘急門”謂 :“肺氣喘急者,肺腎氣虛,因中寒濕,至陰之氣所為也。蓋肺為五臟之華蓋,腎之脈入肺中,故下虛上實,則氣道奔迫,肺葉高舉,上焦不通,故喘急不得安臥?!本秃苣茏プ〈C病因病機的要點。嚴用和《濟生方》對喘證的論述,較之前人更為全面,他說:“諸氣皆屬于肺,喘者亦屬于肺,……將理失宜,六淫所傷,七情所感,或因墜墮驚恐,渡水跌仆,飽食過傷,七情所感,動作用力,遂使肺氣不和,營衛(wèi)失其常變,不能隨陰陽出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為喘也……更有產(chǎn)后喘急,為病尤亟,因產(chǎn)所下過多,營血暴竭,衛(wèi)氣無所主,獨聚于肺,故令喘急……醫(yī)療之法,當推其所感,詳其虛實冷熱而治之。”張銳《雞峰普濟方》亦認為喘可由于多種原因誘發(fā),須治病求本,指出:“因他疾而發(fā)喘者當只從本病治之,則喘證自已,不專用治喘之藥?!睏钊数S《直指方》對喘證的證治分條縷析意盡辭暢,他說:喘之由“肺虛肺寒,必有氣乏表怯,冷痰如冰之證,法當溫補;肺實肺熱必有壅盛胸滿,外烘上炎之狀,法當清利;水氣者,漉漉有聲,怔忪浮腫,與之逐水利小便;驚擾者惕惕悶悶,引息鼻張,與之寬中下氣;真陽虛憊,腎氣不得歸元,固有以金石鎮(zhèn)墜,助陽接真而愈者;……大要究其受病之原;至若傷寒發(fā)喘 ,表汗里下,腳氣喘滿,疏導收功,此則但療本病,其喘自安”。由此可見,宋代醫(yī)家對于喘證認識已日趨豐富與深刻。惟此期著作,差不多都把哮病與喘的病名混論,統(tǒng)統(tǒng)稱為喘,雖然王執(zhí)中《針灸資生經(jīng)》中已經(jīng)有了哮與喘的病名,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另有“鼻句喘”(即哮喘)之說,但由于哮必兼喘,所以一直未能作出明確的分證論述。

金元時期的醫(yī)家,其著書立說,多各明一義,因此互有發(fā)明,亦互有短長。如劉河間論喘因于火熱,說“病寒則氣衰息微,病熱則氣甚息粗……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shù)。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shù)粗而為喘也。”《儒門事親·嗽分六氣毋拘于寒述》引伸其論,謂“ 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但張子和同時也糾正了河間之偏,認為亦有“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臥濕地,或冒冷風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敝斓は睹}因證治》則謂喘有虛實,“實喘氣實肺盛”,并與痰、火、水氣有關; “ 虛喘由腎虛”,亦有肺虛者。實喘宜瀉肺為主,虛喘宜補腎為主。丹溪又遙承前人之學,正式把“哮”作為一個獨立的病名,以其“專主于痰”和具有發(fā)作性的特點而區(qū)別于喘證。這些論述,對于后世影響很大。

明代醫(yī)家對喘證的癥狀特點,喘與哮和短氣的鑒別,喘證的分類與治療,喘證的預后等各個方面,都更加深入細致。如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喘》描述喘證的臨床特點云:“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shù),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喘證的證候分類,秦景明《癥因脈治》分作外感三條(風寒、暑濕、燥火),內(nèi)傷五條(內(nèi)火、痰積、氣虛、陰虛、傷損),產(chǎn)后二條。陳文治《諸癥提綱》分作十類(肺虛挾寒、水氣乘肺、驚擾氣郁、肺脹、陰虛、氣虛、痰、食積、胃虛、火炎上)。張景岳則主張以虛喘、實喘分之,以扼其要,他說:“氣喘之病,……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此二證相反,不可混也。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 ;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實喘者,氣長而有余;虛喘者,氣短而不續(xù)。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而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皇皇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唯急促多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

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把哮喘的證治綱領總結為“在肺為實,在腎為虛”,頗為扼要。但張聿青、蔣寶素、方仁淵對此又有補充。方氏說:“實喘治肺,虛喘治腎,確有見地,然不可執(zhí)一;實喘治肺,須兼治胃;虛喘治腎,宜兼治肺”;張、蔣二氏則對治痰加以強調(diào),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此指氣而言,非關于痰也,而喘因痰作”,“欲降肺氣, 莫如治痰”也都是很有見地的。
祝大家都成為鐵桿中醫(yī)



  中醫(yī)內(nèi)科學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內(nèi)傷,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以致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由喘致脫出現(xiàn)喘脫之危重證候。喘病古代文獻也稱“鼻息”、“肩息”、“上氣”、“逆氣”、“喘促”等。

  喘病是一種常見病證,也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中醫(yī)對喘病有系統(tǒng)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jīng)驗,在辨證論治的前題下,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內(nèi)經(jīng)》對喘病有較多論述。如《靈樞·五閱五使》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本臟》曰:“肺高則上氣肩息咳。”提示喘病以肺為主病之臟,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為特征?!鹅`樞·五邪》指出:“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薄端貑枴づe痛論》又說:“勞則喘息汗出?!敝赋龃〔∫蚣扔型飧?,也有內(nèi)傷,病機亦有虛實之別。此外,《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薄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云;“有所墜恐,喘出于肝?!碧崾敬m以肺為主,亦涉及它臟。漢·《傷寒論》、《金匱要略》已經(jīng)認識到許多疾病,如傷寒、肺痿、肺癰、水氣、黃疸、虛勞都可導致喘病,并開始了具體的方藥治療。金元以后,諸多醫(yī)家充實了內(nèi)傷諸因致喘的證治。如《丹溪心法·喘》說:“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fā)喘?!闭J識到六淫、七情、飲食所傷,體質虛弱皆為喘病的病因。明代張景岳把喘病歸納為虛實兩證。《景岳全書,喘促》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敝赋隽舜〉谋孀C綱領。清·《臨證指南醫(yī)案,喘》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薄额愖C治裁·喘癥》則明確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nèi)傷者治腎”的治療原則。這些觀點對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喘病是以癥狀命名的疾病,既是獨立性疾病,也是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的癥狀,若伴發(fā)于其它疾病時,應結合其它疾病的證治規(guī)律而治療,本節(jié)主要討論以喘促為臨床特征的病證。

  喘病主要見于西醫(yī)的喘息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肺結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當這些疾病出現(xiàn)喘病的臨床表現(xiàn)時,可參照本節(jié)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喘病的病因很復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便成為喘病。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于肺,壅阻肺氣,肺氣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飲食不當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傷中,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或急慢性疾患影響于肺,致肺氣受阻,氣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濁內(nèi)蘊,上阻肺氣,肅降失常,發(fā)為喘促。

  3.情志失調(diào)捎懷不遂,憂思氣結,肝失調(diào)達,氣失疏泄,肺氣痹阻,或郁怒傷肝,肝氣上逆于肺,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

  4.勞欲久病肺系久病,咳傷肺氣,或久病脾氣虛弱,肺失充養(yǎng),肺之氣陰不足,以致氣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遷延,由肺及腎,或勞欲傷腎,精氣內(nèi)奪,肺之氣陰虧耗,不能下蔭于腎,腎之真元傷損,根本不固,則氣失攝納,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氣上奔為喘。

  若腎陽衰弱,腎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氣上逆,心陽不振,亦可致喘,此屬虛中夾實之候。

  喘病的病位,主臟在肺和腎,與肝、脾、心有關。因肺為氣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內(nèi)為五臟之華蓋,若外邪襲肺,或它臟病氣上犯,皆可使肺氣壅塞,肺失宣降,呼吸不利而致喘促,或使肺氣虛衰,氣失所主而喘促。腎為氣之根,與肺同司氣之出納,故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元,陰陽不相接續(xù),亦可氣逆于肺面為喘。若脾虛痰濁飲邪上擾,或肝氣逆乘亦能致喘,則為肝脾之病影響于肺。心氣喘滿,則發(fā)生于喘脫之時。

  喘病的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郁氣逆,肺壅邪氣而宣降不利;虛喘當責之肺、腎兩臟,因精氣不足,氣陰虧耗而致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故喘病的基本病機是氣機的升降出納失常,“在肺為實,在腎為虛”。病情錯雜者,每可下虛上實,虛實夾雜并見。但在病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虛實之間有所側重,或互相轉化。若肺病及脾,子盜母氣,則脾氣亦虛,脾虛失運,聚濕生痰,上漬于肺,肺氣壅塞,氣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濁血瘀,此時病機以邪實為主,或邪實正虛互見。若遷延不愈,累及于腎,其病機則呈現(xiàn)腎失攝納,痰瘀伏肺之腎虛肺實之候。若陽氣虛衰,水無所主,水邪泛溢,又可上凌心肺,病機則為因虛致實,虛實互見。

  因心脈上通于肺,肺氣治理調(diào)節(jié)心血的運行,宗氣貫心肺,腎脈上絡于心,心腎相互既濟,又心陽根于命門之火,心臟陽氣的盛衰,與先天腎氣及后天呼吸之氣皆有密切關系。故本病的嚴重階段,肺腎虛極,孤陽欲脫,必致心氣、心陽亦憊,心不主血脈,血行不暢而瘀滯,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則出現(xiàn)喘汗致脫,亡陽、亡陰,則病情危篤。

  【臨床表現(xiàn)】

  肺氣上逆失于宣降,或腎失攝納所引起的喘病表現(xiàn),如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喘病的各種證候所共有,是喘病的證候特征。

  呼吸困難為喘病的特征性證候,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輕者僅見呼吸急迫,呼氣吸氣深長,一般尚能平臥。重者可見鼻翼煽動,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端坐呼吸,面唇發(fā)紺。急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深長費力,以呼出為快,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聲高氣涌,氣喘與勞動及體位無關。緩發(fā)者多表現(xiàn)呼吸微弱而淺表無力,以深吸為快,聲低息短,動則加重,氣喘與勞動及體位明顯相關。若病情危篤,喘促持續(xù)不已,可見肢冷汗出,體溫、血壓驟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脫危象。

  【診斷】

  1.以喘促氣逆,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fā)紺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fā)。

  3.兩肺可聞及干濕性噦音或哮鳴音。

  4.實驗室檢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難,喘促的西醫(yī)有關疾病的診斷,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或x線胸片有肺紋增多或有片狀陰影等依據(jù)。


 

喘證是指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征的病證。??梢娪谖麽t(yī)的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矽肺等疾病。

喘證的診斷要點

臨床以氣息迫促,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
喘證應與哮病鑒別,后者以反復發(fā)作,且喉間哮鳴有聲為特征。
喘證的辨證分析

喘證系因外感六淫、內(nèi)傷飲食、情志,以及久病體虛所致。其病主要在肺、腎,亦與肝、脾有關。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郁氣逆,邪壅肺氣,宣降不利;虛喘當責之肺、腎兩臟,因精氣不足,氣陰虧耗而致肺腎出納失常,且尤以氣虛為主。若肺腎俱虛,還可導致心氣、心陽衰憊,甚則出現(xiàn)亡陽、亡陰的危局。

辨證首應審其虛實。一般實喘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數(shù)有力。因于外感者發(fā)病驟急,病程短,多有表證;因于內(nèi)傷者,病程多久,反復發(fā)作,外無表證。虛喘呼吸短促難續(xù),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勢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則甚。肺虛者操勞后則喘,腎虛者靜息時亦見氣息喘促,動則更甚,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xù)不已。實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氣;虛喘其治在肺、腎,而尤以腎為主,治予培補攝納。

喘證的辨證論治

Ⅰ.實喘

風寒襲肺型
【證見】 喘促胸悶,咳痰稀白,常兼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藥】

1.主方麻黃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麻黃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蘇子15克,白前、紫菀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

(2)杏蘇止咳糖漿,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風寒喘咳方(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淫羊藿30克,荊芥、紫菀、陳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痰熱郁肺型
【證見】 喘促鼻煽,咳痰黃稠難出,身熱,喜冷飲,尿赤,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泄痰熱。

【方藥】

1.主方桑白皮湯(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桑白皮18克,黃芩12克,黃連lO克,梔子12克,浙貝母15克,北杏仁12克,魚腥草30克,瓜蔞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熱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藥復方蛇膽川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虎腥銀蔞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虎杖、魚腥草各30克,金銀花20克,瓜蔞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濁阻肺型
【證見】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悶,惡心,納呆。舌苔白厚膩,脈滑。

【治法】 化痰降氣。

【方藥】

1.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三子養(yǎng)親湯(韓蔥《韓氏醫(yī)通》)加味

處方:法半夏15克,陳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紫蘇子15克,萊菔子12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咳喘順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

(3)牡荊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紅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半夏止咳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法半夏、陳皮、蘇子、黃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表寒里熱型
【證見】 咳逆上氣,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滑。

【治法】 宣肺泄熱。

【方藥】

1.主方麻杏石甘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麻黃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黃芩12克,瓜蔞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參照痰熱郁肺型“虎腥銀蔞湯”,加麻黃12克。



--------------------------------------------------------------------------------

Ⅱ.虛喘

肺虛型
【證見】 喘促少氣,咳聲低弱,自汗畏風,舌質淡,脈軟弱。

【治法】 補肺益氣養(yǎng)陰。

【方藥】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處方: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參15克,玉竹18克,黃芪15克,川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蛤蚧丸(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蛤蚧2只,高麗參24克,川貝母30克,金銀花48克,黃芪30克,阿膠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蘇子各24克,茯苓、沙參、麥冬、白果各30克,米殼48克。以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個月為1個療程。

腎虛型
【證見】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更甚,舌質淡,脈沉細。

【治法】 補腎納氣。

【方藥】

1.主方金匱腎氣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黨參15克,五味子6克,補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腎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參蛤三七散(《岳美中醫(yī)話集》)

處方:人參30克,蛤蚧4對,三七30克,紫河車3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2)補腎平喘湯(陳超驗方)

處方:太子參30克,麥冬10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蘇子10克,地龍10克,五味子6克,補骨脂10克,靈磁石30克,烏梅15克,紫河車6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喘證的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體針:

實喘:取膻中、列缺、肺俞、天澤穴。風寒者加風門穴,痰熱者加豐隆穴,喘甚加定喘、天突穴。手法用瀉法。 虛喘:取肓俞、肺俞、氣海、腎俞、足三里、大淵、太溪穴。手法用補法,可酌用灸。

(2)拔罐:在肺俞穴拔罐10-15分鐘,每日1次,可與風門、厥陰俞、膻中穴交替使用。適用于虛喘。

(3)皮膚針:用皮膚針叩擊魚際及前臂手太陰肺經(jīng)循行部15分鐘,兩側胸鎖乳突肌15分鐘。

2.飲食療法
(1)烏雞煮陳醋:烏雞1只,老陳醋1500~2000克,將烏雞宰殺去毛,洗凈切塊與陳醋同煮熟,分3—5次熱吃。適用于虛喘。

(2)冬蟲夏草燉胎盤:冬蟲夏草10克,鮮胎盤1個,放燉盅內(nèi),加少許水,隔水燉熟服。適用于虛喘。

(3)姜汁北杏豬肺湯:北杏10克,姜汁1~2湯匙,豬肺200克,將豬肺洗凈切塊與北杏同煲湯。湯將好時加入姜汁,并加鹽調(diào)味,飲湯食豬肺。適用于痰濁阻肺型之喘證。

(4)天葵煲豬肺:青天葵15—20克,豬肺200克,共煲湯,加鹽調(diào)味服食。適用于痰熱郁肺和表寒里熱型。

(5)蘿卜蔥白湯:蘿卜1個,蔥白8根,生姜15克,用3碗水將蘿卜煮熟再加入蔥白、姜,再煮10分鐘,趁熱服食。適用于風寒襲肺型。
祝大家都成為鐵桿中醫(yī)


 

喘證的辨證辯護



  喘證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濁內(nèi)蘊,情志失調(diào)而致肺氣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氣虛,腎失攝納,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常見病證。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喘證54例,其中男40例,女14例,年齡28—80歲,均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一般護理

  1.1病室環(huán)境病室應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室內(nèi)通風,溫度保持在18°C-20°C,相對濕度在55%-60%為宜,室內(nèi)空氣每日消毒1次,避免灰塵及異味刺激,禁止吸煙,注意防寒、保暖,嚴格探視,避免外邪入侵。

  1.2體位與休息急性發(fā)作時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半臥位,坐位,氧氣吸人,定時翻身叩背排痰,癥狀緩解,可適當下床活動,還可以配合氣功,太極拳,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鼻腔分泌物,持續(xù)低流量吸氧,隨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夜間患者處于睡眠狀態(tài),吸氧管易脫落,扭曲。值班護士應經(jīng)常檢查吸氧管位置是否正確,管道是否通暢。一般吸氧濃度采用小于35%低濃度持續(xù)吸氧。若持續(xù)高濃度吸氧可導致二氧化碳潴留,嚴重時患者陷入二氧化碳麻醉狀態(tài)。因此,夜間巡視要特別注意觀察氧流量大小,并注意缺氧狀態(tài)是否改善,防止痰液阻塞氣道引起窒息等。

  1.3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經(jīng)常深入病房,嚴密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脈象、神志變化。觀察發(fā)病的規(guī)律、誘因和發(fā)病先兆,特別是夜間更應加強巡視患者。因喘證患者常在夜間發(fā)作,如能及時控制癥狀,??杀苊獯C劇烈發(fā)作。對出現(xiàn)神志恍惚、嗜睡、煩躁或頭痛癥狀的患者要提高警惕,警惕是否為肺性腦病或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切忌用鎮(zhèn)靜或催眠藥物。早期肺性腦病患者,白天嗜睡,易引起家屬及護理人員的注意,但在夜間易被誤認為熟睡而延誤病情。因此,護士巡視病房觀察病情時,應特別注意二者的區(qū)別,及時作正確的判斷。若呼吸平穩(wěn),面色紅潤,呼吸均勻,呼之能應,反應靈活,是正常熟睡的表現(xiàn);若呼吸不規(guī)則,節(jié)律淺慢,潮式呼吸,面部口唇紫紺,皮膚濕冷,多汗,血壓升高或下降,心率加快或心律失常,反應遲鈍,呼之不應,是二氧化碳潴留的征兆,應及時報告醫(yī)生,準備好各種搶救措施。

  1.4情志護理  由于疾病的影響,常會導致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同時因社會地位、經(jīng)濟狀況、文化程度、興趣愛好、性格、年齡等因素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也各有差異。護理人員應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與其談心,隨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及其原因,幫助消除不良心理反應,耐心安慰和滿足其合理要求,建立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教會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安心養(yǎng)病,防止七情內(nèi)傷誘發(fā)而加重本病。

  1.5飲食護理飲食忌肥甘厚味,生冷或煙酒,致脾失健運,蘊生痰濁,上干于肺,壅阻肺氣,氣機不利,升降失常而誘發(fā)本病。飲食宜清淡,富營養(yǎng),不宜過飽、過甜、過咸。寒喘可加用豆腐、蔥白、生姜等調(diào)味;熱喘可食絲瓜、冬瓜、黃瓜等。喘憋多汗者應多飲水,注意大便通暢,忌食海鮮等發(fā)物。

  2辨證施護

  (1)痰熱遏肺,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黏稠色黃或痰中帶血,伴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或無汗,渴喜冷飲,面紅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結,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這類患者除遵照以上的一般護理外,必要時給霧化吸入及鮮竹瀝水化痰,亦可遵醫(yī)囑針刺大椎、風門、肺俞、膻中、豐隆等。并與桑白皮湯清泄肺熱,化痰平喘。如:覃某,76歲,男,因反復喘咳,胸部脹痛,痰多黏稠,不易咳出。在當?shù)蒯t(yī)院經(jīng)抗炎、止咳化痰、平喘治療,1星期后癥狀小見緩解,而到本科住院治療,經(jīng)過抗炎、平喘,結合中醫(yī)清泄肺熱,針刺大椎、風門、肺俞、膻中、豐隆,3 d后患者自覺癥狀緩解,痰液能咳出,氣喘減輕。

  (2)水凌心肺,喘咳倚息,難以平臥,咯痰稀自,心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黑黃,苔白滑,脈沉細。此類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予半臥位,定期翻身,做好皮膚護理,避免皮膚損傷,持續(xù)低流量吸氧;并采用憋氣法,引吐法,壓迫眼球法,壓迫一側頸動脈竇法緩解心悸,還可針心俞、神門、三陰交、足三里、神闕等。中藥湯劑以溫陽利水,飲食注意營養(yǎng),但一定要根據(jù)電解質限制水分和鈉鹽的人量。飲食要有節(jié)制,宜清淡可口,忌辛辣、醇酒、咖啡及海鮮食物。

  (3)喘脫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發(fā)冷,脈浮無根或結代,甚至脈微欲絕者,應立即端坐位,高流量吸氧,絕對臥床休息,嚴密觀察脈搏、呼吸、血壓、脈象的變化,積極配合醫(yī)生做好搶救。中醫(yī)以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可急服參附湯、參麥散或靜滴參麥注射液,以回陽固脫,并給予靜脈使用平喘藥。

  3預  防

  提高機體免疫力,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哮喘患者血清中IgA、IgM含量,改善肺功能。灸法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能減輕血管周圍滲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或消除炎癥,故以本法治療能夠使肺部炎癥較快吸收,使肺部的有效呼吸量明顯增加,喘證得到解除。也可以采用藥膏貼敷肺俞、定喘穴以提高體內(nèi)干擾素水平,及肺俞穴隔姜灸,經(jīng)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從而達到止喘作用。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好發(fā)的病在夏天進行治療,使患者陽氣恢復正常,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預防和減少疾病在冬季發(fā)作?!叭摹笔峭ㄟ^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體內(nèi)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jīng)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制成藥餅,通過有經(jīng)驗的針灸醫(yī)生辨證分析后,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此時,人體腠理疏松,氣血暢通,藥性易于深達臟腑。三伏灸乘其勢而治療往往可獲得良好的療效。臨床對10例喘證患者進行預防治療,除2例不能堅持,其余8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功效,三伏灸應堅持連續(xù)治療3年,效果更佳。

  4病后調(diào)護

  (1)起居有常,注意四時氣候變化,防寒保暖,避免煙塵、異味及過敏原等誘發(fā)因素刺激和外邪侵襲。(2)飲食宜清淡、富營養(yǎng)易消化的食物,忌肥甘厚味和煙酒,以免邪從內(nèi)生。(3)怡情悅志,保持心情舒暢,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七情內(nèi)傷。(4)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量,如適當打太極拳,做氣功,呼吸操等。(5)指導久病體虛者針灸氣海、關元、腎俞、命門、三陰交等穴位。(6)注意勞逸結合,腎虛者應節(jié)制房事。

  5小  結

  喘證有虛、實之分,因此在護理上應以中醫(yī)八綱辨證為指導,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辨證施護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表現(xiàn),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方法,給予不同的護理,從而使其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喘證最重而難醫(yī),前人有“喘無善證”之說,可能終身不愈。故張景岳謂:“氣喘之病,最為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北静∩婕胺秶容^廣泛,概括言之,皆為氣機升降出納,失其常度所致。喘證有虛有實,已如前一節(jié)概說,實喘為邪氣壅肺,氣失宣降,其外因之喘,則多由外感寒邪,或風寒、風熱等所引起。內(nèi)因之喘則有痰、有飲、有水濕、有伏火等,治以祛邪利氣為主。虛喘多為肺不降氣,腎不納氣,精氣內(nèi)虛而形成,治宜培養(yǎng)攝納為主。病因不同,治亦各異,茲以虛實兩者為綱,概括外感、內(nèi)傷諸因,分別敘說于此。
          一、實  喘
  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所指為肺中之邪,肺中之邪,有由外而入者,亦有由內(nèi)而出者,外內(nèi)固截然有別,為之辨證施治如下。
    外因之喘,有外感寒邪、風寒、風熱、燥熱、及寒邪挾熱作喘等數(shù)種。
  (一)寒邪作喘,此類患者,多為體實之人,尤以工農(nóng)群眾患之者為最多,因其工作性質和生活條件,最易道受寒邪侵襲。寒邪襲入,閉塞肺臟,肺氣發(fā)泄不暢,即上壅而喘。證見頭痛、身疼、惡寒,有的亦發(fā)熱,但口不渴,或兼咳嗽,吐風泡沫痰,無汗,呼吸迫促、氣緊、氣逆,有時不能平臥。舌苔白滑,略帶微黃。脈浮緊。寒冷陰雨天候,最易感染,尤以秋冬二季,寒風盛行時病者為多??马嵅^:“凡寒客于人則皮毛閉,陽氣郁于內(nèi)故喘。”這種喘證的重點在于皮毛閉而無汗,喘是因無汗而致,汗出而喘自愈。治宜發(fā)表散寒,宣肺定喘,麻黃湯治之。如寒邪入里,直中三陰,惡寒發(fā)熱,口不褐,一身疼痛,無汗而喘,下利厥逆。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沉細而緊。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療效最佳。
  (二)風寒作喘:風寒之邪,侵襲于肺,內(nèi)則壅阻肺氣,外又兼?zhèn)っ舳艏”?,肺衛(wèi)為邪氣所傷,表氣失于疏泄,以致肺氣壅滯,不得宣降,因而喘證生。證見頭痛身疼,惡寒發(fā)熱,喘急胸悶,伴有咳嗽,咯痰色白,稀薄起沫。初起無汗,口不渴,繼則風寒化熱,有汗,口渴思飲。舌質紅潤,苔薄白。脈浮而緊。法當疏風散寒,一舉祛邪外出,  宣肺平喘,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三)風熱作喘:外感傷風,在病情上有輕重的不同,其輕者僅咳嗽而不氣喘,必挾熱或風邪化熱,風熱之邪由肌表進而犯肺,以致熱邪壅郁肺臟而喘,與今“肺炎”病大致相似。證見頭痛,身熱扦出,咽干口渴,思飲冷茶水,唇紅面赤,煩躁不寧,咳嗽,呼吸急迫,鼻翼煽動,胸膈滿悶,有時胸痛,喘不能臥,息數(shù)氣粗。舌質紅,苔黃滑,口中少津液。脈多浮數(shù)。洽宜外散風熱,內(nèi)清郁熱以平喘,新訂劑防敗毒散加減治之。如熱郁于肺,纏綿不愈者,上方加貝母、知母、桑皮治之。如熱邪深陷而兼下利,復自汗者,則用葛根芩連湯治之。
  (四)燥熱作喘:由于暑、燥、熱邪流行,侵襲人體,大多化火,火盛則傷肺金;或火熱郁蒸于肺,皆能使肺氣不宣,上逆而喘。證見口臭氣粗,咽痛口渴,氣喘而煩躁,痰多稠粘,咳痰難出,二便不利,或兼咳嗽身痛。舌質紅苔干黃。脈數(shù)而洪大。此乃火邪逼肺,氣無所主,呼吸錯亂,而喘證立生。治宜瀉其肺火,以清金降火之加味瀉白敬治之。若燥熱未曾化火,則應清燥潤肺,宜清燥救肺湯治之。
  (五)寒邪挾熱作喘:外感寒邪,郁久化火,產(chǎn)生內(nèi)熱;或肺中素有蘊熱,寒邪束表,則熱為寒郁,肺氣脹滿,清肅失司,氣逆而為喘。此類寒挾熱喘者,喘逆常較上述四種為更甚。證見咳嗽,頭痛身疼,發(fā)熱自汗,口渴飲冷,有時又惡寒,面赤唇紅,臉微浮腫,兩目突出,煩躁窒悶,日夜不得著枕。舌質紅,苔白微黃。脈浮數(shù)或沉數(shù)。治宜散寒解郁,清熱定喘,內(nèi)外兼顧,麻杏石甘湯治之。如郁熱雖久,而寒末盡,且已入經(jīng)絡者,則宜上方加細辛治之。
  (六)風寒與水飲相并作喘:如由于外感風寒,內(nèi)挾水飲,阻遏肺氣不能下降,乃上迫作喘。此類喘證,有偏寒性與偏熱性兩種。由于寒飲內(nèi)停,肺氣不宣,證見咳而上氣,呼吸不利,痰濁壅滯,肺中氣機不利,時時吐濁痰,有時則痰清稀,胸膈痞悶,饑不欲食,而色蒼黃,人困無神,惡寒。舌苔白膩而滑,滿口津液。脈現(xiàn)浮緊而滑。此即巢元方所指:“肺病令人上氣,胸膈痞悶,氣行壅滯,喘息不調(diào)”之候。應以發(fā)汗、溫滌痰濁為主,射干麻黃湯治之。若外感風寒郁久化熱,與水飲相并,亦能作喘,此即《傷寒論》太陽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
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而喘者”之候。其證見喘咳,惡寒發(fā)熱,干嘔不渴,頭痛身疼,心累,吐痰稠濁,胸膈痞滿。舌苔白膩而黃。脈浮滑而數(shù)。應以解表清熱化痰逐飲為主,小青龍加石膏湯治之。
  其由于內(nèi)因之喘,有痰、有飲、有水濕、胃火上攻等數(shù)種。
  (一)因痰作喘:痰壅積盛,溢于膈上,由中焦而上干于肺,以致肺為痰壅阻,不得宣暢,氣機失利,難以下降,導致呼吸迫促而成喘證。若濕痰久郁化熱,或肺火素盛蒸液成痰,則痰火交阻于肺,肺氣膹郁,清肅之令不行,于是脹滿壅實亦作喘。凡因痰而作喘者,法當治痰。然痰之為病,亦為病之標耳,猶必有生痰之本。故痰因火動者,必須先治其火;因寒生者,必須先治其寒;因腎陽虛水泛為痰者,必須先扶腎陽;因腎水偏枯,以致陰虛火動而為痰者,必須先滋腎水。凡此皆所以治生痰之源。使欲治痰而不知治其所以生痰,則痰終不能治,而喘不得愈矣。參閱痰飲咳嗽篇痰咳,辨證選方治之,痰去而喘自平,是不治喘之標,實治喘之本。
  (二)因飲作喘:《金匱要略》四飲之證,其本屬于脾腎陽虛,不能運化精微;其標乃為水飲停潴,肺氣不得肅降,總屬陽虛陰盛,本虛標實之證。因飲作喘者,大都水飲停滯不行,中宮轉輸失職,久而中氣日衰,水飲日盛,漸浙上干清道,壅塞太甚,呼吸錯亂,而喘證立生。參閱飲咳辨證選方,去其飲則喘自平,所以治喘之本者也。
  (三)水濕作喘:濕不甚者為濕,濕甚者即為水,水之停積不散則為飲,因火炎熏灼則成痰,水泛寒凝亦成痰。痰與飲浸肺能成喘,水濕之邪上逆,亦能作喘。其人食少痰多,清水上涌,喉中不利,頭眩心悸.喘息氣微,胸前作悶,口不渴,身體倦怠,重而微痛,津液滿口,舌苔白膩,脈沉細而滑。王綸謂:“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敝萎攲嵠⑿兴疄橹?,用苓桂術甘湯治之,但倍用苓術,水濕去而喘自愈。
  (四)胃火上攻作喘:由胃中素有伏熱,或與外來之熱邪相協(xié)而益甚,以至邪火上攻,熱迫于肺,氣無所主,呼吸錯亂,而喘證立發(fā)。其證見渴而思飲,口臭氣粗,消谷善饑,有時嘔吐,牙齦腫痛或口糜,口中少津液,二便不利,雖喘促不已,而精神不大衰。舌苔干燥而帶黑色,甚至起芒刺。脈見洪數(shù)。法宜攻下,調(diào)胃承氣湯治之。
肺脹、肺癰等病亦多作喘,可按前述肺脹、肺癰咳嗽之法治之。
二、虛    喘
  虛者,正氣之虛也,多由積漸而來,久病及身體贏弱之人多得之。常見短氣、少氣,若不相續(xù),聲低息短之象。坐臥則略定,稍動則肩搖而息促,是與卒然而喘,汗出水飲之喘,痰飲之喘,靜處不能暫停止,固不同也。舌質如石灰色,或淡紅色,舌苔多白滑,脈多微細沉弱,或見浮洪芤大,按即無力,皆虛極無根之象,不可誤為實證。張景岳謂,“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彼^似喘,即此指虛喘也。李中梓謂:“此證因虛而死者十之九,因實而死者十之一。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彼摌O當,茲分別論述其證治如下。
  (一)肺虛作喘:肺主氣而朝百脈,外感內(nèi)傷之邪,皆能上歸于肺而為喘,本段所論肺虛作喘,非謂內(nèi)外各邪影響于肺之喘,乃肺為本病之喘,與西醫(yī)所指喘息性支氣管炎相類。即《內(nèi)經(jīng)》所謂:“肺病者,喘咳逆氣”之證。其喘之與咳,互相關聯(lián)而不可分,故辨證與治療,當如肺咳分陽虛陰虛,參見肺咳。
  (二)腎陽虛不納氣作喘:《內(nèi)經(jīng)》謂:“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惫视蟹螢闅庵?,腎為氣之根之說。腎主閉藏,亦主翕納,統(tǒng)攝下焦之氣化。同時,翕納呼吸之氣,使其息歸根。倘腎陽虛,則不能統(tǒng)攝其氣化,至使其氣化膨脹于沖任之間,隨沖氣上逆。同時,為腎行氣之肝木,至此不能疏通腎氣下行,亦轉而上沖,吸入之氣既未受下焦之翕納,而轉受下焦之沖激,于是喘證生。往往證見遺精、滑精、盜汗,心煩失眠,腰酸骨痛,肢體無力,頭昏健忘,面色蒼白或微黃,足冷,少腹痞滿,好眠,急行則喘
咳,小便不利,出氣多,吸氣少,以吸入長氣一口為
快,勞動時則喘加劇。舌苔淡白。其脈細數(shù),或沉而遲。此乃腎陽虛不納氣作喘,必須扶腎陽,陽旺自能納氣,而喘自愈,四逆湯治之。更有氣喘不得臥,吐痰如泉涌,乃腎中無火,寒氣作祟,水無所養(yǎng),乃上泛為痰,則上方加茯苓通陽利水,肉桂助陽祛寒,其喘自平。更有一種元陽將托而喘者,陽衰陰盛已極,逼陽于外,陽氣不得下潛,陰陽兩不相接,其證見面白唇青,甚至發(fā)紺,口舌黧黑,全身一團陰
氣,此刻有大燒汗出之可畏。法宜大劑回陽收納,緩則不救,吳萸四逆湯治之。黑錫丹亦治之。
  (三)腎陰虛水涸,火逆上沖作喘:下焦腎水枯涸,陰虛火旺,則沖逆上焦,消爍肺金而喘。朱丹溪論喘曰:“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沖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陰虛挾痰喘者,則補陰降火?!倍湔撝?,則以四物湯(當歸、川芎、熟地、白芍)加味為主,李延、趙獻可俱宗朱氏之說。但趙氏詆其方之流弊謂:“夫謂陰虛發(fā)喘者,丹溪實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但如此治法,實流弊于后人。蓋陰虛者,腎中之
真陰虛也,豈四物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豈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湯加門冬、五味大劑煎飲,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惫史泊娦”愣坛?, 或黃濁,咽干舌燥,口多渴,心多煩,腰脹??人酝绿惦y出,有時則痰稠粘而黃。舌苔干黃。脈滑數(shù)有力,或細而數(shù)。應以六昧地黃湯治之。若唇口黑紅,不思一切食物,咳嗽吐痰而帶咸味,喘促有似不能接續(xù)之狀。舌苔干黃帶膩。脈現(xiàn)浮滑。此乃腎氣不藏,腎水泛溢致喘,以滋腎丸補腎水不足,納氣歸腎,則喘自平。
  (四)腎陰陽兩虛作喘:《內(nèi)經(jīng)》謂:“勞則喘息汗出,外內(nèi)皆越,故氣耗矣?!鄙w勞則腎氣傷而喘息于內(nèi),陽氣張而汗出于外,外內(nèi)皆越, 故氣耗散矣,此即腎陰陽兩虛作喘。陽虛元氣不能自攝,陰虛則腎不能納氣,故喘息迫促。陰陽兩虛作喘之人,往往是喘逆迫促,有將脫之勢,一般證狀為動則喘,有時面赤,但多時面色晃白晦黯,精神不振, 饑不欲食,惡寒,四肢不溫,但有時發(fā)潮熱。舌質淡,苔白滑。脈多上盛下虛,或浮而弱,重按即無。此乃精不化氣,陽不化水,陽浮陰孤,水泛火逆而致喘者,法當從陽引陰,以陰化陽,金匱腎氣丸治之。如水
偏盛,則重用桂、附;火偏旺,則輕用桂、附以為別耳。
  (五)心陽虛作喘:心陽不足,影響血液循環(huán),而傷及肺之喘,即西醫(yī)所謂“心臟性喘息”,亦《內(nèi)經(jīng)》謂: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之證。其證狀大多呼吸困難,喘咳時胸中有痞塞感。心累心跳,苦悶不安,面容晃白無神,惡寒。舌苔白滑。脈現(xiàn)細數(shù)或結代。法當扶心陽,從陽生陰,取汁化血而益氣,氣血調(diào)和而喘自止,宜新訂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湯治之。如心陽過弱,濁陰上逆,心下有水飲,心痛心悸,而微浮腫者,茯苓杏仁甘草湯治之。
  (六)脾腎陽虛作喘:朱丹溪謂:“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fā)喘?!睂ζ渲委?,則謂:“脾腎虛者,溫里之?!贝俗C多見飲食減少,身體瘦弱,甚則遺精、盜汗、惡寒、面容晄白,困倦無神;其氣若不相續(xù),唇色烏黯,滿口津液,不思水炊,惡生冷,喜熱食。舌苔白滑。脈現(xiàn)沉細。治以附子理中湯,脾腎并補,則喘自止。
  (七)心脾腎陽虛作喘:此類喘證,較上述諸種喘證為嚴重,常有生命危險,預后多不良。從臨床證狀、體征分析,似與現(xiàn)今西醫(yī)所稱之肺心病相當,并謂頑固性的慢性氣管炎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因。從祖國醫(yī)學角度來看,心脾腎三臟中一臟陽虛皆可影響及肺而作喘,此則三臟合而為病,故較諸種喘證為嚴重。患者大都面容瘦削,虛怯無神,全身倦怠思睡,惡寒特甚,咳嗽,吐痰難出,多白涎痰,有時泡沫痰多,氣喘不能平臥,出冷氣,心悸心慌,脘腹脹滿,饑不思食,大便溏泄,浮腫,嘴唇發(fā)紫紺。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有如石灰一層。脈多沉細,或浮大而空。法當大力扶陽,以溫陽利水而平喘,附子理中湯合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如國外感寒邪而加重喘咳者,則用大劑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平咳止喘。
  (八)胸痹之喘:胸痹者,胸中之陽氣不足,因于陰寒痰濕,痞塞不通也。而心肺同在胸部,則血之循環(huán),氣之出納,并受痹阻,故其病?;ハ嘤绊?。素體陽虛,為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金匱要略》謂:“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庇骷窝砸嗾f:“胸痹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倍幮皠t有寒邪與痰濕之別,茲分述其證治如下。
  寒邪凝聚:患者大多面色蒼白,虛怯無神,聲音細微,惡寒特甚,胸背部互相牽引作痛,咳嗽,吐白泡沫痰,呼吸迫促,氣短,嘴唇烏黯,滿口津液。舌苔白膩。脈沉遲。此即《金匱要略》所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之證。法當辛溫通陽,陽通痹去而喘息隨諸證自愈。瓜蔞薤白白酒湯治之。若形寒身冷,甚至喘息不得臥,嘴唇發(fā)紺,脈沉微者,上方加附片以助陽祛寒而止痛平喘。
  痰濕壅塞:此證較寒邪凝聚所現(xiàn)之證狀為重,其痛由心痛牽引到背部亦痛,咳嗽, 吐白涎痰或泡沫痰,呼吸迫促,不能平臥,疊被倚床而坐,此乃痰濕阻礙肺氣之升降,故喘促更甚,以致不得臥,口中津液多。舌苔白滑而膩。脈弦緩。此即《金匱要略》所指:“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之證。法當通陽降逆,化痰祛濕,瓜蔞薤白半夏湯治之。若心胸部感見痞滿有氣,同時脅下之氣又逆而上迫心胸,此由痰飲水氣互結胸中所致,上方加枳實、厚樸以泄胸中之氣,脅下之氣,則喘自平。
  (九)大氣下陷作喘:一般喘證所現(xiàn)證狀,皆為不能納氣而吸氣難。而本病之喘,不覺吸氣難而反覺呼出難,此乃胸中大氣虛而下陷,不能鼓動肺臟以行呼吸功能,不得不努力呼吸以自救,其呼吸迫促之形狀有似乎喘,而實與其它不納氣之喘有很大分別。若辨證不明,見其作喘而投以降氣、納氣方劑,則兇危立見。本病與其它喘證之辨別,在于縱然呼吸有聲,必不肩息,而其肩反下垂,言語聲音特別細小,自覺說話提不起氣,其脈多沉而無力;其它不納氣之喘則劇者必然肩息,言語聲音雖細微,但無提不起氣之感。治宜升堤其胸中下陷之大氣,而喘自平,用補中
益氣湯治之。
  (十)產(chǎn)婦發(fā)喘:產(chǎn)后發(fā)喘大多虛證,因產(chǎn)后下血過多,榮血暴竭,最易感受外邪。如外感風邪,頭痛發(fā)熱,面色紅赤,氣喘而咳嗽。舌苔紅潤。脈見細數(shù)。法當祛邪扶正,竹葉湯治之。如外感寒邪,全身酸痛,咳嗽氣喘,吐風泡沫痰。舌苔白膩而黃。脈浮緊。甚至踡臥,息高氣喘,惡心腹痛者,法當溫經(jīng)散寒,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若氣血兩虛,甚至氣血將脫,證見發(fā)熱汗出,聲低息短,情勢危急者,宜傅青主救脫活母湯急救之。又前論產(chǎn)后咳嗽諸方,可參酌互用。
虛喘之證,大約如上列舉,更有一種暴喘欲脫之危候,即類似西醫(yī)所稱之休克。如大病、久病或大失血之后,其人陽哀已極,陰盛逼陽于外,陽氣不得下趨潛藏,陰陽兩不相接,呼吸錯亂,而喘促立生。癥見面白唇青,發(fā)紫紺,口唇黧黑,全是一團陰氣,如現(xiàn)大燒汗出,喘急欲脫,危篤之甚。法當回陽救逆,急用大劑通脈四逆湯救其欲脫之陽,或用參附湯急治之。
  本病之護理極為重要,首先注意寒暖調(diào)護,以免遭受外邪侵襲而誘發(fā)。忌吃刺激性食品,戒房事,節(jié)嗜欲,井鍛煉身體,以增強抗病能力。從臨證中體會,實喘由外受寒邪誘發(fā)者為多;而虛喘之證,因感寒而加劇者,比比皆是,故油脂酒漿,生冷瓜果,在所必忌。
  方解:
  (一)麻黃湯  方解見傷寒咳嗽。
  (二)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  方解見傷寒咳嗽。
  (三)桂枝麻黃各半湯  方解見傷風咳嗽。
  (四)新訂荊防敗毒散  方解見傷風咳嗽。
  (五)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  黃芩  黃連  甘草
  本方《傷寒論》以治“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睙嵝吧钕荻嫦吕瑥妥院拐?,此表邪未解,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葛根升陽明清氣,解肌表而止下利,加芩、連以清里熱,止汗除喘,以甘草調(diào)和胃氣,表證解,里熱清, 胃氣和,則喘、汗、自利可愈。
  (六)加味瀉白效  桑白皮  地骨皮  黃芩  知母  桔梗  甘草  粳米
  錢乙瀉白散原方為桑、地、甘、粳四味。李時珍謂:“此方為瀉肺諸方之準繩?!蓖舭褐^:“桑白皮,甘益元氣之不足,辛瀉肺氣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瀉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腎之虛熱,涼血退蒸。甘草瀉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補胃,并能瀉熱,從小便出。”加黃芩助肺瀉火,利胸中之氣。知母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二經(jīng)氣分,清痰定嗽。入桔梗開提胸膈滯氣,入肺瀉熱,痰壅喘促,悉能開之。合之則較原方清金降火之力強,用治外感燥熱作喘為有效之方。
  (七)清燥救肺湯  方解見傷熱咳嗽。
  (八)麻杏石甘湯  方解見傷寒咳嗽。
  (九)射干麻黃湯  方解見肺脹咳嗽。
  (十)小青龍加石膏湯  方解見肺脹咳嗽。
  (十一)苓桂術甘湯  方解見痰咳。
  (十二)調(diào)胃承氣湯  大黃  芒硝  炙甘草
  本方為緩下方劉,有調(diào)和承順胃氣之義,亦即有調(diào)整胃機能之效,非若大、小承氣之專攻下也。大黃之苦寒,芒硝之咸寒,二味并舉,攻熱瀉火之力備矣;更佐炙甘草之緩,調(diào)停于硝、黃之間,使其力不峻,徐徐發(fā)揮其效用,胃火不上攻,則喘自平。
  (十三)四逆湯  方解見腎咳。
  (十四)吳萸四逆湯  吳萸  附片  干姜  炙甘草
  四逆方解見腎咳?!渡褶r(nóng)本草》謂:“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開腠理,咳逆寒熱?!北咀C為元陽將從肺脫而喘,全是一團陰氣為病,逼陽于外,故用四逆以回陽,入?yún)禽菧刂邢職?,引陽氣下趨潛藏,則喘證自平。
  (十五)黑錫丹  黑錫  硫黃  胡蘆巴  破故紙  茴香  沉香  木香  炮附子  金鈴子  肉豆蔻  肉掛  (有中成藥出售)
  黑錫甘寒,硫黃大熱,能護真陰,扶真陽,鎮(zhèn)納腎中上沖的浮陽。蘆巴、故紙、茴香、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溫腎助陽散寒之品,而桂、附和沉香又能引虛陽下行,納入腎中,木香則能調(diào)和氣機,更加金鈴子引藥入下焦,并可監(jiān)制諸藥香燥之性。用以治陰盛逼陽于外,元陽將脫之喘有顯效。若真陽暴脫,痰鳴氣喘的危候,用人參或潞黨參煎湯送服更好。
  (十六)六味地黃湯  方解見腎咳。
  (十七)滋腎丸  知母  黃柏  肉桂
  本方乃補水力劑,亦納氣歸腎之法也。知母、柏二味,“氣味苦寒,苦能堅腎,寒能養(yǎng)陰。前者,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二經(jīng)氣分,消痰定嗽;后者,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而肉掛辛溫,補命門相火之衰,能啟水中真陽上交于肺,則上氣平而咳嗽、喘促除矣。本證既為腎陰陽不足,故用補水扶陽之法,潛陽以化陰。此方非獨治此病,凡一切陽哀不足以化陰,陰氣發(fā)騰之證,泊之皆效。
  (十八)金匱腎氣九  方解見腎咳。
  (十九)新訂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湯  方解見心咳。
  (二十)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  杏仁  甘草
  本方《金匱要略》以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用其利水降氣也。茯苓甘溫益脾,淡滲利水,主胸脅逆氣,煩滿咳逆。杏仁瀉肺降氣,利胸膈氣逆,下喘治氣。甘草配茯苓,則不資滿而泄?jié)M,故下氣除滿。合之以治心陽過弱,心下有水飲之喘為有效。
  (二十一)附子理中湯  方解見肺咳。
  (二十二)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簍  薤白 白酒
  心、肺部位在上焦,胸痹之證狀,為心、肺同病。括萎補肺潤下,清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為治嗽要藥;又能蕩滌胸中郁熱垢膩。薤白溫中,散胸膈中結氣,主胸痹刺痛,肺氣喘急。白酒,其氣輕揚,使佐藥力上行。合之則能通陽散結,豁痰下氣,使結散陽通,則喘息咳唾自愈。若陰寒積盛,應加附片以助陽祛寒,而止痛平端。
  (二十三)瓜蔞薤白半夏湯  瓜蔞  薤白  半夏  白酒
  本方即瓜蔞薤白白酒湯加半夏。有此方之證而痰濕阻礙肺氣之升降,端促更甚,故加半夏以滌痰逐飲。更兼心中痞滿,肋下氣逆嗆心,故加厚樸、枳實泄其痞滿,降其逆嗆,則喘咳自愈。
(二十四)補中益氣湯  柴胡  升麻  當歸  黃芪  黨參  炙甘草  白術  陳皮  生姜  大棗
  本方為李東垣所訂“著名方劑之一,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其謂:“參芪草瀉火之圣藥,蓋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補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弊舭仔g燥濕健脾;當歸和血養(yǎng)血,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蓋其辛溫能行氣分,使氣調(diào)而血和也。氣亂于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柴胡味薄氣升為陽,主陽氣下陷,引少陽清氣上行;升麻能升陽氣于至陰之下,引陽明清氣上行,亦引甘溫之藥上行。生姜、大棗和榮衛(wèi),開腠理。此用藥以補氣之不足,而提其下陷之氣。柯韻伯渭:“補中之劑,得發(fā)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培,此用藥有相須之妙?!惫蚀髿庀孪葑鞔么朔絼t氣升而喘平。
(二十五)竹葉湯  竹葉  葛根  防風  桔梗  桂枝  黨參  甘草  附片  生姜  大棗
  婦人產(chǎn)后,表有邪而里虛,若攻其表,則氣浮易脫,若補其里則表邪不解,自應攻補兼施。此為產(chǎn)后正虛邪盛,而出其補正散邪之方也。方中用竹葉為主藥,因風為陽邪,不解即變?yōu)闊幔瑹崾t灼筋而成痙,故于溫散藥中,先以此挫風熱之邪,即杜漸防微之意也。尤在涇謂:“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解外之風熱;人參、附片固里之脫;甘草、姜、棗,以調(diào)陰陽之氣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施之法,凡風熱外淫而里氣不固者,宜于此取則焉?!惫史伯a(chǎn)后而外感風邪,而氣喘咳嗽者,用此方治之而愈。
  (二十六)救脫活母湯  黨參  當歸  熟地  枸杞  山萸肉  麥冬  阿膠  肉桂  黑芥穗
  婦人產(chǎn)后,氣血大虛,氣喘欲脫,傅青主認為是氣血兩脫之危候,訂此方以治之。其自注云:“此方用人參以接續(xù)元陽,然徒補其氣而不補其血,則陽燥而狂,雖回生于一時,亦旋得旋失之道,即補血而不補其肝腎之精,則本原不固,陽氣又安得而續(xù)乎!所以又用熟地、山萸、枸杞之類以大補其肝腎之精,而后大益其肺氣則肺氣健旺,升提有力矣。特慮新產(chǎn)之后,用補陰之藥,膩滯不行,又加肉桂以補命門之火,使火氣有機,助人參以生氣,且能運化地黃之類以化精生血,若過于助陽,萬一血隨陽動,瘀而上行,亦非保全之策。更加荊芥以引血歸經(jīng),則肺氣安而喘速定,治幾其神乎!”
  (二十七)通脈四逆湯  方解見麻疹咳嗽。
  (二十八)參附湯  黨參  附片
  附子大熱純陽,火性迅發(fā),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jīng),無處不到。汪昂謂:“能引補氣藥以復喪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治三陰傷寒?!睘榛仃柧饶娴谝凰幤?。人參味甘微寒,《神農(nóng)本草》謂其主補五臟。五臟屬陰,故人參補陰,仲景不用參于回陽,而用參于大熱亡陰之證以存陰,如人參白虎湯之類是也?!秲?nèi)經(jīng)》謂,“善補陽者,于陰中求陽;善補陰者,于陽中求陰?!惫蕝⒏綔珜崬橹侮庩柼撁?,不可須臾離之方也。陳修園謂此方治“元氣虛脫,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氣短欲絕,上中下俱脫之證。若中焦脾氣脫者,以白術代人參,名術附湯。若上焦肺氣脫者,以炙黃芪代人參,名芪附湯,但黃芪輕浮,必加麥冬、五味以納之。下焦腎氣脫者,以熟地代人參,但熟地性滯,非痰所宜,且功緩非急證所倚,須加茯苓以導之,方為穩(wěn)當?!笨晒┡R床應用之參考。如無人參,亦可用黨參或太子參代之。
祝大家都成為鐵桿中醫(yī)
Posted: 2010-12-17 11:03 | 7 樓

 

治驗,
  (一)劉x x,男,40歲,農(nóng)民。
  患者氣緊促,有時咳嗽,服藥無效。稍一走動,上氣不接下氣,面容蒼白,心累心跳,有時潮熱、盜汗,四肢酸軟無力,咳時牽掣一身癇,吐白泡沫清痰,唇烏黯,惡寒,困倦無神,喜坐臥,飲食少。此為腎陽不足,不能納氣作喘。法當扶其腎陽。但患者現(xiàn)感寒邪,咳時腰背痛,氣喘尤甚,舌質灰白,苔白滑,脈浮緊而細弱。先宜祛寒解表,麻黃湯加姜、夏治之。
  麻黃9克  杏仁18克  桂枝9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生姜31克
  服藥后,外證微減輕,繼用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jīng)散寒。
  麻黃9克  制附片31克  細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18克
  盡劑后,喘咳大大減輕,咳時已不痛,當進而治本,扶其腎陽,四逆湯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l克  桂枝15克
  連服二劑,喘促咳嗽,心累心跳大減。舌質轉為淡紅,苔白潤。能作輕微勞動,復就上方加茯苓24克治之。
  又服二劑,諸證皆失,并積極參加勞動。
  (二)劉x x,女,52歲,農(nóng)民。
  患者得氣喘病,已歷十余年之久,迭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無效。最近一年來,自覺胸中熱氣往上沖,喘促而氣若不相接,前醫(yī)診斷為心肝兩臟火旺,沖肺而喘,服寒涼藥四、五十劑,而病反日趨嚴重。初診時,面容灰黯,虛怯無神,發(fā)呻吟聲,說話提不起氣,惡寒特甚,以致平時不出室外,兩足心發(fā)燒,雖冬季亦露被外,口雖干而不思飲茶水,飲食不多,唇青白。舌質如石灰色,苔烏黑。脈沉細。此肺陽虛發(fā)喘,兼服藥過多而中藥毒增劇,必須先解其藥毒,獨味甘草湯治之。
  甘草124克
  連服兩劑,肚瀉,屙風泡沫涎,帶烏黑色,氣喘減輕。原方加蔥、紅糖共煎湯治之。
  甘草124克  蔥124克  紅糖31克
  盡劑后,喘證大減,面容轉為蒼黃,飲食增多,精神轉佳。舌苔由烏黑變?yōu)榘谆?。脈仍沉細。藥毒雖解,而過去所服寒涼、攻伐之藥品過多,以致肺陽愈虛,必須扶陽以止喘,附子理中湯去參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15克  白術15克  炙甘草15克
  桂枝9克
  連服藥二劑,喘又有所減輕。以附子理中湯原方加桂、茯、血余治之。
  制附片31克  黨參15克  干姜15克  白術15克
  炙甘草31克  桂枝9克  茯苓15克  血余15克
  又盡二劑,不復畏寒,飲食日增,面容轉正,陽旺而喘平。
(三)徐x×,男,30歲,農(nóng)民。
患者害喘咳病已經(jīng)四年。初病時,咳重喘輕,稍后則喘重而咳輕。西醫(y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治之無效。前醫(yī)診斷為肺火過旺,服寒涼潤肺藥數(shù)十劑亦無效?,F(xiàn)日趨嚴重,已不能參加田間勞動。偶感風寒,則喘咳加重,面白唇青,上下氣若不相接,有窒息欲斷之勢,咳時吐風泡沫痰,有時眼淚鼻涕俱出,小便亦收納不住,注射青、鏈霉素針藥,喘平咳止,有如好人。但一日后,氣又緊促,隨即嚴重。每月送公社醫(yī)院三、四次,如此循環(huán)治療?;颊咂綍r頭昏胸悶,四肢厥冷,面部浮腫而帶烏黑色。舌質淡白,苔黯黃而膩。脈沉遲細。系屬陽衰陰盛,沉寒凝伏閉束肺
氣,以致喘咳。治宜發(fā)表溫經(jīng),并利肺氣兩法同施,使陽旺陰消而喘咳自愈,先用大劑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
  麻黃12克  制附片62克  細辛3克  桂枝15克
  干姜62克  甘  草62克  上桂9克
  連服二劑,面腫消,咳喘減輕,風泡沫痰亦少。舌苔黃膩減薄。外寒去而內(nèi)寒重,附子理中湯去參加桂以祛內(nèi)寒治本。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白術24克  上桂9克
  炙甘草31克
又服二劑,咳嗽告愈,喘亦減輕,精神轉好,不復如前畏寒;面容烏黑中略現(xiàn)紅潤色,附子理中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  干姜31克  黨參24克  白術24克
  灸甘草31克  黃芪31克  上桂6克  茯苓15克
  連盡二劑,喘平,有如好人。囑其注意飲食調(diào)養(yǎng)。十午后,遇患者于途中,病愈后氣喘病一直末復發(fā),參加田間勞動。
  (四)徐x x,男,65歲,農(nóng)民。
  思者年老體弱,近幾年來得氣喘病,久治無效。平常覺出氣難而喘,聲音細微,不愿說話,提不起氣,稍動則張口喘氣不已。近加外感而咳嗽,晚上更甚,吐風泡沫痰,喘促氣緊,不能平臥,頭眩痛,惡寒發(fā)熱,無汗,口干不渴,一身脹痛,心累心跳,面色蒼黃,兩腿以下冷,四肢無力,困倦無神,飲食不多,嘴唇烏黑。舌質淡紅,苔白滑微黃。脈浮緊而細。此內(nèi)腎陽虧損,外感寒邪傳里之證。法當表里雙解,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
  麻黃9克  制附片31克  細辛3克  桂枝15克
  生姜31克  甘  草18克
  連服二劑,內(nèi)外寒邪去而咳嗽愈,喘促仍甚。此腎不納氣之象,四逆湯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炙甘草31克  桂枝12克
  又服二劑,病勢無大進展,上方加茯苓18克,吳萸9克。
  連盡二劑,喘促未見減輕,其它諸證則大減。如屬腎陽虛寒,則喘促必隨其它諸證而減,今乃反是,當系辨證有誤。復細察之,見其出氣困難特甚,與腎不納氣之喘,吸氣困難有異,實胸中大氣下陷作喘,必須升舉清陽,而喘始平,補中益氣湯治之。
  柴胡9克  升麻15克  當歸12克  黃芪12克
  白術9克  陳皮12克  泡參24克  大棗18克
  生姜18克  炙甘草15克
  共服五劑,始告痊愈。
  (五)梁M x,男,38歲,干部。
  近幾年克患者每至冬色哮喘周期性復發(fā),西醫(y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一年比一年加重。發(fā)時呼吸緊促,胸中憋氣,上下氣若不相接,陳服西藥外,必需輸氧始能平喘。全身發(fā)冷,咳嗽吐白涎痰,口雖干而不思飲茶水,從其輸氧始能平喘及遇寒即發(fā),系吸入之氣不夠,亦即腎陽虛不納氣之喘。現(xiàn)頭痛、身痛;喉管發(fā)癢即咳,喘亦同時加重。舌質淡,口中有津液,苔微黃白。脈浮緊而細。此外感寒邪,以麻黃湯加味散寒止咳平喘。
  麻黃9克  杏仁18克  桂枝12克  甘草15克
  蘇葉9克  防風9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服藥二劑后,頭痛等外感悉除,咳喘隨之減輕。因兩腳發(fā)冷不能很好睡眠,次日,又覺咳喘加重,同時胸中憋氣,咳多涎沫,此為肺寒,寒濕在上也。脈由浮緊而細轉為弦細。為兼顧脾胃虛寒而痛,用甘草干姜湯溫之,加薤白宣胸中之陽,杏仁利肺氣以平咳止喘。
  炙甘草31克  炮姜31克  薤白12克  杏仁15克
  服一劑后,胃不復疼痛,咳喘隨減。但在服第二劑藥時,因觸嗅油炸辣椒,刺激肺臟,喘證大發(fā),經(jīng)輸氧后,喘息即平,非如以前之久久輸氧才能平息。復診時,自覺不如前怕冷,咳痰減少,吸氣困難,出氣一下就完了,故必須大力扶陽治本。但患者現(xiàn)時惡吃油脂類食品,觸嗅油煙之味亦刺激肺臟而發(fā)喘,此肺有沉寒。故用四逆湯扶陽治本,加麻、辛以祛沉寒來治咳喘。
  制附片31克  干姜3l克  炙甘草31克  麻黃9克
  細  辛3克
  連服四劑后,咳平喘止有如好人,僅微惡寒。現(xiàn)時睡眠不好,多夢,以致精神欠佳。舌質淡,無苔而潤。脈沉細。夢多乃心腎不交,陽不潛藏,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調(diào)和陰陽,交通上下,加附片扶腎陽,腎陽旺則肺氣自旺,氣旺能抵抗外邪侵襲,可不復發(fā)咳喘也。
  桂枝12克  白芍18克  大棗l 8克  炙甘草18克
  生姜31克  龍骨24克  牡蠣24克  制附片31克
  連服三劑,晚上睡眠轉好,亦不頻頻作夢,飲食如常,精神健旺。但為鞏固療效,以潛陽丹納氣歸腎,使腎氣潛藏,則腎不納氣反而上沖之喘證,可不復作矣。
制附片31克  砂仁15克  龜板9克  灸甘草18克
  服四劑后,諸證痊愈。
  (六)黃x,男,60歲,于部。
  病者患咳嗽,已有二十年之病史,經(jīng)診斷為慢性氣管炎,并伴有肺氣腫,近十年來,病隨年齡而與日俱增。其面容蒼白,虛怯無神,惡寒,兩足睡不暖,尤以冬季為甚,兩手發(fā)抖,平時白天咳嗽較輕,微喘,吐風泡沫白涎痰,微帶咸昧,胸膈痞悶不舒,如有物阻塞,頭昏痛,夜間陣咳,連續(xù)十數(shù)聲,較白天為甚,吐痰難出,喉管發(fā)癢即咳,自覺吸氣困難,晚上失眠,總感到精神不夠,現(xiàn)時白天服洋金花片鎮(zhèn)咳平喘,晚上服安眠藥片。唇青白,有時烏黯,口中津液多。舌質淡紅,苔白滑,舌中帶黃色。脈浮緊而細。此陽虛而外感風寒之咳喘,用四逆湯扶陽,略加
麻掛等外散風寒。
  制附片31克  于姜31克  炙甘草3l克  麻黃9克
  桂  枝6克  細 辛3克  半  夏18克  杏仁18克
  荊  芥9克  獨活12克
  服二劑后,喉管已不發(fā)癢,咳嗽喘促隨之減輕,吐痰較利爽。脈由浮緊轉為沉細。外感風寒之邪已去,停服洋金花片。為使其不服安眠藥片亦能睡覺,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加附片治之。
  制附片31克  桂枝18克  白芍15克  生姜3l克
大  棗18克  龍骨31克  牡蠣31克  甘草15克
連盡四劑,自覺精神轉好,咳喘更減輕,遂停服安眠藥片,但白泡沫痰多。繼以四逆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瓜蔞15克  薤白15克
  炙甘草31克  半夏18克  茯苓3l克  砂仁12克
  上方服三劑,痰涎大減,咳喘隨之減輕?;颊邭庋圆蛔?,上方再合當歸補血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瓜蔞15克  薤白15克
  炙甘草31克  半夏18克  茯苓31克  砂仁12克
  穌龜板9克  當歸15克  黃芪31克
  共進三劑后,自覺精神健旺,面色由蒼白轉為紅潤。舌苔中黃色減去。為恐腎陽過旺而傷及腎水,四逆加知柏等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炮姜31克  黃柏15克  知母15克
  炙甘草3l克  茯苓24克  白術31克  白芍18克
  上  桂12克  琥珀12克
  又服三劑,基本上已不咳喘,僅早晨起床咳嗽幾聲,痰隨聲出。但覺頭痛頭重,如存物壓在上面。以四逆合香砂六君子湯調(diào)和營衛(wèi),鞏固療效。
  制附片3l克  炮姜31克  黨參31克  白術24克
  炙甘草31克  茯苓24克  半夏18克  桔絡9克
  木香9克    砂仁12克
  另處方清震湯,治頭癰、頭重。
蒼術31克  升麻15克  鮮荷葉一張
上二方各服三劑后,咳平喘止,諸證痊愈。告訴患者適當鍛煉身體,鞏固療效。
  (七)李x x,男,59歲,教授。
  患者青年時,即常傷風感冒而咳嗽。1957年確診為慢性氣管炎。1966年照片檢查合并肺氣腫。雖??却?,尚能堅持工作。但一到冬季發(fā)病,即咳喘厲害,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衰弱,春秋二季也發(fā)病,而且發(fā)病間隔時間亦更縮短。這次酷暑天熱發(fā)病,已臥床不起,日趨嚴重。病者面容憔悴,色蒼白,困倦無神,喉管發(fā)癢即咳嗽,吐白泡沫涎痰,夜間咳得更厲害,連續(xù)一、二十聲,始能咳出少量泡沫水樣之痰,只能疊被倚床而斜臥,偶一睡下,則咳喘不寧,呼吸喘促,吸氣更困難,胸中憋氣,感到有物阻塞胸部,特別怕冷,尤以兩足為甚,但有時又出汗,  雖暑熱炎
天,亦穿絨衣,蓋棉被,嘴唇烏黯。舌質淡,苔白膩中微黑,但口中有津液。脈浮緊而細。此為本體陽虛,積有沉寒,復外感寒邪,兩相感召,咳喘復發(fā)。法當大劑扶陽,兼以散寒平咳止喘,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麻黃12克  桂枝15克
  炙甘草62克  蘇葉12克  防風12克  半夏15克
  細  辛3克  杏仁18克
  連服二劑。據(jù)患者云:“咳喘大減,已能平臥,兩月來未能如此安眠熟睡。”此為外感寒邪已去。脈轉沉細而弦。從吸氣困難,所吐為白泡沫水樣之痰來看,為腎陽虛水泛,腎不納氣,用四逆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扶腎陽而化痰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瓜蔞18克  薤白18克
  炙甘草62克  厚樸18克  半夏18克  茯苓31克
  杏  仁18克  上掛9克  細辛3克
  盡二劑后,胸中開朗,痰量減少,一咳即吐出痰,已能在室外走動。舌苔轉白滑。上方去厚樸細辛加琥珀12克治之。
  又服二別,咳喘更有所減輕,吐白涎痰。但已不出汗,病根在腎,扶腎陽即所以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  炮姜62克  小茴31克  上桂9克
  炙甘草62克  菟絲3l克  桔絡12克
  服二劑后,基本上咳喘告愈,已不如從前怕冷,有如未發(fā)病前一樣,能行走三里去學校開會學習,距初診時間僅半月。為鞏固療效,除大力扶腎陽外,兼納氣歸腎,為之處二方,服藥時間差錯開。
  1.制附片62克  于姜62克  瓜  萎18克  薤白18克
      炙甘草62克  半夏18克  茯  苓31克  杏仁18克
      吳茱萸9克    肉桂9克  龍  骨31克  牡蠣31克
  2.制附片31克  砂仁31克  炙甘草15克  龜板4克
  上方各服二劑,已不怕冷,兩腳暖和,偶而咳一、二聲,痰隨聲出。早晨起床后,吐痰數(shù)口。本病痰飲者,溫藥和之,兼緩姜掛附之大熱,苓桂術甘湯加味主之。
茯苓31克  桂枝15克  白術24克  甘草15克
  半夏18克  生姜31克  遠志15克  琥珀12克
  連盡二劑,飲食日增,神清身爽而告愈。緩解階段治療,本應扶正培本,增強身體抗病能力,遂以四逆合當歸補血加味為丸,緩緩服之。
  制附片124克  炮姜62克  干姜62克  茯苓62克
  炙甘草124克  當歸62克  黃芪124克 白術62克
  血余炭62克  遠志62克  琥珀3l克  枸杞124克
  穌龜板3l克  杜仲124克  菟絲62克  砂仁124克
  桑椹子62克  上桂62克  韭子124克  鹿茸31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九。每服9克,早晚各服一次。溫開水送下。
  半年后往訪,據(jù)患者云:病愈后雖冬季亦沒有發(fā)病,精神很好,睡眠飲食俱佳。
  (八)鄧×x,女,62歲,家務。
  患者自1942年暑天分娩后,即患氣喘病,曾在上海等地治療,并服過碧桃仙藥片亦無效,至今三十多年,年年發(fā)病,初僅每年熱天發(fā)病,雖多方設法治療,亦必至冬季始能告愈,第二年熱天則又復發(fā)。最近幾年來,則一年四季都發(fā)病,嚴重時缺氧紫紺,送至醫(yī)院輸氧平喘,并配合藥物治療,久久始能逐漸減輕,但不久又復發(fā),循環(huán)不已。   
  患者面容微腫,面色蒼黃,虛怯無神,心累心跳,兩足軟弱無力,走十多步即喘促不已,必至窗口深深吸氣,坐下休息一段時間,才能平下氣來。胸中憋氣,自覺有物壓在胸部。喉管發(fā)癢即咳嗽,一咳連續(xù)十數(shù)聲,始能咳出白泡沫水樣之痰,稍覺舒適,晚上睡覺,喉中有齁鼾之聲。惡寒,兩足睡不暖。咽喉干燥,口苦,想喝熱茶水。嘴唇烏黯,舌質淡紅,苔白黃膩。脈浮緊而細。此由病者多年反復發(fā)病,以致肺腎俱陽虛.復外感風寒之邪,遂與沉寒兩相感召而為病。法當扶陽以散寒,兼清陰分之風,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麻黃18克  桂枝18克
  灸甘草31克  紫蘇9克  防風9克  細辛3克
  薤  白18克  杏仁18克
  為預防虛火上沖,服第一劑入童便為引。
  服二劑,喉管已不發(fā)癢,咳嗽大大減輕,氣喘與胸中憋氣亦好轉。舌苔中黃膩減薄。脈沉細。此正勝邪卻,當進而治其里寒,兼寬胸理氣,祛痰平喘,四逆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  干姜31克  茯苓18克  厚樸18克
  灸甘草31克  薤白24克  白術24克  五味6克
  又盡二劑,自覺胸中開朗,不再憋氣,咳喘隨之更減,一咳即吐痰。藥既對證,故重用劑量,并加龍牡滋陰潛陽,化痰行水,祛其陰霾,則諸病自愈。
  制附片62克  干姜62克  龍骨31克  牡蠣31克
炙甘草62克  瓜蔞24克  薤白31克  茯苓24克
白  術18克  杏仁18克
  盡二劑,口苦咽干告愈,不復如前畏寒,僅微咳,痰隨吐出,氣雖喘,但已無聲,為加強療效,用四逆合潛陽丹治之。
  制附片62克  炮姜62克  砂  仁12克  茯苓24克
  炙甘草62克  杏仁18克  穌龜板6克
  又盡二劑,基本上不咳嗽,已無痰,晚上睡時安靜,無喘息之聲,面容浮腫消而微現(xiàn)紅潤,飲食增多,踩縫紉機縫衣服而不氣喘,繼續(xù)就上方去杏仁;砂仁增為3l克,龜板增為12克治之。
  連服三劑,自覺精神很好,不怕冷,上方去炮姜、茯苓加琥珀9克治之。
  又服二劑,氣平喘止而愈。
  患者長期患病,年老體衰,正氣不足,必須扶正固本,以求根治,故用四逆合當歸補血湯加味為丸藥,緩緩服之,培補身體。
  制附片124克  炮姜124克  當歸31克  黃芪62克
  炙甘草124克  茯苓62克  遠志62克  枸杞62克
  血余炭124克  砂仁124克  龜板31克  白術62克
  菟絲子62克  鹿茸18克
  共為細末,煉紅糖為丸,每丸重六克,早、晚溫開水送下各一丸.共服三月。
  三年后隨訪.見其精神健旺,面容豐滿紅潤,病從未發(fā)作。


 

喘證的病變部位在:肺、腎
虛喘的特有癥狀是呼吸淺短難續(xù),氣怯聲低,深吸為快,遇勞加重
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象有力為實喘,呼吸短促難續(xù),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者為虛喘。
喘證與氣短的共同表現(xiàn)為呼吸異常
喘病與氣短同為呼吸異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甚至不能平臥為特征;氣短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擷肚,不像喘病呼吸困難之甚。
喘證與哮病的不同點為喉中哮鳴聲
喘證的辨證首先分清虛實
實喘的主要病變腑臟是肺
實喘表寒肺熱證選擇何方麻杏甘石湯
實喘痰濁阻肺證痰涌氣急者適宜三子養(yǎng)親湯
實喘肺氣郁閉證選用五磨飲子
實喘痰熱郁肺證用桑白皮湯
實喘咽中如窒,喉中痰鳴不著者屬于肺氣郁閉
喘證表現(xiàn)為肺實腎虛的“上實下虛”證同,選用蘇子降氣湯
實喘
風寒閉肺,散寒宣肺,麻黃湯
痰熱遏肺,清泄痰熱,桑白皮湯
痰濁阻肺,化痰降逆,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飲凌心肺,溫陽利水,瀉肺平喘,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肝氣乘肺,開郁降氣,五磨飲子
虛喘
肺氣虛:補肺益氣,補肺湯合玉屏風散
腎氣虛:補腎納氣,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上實下虛:化痰降逆,溫腎納氣,用蘇子降氣湯
喘脫;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參附湯合黑錫丹
喘咳痰多為痰濁阻肺,喘促短氣為肺虛,動則氣急為腎虛。喘促氣急,息粗氣憋為實證
胸盈仰息為肺脹,喘咳氣短為肺虛未及于腎,呼吸急促,呼吸短促為實證,呼多吸少為腎不納氣
虛喘之正虛喘脫,方選參附湯送服黑錫丹
虛喘,癥見動則喘甚,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屬腎虛不納證者,方選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生脈散合補肺湯治肺虛作喘,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治痰濕郁肺,麻杏甘石湯治寒包火,五磨飲子治肺氣郁閉
咳喘短氣,動則尤甚,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惡風,易感冒為肺氣虛衛(wèi)外不固,無腹脹便溏,故無脾虛。
實喘在肺,致病之邪為外邪,痰濁,肝郁氣逆,邪壅肺氣
實喘風寒壅肺證選用麻黃湯 華蓋散
實喘痰濁阻肺證選用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
診斷喘證在病史方面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
肺氣虛: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極易感冒,舌質淡紅,脈弱。若伴咳嗆痰少質粘,煩熱口干,面色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可用生脈散加沙參,玉竹,百合等益氣養(yǎng)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亚洲伦片免费偷拍一区| 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桃| 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内裤| 国产精品涩涩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把女人操得嗷嗷叫|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黑人| 人人妻在人人看人人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久久|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免费| 在线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翘臀少妇成人一区二区| 日韩特级黄片免费观看| 在线播放欧美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在线| 91精品欧美综合在ⅹ| 欧美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一区| 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婷婷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在线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 日韩在线免费看中文字幕| 日本熟妇熟女久久综合| 九九热九九热九九热九九热| 大香蕉久草网一区二区三区| 99热九九在线中文字幕| 午夜精品成年人免费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人妻精品| 成人精品亚洲欧美日韩| 国产日韩久久精品一区| 九九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 婷婷伊人综合中文字幕| 清纯少妇被捅到高潮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自拍|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 91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