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
20. 了解自我,肯定自我,有幸福感。
心理健康者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yōu)缺點都能作出恰當?shù)摹⒖陀^的評價;在努力發(fā)掘自我潛能的同時,能接受自己不足之處,不強求自己十全十美。做到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如果不能正確自我評價,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心理問題。如自我評價過低,或者雖然了解但不能充分肯定自我,都可能會自卑;而自我評價過高,則可能出現(xiàn)盲目自傲。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tài)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xiàn)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小貼士
如何了解自己?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了解自己。一方面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了解自己,即古人所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另一方面通過自我靜思,人需要有獨處的時間,來思考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適應社會
21. 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環(huán)境變化。
社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人自出生后,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逐漸成長為社會人的,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學習和了解社會中的法律、法規(guī)、行為規(guī)范、社會角色的扮演以及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學會尊重、寬容與感恩,才能逐漸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良好的社會適應是能適應并積極改造現(xiàn)實環(huán)境,有積極的處事態(tài)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xiàn)狀有較清晰和正確的認識,心理行為順應社會進步的趨勢,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與對社會奉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但現(xiàn)代社會由于緊張、壓力和競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和孤獨在增加,導致一些居民出現(xiàn)社會適應不良,找不到合適的定位,甚至找不到工作,找不到朋友,逐漸遠離社會。
小貼士
如何更好地了解社會?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學會換位思考,即針對一個問題,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考慮,還要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梢酝ㄟ^考察周圍的人的行為方式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考慮的范圍越廣,對社會的了解就越深入。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良師益友的交流,整合各方面的信息來更好地了解社會。
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社會上很多人是無意識地自己孤立自己的,如有的人自尊心過強,擔心自己表現(xiàn)不佳而被別人輕視,為避免自尊心被傷害,于是躲避外界刺激。事實上,應該勇于面對自我,當別人指出自身真實存在的缺點時,應勇于接受并改正。
穩(wěn)定情緒
22. 情緒穩(wěn)定,不大喜大怒。
情緒是當一個人遇到重大事件后的內心體驗,常表現(xiàn)為喜怒哀樂悲恐驚等情感。人對情緒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正是對情緒的控制力,使人對當前發(fā)生的事情能進行理性分析和處理;如果缺乏控制力,情緒則會隨生活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常表現(xiàn)為大喜大怒,起伏不定。
情緒穩(wěn)定是指個體應對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和環(huán)境壓力的能力,是個人生活規(guī)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保障。有的人能力一般,卻能冷靜地處理判斷事物,因而取得成功;有的人雖然智力發(fā)達,但情緒卻不穩(wěn)定,因而改變了其成功的發(fā)展方向。
如果不能保持情緒穩(wěn)定,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健康,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系,甚至影響個人和家庭的生活。
小貼士
如何保持情緒穩(wěn)定?個人可能不能完全控制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可以更好地認識所發(fā)生的事情。常用的方法就是“賦予一定的含義”。例如,早上起床時發(fā)現(xiàn)下雨了,不能按計劃去踢球,會比較失望或沮喪;其實完全可以轉換個想法:下了雨,空氣變得更加清新,小草和小樹都喝飽了,其實生活很美好。如果這樣想,心情是不是馬上變化了呢?
如何避免緊張情緒?應對緊張情緒有很多方法,如來回踱步、寫字時轉轉筆、手腳冰冷時用溫水泡泡等,都能起到有效緩解緊張的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是:深呼吸。
平靜向上
23. 保持愉快的心情,開朗樂觀,積極向上。
人在平常狀態(tài)下,應保持平靜、愉快、開朗、向上等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能使人生活規(guī)律,適應社會的變化。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能夠適度表達自我情緒,并有足夠的康復能力,使人從悲傷、憂愁、焦慮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中擺脫出來。若長時間不能擺脫悲傷、憂愁等消極情緒,則可能發(fā)展為心理問題,影響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造成人際關系混亂,社會適應不良。
小貼士
如何保持情緒愉快?其實很簡單。例如:女士出門前,美美地裝飾自己一番;男士攥緊拳頭,給自己鼓勁;或者看看自己喜歡的物品(如手表)都可以讓自己高興起來,很可能自己一整天會過得愉快。
熱愛生活
24. 對生活有追求,對工作充滿信心。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還在學習和工作中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并從工作成果中獲得激勵和滿足。能積極儲備知識和經(jīng)驗,以便應對工作中出現(xiàn)的難題和障礙。憑借知識與經(jīng)驗的積累,努力奮斗與樂此不疲的精神,使自己的行為更加有效、工作更加出色。
人生活在社會上,不能只索取,需要奉獻,通過工作給社會奉獻,社會也會給予物質或精神的回報,使人更加熱愛生活,樂于工作。盡管可能每人的價值觀不同,但是,人們無不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意愿或理想而生活、工作,當個體感覺自身價值得以實現(xiàn)時,才會對生活有追求,對工作更有信心。
小貼士
如何重新拾起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從關注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觀察春華秋實,體驗草長鶯飛,一點一滴都能讓人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人對生活更加有追求。
如何才能對工作更有信心?工作意味著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完成目標猶如摘果樹上的果子。對于伸手就能夠到的果子,摘取它們固然讓人開心;對于長得更高,跳起來才能摘到的果子,摘取它們則讓人更有成就感;而對于無論如何努力也夠不到的果子,反而給人挫折感,使人對目標失去信心。因此,根據(jù)個人情況制定目標,工作才能更有信心。
直面困難
25. 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不回避,不放棄。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并能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現(xiàn)實和改造現(xiàn)實,而不是逃避現(xiàn)實;能客觀的看待周圍事物和環(huán)境,并能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于現(xiàn)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中;同時,對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和現(xiàn)實的各種困難和挫折都能妥善處理、轉危為安。若遇到困難時回避、放棄,則沒有勇氣再去面對社會,面對現(xiàn)實,倘若一再放棄,從社會退縮到家中,則很難回到社會中。
小貼士
如何培養(yǎng)勇氣和毅力?找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做飯、買菜、打醬油等,完成小事,不斷培養(yǎng)勇氣、增強信心,才能具有做大事的勇氣和毅力。
融入社會
26. 積極主動參加社會活動,有熱情,有活力。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只有人熱情、活力地參與社會活動,整個社會才會熱情有活力。同時,人只有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健全自己的個性、品質和人格。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只有積極參與到社會中,才能融入社會發(fā)展的大潮流。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中的氣質、能力、性格特征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夠平衡發(fā)展,人格作為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能夠完整、協(xié)調、和諧地表現(xiàn)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夠采取靈活的態(tài)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和集體融為一體。
心理問題是人在社會成長中出現(xiàn)的,也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而得以解決。個人只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才能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才能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小貼士
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可以從個體自身較親密的關系入手,如搞好與父母(或其他親屬、同學、朋友等)的關系,帶動個體關系鏈中的社會關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寬容待人
27. 關心集體,關心他人,家庭鄰里和睦,人際關系良好;待人寬容,具有感恩的心。
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如關心、寬容和感恩。關心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關心;待人寬容,也使個體心胸更加寬闊;擁有感恩的心,使人與他人關系更為融洽。這些都使得個體與他人關系更為密切。
心理健康的人樂于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并為他人和集體所理解和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xié)調和諧;既能與摯友相聚時共享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時無孤獨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tài)度總是多于消極的態(tài)度,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并獲得較充足的安全感和社會支持。
小貼士
如何才能更加寬容他人,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回想當自己的意見與他人不同時,自己是否能接受他人的觀點?我們的世界是多彩的,我們的社會由各種各樣的人構成,是否善于接受不同于自己的,甚至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這也能考驗自身的寬容能力。
舉止文明
28. 舉止端莊,禮貌待人,衣著整潔,語言文明。
心理健康的人,應該講文明。言行舉止不文明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從而與人產(chǎn)生隔閡,久而久之,其社會關系就也會變得逐漸淡薄和疏遠,從而變得遠離社會。
當代人學會在壓力中前行
■本報記者王金躍
由北京市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市衛(wèi)生局編著的《北京人健康指引》已經(jīng)在本報全文刊登,在這項納入“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guī)劃”的小冊子中,心理健康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保持心理健康與良好的社會適應”作為第二部分被充分強調。為此,本報記者專程采訪了參與《指引》撰寫的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醫(yī)學心理系的徐震雷副教授,請他為讀者解讀心理健康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
記者:把心理健康作為北京人健康指引的三大部分之一提出,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徐震雷:的確,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單純的身體器官的良好已經(jīng)不能完全涵蓋健康的全部,除了身體健康,心理上還得健康,如果一個人的心理不健康,他的生活一定會受到影響,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也會差一個檔次。北京這些年發(fā)展很快,把心理健康納入《北京人健康指引》的范疇,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總的來說,心理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包括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這次“保持心理健康與良好的社會適應”共分9個部分,認知、情緒和意識占了前面六大部分,后3個部分是社會活動和整體的精神面貌。
記者: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和壓力,這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徐震雷:首先要說明,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密切相關,壓力人人都會有,就人的一生而言,由壓力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健康,幾乎百分百都能遇到,這會導致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而在這些壓力中,由人際關系導致的壓力是所有關系中最復雜的,占了主導地位。
如何面對壓力?我們認為,人不能沒有社會的壓力,沒有壓力就不會有進步和前進,我們要學會在壓力下前行,因此我們不建議將壓力下降得太低。作為個體,大部分人都具備抵御壓力的能力,通過疏導讓它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內。
回避壓力不是辦法,現(xiàn)在網(wǎng)上有很多啃老族,就不愿面對生活的壓力,只想天天躲在家里上網(wǎng)打游戲,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
如果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壓力,這需要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這張網(wǎng)絡能夠在適當?shù)臅r候疏導受壓人,大家一起去幫助關心他,有助于受壓人盡快走出生活的困境。
幾乎所有的啃老族都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在這方面,作為父母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尤其是那些遇到問題希望替孩子包辦的父母,要從小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遇到問題千萬不要擅自替孩子出頭解決,很多時候,讓孩子學會面對生活中的難題,也是給了他一個有勇氣來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能力和機會。
記者:作為一名職業(yè)的心理醫(yī)師,你在看病中最常遇到的心理問題是什么?
徐震雷:應該說,心理問題從嬰兒到老人都存在,現(xiàn)在很多孕婦為了讓自己出生的孩子更加健康,也會過來心理咨詢。因為胎兒在母親肚子里時經(jīng)歷過的事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出生后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理的健康往往跟遺傳密切相關。
對于青少年來說,最大的心理問題就是學習壓力,很多孩子還有很強的網(wǎng)癮,戒不掉。
到了青春期,戀愛和性成為了最大的心理問題;到中年,工作的壓力、婚姻中遇到的穩(wěn)定性、性生活質量以及第三者介入等就成為了主要問題。
進入老年,如何讓生活更加地充實和如何面臨必然到來的死亡就成為了最大的心理問題。
總的來說,心理問題伴隨著人的一生。
記者:如何才能更好得把握指導市民的心理健康問題?
徐震雷:前幾天,正是高考招生發(fā)布的日子,高考就是一根指揮棒,揮到哪,老百姓就跟到哪。政府在指導社會的健康心理方面也需要有全局的觀念,首先要對市民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個全局地了解,我自己特別希望能夠在今后的健康指引中將心理健康做得更加細化,用報表的形式來細化市民的各項心理健康指標,這樣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解決市民遇到的各種心理難題。
記者:有個“摘果子”的比喻很形象,能解釋一下嗎?
徐震雷:這是一個心理學常用的比喻,說的是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摘取它固然開心,對于長得高的果子,摘到它讓人更加有成就感,而對于無論如何努力都夠不到的果子,反而會給人挫敗感。它其實是說明,我們在生活中、成長中要學會正確地設定目標,這個目標要適合自己,而不是異想天開,要根據(jù)個人的情況來制定目標,這樣工作起來才更加有信心,也會讓心理更加健康。
記者:生活中我們如何走出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
徐震雷:相比身體上的各種疾病,心理上的疾病就有點顯得虛無縹緲,不好把握,但其實也有規(guī)律可循。一個人如果腿部受過傷,會在病人的腿上留下疤痕,心理的傷也一樣,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也會留下疤痕,一個人心理受傷后如果不知道處理,總結不好經(jīng)驗和教訓,將來再遇到同類事情的時候,一定會有恐懼的心理。長此以往,會對人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創(chuàng)傷。
心理衛(wèi)生其實不復雜,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心理上的健康也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你能學會處理好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瑣事,不斷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今后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處理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到最后,你的心理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