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老建筑老照片 青島的歷史 青島棧橋 1892年李鴻章棧橋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并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 1905年前后,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1930年,在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主張下,對已成為青島重要游覽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了全面改造,全橋分兩段,北段為堤式,南段為橋式,南端建“個”字形防波堤,上建有廻瀾閣,在棧橋北端沿海建了棧橋公園,植樹木花卉,建休息長廊。 1900年時的小青島,聯(lián)接陸地的大壩還沒有建設,老青島還能從照片中找到二中后面的排污管小壩,太平路前海一線的建筑正在建設中。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的發(fā)祥地,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qū)第二大市鎮(zhèn)——即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曾三次登臨現(xiàn)位于膠南市的瑯琊臺。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瑯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代漢武帝曾在現(xiàn)位于青島市城陽區(qū)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門宮”,并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唐、宋、元、明、清各時期,青島嶗山遍布道院、道庵,太清宮成為當時全真派道教第二叢林。清朝末年,青島已發(fā)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zhèn),昔稱膠澳。 明朝萬歷六年(1578)即墨知縣許鋌上書朝廷,提出開放海上運輸,后獲準在縣境內開放了青島口(即今市南區(qū)域內,天后宮前,棧橋東),青島口海運貿易日趨活躍,通商閩、浙、蘇、淮。 清朝康熙時期,進一步加強海防。據(jù)浮山所內西北廟群和關帝廟內記載,清朝初年,本應由“千總”職級(正六品)任軍事長官的浮山所統(tǒng)由“守備”職級(正五品)擔任。清雍正二年,撤浮山所守備,改設千總。時任浮山所千總的閆文彬還兼管大嵩衛(wèi)(今海陽市)事務。 雍正十二年,朝廷裁衛(wèi)、所,浮山所改為浮山巡檢司,負責原浮山所軍事控制范圍的治安、民事,章大用從浙江派來任首任巡檢。浮山巡檢司的職能直到光緒年間撤銷。 清雍正十三年(1735)以后,青島口及其它??诘暮_\貿易較前活躍,青島口日漸繁榮,“旅客商人云集于此”。今寬敞的大學路西端當時是連通青島口的青島河,海運船只乘潮駛入沿河停泊,沿河一條街有客棧、酒館等建筑。 清同治二年(1863),煙臺港正式對外開放,這給膠州灣諸港如青島口等港口的傳統(tǒng)貿易秩序帶來重要影響,隨后青島口建立了電報房、郵政局,出現(xiàn)了更多的商店和手工業(yè)作坊,今市南區(qū)中西部當時成為旅客、商人云集之地。同治十三年(1874),為重修青島口的天后宮捐資的商號就有幾十家。 清光緒十七年(1891),朝廷在青島口沿海大街設總兵衙門。登州總兵章高元在下青島村東畔建總兵府(俗稱老衙門,今人民會堂址),筑軍營、炮臺,建棧橋碼頭,青島口(今市南區(qū)西部沿海地域)一帶商旅云集,逐漸形成初具規(guī)模的市鎮(zhèn)。據(jù)胡存約所著《海云堂隨記》記載,總兵衙門規(guī)模大于縣衙門。是為青島建置之始。青島口到1896年有商號71家,包括旅店、成衣、油坊、鞋帽店、紗布綢店、雜貨店、酒館、飯鋪……沿河街上的雜貨店“代寫船票”,即代售船票。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1900年6月膠澳總督將租界分為內界、外界,內界稱青島區(qū),包括青島、大鮑島、小泥洼、孟家溝、小鮑島、楊家村、臺東鎮(zhèn)、掃帚灘、會前9個小區(qū);其余為外界,稱李村區(qū),轄村莊274個。其中青島區(qū)大部和臺東區(qū)南部位于今市南區(qū)。1910年將內界原9個小區(qū)合并為青島、大鮑島、臺東鎮(zhèn)、臺西鎮(zhèn)4個區(qū)。 這是德國在1900年左左拍攝的一組老照片。
1897年在德國膠澳當局制定的青島第一個城市規(guī)劃中,市區(qū)選址于青島西南海岸與山丘之間較平坦的地段,正當膠州灣入口。南面是青島灣,由西側伸入海中的團島和匯泉角控制灣口,這個范圍正是今市南區(qū)轄區(qū)的大部分和今市北區(qū)一部分,更是青島風光最秀美處。新市區(qū)被命名為“青島”。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政區(qū)的名稱首次出現(xiàn)于記載。德國占領者在這個范圍構筑了行政機關、經(jīng)濟貿易區(qū)、別墅和浴場區(qū),以為他們行政、游樂之用。 至1913年,青島市區(qū)華籍人口已達161140人,初步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數(shù)量,各項城市設施逐漸齊全,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城市風貌,步入當時中國重要城市行列。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后,將占領區(qū)劃分為青島區(qū)和李村區(qū),今市南區(qū)位于青島區(qū)。 從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至1949年6月2日,由于青島接連遭遇侵略者掠奪、奴役、軍閥壓榨、官僚資本的獨占和控制,城市發(fā)展步履艱難。只是在1931年12月16日東北海軍司令沈鴻烈兼任青島市市長以后,盡管青島經(jīng)濟仍被外國資本主要是日本資本所左右,但由于青島離戰(zhàn)亂地區(qū)較遠,社會局面相對穩(wěn)定,青島市政當局注重提倡國貨運動,市政建設、港口建設和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yè)等有一定發(fā)展。在當時的位于市中心第二區(qū)(今市南區(qū)轄區(qū)內)的第四公園處(今老舍公園,安徽路)建立了銀行中心,新建、擴建了市禮堂、棧橋,1933年在新建的匯泉體育場舉辦了規(guī)模較大的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 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tǒng)治時期,青島以警察區(qū)劃為市南、市北、臺東、四滄、李村、夏莊、海西7區(qū)。以保甲區(qū)劃為12個區(qū)(其中市區(qū)4個、鄉(xiāng)區(qū)8個),市區(qū)包括市南、市北、臺東、臺西4個區(qū)。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 今日青島
從小魚山看今日青島,依舊紅瓦綠樹,碧海藍天。 青島五月風雕塑
五月的風是座落在青島“五四廣場”的標志性雕塑,高達30米,直徑27米,重達500余噸,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鋼質城市雕塑。 青島膠州灣大橋建設歷時5年,全長41.58公里。
膠州灣隧道全長7.8公里,跨海部分4公里,歷經(jīng)近4年建設。 從奧帆中心看沿海一線。 奧帆中心
青島老建筑 逝者如斯,歷史無言。這大道,曾經(jīng)來往的,或是耀武揚威的德國士兵,或是不可一世的東洋大馬,或是橫沖直撞的美國吉普,那浴場,曾經(jīng)游樂的,或是長高鼻梁的洋人,或是留仁丹胡的日寇,或是嚼口香糖的大兵,如今俱已成為發(fā)黃的印象,一切關于殖民的傷痛或者榮辱,都默存在城市的記憶深處。喧囂過后,歷史的塵埃早已落定。不管他們曾有多大的野心,不管他們曾有多么強大,這些殖民者都沒有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這座城市,貌似恭順的背后,骨子里依然是堅強。 如今,刻意尋覓建筑中的舊痕跡,只是不愿太早的遺忘,唯有銘記歷史,我們方才懂得驕傲的不應是這些外國建筑,而是我們面對歷史遺存的反思精神和開放姿態(tài)。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圣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jù)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筑風格而設計。擬建教堂應高百米,適逢二戰(zhàn)前夕,德國緊張為侵略戰(zhàn)爭備戰(zhàn),希特勒嚴禁德國本土資金外流,該教堂不得不修改圖紙,即建成現(xiàn)在規(guī)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占地面積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臺,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鐘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鐘,鐘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該堂結構以鋼筋混凝土與花崗石結合而成。屋頂覆蓋舌頭紅瓦,其氣勢龐大,且又古樸典雅。 基督教堂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江蘇路15號內小山丘上,由德國膠澳總督府出資,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當時作為在青的德國信徒禮拜的會堂,故又稱“德國禮拜堂”,又因教堂頂部有高39米的報時鐘樓,俗稱“鐘表樓”。該堂為德國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 圣保羅教堂:督教有著眾多的派別,僅在解放前的青島就曾有過柏林教會,同善教會,長老會,中華信義會,圣公會等30多個派別。中華信義會是當年青島信徒最多的教會派別。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后,德國基督教信義會(亦稱路德會)派傳教士昆祚來青島布道,并任德國膠澳總督的顧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戰(zhàn)敗,經(jīng)濟衰退,無力支付其遠在青島教會的資金投入。美國信義會在1925年僅以2萬美元收購了德國信義會在青島的教會資產(chǎn)。1938年于青島觀象山路購地興建一座新的教堂,1941年2月建成,命名為圣保羅教堂。 總督府
建自1902年至1906年,總督府系一座磚石和鋼混合結構的建筑,采取19世紀歐洲公共建筑的對稱平面,四角和中間稍作突出,整座建筑的俯視圖呈“凹”字形。樓前有很大的空間,開辟一大型花壇式綠地,以總督府為中心,向周邊放射出六條道路。在周邊街道旁建設了法院、看守所和高級住宅,再往前方的廣西路、太平路一帶,系洋行、旅館等重要設施。總督府坐落方位近似正南正北,在青島市區(qū)較罕見,加之建筑本身氣勢壯觀,令人生肅穆莊嚴之感。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總督府為四層樓房,一、四層系輔助性房間,窗戶明顯偏小。二、三層為主要辦公室,門窗很大,寬敞明亮,向陽面還有類似陽臺的長廊。樓內的會議廳和門廳均高大氣派。室內的門窗、護墻板水準一般,符合辦公場所的要求。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在青島的統(tǒng)治地位,日本駐青島守備軍司令部在此樓辦公。1922年底,中國政府收回青島,這里改為膠澳商埠督辦公署、股澳商埠局的辦公處。1929年4月后,本樓相繼成為青島接收專員公署、青島特別市政府、偽“青島特別市公署”等機構辦公所在地。1949年6月2日,青島獲得解放,青島市人民政府在此辦公?,F(xiàn)這里是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xié)合用的辦公樓。
膠澳帝國法院舊址
膠澳警察署舊址
歐人監(jiān)獄舊址
膠澳歐人監(jiān)獄舊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qū)常州路25號,青島天后宮東側,建成于1900年8月前,并于當年11月投入使用,其作為監(jiān)獄(看守所)的歷史一直延續(xù)至1995年,為中國目前保存的最早的監(jiān)獄。該建筑群以德國古堡式建筑(仁字號監(jiān)房)為主體,包括伙房、浴室、馬房、義字號監(jiān)房、水井、了望臺、監(jiān)獄工場等26棟建筑,占地面積11.8畝,建筑面積8297.5平方米,現(xiàn)為集監(jiān)獄建筑群和司法文物收藏為一體的青島德式監(jiān)獄舊址博物館。
德國侵略青島時山東礦務公司,這是一座2層樓房,沒有用白色的花崗巖,而用雜色石料砌筑,二樓陽臺表現(xiàn)著浪漫的歐陸風情。
膠澳總兵衙門
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李鴻章和山東巡撫張曜對膠州灣進行考查,認為膠州灣水深港闊,形勢險要,是一天然良港,聯(lián)名奏請光緒皇帝在膠州灣設炮臺、駐扎軍隊,1891年6月14日,光緒皇帝正式批準在膠州灣設防。1892年,登州鎮(zhèn)總兵章高元率廣武前營、廣武中營、嵩武前營、嵩武中營四營兵力,約2000人移駐膠澳青島口,章高元在青島山西、青島灣畔(人民會堂址)顯著位置建總兵衙門,作為辦公和居住場所。總兵衙門,建于整組建筑依照自然的地勢面南而建,建筑屋頂均采用莊重的中國傳統(tǒng)灰色筒瓦,圍墻為花崗巖砌筑,周邊以青磚包飾。官衙后院為章高元內眷的住所,正廳三間開,東西廂房各兩間,房屋的外檐下建木制回廊,院中天井設花壇,內植松柏、修竹等花木。建筑一層飛檐,上覆灰色筒瓦,正門高盈丈余,官衙大門外依舊例,總兵衙門前為轅門,座北面南,建有磚石結構大照壁一座,通寬約15米,上繪麒麟逐日彩色壁畫,照壁外側設木制旗桿,門前設照壁,門外置木制旗桿,上懸清廷大龍旗。官衙的主體房屋均為磚木梁架結構,建筑風格采用中國古典式。官衙前后分兩大院落,前院三進,大門三間開,總兵大堂、后堂各五間,左右另有廂房各三間,東西兩側還設有若干跨院。
青島市美術館(萬字會舊址) 由魚山路正門進入前院,建筑初為紅卐字會辦公樓,建于1940年,建筑面積1889.24平方米,呈回字形,地上三層,地下三層,鋼筋水泥結構,為典型的羅馬式建筑。前門有高大的半封閉式門廊,四根仿“科林新”式砼水刷石大圓柱直至三層,柱墩柱頂均塑有羅馬花飾。樓內以外廊形式通向各房間,大廳內采用全封閉玻璃穹形透明屋頂。中院建筑為整個院落的主體,由山門、南北兩廂、大殿組成一組四合寺觀形仿古建筑群。建筑面積1545平方米,庭院內花卉、松柏相配。山門面闊三間,左右兩側各配有耳戽三間,為歇山斗拱式建筑。南北兩廂各面闊九間,前有外廊方形水泥檐柱各10根支撐檐廊,屋頂為歇山式,綠色琉璃瓦蓋頂。大殿用花崗巖制成剁釜式九級臺階基座承托,周圍用28根圓形石柱沿四周外檐立起,面闊九間,高近18米,柱之間裝有木制格扇門,鋼筋混凝土澆制而成的穹形大屋頂。后院為一精巧的阿拉伯式建筑,初為青島紅卐字會藏經(jīng)樓,建筑面積674平方米。整座建筑建于一寬大的巨大基座之上,建筑為長方形凹字形二層,平頂屋面均有民族形式的長格門窗裝配其間,整個建筑精巧別致。萬字會舊址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羅馬式建筑、伊斯蘭式建筑三種不同的建筑風格,這在中國建筑史上是一比較特殊的例子,三組不同中風格的建筑和諧統(tǒng)一,院內配以花卉松柏,更顯主體建筑的莊嚴肅穆,有著獨特的園林風貌。紅卐字會是國際救濟組織,受世界紅卐字會資助。紅十字會會旗上的那個"卐"字,原是佛教始祖釋迎牟尼胸前的一個符號,表示"吉祥萬福"和"吉祥萬德"的意思.沸教流行于世界,世界需要"萬福"和"萬德",以人道主義為宗旨的全球性的慈善團體就選中了這個不帶任何政治色彩的,用三根經(jīng)線和三根緯線組成的卐字作為自己的標記。該教宣揚耶穌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五教合一,因此第一進院落為羅馬式建筑,象征耶穌教(天主教、基督教),第二進院落為東方傳統(tǒng)式建筑,象征佛教、道教、儒教,第三進院落為阿拉伯式風格建筑,象征伊斯蘭教。曾經(jīng)分別為青島市圖書館和博物館,現(xiàn)為青島市美術館。 青島俱樂部
劈柴院
德國占領青島后,于一九0二年修建了東連中山路、北連北京路、西通河北路的"人"字形江寧路,之后,此路漸漸演變成“套”著二十多個里院的劈柴院,成為商業(yè)、餐飲、娛樂的集散地,也是青島人常去打牙祭的地方。從德占初期至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劈柴院的特色小吃已經(jīng)形成了規(guī)模。在江寧路附近,大小飯莊遍布,熟食冷食攤位經(jīng)營琳瑯滿目,鍋貼、爐包、混沌和豆腐腦最為有名,劈柴院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島最早的小吃名吃美食城。 江寧會館客棧
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城市興起工商業(yè)團體的聚會場所,是中國獨特的商業(yè)文化現(xiàn)象。會館主要功能是協(xié)調工商業(yè)務,溝通感情的聚會宴請場所,又是接待遠方來客的住宿之處。會館中設有戲樓、茶樓、客房、飯莊、議事廳。許多名人和會館都有著密切關系,如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南海會館起草清朝歷史著名的“公車上書”,孫中山則在各地的廣東會館發(fā)表大量的革命演講,毛澤東在北京的湖南會館發(fā)表討伐湖南軍閥的著名文章。而在青島最著名的會館有廣東會館、三江會館、齊燕會館等,其中,三江會館影響力較大。清末,很多江浙人來青島從事行棧代理批發(fā)業(yè),對青島的土貨購銷進出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1907年,在青島建成三江會館工商團體(蘇、皖、浙、贛會館,因江蘇、浙江、江西三省都有一個“江”,安徽和江蘇曾稱江南省,上海尚為江蘇的一部分。),三江會館和廣東會館作為青島工商業(yè)為最有影響力的工商團體,曾作為華人代表參加了膠澳總督參議會,成為中國商會與官方當局聯(lián)系的紐帶。青島作為一座移民城市,外來移民對青島的貢獻很大,而三江人士在商業(yè)和進出口貿易上對青島的貢獻尤為突出。三江會館匯集了江南的建筑特色,設有戲臺、飯莊、議事廳、客房,是德、日占領時期青島中國人集會、活動的主要場所。1912年,孫中山到青島曾到訪三江會館,三江會館在青島歷史商業(yè)地位舉足輕重,有著很重的歷史商業(yè)文化印跡。劈柴院主路—江寧路,當時有很多三江人士居住、經(jīng)商,江寧路也因此以當時民國政府所在地南京別稱“江寧”命名。
中山路
這條南接著名的風景名勝--棧橋,北接老青島著名的“大窯溝”約1500長、呈南北走向的商業(yè)街創(chuàng)始于1897年德國占領時期,原分為兩段,南段是棧橋至德縣路,名斐迭里街,屬德國等歐美僑民居住地,史稱“青島區(qū)”,也叫“歐人區(qū)”;北段自德縣路至大窯溝,屬國人居住的“鮑島區(qū)”,也稱“華人區(qū)”,俗稱大馬路1914年開始,日本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了8年的殖民統(tǒng)治,這條路改名為靜岡町,至今還留下了日本商號的一些遺跡。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則更名為山東路。1929年5月22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路。淪陷時期改為山東路,抗戰(zhàn)勝利后又復名中山路,直到現(xiàn)在。
青島春和樓飯店始于1891年迄今已有們115年的經(jīng)營歷史。
建于1924年,1956年合并了亨達利、長城、金龍、金星、美麗鐘表店和三山城眼鏡店,是青島歷史最久的大型鐘表眼鏡專業(yè)店。 這幢建筑現(xiàn)在仍在中山路上。
同上圖是同一幢建筑
青醫(yī)附院
江蘇路16號,位于江蘇路和平原路口,1900年,膠澳總督府醫(yī)院(今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址)建院,是青島最早的綜合性西醫(yī)醫(yī)院。1899始建,現(xiàn)除幾所病房保存良好外,辦公樓已拆除。
太平路12號金碧輝煌的中國古典民族式建筑為初建于1467年的天后宮,也是青島市區(qū)現(xiàn)存歷史最早的廟宇。目前為青島民俗博物館。別以為這里說的 “天后”是指王母娘娘,而是指一個叫林默娘的福建莆田婦女,相傳她死后每逢海上有難,她總會顯身相救,因而被明朝封為 “天妃”,清代時晉封為 “天后”。
1900年時的天后宮,后面依稀可見廣西路上的德國建筑。
中國海洋大學
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chǎn)學科為特色,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包括理學、工學、農(水產(chǎn))學、醫(yī)(藥)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學科齊全、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是私立青島大學,始建于1924年。后經(jīng)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幾個時期的變遷。1958年,山東大學由青島遷回濟南,留下了山東大學的海洋學院,后來逐漸發(fā)展為今天的中國海洋大學。 建于1900年的禮賢書院是青島最早的一所新式學校,現(xiàn)為青島十九中學。
廣西路33號------醫(yī)藥商店(俗稱紅房子建于1905年) 該建筑建于1905年,是德國人魯夫·凌基開設的醫(yī)藥商店,上世紀30年代這里是幾家日本人經(jīng)營的單位,主營保險、船舶代理等業(yè)務,解放后為一輕局辦公樓,后在東側擴建新的辦公樓并與兩側建筑相連,外形仿醫(yī)藥商店,改革開放后,一輕局成立益青公司,原來的老樓開了一家紅房子餐廳,現(xiàn)在為一賓館。此樓歐式建筑的風格不強,可能是缺少塔樓的緣故,倒是有幾分東方建筑的韻味。
蘭德曼商業(yè)大樓 蘭德曼商業(yè)大樓建于1901年,原為兩層樓平頂建筑,建筑物的一部分為一理發(fā)廳,大約在1905年時蘭德曼增建了有斜屋頂和塔樓的三層,最終完成了我們熟悉的這個建筑,就是現(xiàn)在的樣式,經(jīng)營光學儀器、金銀珠寶。1910年蘭德曼離開青島時,將大樓租給不同的使用者,現(xiàn)在為一居民樓。 萊陽路上的一座老建筑,對面就是魯迅公園的正門。
1934年之前,青島迎賓館叫做“總督官邸”,于1934年才改稱為迎賓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為接待國家領導人和外國貴賓的重要場所。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主席和部分中央領導人及許多來青外國元首、政府首腦都在此小住,1999年5月1日起,不再作為迎賓館使用,開始以博物館形式接待海內外觀眾。
花石樓
1932年,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臨海呷角上修建了這座海濱別墅。樓門臺階下為花崗巖石尊,可用于晚間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別致。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臺,側有鐵尖頂。由于樓內由大理石貼墻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多年來人們一直稱之為“花石樓”。樓下石階分為2層,上層6級,下層9級,有石徑通往鐵欄大門,庭園內廣植花木,是青島頗具特色的著名建筑。相傳解放前蔣介石曾居于此,特務頭子戴笠及當時的電影紅星白光來青島時也在這里住過。解放后,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門牌號為黃海路18號。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陳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陳毅元帥第一次到青島時就住在花石樓,對青島留有極深的印象。他說,“五四”運動時就知道中國有個青島,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山東打了許多年的仗,終于來到了青島。他還借來《膠澳志》,詳細閱讀了青島的歷史,并寫下了長詩《初游青島》。
公主樓
居庸關路10號,是一座丹麥式建筑,其外部由一組不規(guī)則斜頂屋面組成,南不為寬敞的方形露臺,綠色外墻,宛如安徒生的童話世界。20世紀20年代,丹麥王子到青島,經(jīng)過八大關時見到此處景色怡人,瀕臨大海,適宜于度假修養(yǎng),遂令丹麥駐青島領事在此購地,設計建造了這座丹麥風格的建筑。原擬請丹麥公主來青島避暑時居住,后雖丹麥公主未曾來過,但仍被稱為“公主樓”。 嘉峪關路6號 - 歐洲鄉(xiāng)間別墅
嘉峪關路6號別墅位于八大關別墅區(qū),建成于1940年。獨院式居住建筑,由俄國建筑師尤力甫設計。磚木結構,地上二層,建筑面積302平方米。建筑立面為非對稱形,南向為主入口,具有浪漫色彩的兩坡水屋面覆蓋在門斗上方,門斗與煙囪為紅粘土磚砌就,清水墻。運用墻面隔段出挑的方式,形成墻面的條紋裝飾,其余墻面作抹灰飾面,局部外露花崗巖墻面,以方整石和零散的蘑菇石裝飾。底層房間與進口過廳布置緊湊,靠近入口的單跑木樓梯沿西山墻與二層過廊相連,二層房間圍繞過廊布置。整個建筑坐落于綠樹之中,具有濃厚的歐洲當時流行的鄉(xiāng)間別墅風格。 小谷杰夫別墅位于嘉峪關路4號,建于1939年,由俄國建筑師尤力甫設計。別墅為磚木結構,半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筑平面、立面均強調以中軸線為對稱。主入口居中,次入口分居兩側。一層為主要起居空間,二層為臥室。頂層有供儲藏的閣樓。半地下層的外墻,臺階、花池、正門洞口、窗臺等部位,大量運用了花崗巖。花崗巖分塊設計、加工精細,富有十分強烈的韻律感,其余墻面為混水墻。四坡頂陶瓦屋面。建筑物內部構造以及裝修,與同期建造的其他別墅相同。1914年?!洞笄鄭u報》創(chuàng)刊,社長是日本人小谷杰夫,總編輯是留日歸來的濰縣人酆洗元。該報是外國人在青島所辦最長時間的一份報紙,直到1942年4月??陂g只在七七事變后的一度???。1938年,日本二度占領青島后復刊,該報宣傳“中日親善”、“中日提攜”、鼓吹“大東亞共存共榮”,日銷量約4000份。解放后,嘉峪關路上的4、5、7、8、9號五座樓,成了青島療養(yǎng)院二療區(qū),主要收治神經(jīng)衰弱療養(yǎng)者。曾在嘉峪關路4號療養(yǎng)過的有著名文學家邵荃麟,詩人蕭三等。邵荃麟(1906——1971)早期從事小說創(chuàng)造,出版有《英雄》、《宿店》等。后主要從事文學評論、文學理論研究,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香港為黨做宣傳工作,利用香港的特殊的特殊條件出版進步雜志、圖書等,在上海等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售。解放后,任全國作協(xié)黨組副書記,他和夫人,著名作家葛琴來青島療養(yǎng)住在這里。蕭三(1896——1983)早年與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解放后,任文化部對外聯(lián)絡局局長,出版有詩集《蕭三詩選》、《和平之路》等。他在青島期間曾有詩作《青島海濱晚憩》。
張柏祥別墅位于嘉峪關路5號,建于1935年,由俄國建筑師尤霍茨基設計。1927年,山東黃縣人張柏祥從遼寧營口遷來青島。出資開設祥瑞行印務館,成為印刷行業(yè)中的大戶。1938年日本侵占青島,以該館附設的《民眾日報》宣傳反日言論為借口,強行廉價收購而霸占,改為“新民報印刷部”。張柏祥據(jù)理抗爭,日軍把張柏祥投入監(jiān)獄。出獄后,張柏祥憤而到湛山寺出家,后來憂郁而死。解放后,著名戲劇家、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熊佛西曾在此樓住過,他的學生祝希娟因主演電影《紅色娘子軍》獲過百花獎,祝希娟來青島演出話劇《第十二夜》,還專程到此樓看望老校長。
德國海軍營部
東海飯店
東海飯店建于1933年,是由明華商業(yè)儲蓄銀行青島分行和美商滋美洋行聯(lián)合投資合資、英商上海新瑞和洋行設計、上海錦生記營造廠施工建造的,總建筑面積約 120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主樓7層,是當時青島乃至山東省最高建筑,整體呈扇形,有88套房間,每一個房間都能看到海,有餐廳、舞廳、咖啡廳,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設備最完備的假日性旅館。
廣西路曾叫亨利王子街、佐賀町,是老青島較長、較寬、較平坦的一條馬路。
日本第二尋常小學舊址
湖南路東端的建筑原曾是德國總督府小學,日本占領期間擴建成時期的日本第二尋常小學(南門在廣西路上,北門在湖南路上),專收日本人在青島的僑民子女,中國人不能入學。日本投降后,曾為美國兵營。主樓發(fā)生火災燒去一層,現(xiàn)在是軍產(chǎn)營房。
湖南路德國公寓建筑
德國公寓舊址位于湖南路22號,建于1903年,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這座樓在正立面兩端各起一道山墻,山墻上有“CW和1903”的字樣,應為設計師或房主姓氏縮寫和建筑始建的年份,德國公寓舊址樓是青島現(xiàn)存德占時期最早的公寓建筑之一。
青島觀象臺
青島觀象臺位于黃海之濱、膠州灣畔,風景秀麗的避暑勝地——青島市區(qū)海拔75米的觀象山巔。1898年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在館陶路1號建氣象天文測量所,1905年改稱“皇家青島觀象臺。”
總督府小學
1901年,膠澳學務委員會正式接管這所學校,改稱膠澳總督府學校,在俾斯麥大街(今江蘇路)新建了校舍。這所學校由政府建筑師貝爾納茨設計,1901年建成,9月2日舉行落成典禮,學校由大鮑島移到這里上課,現(xiàn)為江蘇路小學。
青島第一體育場1932年冬始建,1933年7月建成,青島工務局體育場建筑委員會設計組根據(jù)山東大學體育教授宋君復提供美國洛杉磯體育場圖縮比例后參考設計,青島華豐恒營造廠完成大門工程,青島天泰興營造廠完成自來水管和下水道工程,上海馥記營造廠完成運動場看臺與跑道。田徑賽場內部安排長105米,寬70米的足球場,各項田賽場地均配置其中,標準400米跑道為蘭曲式(德國地姆博士所創(chuàng)),與美國洛杉磯世界運動場相同。
匯泉廣場原為德國人的練兵場,后建跑馬場,面積約36萬平方米,德占青之初將此地辟為練兵場、訓練用跑馬場。后隨著匯泉海水浴場的興建,德人每年春秋兩季在此舉辦馬會大賽,出售馬票博彩,并在賽馬場周圍辟建運動場,開辦高爾夫球、棒球、網(wǎng)球、曲棍球、射擊等健身運動,舉辦各種娛樂活動,使此地與匯泉海水浴場一起成為蜚聲東亞的旅游娛樂區(qū)。日取代德占領青島后,繼續(xù)沿用。20世紀20年代中國收回青島后,跑馬場及運動娛樂場地租給萬國體育會,仍供賽馬、打球等博彩及娛樂運動用。賽馬發(fā)展到每月舉辦。20世紀30年代,賽馬會達到鼎盛,每月4次。北京、天津、上海、濟南等外地游客周末紛紛抵青島博彩,政府獲馬稅頗豐,曾一度規(guī)劃在辛家莊附近建第二個跑馬場。1938年,日本二次占領青島,賽馬場一度廢用。1940年9月恢復賽馬。1945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在跑馬場舉行駐青日軍受降式。1946年,青島市政府改組青島賽馬會,組建青島賽馬協(xié)會,官商合資經(jīng)營賽馬。1947年停辦。新中國成立后,跑馬場廢除,改為人民廣場。20世紀60年代,廣場北端建成一座主席臺,成為青島市大型集會的主要場所。1982年,廣場主席臺被拆除?,F(xiàn)為一片綠地。
上圖的跑馬場建筑約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拆除。
第一海水浴場始建于1901年。30年代建起大批更衣室和飯店,入浴者日達上萬人次。由于整個布局不合理,解放后雖經(jīng)幾次擴建,面貌一直沒有大的改觀。直至1984年3月國務院批準了青島市城市規(guī)劃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把重建第一海水浴場作為實施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有關部門抽調力量,發(fā)動全市各行各業(yè)全力支援海水浴場重建工程。于1984年3月9日破土動工,同年6月26日竣工,共用了108天時間。1902年開始接待浴客?,F(xiàn)沙灘長約580米,至防鯊網(wǎng)水面380余米寬。
青島市禮堂位于蘭山路一號,是一座簡約的現(xiàn)代歐式禮堂,原來也青島市的唯一的一個禮堂,它由鄭德鵬設計,美化營造廠負責施工,于1934年始建。1935年落成。為鋼筋混泥土結構,從平面看為凸字形,其中間主體工程三層,正面看兩層樓房是辦公用房,與中部凸出部分同寬的后邊為大禮堂。建筑面積共672平方米。正門是個木制并由銅皮包面的大門,門兩側是凸出的壁柱,柱頂用花紋刻石。禮堂外墻壁用3遍剁斧石面,正前上方裝設大鐘1座。大廳內陸面為黑白相間的磨光人造大理石,廳頂?shù)裼袌D案。
青島火車站
青島火車站站舍位于市南區(qū)泰安路。始建于1900年1月,竣工于1901年秋。德國人魏爾勒和格德爾茨設計,由山東鐵道公司施工。主要由鐘樓和候車大廳二大部分組成,北聯(lián)一層辦公用房。磚木鋼混合結構,建筑具有德國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候車大廳以高大的裝飾山墻和三個大型券門突出了面向市區(qū)的主入口,樓南角聳起一造型優(yōu)美的尖鐘塔,正居于廣西路和蘭山路的軸線上,成為蘭山路對景。建筑雙坡陡峭屋頂,鐘塔的基座、窗邊、門邊及山墻和塔頂?shù)难b飾都用花崗石砌成,是仿半木構式樣的公共建筑。屋頂為四坡頂,面覆中國雜色琉璃瓦。該站為繼大港火車站線路南邊成為膠濟鐵路的終點站,并形成青島的景觀建筑之一。
1991年,增設膠濟鐵路復線工程,青島火車站擴建,將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車站北側新修建了大型二層候車大樓,另在原站址南重新依原來風格建造了南樓,新鐘樓增高了 3米,以求與新建候車大樓的比例協(xié)調。
大港火車站
建造得有些夸張的大港火車站早在20世紀初業(yè)已式微。但史料顯示,在膠濟鐵路初建時,這座火車站的站舍實質上是規(guī)劃中的膠濟鐵路膠澳青島起始地,是青島最早的火車站。1899年秋膠濟鐵路興建之始,大港火車站便也同時開始興建,規(guī)模不大的車站隨后建成,在1901年更大規(guī)模的新青島火車站建成之前,這座臨近港區(qū)的火車站承擔了最初的始發(fā)站使命。有一種說法認為,青島歐洲區(qū)內的新火車站是外國人火車站,而大港火車站是華人火車站,其實并不確切。依據(jù)最初的規(guī)劃,膠濟鐵路的終點便是大港火車站附近的新港區(qū),而后來新火車站的出現(xiàn)是依據(jù)調整過的方案另外增加的。因兩個火車站分處歐華兩區(qū),所以在后來的使用上功能有所區(qū)別。
大港火車站所處的位置無疑是無可替代的。正在興建的現(xiàn)代化深水港口使這個火車站成為市區(qū)中遠為棧橋新火車站重要的鐵路車站。依照以港口、鐵路和商業(yè)區(qū)為重點的1898年青島城市規(guī)劃初稿,以“德國在遠東的軍事基地和港口貿易城市”為城市定位的管理當局試圖沿膠州灣東岸、城市的西邊緣修筑鐵路,路港相連,以利在租借地內推行自由港制度。1910年,這一規(guī)劃的擴張計劃依然以港口和鐵路為城市布局的依托,要求沿膠濟鐵路兩側自南向北帶狀展開,并以大港為中心,形成港口、倉儲和貨物集散樞紐區(qū)。在1922年出版的《青島概要》地圖上,大港火車站附近的普集路一塊地段上明確標有“青島車站預留地”字樣,這表明,依據(jù)規(guī)劃,膠濟鐵路的青島中心車站始終在這一區(qū)域。在1935年1月青島工務局完成的實行都市計劃方案的初稿中,則明確:城市交通體系以大港為中心,大港車站為總火車站,并在膠州城東平原規(guī)劃綜合車站,而臨近棧橋的青島火車站則為單純的鐵路客運車站。 東萊銀行
提起東萊銀行,老一輩的青島人沒有不知道的。因為它是青島最早開辦的銀行(1918年開業(yè))。其創(chuàng)立人劉子山,在青島蓋了很多大院房,是青島的名人。東萊銀行行址在天津路。當年資本為200萬銀元。它在上海、濟南、天津、大連等地,都設有分行。辦理商業(yè)存放款、匯兌、外幣兌換及有價證券的買賣。1923年增資到300萬銀元,成為當時私營商業(yè)銀行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家。
1926年,當時天津的商業(yè)非常發(fā)達,特別是長蘆鹽商,都在天津設辦事處。鹽商富甲天下。而他們多與東萊銀行有業(yè)務往來,所以當時天津東萊銀行的業(yè)務發(fā)展得很好。于是東萊銀行總行設在天津,青島的東萊銀行成為分行。青島分行的業(yè)務發(fā)展興旺,同時因為那時房租收益比放利息合算,劉子山就在青島蓋了眾多的“大院里弄”出租取利。到了1928年,由于軍閥連年混戰(zhàn)、政局不穩(wěn),山東也疊經(jīng)戰(zhàn)亂,軍閥易人。地方省所發(fā)行的鈔票貶值,爆發(fā)了金融風暴。東萊銀行受此影響累賠嚴重,只得停業(yè)清理。直到五年后,1933年幣制統(tǒng)一于“中央銀行”發(fā)行的“法幣”,幣制已相對穩(wěn)定,于是東萊銀行又復業(yè)。但其總行被遷到上海。天津、濟南、大連、青島的各行均成為分行。同時東萊銀行增設地產(chǎn)部。此時,其存款余額經(jīng)常保持在100萬銀元以上。比當時的私營金城銀行、大陸銀行等均發(fā)達。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其后南京偽汪政府的偽“聯(lián)合準備銀行”發(fā)行偽“聯(lián)銀券”,物價幣值不穩(wěn),各私營銀行均業(yè)務蕭條。延至1945年日寇投降,偽鈔幣值一落千丈。東萊銀行和其他銀行一樣,受到很大損失。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政府更加糜爛,物價一日數(shù)動,飛躍上升。法幣驟然貶值,“金元券”登臺之后,物價更如脫韁之馬,上下午竟能翻番兒。到此銀行的信貸業(yè)務,已無法控制。建國后1953年,東萊銀行并入公私合營青島分行。 東萊銀行東家劉子山是民國之后青島的老一代民族資本家,他和青島當年的火柴巨子、民族資本家“從良弼”一樣,都是想振興民族經(jīng)濟以強民富國。雖然他們走的路子各異,但其目的相仿。劉子山走的是開銀行、辦房產(chǎn)的路子。劉子山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在青島除辦東萊銀行外,又投資大建“大院房”。在青島市內市南、市北、臺東、臺西、四方、滄口蓋了無數(shù)的大院。像“三多里”、“廣興里”、“居仁里”等等,約有幾百個里弄。據(jù)知他把這些里弄租給幾萬戶人家。光收房租用的“折子”,就得用麻袋裝,可見房產(chǎn)之多。他蓋的這些大院里弄,形狀統(tǒng)一。都是每一塊地方,蓋得像城堡一樣。四周一圈二層樓,上下蓋的同樣的單間房,全是磚木結構的。住戶租住幾間隨意,房租按間計算。院子中央有公用水龍和公用廁所。院子左右兩側有上二樓的公用樓梯。樓上下都只有住房,而無其他生活用房。這些大院房如今雖被拆掉不少,但仍有一些當初建造得比較好、高檔一些的大院至今保存完好。這些院落里弄就像上海的“石庫門房”一樣,也算是青島的歷史遺跡,同樣成為島城的一道風景線。 青島交易所
大沽路35號建筑是當年的著名的“青島交易所”(全稱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在島城商業(y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該樓建成于1933年2月,中國工程師劉銓法設計,高5層,建筑結合自然地形和道路網(wǎng)布局而略呈放射狀矩形,式樣較奇特,其是一所 當時打破日本人對青島的商品證券交易的壟斷而由青島的愛國民族工商人士籌建的交易所大樓,是青島的省級歷史優(yōu)秀建筑之一。
青島取引所
日本官辦青島取引所成立于1920年2月,同年11月成立中日合資的商辦青島取引所株式會社。資本定為日幣800萬元,中日商人各半。取引所為日本當局的監(jiān)督管理機構,設物產(chǎn)部、錢鈔部、證券部。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后,改稱株式會社青島取引所,繼續(xù)由日本人管理。主要經(jīng)營花生米、油、棉紗、棉花、面粉、日元、銀元、股票等期貨和證券差價交易。1925年,在館陶路22號建立貿易市場,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后,強并中國商人創(chuàng)設的青島交易所。1942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物資缺乏而歇業(yè)。1944年6月,取引所決議解散,1945年5月正式停業(yè)。解放后,改為海軍北海艦隊軍人俱樂部。20世紀90年代,改作卓立經(jīng)濟貿易實業(yè)總公司,2000年后閑置。
青島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位于青島市福山支路5號的一家德式建筑物,建筑面積1118.4平方米的早期住宅在風格上類似于當時北戴河海濱浴場的夏季別墅:屋頂鋪中國瓦,四周圍以敞廊。其主入口處凸出的大門和三進式露天臺隨意擺放著,似乎一方面在體現(xiàn)這幢建筑的非凡氣派,一方面又忙著證明其真正像一幅拼貼畫。廚房和附屬房間設在加建于住宅后側的四合院里。這座建筑物建于1900 年,已有超過100年以上的歷史。這棟房屋的第一位主人是德國海軍上尉弗賴海爾·利利恩可龍。他于1899年到1902年任德國總督副官,此后返回德國。據(jù)1912年在青島出版的《第三軍營歷史》說,同年,利利恩可龍重返青島任第三海軍營營長,這一任職到1913年結束。顯然是處于便利的考慮,總督副官住宅與原總督私邸為鄰,但看上去要更堅固些。身處其中,可將海灣、沙灘上的浴室及跑馬道這些景致盡收眼底。青島作被德國占領過的城市,留下許多與德國海軍有關的建筑物和地方,chinesemahan在本欄曾經(jīng)介紹過,例如一處是「德國海軍營舊址」,又稱作海軍軍官公寓,舊址現(xiàn)時位于青島沂水路9號,是德國海軍營部軍官的住所,建于1899年,這楝住宅也是青島沂水路最早的建筑物,也是青島最早期建筑之一。在青島德國總督副官離開后,這棟建筑物主人便失去了確切信息,直至1923年這樓的主人成為維新領袖康有為。 劉子山(1877—1948) 名碧云,字紫珊,又作子山。掖縣(今山東萊州)灣頭村人。東萊銀行董事長。童年讀過私塾,14歲獨自到青島謀生。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劉子山開始為德國建筑師當翻譯,同時為人代辦建筑材料。1910年,在青島獨資開設福和永木材行。次年,又買下海西舊窯場,將其擴建成福和永窯場,專制洋式紅色磚瓦。由于產(chǎn)品適合當時青島建筑業(yè)的需要,質量較好,所以銷售很快,獲利不少。他還受聘擔任德商禮和洋行華人經(jīng)理,經(jīng)營顏料、花生米的進出口貿易,所得傭金也很豐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劉子山籌集資金,并利用銀行貸款,由國外進口了大宗木材。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木材進口中斷,國內市場價格猛漲。他將木材售出,獲取暴利。1915年,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zhàn),出兵占領青島。侵略軍當局開設“扶桑官膏局”,批發(fā)鴉片煙膏。劉子山利用會說日語的條件,承包煙土專賣店,販賣日本煙膏,又發(fā)了一筆橫財。大戰(zhàn)結束后,先后在青島獨資開辦東萊貿易行,經(jīng)營進口業(yè)務;開辦永利汽車行, 經(jīng)銷美國產(chǎn)“Buick”牌汽車。他投資50萬兩銀子,修筑從濰縣至煙臺的450華里公路。 1922年該路建成后,他又取得吳佩孚的支持,創(chuàng)辦煙濰汽車運輸公司,經(jīng)營客貨運輸。另外,他還在青島華新紗廠、青島電業(yè)公司、博山煤礦等企業(yè)投資,擔任董事等職。1918年,劉子山投資20萬元,在青島創(chuàng)辦東萊銀行,自任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次年,在天津、濟南兩地設立分行。1923年,他將東萊銀行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增至300萬元,并在上海設立分行。以重金借用中國銀行的鈔票版面,發(fā)行鈔票。1926年,他將東萊銀行天津分行改為總行,青島行改為分行。1928年將總行由天津遷到上海。接著,在大連等地也設立了分行。在此期間,他還向大陸銀行、太平洋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投資,并擔任董事職務??谷諔?zhàn)爭爆發(fā)前,劉子山曾被推舉為青島市商會會董、山東旅滬同鄉(xiāng)會名譽會長。曾個人捐款創(chuàng)辦青島中學、濟南孤兒院等。1937年后,劉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與日偽合作,并派兒子劉少山赴上海,召集東萊銀行同人,傳達他的指示:“國難時期,宜閉關自守,緊縮業(yè)務。本人自愿不再提取股息,以維同人生計”。此后,劉子山體衰多病,將東萊銀行業(yè)務交兒子管理。1948年春天,他從天津到上海就醫(yī)。同年10月12日,因心臟病發(fā)作死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