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釣鯽魚
鯽魚分布廣,繁殖快,耐受力強,食性雜,喜愛群游,常棲息在雜草叢生地,到有腐殖質(zhì)的水底覓食。鯽魚膽小而警覺,稍有驚動即逃。同時,鯽魚還常因氣溫的變化而游弋于不同水域,并隨之改變其食性。它在產(chǎn)卵期也不停覓食,故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能釣到鯽魚。這就要求垂釣者,不但要選好釣位,而且要采取適宜的釣具和釣餌。所以,釣鯽魚是初學(xué)釣魚的起點,也是檢驗運動員垂釣技藝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學(xué)習(xí)釣鯽魚的啟示 1989年5月6日在杭州,同年5月13日在北京,海峽兩岸舉行了兩場釣鯽比賽,結(jié)果前6名均被臺北隊所囊括。為此,我對臺北隊的垂釣技藝進行了研究,閱讀了有關(guān)文章。他們的經(jīng)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小漁鉤、極細的線,是釣鯽魚的重要一環(huán)。這是由鯽魚膽小而警覺、個體較小的特點所決定的。臺北隊所用的腦線粗0.04毫米,主線粗0.07毫米,丸袖式無倒刺漁鉤4~6號,均為日本所產(chǎn)。 2.長腦線、立柱形兩頭帶金屬環(huán)的鉛墜、漂墜搭配適當,反應(yīng)靈敏。臺北隊所用的腦線長度為33~50厘米。為什么要用長腦線?這是由鯽魚叼食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實驗觀察時,看到它的吞餌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是圍著釣餌轉(zhuǎn),有時用身體蹭或用尾巴扇。這時反應(yīng)在短腦線的漁漂上,表現(xiàn)為上下抖動,提竿時可能掛住魚體或魚尾,偶爾能提上岸,但絕大多數(shù)是空鉤,或鉤上掛點鱗片。這種上下抖動的現(xiàn)象,若用長腦線(50厘米)就會消除,漁漂紋絲不動。 第二階段,經(jīng)過看、圍轉(zhuǎn)、蹭或扇,感到無危險或口味適宜,將餌鉤一口吞下,叼著餌鉤起游逃走。反應(yīng)在長腦線漁漂上,是迅速下沉,見沉漂就提竿,十拿九穩(wěn)能得魚。沒有假信息,從來不送漂,這就是長腦線的優(yōu)點。因為腦線和主線都很細,酷似蛛絲,從而解除了鯽魚的警覺,只見它頭朝下、尾朝上一口吞下餌鉤,抬頭游走。所以,出現(xiàn)“悶漂”和“領(lǐng)漂”。 這對動作比較緩慢的老年垂釣者是比較適用的,就廣大青壯年垂釣者而言,落空的機會就更少了。立柱形兩頭帶金屬小環(huán)的鉛墜,長約3.3~3.5厘米,上環(huán)與主線聯(lián)結(jié),下環(huán)與長腦線打結(jié),保持了原線固有的拉力強度。因為與金屬小環(huán)聯(lián)線不存在線與線之間打結(jié)。根據(jù)漁漂的浮力大小,在立柱體上增加或減少卷上去的鉛皮重量,是十分便當?shù)?,可以把漂墜搭配到最佳靈敏度。臺隊的釣法是兩條腦線各拴一只漁鉤,一長一短,上下僅差3.3~3.5厘米。好的漂墜狀況是,下面那只漁鉤剛好擦地,上面的那只漁鉤懸浮在水中,反應(yīng)非常靈敏。我在仿效實踐中,唯感美中不足的,就是兩條長腦線極易絞在一起。為了克服此弊,可把腦線與下金屬環(huán)聯(lián)結(jié)處,各加襯一段長約2厘米的細小塑料管,從管中穿線,并固定在金屬環(huán)的兩側(cè),使兩條長腦線分開,并保持5~7厘米的間距。 3.拉直主線,為縮短提竿時間創(chuàng)造了條件。投鉤之后就把主線拉直,并把竿梢插入水中。這樣,能抗風(fēng),防止釣竿晃動,保持漁漂的穩(wěn)定性。這是臺北選手的第三種做法。需要注意的是,把主線拉直后的多余線段不好處理。為此,可將威海產(chǎn)450厘米長手竿裝上導(dǎo)線環(huán),安上小102型繞線輪,使用起來便會得心應(yīng)手,不僅是釣鯽魚的常用竿,用小鉛墜能甩出30多米遠,釣其他底層魚,代海竿用也挺好。或在手竿柄節(jié)上裝一個塑料圓盤式繞線輪(漁具店有售),在其與竿相銜接處,夾入一小條塑料板(如廢舊的X光膠片),剪成6×2厘米的長條,固定在繞線盤與竿柄銜接處,搖盤收直主線后,把線勒入此夾縫中。假若大魚上鉤后,魚要線時又可自由抽出——拉動繞線盤倒轉(zhuǎn)。為使竿與線保持一體或不亂線,可根據(jù)竿身的長度,套上3~5條扎辮子用的橡皮筋。為了使上線下線方便,可在主線上穿入長2.5厘米的氣門心,上線時把氣門心套在竿梢上即可,下線時從氣門心中抽出竿梢即可收線。經(jīng)過這樣改裝后的手竿,不僅釣鯽魚時好用,釣其他魚也好用。 臺北隊參賽的運動員,絕大多數(shù)都是釣鯽魚專門研究團體——“名人會”的會員,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釣鯽技術(shù),并用比賽等各種形式進行實地訓(xùn)練,對釣技精益求精,曾在世界性釣鯽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在釣具方面也比較先進,如用日本產(chǎn)的5.4米碳素竿,其重量僅有145克,既輕便,又有高強度。抽拉式竿架,既能調(diào)長度又可調(diào)角度。伸縮式兩節(jié)的抄網(wǎng)把柄,既方便,又靈活。島內(nèi)還有專門生產(chǎn)各種魚餌的工廠,有香型獨特專用于釣鯽魚的餌料。這些都是他們的優(yōu)勢。 (二)釣鯽魚的室內(nèi)實驗 為摸清鯽魚的習(xí)性、特別是它的食性特點,可把釣回來的鯽魚放在一個大玻璃缸中,進行人工喂養(yǎng),作“垂釣”實驗,不僅另有一番情趣,更重要的是可以積累第一手資料。初入缸中的鯽魚,或因刺傷等原因表現(xiàn)為驚恐不安,食欲不好。 一周之后,若再增加了伙伴,無論是喂葷餌或素餌,都會出現(xiàn)搶食現(xiàn)象。但當鯽魚的數(shù)量減少,這種搶食現(xiàn)象較為罕見,特別是喂素餌時,在吞餌之前,鯽魚總是頭朝缸底,翹著尾巴,向餌團拱動或用身子蹭,或用尾巴不停地扇動,有時吞入嘴中又吐出,吐出后再吞入。經(jīng)過吞吞吐吐2~4次之后,才吞入壓磨嘴。這種現(xiàn)象說明:魚多時搶食,咬鉤兇猛;魚少時特別是喂素餌時,鯽魚吞鉤分為兩個階段,即頭朝下拱、蹭、扇、吞吞吐吐為第一階段;吞入后壓磨嘴為第二階段。為實驗裝鉤方法與釣獲的關(guān)系,把同樣的小鉤、同樣的素餌,一個裝成鉤尖裸露,一個把鉤尖全用面餌包封。結(jié)果,鉤尖裸露的只要吞進就無法吐出,而不露鉤尖的吞進后仍可吐出。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裝鉤時以裸露鉤尖為好。因為只要鯽魚咬上這種鉤,就驚恐萬狀,四處亂竄,拼命掙扎。越掙扎,刺魚越深,也就越難掙脫,形成刺魚有力的良性循環(huán)。由此可見,裸露式餌鉤的威力是比較大的。 再看用糟食誘釣鯽魚的實驗。將集束式無托餌器炸彈式鉤,捏上糟食后投入玻璃缸中,餌團剛落缸底就被鯽魚團團圍住,用嘴不停地拱餌團。此刻魚尾扇動次數(shù),較其他時間快得多。這是一種“信號”,是在呼喊同伴來此覓食,也是一種“高興”的表現(xiàn)。餌團被魚拱動后,提前溶化散開,有的鯽魚吞入一小片豆餅渣游到缸角處壓磨嘴,而有的則是在吞食溶化餌液的同時,也將漁鉤吞入,此時只見原來的“小霧團”被上鉤魚使勁攪動,范圍迅速擴大,未咬鉤的魚表現(xiàn)驚恐不安,有的亂竄,有的企圖找到一個地方藏身,個別膽大的繼續(xù)吸食餌液又上了鉤,餌液呈霧狀。這種現(xiàn)象告訴我們兩點:一是鯽魚遇到危險時,會發(fā)出信號,讓其同伴離開危險區(qū);二是液態(tài)餌較塊狀餌更便于魚吸食,看不出吞餌階段性。 鯽魚食性雖雜,但在多種餌料中,則有明顯的選擇性。如把細玉米面制成酸、臭、香和不加任何添加劑的4種顆粒狀餌料,分別放在魚缸的4個角,鯽魚就先吃帶氣味的,后吃無味的。這個實驗和觀察說明,鯽魚的味覺很好,覓食主要靠品嘗而確定取舍。 為了篩選出供釣鯽魚的專用餌,作了下列試驗:(1)蕎麥面適量,摻點維生素B2,染成略呈金黃色。(2)蒸熟的白薯適量,摻點雞蛋黃。(3)高粱米面適量,經(jīng)沖燙后,加點紅糖。(4)白薯切成片,曬干后磨成粉,摻點蝦皮碎末。 ?。?)土豆粉(市售粉面子)沖燙后摻入細麥麩。(6)蕎麥面、白薯粉、土豆粉各等量拌勻,沖燙后再摻入適量草莓醬。 ?。?)白薯粉、土豆粉各半,沖燙后加點炒黃豆粉。(8)蒸熟的白薯去皮,摻入蕎麥面,搗成粘糊狀。(9)高粱面、蕎麥面、豆餅粉、白薯、土豆粉各等量拌勻,沖燙后揉軟。(10) 炒黃豆粉、蠶豆粉、精面粉各等量拌勻,用魚塘水調(diào)和,揉到軟硬適宜。(11)玉米面、蕎麥面各等量拌勻,沖燙后摻點炒繭蛹粉,揉到軟硬適宜。(12)精面粉、玉米面各等量拌勻,沖燙后摻點孑孓粉,揉到軟硬適宜。(13)精面粉、玉米面、蕎麥面各等量拌勻,沖燙后摻點蚯蚓粉或奶粉,或帶糖的豆?jié){粉(市售),或雞骨發(fā)酵后的臭水。在魚缸實驗中,上述各種釣餌鯽魚都愛吃,拿到魚塘去實際應(yīng)用時,鯉魚、草魚等也照樣上鉤。這說明,專釣鯽魚的餌料還有待進一步開發(fā)。 (三)釣鯽魚的幾種方法 無論怎樣先進的經(jīng)驗,都不可生搬硬套,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yīng)措施。 1.深秋冬初浮釣鯽魚。鯽魚原本是底魚,怎么可以進行浮釣?這是在特定條件下采用的一種垂釣技法。由于這個季節(jié)氣溫逐漸降低,魚兒很少游動。但假如在向陽背風(fēng)的高崖下銀光閃閃的水域,刮著1~2級西南風(fēng),在11~14點這段時間里,水面溫度稍高,水中溶氧量較多,常常可見到成群結(jié)隊的鯽魚浮游戲耍,曬太陽,有的把背鰭露出水面一動不動(稍受干擾便立刻下潛),這正是浮釣鯽魚的好時機。垂釣時,最好把釣位選在有柴草或沙丘的隱蔽處,用長竿短線,不用墜,不加漂,裝上蚯蚓餌,再蘸點香精,輕輕地、慢慢地把餌鉤送到魚群的近岸方或側(cè)邊處,不可送到魚群的中央,以防魚上鉤后把魚群驚散。釣群浮鯽魚,必須由近及遠,魚上鉤后,千萬不能讓它鬧水,抖竿刺魚后,快速向岸邊或魚群的側(cè)緣拉。一般情況下,重150~200克的鯽魚上鉤后用不著遛,可直提上岸。假如投鉤后魚兒仍在曬太陽或吸氧,尚未發(fā)現(xiàn)適口的釣餌,可輕輕上下提拉或輕抖竿顯示釣餌,提高其可見度,誘魚上鉤。注意手不能離竿,有手感就抬竿,拾竿就得魚。當把一個釣位的群游鯽魚快要釣光時,應(yīng)撒上制備的羊油拌麥麩誘魚。由于羊油不沉水底,會被吹到漂浮物或水沫子的邊緣,與竿梢下的浮游餌鉤匯集在一起,又可形成上魚的小高潮。 2.釣拱。在炎熱的夏天,有的池塘長滿浮萍,特別是沿岸水域生長得尤為茂密。當扒開一個洞,想要打窩時,一會兒又合上,很難下鉤。在這種環(huán)境中,釣拱是最理想的。所用釣具很簡單:一根長竿,掛上從竿梢到餌鉤長約40厘米的短線,不用漁漂,不上漁墜。這種釣法,全憑認真觀察和主動出擊。當聽到“吧噠、吧噠”的聲響時,多是鯽魚吞食所發(fā)出的聲音,同時,常能看到聲響處有鯽魚拱動浮萍,或凸起一個浮萍包,甚至伸出頭在水面吸氧。遇到上述現(xiàn)象后,就要不失時機地把餌鉤送到鯽魚活動處。如果遞鉤后,沒見魚上鉤,要上下提拉釣鉤,以此誘魚和顯示釣餌可見度。如有手感就提竿,提竿就得魚。這種釣法,上鉤魚個體較大,小的極少。釣拱,全靠耳聰目明、手技動作迅速,切忌釣翁群集,高談闊論。因魚受驚不起拱,所以防止各種干擾很重要。 應(yīng)把釣位選在寧靜處,便于聽“吧噠”聲,觀察“凸包”或“浮頭”。有時這些動態(tài)可能是青蛙所為,但它的特點是拱著浮萍跑,一拱一條線,而鯽魚則是上下拱動。對此,要注意區(qū)別。 3.“春釣淺灘”。我國北方過了清明之后,在池塘的背風(fēng)向陽坡下,可化出一塊無冰明水區(qū)。此處水溫稍高,溶氧較足,經(jīng)過漫長饑寒文迫“貓冬”的鯽魚,常到此水域覓食或曬暖吸氧,雖然個體較小,但警覺性很高,稍受驚動就逃之夭夭。如果能找到隱蔽處,力求避免人影和釣竿晃動把魚驚跑,可取得較好的垂釣效果。釣位只能選在背靠高坡的向陽背風(fēng)處,才有冰凍融化后的明水區(qū)??碧矫鞔_、選準釣位后,最好頭天傍晚喂好窩子,第二天的10點鐘以后再去垂釣,往往能高興而去滿意而歸。如果釣位前沒有沙丘或土堆供隱藏身體,最好人工架設(shè)草堆,或用近似岸色的布或草袋等物搭一個隱蔽所,否則,魚受驚后,打窩的誘餌再好,它也不敢來吃。要根據(jù)地形或隱蔽所的距離,來選擇釣竿的長度。如距水面近,用小短竿操作為宜,比較靈便。如距水面較遠,竿也要相應(yīng)加長。不用砣,不加漂,全憑手把竿的感覺來判斷提竿時機。這個期間的鯽魚咬鉤輕微,必須選用小而鋒利的漁鉤,裝餌不超過大米粒大,裸露鉤尖。隨著天氣漸暖水溫升高,可逐步向塘內(nèi)延伸釣點,同時加墜、加漂,可一直釣到在淺灘有雜草生長、小滿以后。其釣獲量,也隨著水溫的不斷上升而增加。 (四)釣鯽魚的餌料
在前面室內(nèi)釣鯽魚的實驗中,已列舉了13種配方,經(jīng)過對比實驗,篩選出下列較為適用的釣鯽魚用餌: 1.粉末狀餌。炒黃豆磨碎過篩后的細粉、當年白皮蠶豆(陳舊的效果差)扒皮后磨碎成粉末狀或不加任何添加劑的富強粉各適量,分別裝瓶備用。臨釣場時,先把漁鉤用該塘水濕一下,然后放在瓶中滾蘸一下,再濕一下,再滾蘸一次,如此反復(fù)4~5次即可施釣。將上述三種粉餌,以上魚多少、快慢為標準排列,其效果分別為最佳、佳、一般。 2.調(diào)和成的基礎(chǔ)餌。人胎盤焙黃研成粉末、羊骨粉各半,加適量面粉,用羊油調(diào)和到軟硬適度。另一種是將生豆面或豆腐粉,用蜂蜜調(diào)和到軟硬適度。此餌的透鉤性極差,裝鉤時一定要裸露鉤尖,否則就會跑魚。再一種是將基礎(chǔ)餌(其制法參閱餌譜之七)摻點魚粉或蝦米的碎末。上述三種餌料,其效果分別為最佳、佳、一般。 3.葷餌或活餌。紅色火柴桿粗的小蚯蚓,裝鉤后蘸一點香精水或花露水,或頭一天用動物鮮血拌喂的各色蚯蚓、紅蟲、小河蝦。按上述葷活餌排列,其效果分別為最佳、佳、一般。 4.釣餌與季節(jié)、水文、鯽魚品種之間的關(guān)系。早春和深秋,葷餌比素餌好;而此季節(jié)以外的釣魚期則相反。水肥的池塘,素餌較葷餌優(yōu)越;而瘦水塘則相反。灰白色的鯽魚偏愛素餌,而黑灰色的鯽魚愛吃葷餌。當然愛吃葷者不拒素,愛吃素者不拒葷,只是在對比實驗時略有差異而已。上述葷素相兼餌——人胎盤等制的釣餌,優(yōu)于其他各種釣餌,上魚快,透鉤性好,跑魚較少,堪稱優(yōu)中之優(yōu)。細小紅蚯蚓蘸香精稍次之。這兩種餌,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適用,不僅鯽魚愛咬,鯉魚、鳊魚、草魚等也愛咬鉤。無論何種餌料,初臨釣場時,必須是一葷一素雙鉤裝餌,借以觀察哪種餌上鉤快、多,然后選擇效率高的餌料裝鉤,以擴大釣獲量。每到一個新的釣場,應(yīng)多備幾種餌料,尤其是參加比賽,更需要做到有備無患,隨機應(yīng)變。 (五)關(guān)于腦線的長度 目前有文獻記載的腦線長度,49.5厘米以下各種長度的都有,真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從養(yǎng)魚缸實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2厘米腦線的朝天鉤,在魚吞餌時,由于主線碰在魚鼻子上,或鉛墜的阻力,費了很大勁吞到餌的魚,又警覺地棄餌而逃。這種朝天鉤反應(yīng)極為靈敏,只要魚兒觸動餌鉤,甚至魚尚未觸到餌,僅魚鼻子撞擊,主線就會抖動,往往使人誤以為有魚兒上鉤,此時提竿十有八九是空鉤,偶爾因鉤掛魚體也有上魚的。這種高靈敏度的漂砣搭配,沒有實用價值。 因為沒有腦線的朝天鉤,最大的缺點是鯽魚吞鉤困難。為克服此弊,將腦線加長到了3厘米,也常見到鉤墜于一體的朝天鉤,魚吞餌后要游走,也因鉤墜的阻力,吐餌而去。將腦線加長到5厘米并用空心墜能沿主線自由移動,吞鉤棄餌的現(xiàn)象就不見了,送漂反應(yīng)靈敏。由此可見,活墜比鉤墜一體的朝天鉤好得多,腦線最短不要少于5厘米。 經(jīng)過多次玻璃缸垂釣實驗和多年來的水庫、河流、湖泊、池塘中的垂釣實踐證明,確定腦線的長度,必須因地制宜,適合垂釣水域、地形的實際情況。在流速較快的江河中垂釣,魚有搶餌的特點,腦線宜長不宜短。在靜水或深水中施釣,魚有安全感,有品嘗餌的特點,腦線宜短不宜長。在清澈見底的淺灘垂釣,魚也常搶食,腦線要適當長點。而在混濁的水域垂釣,魚亦有品食習(xí)性,腦線宜短。初春和深秋宜短,而夏、秋二季垂釣,腦線則宜長。在有雜草或其他障礙物的水域垂釣,腦線宜短,而在無任何障礙物的水域垂釣,腦線宜長。究竟腦線多長為度,多短為宜?這既有客觀標準,也要看每個人的習(xí)慣。如江南人,特別喜愛無腦線或腦線極短的朝天鉤。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短于5厘米的腦線,上魚的可能性僅有30%。而長于5厘米、短于10厘米的腦線,上魚率在40~45%之間。49.5厘米的長腦線,其上魚率約為85%。相對而言,在無任何障礙物的水域進行垂釣,還是長腦線、雙鉤為好,只要沉漂或領(lǐng)漂現(xiàn)象出現(xiàn),提竿十拿九穩(wěn)能上魚,同時還能解除短腦線、反應(yīng)特別靈敏所造成的精神緊張。 (六)釣鯽魚的注意事項 1.要重視打窩子。要依據(jù)時間、地形、水域的不同,采取打窩或飼窩措施。如上述“春釣淺灘”中的餌窩,比臨場現(xiàn)打窩效果要好。如某塘雜草叢生,下鉤困難,但該處鯽魚多,離家不遠,或交通比較方便,就不要放過。選準釣位后,開個1平方米左右的“洞”,徹底清除雜草或其他障礙物,頭天喂上誘餌,第二天施釣,遠比新“洞”現(xiàn)打窩效果好。假如能找到小動物的腐尸如死貓、爛狗等,捆上1塊石頭,沉入窩內(nèi),連續(xù)4~5天都能獲得豐收。假如離家較近,可把剩菜餿飯以及牛糞等倒入窩內(nèi),效果也不錯。 打立體窩。適應(yīng)于陡坡下,或大堤下的深水域。誘餌的制備:把粉碎的豆餅渣炒香,摻入1/5羊骨粉,裝袋備用。到釣位后,再摻入60%的岸邊潮濕泥土,拌勻搓細,撒入釣域,邊撒邊形成立體窩。用齊竿線的手竿,拴3只漁鉤,搭配好墜漂,使下鉤剛好沉底,上鉤懸浮于距水底約8厘米,另一只漁鉤懸于上下鉤中間。由于不間斷地向釣域投撒誘餌,會出現(xiàn)越釣魚越多的局面,開始的半小時可能上魚很少,越往后上魚越多,甚至可出現(xiàn)投鉤尚未落底,半路被魚攔吞的情況,一竿2魚較常見,偶爾可一竿獲3魚。為了節(jié)省裝餌時間,可用紅蚯蚓裝鉤后蘸上點香精,裝一次餌可連釣3~5條魚不用換餌。用泥沙混拌的誘餌,在向釣域投撒時,不可避免地像下雨那樣“刷刷”作響,但只要是散狀、少量、多次地投撒,魚是不害怕的,不僅鯽魚愛咬鉤,鯉魚咬鉤的也不少。 當出現(xiàn)魚群在水面搶食的情況時,說明投餌過勤、過多,此時上鉤率反而下降,不僅要暫停撒餌,還應(yīng)把底鉤上提使之接近水面,拉到魚群中,并有臥漂出現(xiàn),用抖竿或上下提拉的方法,誘魚上鉤。暫停投撒誘餌后,魚群又會沉底覓食。 2.要掌握大鯽魚的特點。雨季江河的洄水渦中,水庫放水閘旁,橋墩洄灣處,常是大鯽魚群集處。浮萍密的池塘,有“吧噠”聲,或浮萍被拱起,或把頭露出水面吸氧,多為大鯽魚的行蹤。若餌鉤尚未沉到水底,半路被魚攔吞,漁漂緩動或橫臥不動,多是大鯽魚所為。小送漂,或送漂速度越慢,鯽魚的個體就越大。在打底窩后觀察魚星(小氣泡)時,當看到密密匝匝的氣泡中有較大氣泡出現(xiàn),就是大鯽魚進窩的信號。 3.要注意應(yīng)付鯽魚脫鉤后施放的驚液。鯽魚上鉤脫逃時,能分泌出驚液,提示它的伙伴注意危險。當其他魚聞到驚液氣味時,就迅速逃竄。若在垂釣時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是更換一下釣位,因為要等驚液氣味散盡,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影響垂釣效果。抓魚摘鉤的手,也會沾染上這種驚液味,應(yīng)注意及時清洗擦凈,再去拿餌裝鉤,否則也影響上鉤。 4.要注意風(fēng)對釣鯽魚的影響。有風(fēng)有浪的水域,比寧靜無浪釣位上魚快,且多。如果再下點濛濛細雨,臨近黃昏時分,鯽魚咬鉤可達近似瘋狂的程度,幾乎是投下鉤就咬。在吞鉤高峰時,往往是1分鐘可釣2尾魚。雙鉤長腦線,主線齊竿長,效果更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在風(fēng)吹浪動的水域中,溶氧充足,下小雨天氣,魚兒誤認為夜間來臨,從而加速攝食進度。這樣的時機要抓住,不能放過。似以西南風(fēng)3~4級為好,因為風(fēng)小吹不起浪,風(fēng)大又看不準漂。 5.注意看漂,把握住最佳提竿時機。小送漂,即漁漂向上升2~3小格,這和阻漂一樣,多是大鯽魚所為,提竿要穩(wěn)。 大送漂,甚至可把直漂送呈臥式漂,這往往是咬死鉤的特點,大小鯽魚都可能出現(xiàn)。在送漂之后,拽著漂就逃竄,又出現(xiàn)領(lǐng)漂,在這種情況下很少跑魚,就是提竿遲了也無關(guān)緊要。悶漂,漁漂下沉之后不再復(fù)出,多是鯉魚所為。鲇魚上鉤后,也出現(xiàn)悶漂。用33~49.5厘米長腦線時,無論是何種魚上鉤,從來未見過送漂的現(xiàn)象,一律下沉不再復(fù)出。故鯽、鯉、鲇、草魚等上鉤很難區(qū)分。逗漂,即漁漂上下抖動,其頻率較快,這多是小雜魚所為,特別是蚯蚓餌,這種現(xiàn)象極為常見,煩得釣翁們無法時,只好改用素餌,或葷素相兼餌。無論是出現(xiàn)小送漂、阻漂、大送漂,還是出現(xiàn)悶漂時,都要不失時機地提竿,在魚吞餌尚未吐出之瞬間,將漁鉤通過提竿動作深刺掛牢。這實際上是釣魚全過程中最難掌握的一環(huán),特別是在賣票釣魚的養(yǎng)魚塘,經(jīng)過多次脫鉤的魚尤其較難掌握。在魚被釣猾的情況下,咬鉤謹慎而輕微,常常只能拉出一點魚嘴的細皮。往往有這種情況,有的人說起來頭頭是道,可實際操作起來卻存在不少差距,特別是老年人,反應(yīng)較遲鈍,動作較緩慢,很難把握住最佳提竿時機。為什么?這還得從手的提竿動作談起:當人視網(wǎng)膜接受漁漂的信息后,由視神經(jīng)傳遞到視神經(jīng)中樞,經(jīng)過大腦皮層的分析和判斷,發(fā)出指令,使運動神經(jīng)通過脊髓傳到前臂和手,從而產(chǎn)生提竿動作。而人的眼睛緊盯漁漂時間久了,會很疲勞,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復(fù)視,猶如電視屏幕上的“重影”。這時漁漂就很難盯了,老年人尤其如此。為解決這個問題,近幾年出現(xiàn)了電腦漁竿,電腦全自動釣魚器,神釣牌釣魚器,折疊式自動化釣竿,KT-A型可調(diào)式自動魚竿架,WL型可調(diào)式自動魚竿架等多種新型釣具。這些釣具雖然還有不足之處,但在垂釣自動化方面畢竟向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