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醫(yī)( 世醫(yī) )的神秘莫過于用藥的神奇,而用藥的獨到莫過于陰陽的轉(zhuǎn)變,何為陰陽的轉(zhuǎn)變呢?常聽人說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其實藥量只是一部分,我說其實中醫(yī)不傳的是藥物的陰陽轉(zhuǎn)變規(guī)律,為推廣我中華國術(shù),提高臨床療效特將天機述于有緣之人。 陰陽轉(zhuǎn)換大法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陰陽的屬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隨外界環(huán)境改變而改變的。 2.應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療的患者為基本參照物,而后立藥物的陰陽,而不是以藥物本身去立陰陽(很重要哦) 3.藥物陰陽的確立是以藥物的濃度、氣與味的厚薄、溫度為基本變量展開的。 4.陰陽在藥物中的體現(xiàn)是以量變而變的,具體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就是在一個太極中,陰陽平衡時,陰是陽的二倍或者陽是陰的二倍, 比如陰是陽體積的二倍,而同時陽又是陰質(zhì)量的二倍等等...... 5.改變物質(zhì)的量就將改變了物質(zhì)的陰陽屬性(在一定范圍內(nèi)) 二.舉例應用 如一人體溫為36.8度,你給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趨于陰性的水,陰則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覺得肚子里很涼快,那水對你來說就是淡味的涼藥,為什么是淡味的呢?這是與你身體的酸堿度對比而言的。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熱水,那水就是趨于陽性的水,陽則上行,趨于表,你喝下去一會就出汗了,那水對你來說就是淡味的熱藥。 同樣是水同樣是一個人,溫度變了,藥的陰陽屬性就變了,其實中醫(yī)很科學很簡單,其實內(nèi)經(jīng)中講的“要”也就是參照點的改變,一樣的藥在不同人身上藥性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中醫(yī)難嗎?很難不告訴你這個原則,你光研究藥那你研究去吧,這一輩子,未必能精通幾味藥,人有500變,有8萬4千演你就是窮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陰陽法則 陰陽各自有不同的運動規(guī)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應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如味之薄者為清陽,清陽出上竅:味之厚者為濁陰,濁陰出下竅 如氣之厚者為陽;氣之薄者為陰。因有氣之薄者為陰,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陰陽轉(zhuǎn)變凡此種種,陰陽不在藥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陽則陽,人使之陰則陰,至此則藥無有陰陽矣,至此可知為何滋陰寒涼一派,與火神一派,用藥天差地別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輩仿之則不效而多出偏,實未得真?zhèn)饕病=裼芯壵叩弥?,仔細玩味,可造福一方,揚我國術(shù),振興我中華,不辱歧黃之旨。 以上僅為代言醫(yī)藥淺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供參考。 “人心”為用藥者之心,用藥之人要明陰陽轉(zhuǎn)化之理,正所謂陰陽同根,如舉例的水,你要它呈陽性,它就是陽性,你要它呈陰性,它就呈陰性,全在人應用。心通陰陽轉(zhuǎn)化之理,可無藥不陰,可無藥不陽,故藥已無陰陽,而陰陽在人心。 在學中醫(yī)的方劑組成及其變化時,曾聽到過一位資深望重的老中醫(yī)告知:“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同一種中藥,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個體不同,劑量也會不同。 例如: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nèi)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nèi)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癥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癥狀,則用生黃芪。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它藥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ㄈ∑渖e清陽的功能)。 白術(shù)——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yǎng)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fā)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jīng)散寒,解肌發(fā)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臟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舉。 中醫(yī)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個個體的差異不同,用藥劑量也會不同。 藥性陰陽為基礎(chǔ),為不易,計量、方劑組合,人體環(huán)境等都會影響藥性發(fā)揮,此為變易,變易才是用藥最高境界?!爸嗅t(yī)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個個體的差異不同,用藥劑量也會不同”,一句堪為中醫(yī)經(jīng)典總結(jié)和升華。 藥性陰陽論 藥有氣味濃薄不同,輕重不等,寒熱相雜,陰陽相混,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 清陽發(fā)腠理,實四肢,清之清者也。濁陰走五臟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清中清者,養(yǎng)榮于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氣為陽、氣濃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fā)泄,氣濃則發(fā)熱。 味為陰、味濃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味濃則泄。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酸苦涌泄為陰。辛甘淡之熱者,為陰中之陽,酸苦咸之寒者,為陽中之陰。如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內(nèi)經(jīng)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乎太陰也。麻黃甘、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為發(fā)汗而上升?內(nèi)經(jīng)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發(fā)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乎太陽也。附子氣味俱濃,其性熱,乃陽中之陽,故經(jīng)云,發(fā)熱。大黃氣味俱濃,其性寒,乃陰中之陰,故經(jīng)云,泄下。淡竹乃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嗖枘岁幹兄?,所以清頭目。 藥有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補瀉之能。內(nèi)經(jīng)曰,補瀉在味,隨時換氣,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緩之,緩其大熱大寒也。淡以滲之,滲其內(nèi)濕,利小便也??嘁孕怪?,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氣也。咸以軟之,軟其燥結(jié)之火也。春氣溫而宜用涼藥,夏氣熱而宜用寒藥,秋氣涼而宜用溫藥,冬氣寒而宜用熱藥,此特四時之正耳,若病與時違,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發(fā)散,茍表實極重之癥,雖用麻黃一兩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藥,病在下而宜用降藥,病在外而宜用浮藥,病在內(nèi)而宜用沉藥,故經(jīng)曰,升降浮沉則順之,謂順其升降浮沉藥味之性也。 中醫(yī)時間觀與用藥 擇時用藥符合中醫(yī)陰陽學說的觀念,以及人體內(nèi)陰陽變化調(diào)節(jié)的規(guī)律性,是根據(jù)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及病理的節(jié)律的影響,結(jié)合人體的氣機的升降和營衛(wèi)的運行規(guī)律,考慮藥物的升、降、浮、沉及藥物寒、熱、溫、涼四性,扶正與祛邪及病邪的位置等,通過選擇最佳時間用藥,以使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治療作用,并減輕毒副作用和降低使用劑量的一種方法?!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nèi)生。”《素問·臟氣法時論》云:“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敝赋鲋委熂膊∫樅踝匀?,擇時治療?!端貑枴ご摊懻摗份d:“兒治瘧先發(fā),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睆娬{(diào)治療要善于把握時機。 1、根據(jù)每年運氣的變化治療 自然氣候由于有五運太過不及和六氣司天在泉的變化,對人體發(fā)病有一定的影響。在治療時應考慮到運氣的變化。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氣在泉,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鹨趦?nèi),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寫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寫之。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鹨鶆?,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以酸復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寫之?!薄秾徱暚幒芬舱f:“甲已之年為土運,土愛曖而不受寒,宜加溫劑以助之,戊癸之年為火運,火宜寒而不宜熱,宜加涼劑以解之,子午卯酉年少陰君火,陽明燥金,司天在泉,宜清之,寅申巳亥年,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司天在泉,宜涼劑以加之?!薄度驑O一病方論》根據(jù)歲年運客氣的變化提出了每年的主用方劑和按時加減法,如辰戊之歲,主用靜順湯,加減法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滿,原方加枸杞子,小滿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參、枸杞子、地榆、白芷、生姜,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減,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當歸、芍藥、阿膠。如此嚴格按時用藥,表明因時施治在治療疾病中的作用。 我國名老中醫(yī)蒲輔周,于1954年在石家莊以白虎湯為主治療流腦,取得了滿意療效。1956年,北京流腦大流行,醫(yī)療隊效仿蒲老的治療方法治療卻無效果。后請教于蒲老,蒲老認為治病要了解歲運的變化,1954年天氣干燥,暑熱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獲效,1956年濕氣偏盛,暑邪夾濕為患,當清暑泄熱、通陽利濕法治療,驗之果效。 運氣學說既注意到了四時氣候往來寒暑的一般特點,也注意到了各個年份在氣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點與不同點,而總結(jié)出來的一套規(guī)律和推算方法,是中醫(yī)獨特的時間治療學。由于疾病不僅受到時間的影響,還與生活條件、心理狀態(tài)有密切關(guān)系,在運用時需要靈活掌握,不能機械照搬。 2、發(fā)病季節(jié)不同,治療有異 《素問·六元政紀大論》就曾指出:“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用藥原則。指出了用溫藥勿犯天時之溫氣,用熱藥勿犯天時之熱氣,用涼藥勿犯天時之涼氣,用寒藥勿犯天時之寒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 白虎湯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療觀點;李東垣根據(jù)四季變化不同及發(fā)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時方:“春宜補中益氣湯,夏宜清暑益氣湯,秋宜升陽益氣湯,冬宜神圣復氣湯”等等。如感冒,由于發(fā)病季節(jié)不同,而治療方法迥異。風寒多見于冬夏,宜用麻黃湯、桂枝湯;風熱多見于春季及初夏,宜用桑菊飲、銀翹散;感冒見于夏季者,常偏暑熱,宜用香薷飲、白虎人參湯;感冒見于長夏者,因氣候多偏暑濕,方宜用三仁湯、羌活勝濕湯;感冒見于秋季時,因氣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湯、杏蘇散。就是同一證候發(fā)病不同季節(jié),用藥也不相同。如風寒感冒,冬天輒用麻桂之屬辛溫散寒發(fā)汗,夏天氣候炎熱,腠理疏松,易汗傷津,麻桂就當慎用,宜用荊芥、薄荷發(fā)汗力較輕的藥物,暑盛則用香薷之屬。 3、運用月節(jié)律辨證施治 月用藥施治此法是根據(jù)病情選擇在一個月中的某幾日進行藥物治療,常用于婦女經(jīng)、帶、胎、產(chǎn)等疾病的治療?!端貑枴ぐ苏衩髡摗窂娬{(diào)“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diào)之”,認為月生之時,機體氣血空虛,不可施用散瘀之劑,應施以補益氣血劑;月滿之時,氣血充盛,不應峻補,應施以散瘀、祛邪之治。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一套完整的對月經(jīng)病、帶下病及不孕癥等婦科疾患的時間治療方案。中醫(yī)治療月經(jīng)諸病,都主張在月經(jīng)來潮前7日開始治療,至行經(jīng)時終止。這是因為這段時間,沖脈任脈之經(jīng)血下注胞宮,胞宮氣血逐充盈,功能旺盛,此時投藥治療能借胞宮功能旺盛之時增強抗病能力,排邪外出,有利于調(diào)整月經(jīng)節(jié)律?! ?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31.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3011/13573704_4.jpg' align="right" src="http://image31.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3011/13573704_4.jpg"> 4、運用日節(jié)律辨證治療 根據(jù)晝夜變化擇時用藥是中醫(yī)時間治療學一大特點,并在這方面積祟了豐富的經(jīng)驗,古人早已發(fā)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周期變化影響下,人體陰陽氣血的消長盛衰晝夜變化,因而用藥也應根據(jù)晝夜節(jié)律加減、調(diào)整,以取得最佳療效。明·薛己《校注婦人良方》認為,補中健脾的補中益氣湯,益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益氣之六君子湯等溫陽、益腎、健脾方藥,應在清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證治準繩》載“雞鳴散”有祛濕化濁、行氣解郁、通絡(luò)除滯等功效,應在平旦雞鳴時服用最好,又如“澤漆湯”治咳喘病脾虛不適、水飲內(nèi)滯者,宜“溫服五合,至夜盡”;“菌陳五苓散”治黃疸病濕重于熱者,應“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棗湯”治懸飲癥要在“平旦服”,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指出:“早用溫腎陽之藥,晚用補脾氣之品,晨滋腎陰,午健脾陽,早服攝納下焦,暮進純甘清燥?!本闶亲裱瓡円构?jié)律,選擇最佳用藥時機,根據(jù)不同證型,在不同的時辰投入不同劑量的藥物,以得“天地之旺時而祛邪”的目的。 5、根據(jù)病位擇時用藥 5.1病位在四肢者 宜清晨空腹服,早起后人體四肢血脈流暢,有利于藥力抵達病所,被人體迅速吸收,發(fā)揮療效。 5.2病位在腰以上者 宜飯后服藥,飯后服藥可減少藥液滲入大腸,利于藥力上浮而接近病灶。 5.3病位在腰以下者 宜飯前服藥,飯前服藥藥物不被飲食阻滯,有利于藥性迅速下沉吸收抵達病處。 5.4病位在骨髓者 宜夜晚(約21時~23時)服藥,此時人體代謝活動,氣血運行趨緩,藥物在體內(nèi)代謝也相對趨緩,藥效相對延長,有利于腎臟和骨髓吸收。 6、根據(jù)藥性、功效擇時服藥 中藥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臨床用藥時,熱性、溫性藥宜乘藥液溫熱時服下;寒性、涼性藥宜藥液冷卻后飲服,此服藥之法,取其“寒則熱之,熱則寒之”之理,即寒性病用溫性、熱性藥而熱服之,以加強藥物的溫性而提高療效;熱性病用寒性、涼性藥而冷服;以達到更好的降溫和瀉火作用。 6.1發(fā)汗解表藥宜午前服,午前為人體陽中之陽分,此時可以發(fā)汗,增強藥效。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說:“汗無太早,非預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當日午以前為陽之分,當發(fā)其汗。午后陰之分也,不當發(fā)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厭早,是為善攻?!? 6.2益氣升陽藥宜午前服,午前為陽氣升發(fā)向上之際,投以升浮之藥,有利于陽氣的提升和祛除病邪; 6.3催吐藥宜清晨服,此時服藥借陽氣上升外達之機,加強藥物上達外透之力,使邪外出。 6.4利水滲濕藥宜清晨服用,此時人體胃內(nèi)已基本排空,投以利水藥物便于體內(nèi)吸收,加之人體此時陽氣漸漸升發(fā),有助于氣化水濕,以增強藥效; 6.5驅(qū)蟲藥和瀉下藥宜午后、晚上或入睡時空腹服,根據(jù)寄生蟲的活動特點,結(jié)合人體陰陽消長和自然界陰陽節(jié)律,此時用驅(qū)蟲藥可促使蟲體與病邪隨大便而出; 6.6滋養(yǎng)陰血藥宜入夜空腹服,21時~23時人體腎臟最為空虛,補陰極宜,同時,空腹服藥也有利于被人體迅速吸收; 6.7安神藥宜臨睡前服,以保證患者較快入睡。 7、六經(jīng)病的最佳服藥時間 張仲景《傷寒論》中提出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欲解向愈時間,分別是該經(jīng)是旺盛之時,此時投藥能借經(jīng)氣旺盛之時驅(qū)邪外出。六經(jīng)病欲解時的“上”應作“前”理解。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未前面的時辰為巳午。因未時陽氣漸衰,巳不是太陽主時,再加上服藥后還有吸收發(fā)揮作用的過程,未時服藥已不最佳時間。因此,六經(jīng)病的最佳服藥時間是:太陰病為巳午時,陽明病為申酉時,少陽病為寅卯時,太陽病為亥子時,少陰病為子丑時,厥陰病為丑寅時。 中藥不傳之秘 中藥不傳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因此,在確定用量時,應注意以下10種不同情況: 體質(zhì)不同:體質(zhì)虛弱者,對藥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過大易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故宜酌情減量;體質(zhì)壯實者,用量可稍大。 病情不同:輕病下藥過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重病下藥過輕,則藥力不足,達不到治療目的。 性別不同:男性用藥量可稍大一點;女性有月經(jīng)、懷孕和哺乳等生理特點。故用藥量宜小。 年齡不同:一般情況下,10歲以上兒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歲,可用成人量的1/2;2—5歲,可用成人量的1/3;1歲以內(nèi)的嬰兒,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歲以上的老人藥量應低于中青年的1/2---1/4。 藥性不同:凡使用毒峻烈藥,須從小量開始,再根據(jù)服藥后患者的情況而增減;如病勢已退,即停服,不愈則酌量增加。 配伍不同:在方劑組成中,有主藥和輔藥之分。一般來說,主藥用量重,輔藥用量輕。如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都由大黃、厚樸、枳實組成,前方重用大黃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樸主利氣。單味藥用于急救,如用大黃治療中毒性菌痢,用獨參湯救治血崩虛脫,用量均可加大。 藥質(zhì)不同:如花、葉之類質(zhì)地輕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藥物,用量不宜過大;質(zhì)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如礦石、貝殼之類,用量宜重。過于苦寒的藥易傷脾胃,用量宜少;甘平之藥用量可稍大。 劑型不同:同樣的藥物,湯劑比丸、散劑用量要重;復方應用比單味用量要少;鮮藥用量比干藥用量應多一倍以上。 地區(qū)不同:如用麻黃發(fā)汗,南方氣候較熱,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而北方天氣較冷,不易出汗,北方人體質(zhì)又較結(jié)實,故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炮制不同:中藥的生品、炮制品及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變化,用量亦應有所區(qū)別。如鮮檳榔切片,檳榔堿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浸近一個月(每日換水)再切片,其檳榔堿含量降低,故用量宜稍大。 不傳之秘在用量 朱炳林 中藥劑量的問題,一直缺乏一致的標準,清代醫(yī)案仍可見「用藥輕巧」,各藥不過一二錢,甚至別出心裁,一般藥材用根,名醫(yī)偏偏用花,為求輕巧之至,無所不用其極,若問「根」「花」有何不同,卻說不上來?!?/p> 而目前在臺灣「經(jīng)方派」用藥不過三錢,組方少則三味;「惲派」動則過兩,組方多則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療效,此當中有何微言精義,外人單看處方不可而知??纱崾乐钦哐芯恳? 我讀葉天士、徐靈胎諸名家醫(yī)案,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諸家之醫(yī)案為何都不曾留下藥物用量?連秦伯未先生輯《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時,為求一律,也將用藥分量概行刪除。難道用量無關(guān)緊要,沒有留傳之價值?難道用量乃不傳之秘,諸家著書立說尚有保守?莫非如《吳醫(yī)匯講》所說“不以分量明示後人者,蓋欲令人活潑潑地臨証權(quán)衡,毋膠柱而鼓瑟也”。 不管怎麼說,辨証論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環(huán)都不可疏忽。即使辨証準確、論治周全、選方獨到、用藥精純,而用量不達,差之毫厘則失之千里,也斷無佳效。清朝陳頌幕先生治一腫脹病人,予金匱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八分,附子一錢,甘草一錢二分,無效。邀吳鞠通先生治之。吳認為陳氏辨証不誤,此病確屬陽虛水停,選方用藥也精純不雜,取麻黃發(fā)表,附子扶陽,甘草和中。之所以無效,是用量不夠。吳氏改麻黃為二兩,熟附子一兩六錢,炙甘草一兩二錢,才取得較好療效。(《吳鞠通醫(yī)案》)重慶陳源生之母患巔頂劇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時欲作嘔,陳予吳茱萸湯治之,不料藥後病增而吐劇,為此求教於其叔祖父陳濟普。陳濟普先生認為辨証無誤,方亦對路,藥後無效,在於吳茱萸的用量過重,減其半,並加黃連五分以制之,便一劑而安(《名老中醫(yī)之路》)。從這一古一今兩則醫(yī)案看,用量過與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醫(yī),在精通藥性、藥物歸經(jīng)、四氣五味的同時,沒有不在用量上細加摸索的。 1984 年冬,全國不少專家學者聚會滄州,探討張錫純學術(shù)思想,對於張氏敢於實踐驗証,毫不保留地將藥效體驗的獨得之秘公諸於世之精神,無不交口稱贊。例如,甘遂專於行水,攻決為用,乃泄水之聖藥,但其氣寒而有毒,要發(fā)揮它的作用,必須掌握好用量。那麼,甘遂的用量多少才合適呢?張氏決定試試,曾一次嚼服 3 克,未曾瞑眩, 只是連續(xù)瀉下十多次,最後所食水穀盡出,但無其他異常現(xiàn)象,始悟甘遂的通利降痰之力,數(shù)倍於芒硝、大黃,一般用量可由 1.5 克增至3 克,並無危險。又如石膏,張氏謂“治外感有實熱者,直同金丹”,其用量,輕証必用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恆用至三、四量。再如用麻黃發(fā)表,張氏在滄州時,至多不過四錢,後南游至漢皋,才用二錢;迨北至奉天,有用至六錢始能出汗者,“此宜分其地點之寒熱,視其身體之強弱;尤宜論其人或在風塵勞苦,或在屋內(nèi)營生,隨地隨人斟酌定其所用之多寡,臨証自無差謬也?!保ā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毋怪乎喻嘉言在《醫(yī)門法律》中申明:“凡治暴寒病,胸中茫無真見,雖用辛熱,或以漸投,或行臨制,時不待人,倏然而逝,醫(yī)之罪也”是有深意的。 岳美中先生說過:“不理解組方的原意,不掌握藥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處,就是原則不明。失去了原則性,則談不上靈活性?!保ā对烂乐嗅t(yī)話》)方劑用量上有精巧處,這真是見道之言。試想,如棄用量不管,那麼,同是大黃、枳實、厚樸三味藥物組成的方子,何以區(qū)別共為小承氣湯、厚樸三物湯、抑或厚樸大黃湯?一旦掌握了各自的用量,其攻下、除滿或開胸泄飲之主治就不會張冠李戴,桂枝湯中的桂枝、白芍是等量的,如白芍用量重於桂枝,就變?yōu)楣鹬由炙帨?;而桂枝重於芍藥,就是桂枝加桂湯了,方不同,主治不同。小青龍湯中的乾薑、細辛、五味子應等量使用,桂伎、芍藥於疾病初起時可等量,病久漸虛,應芍藥倍於桂枝,取小建中湯意。 完帶湯是治白帶的要方,其藥物用量甚巧,白朮、山藥各一兩,白芍五錢,人參、車前子、蒼朮各三錢,甘草一錢,而陳皮、荊芥、柴胡只用五、六分。這種重達一兩,輕不及錢,用量懸殊,正是傅青主寓補於散,寄消於升,動靜配合,相反相成的組方經(jīng)驗,用此方如不按此方用量,則難收利濕止帶之效。類似完帶湯這種用量奇特的例子,《石室秘錄》中也有一方,藥為白芍三兩,當歸三兩,蘿蔔子一兩,枳殼、檳榔、甘草、車前子各三錢。裘沛然先生治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規(guī)方失效情況下取用此方,沒想到僅兩劑便使日夜登廁近百次已臻危殆之患者得以病除。(《壺天散墨》)張仲景芍藥甘草湯是等量的,劉渡舟先生的經(jīng)驗是芍藥甘草用量 2:1 方有好療效。據(jù)報道,加味生化湯可治子宮肥大,但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炙甘草、益母草、荊芥七味藥中,如不知重用炮薑與炙甘草,便無明顯療效,中藥用量真是一門頗深的學問,恐以畢生精力都不能窮盡其奧秘,著名中藥學家葉橘泉先生早年提出的關(guān)於藥量問題“希望有專人研究討論之”,(《名老中醫(yī)之路》)足見其用心良苦。 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 艾葉常用量能溫經(jīng)止血,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xiàn)中毒性肝炎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jīng)止血、止痛,大量則引起胃腸道炎癥。 檳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姜片蟲、絳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白果 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劑量。 浙貝母 9~15 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內(nèi)熱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結(jié)之功,用于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fā)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半夏 止嘔、除濕 10~15g 開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jié),大劑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zhèn)靜止痛。 薄荷 在逍遙散中僅用3g,以疏達肝木;而在蒼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發(fā)散風熱,清利頭目。 7. 白術(shù) 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g,則能益氣通便,則可通瀉。 8. 川芎 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 歷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癥,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的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的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川芎引經(jīng)少陽勝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jù)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y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 桑葉45克,這樣的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來自一位紹興的老中醫(yī) 9. 蟬蛻 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10.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湯"每劑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約112克),一劑分三服,每服約37克,我用柴胡湯每按此量用,沒見有什么不良反應.前提條件是有柴胡證,多用解表,少用疏肝。2~5g用于升舉陽氣,適用于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或中氣下陷之病證,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暢、肝氣郁滯所致的胸脅脹痛等癥;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熱,臨床用于治療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發(fā)熱惡寒、周身疼痛等癥。柴胡,柴胡10 克升舉陽氣,柴胡20---30克可清熱,柴胡兩錢以內(nèi)升陽、四五錢入少陽透邪,六錢以上解太陽之表證,罕有一兩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他藥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意在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 郝萬山老師說:柴胡解熱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陽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運用還可通大便及行月經(jīng)。詳見章次公醫(yī)案。 柴胡:輕劑---2~5g用于升舉陽氣;中劑---10克左右疏肝解郁;重劑---20克以上透表泄熱 11.蒼耳子 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12.蒼術(shù)--麻黃 ! 許公巖對積濕為病以蒼術(shù)、麻黃二藥為主,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如兩藥相等,劑量是: 10g:10g,臨床 常見能發(fā)大汗; ,蒼術(shù)倍于麻黃則小發(fā)汗;蒼術(shù)三倍于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劑量是: 18g:6g;蒼術(shù)四倍于麻黃,雖無明顯之汗利,而濕邪能自化,劑量是: 12g:3g。藥物之間的比例, 關(guān)鍵在于藥物之間的比例,并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 當歸 功能補血活血,適用于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復方中,小劑量應用則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后世在應用補血的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的用量僅3g。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的四妙勇安湯,當歸的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chǎn)后瘀血內(nèi)阻的惡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湯,當歸的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婦人胎前產(chǎn)后氣郁血瘀諸疾的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于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余,守則不足。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丹參 大劑量--失眠 - 上海--姜春華 代赭石 9~18 g有鎮(zhèn)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于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24~30 g用于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等證。 本品苦寒,入肝、心經(jīng)。其藥理作用為:鎮(zhèn)胃降氣,平肝熄風,對中樞神經(jīng)有鎮(zhèn)靜作用,并有輕微收斂作用。 大黃 1~5 g有致瀉作用。其致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A、C,主要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瀉,9~15g可瀉下; , 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 二兩--癲狂其脈實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肝炎,隨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標復常時間縮短,認為30g可作為常規(guī)劑量。 大黃粉0.3 g以下有止瀉作用。其機理為大黃鞣酸的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的致瀉成分的作用。鞣質(zhì)的D-兒茶精抑制大腸內(nèi)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的產(chǎn)生而止瀉 茯苓 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 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 30g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 1枚-輕量-陽虛 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約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則作用相反,汗防己小量則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減少. 桂枝 在桂枝湯中用9g,取其溫經(jīng)散寒、解肌發(fā)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風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則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 合歡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紅花 少用可養(yǎng)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則破血。0.9~1.5 g用于調(diào)養(yǎng)氣血。在溫補劑中加入少量紅花,用于治療產(chǎn)后血暈、頭暈、眼花氣冷等。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取其有破瘀通經(jīng)之功。紅花小量養(yǎng)血和血,大量則活血化瘀。其藥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經(jīng),表現(xiàn)為興奮子宮、降壓、擴張血管。 黃精:小劑量10~20g補五臟,大劑量30~40g有鎮(zhèn)靜作用。 黃連、龍膽草 用1~2g能健胃,增進食欲,3~6g可燥濕瀉火解毒,大量則會刺激胃壁引起惡心、嘔吐; 25. 黃芪 常用量為9~15g,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 氣虛難汗者用之可汗,表虛多汗者用之可止。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內(nèi)明顯,30g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的影響,量在15g以內(nèi)可升高血壓,35g以上反而降壓。10克以下升壓 ,15-30克降壓 ,40克以上調(diào)節(jié)血壓的動態(tài)平衡,15g以下能升血壓,30g以上可降血壓。 26. 厚樸 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葉天士 (我不知道少用與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27. 決明子 3~6g治療急性結(jié)膜炎、麥粒腫、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療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潰瘍、急性腎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療急性膽道感染、膽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壓等。 28. 雞內(nèi)金粉 3 g,用于治療體虛遺精、遺尿等,尤其對肺結(jié)核之遺精有較好療效。4.5~12 g用于調(diào)理脾胃、消食祛積,尤其適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納不佳、積滯脹悶,反胃嘔吐等。15~18 g有化堅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結(jié)石及膽石癥。 29. 苦參 5~8g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治腎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心臟性水腫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發(fā)作; 10~15g治療細菌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及各種皮膚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種原因所致的失眠癥. 30. 人參 常用量為5~10g,用于復脈固脫時可用至15~30g; 31. 連翹 諸家皆未言其發(fā)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一至二兩,必能發(fā)汗,且發(fā)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底微汗,翌晨病若失。------《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32. 龍膽草 小劑使用有開胃建胃之功,大劑則清肝膽濕熱效著 33. 龍骨、牡蠣 6~10g有攝汗作用,對鼻衄、月經(jīng)過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療高血壓有潛陽之功; 12~15g,對支氣管哮喘有定喘作用;20g,有安神作用。 34. 麻黃 少用通陽消徵,多用發(fā)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獨用劑量15~50g。 麻黃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兒多用炙麻黃,也可與等量甘草同用,小兒用量不宜超過3g。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壓者禁用! 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9g漸加至15g,(個別的還有時逐漸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應增加到60~90g)這時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 3:1 ),以減少麻黃的發(fā)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35. 36. 馬兜鈴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時可致嘔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壓下降; 37. 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38. 麥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個觀點:生麥芽通乳,“生”取其“生發(fā)”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麥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麥芽均可單獨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麥芽、炒麥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為60g。 39. 胖大海 1~4枚,有開肺解表、清熱利咽之功,用于風火犯喉而致的聲音嘶啞。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頭目風熱疾患,合并有大便熱結(jié)者。 40. 牽牛子 少用可瀉下通便,祛除腸中積滯,多用則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積水。 41. 肉蓯蓉 6~12 g,有補腎助陽、益精血之功。適用于陽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無力等證。15~18 g有潤腸通便之功,用于腸燥津枯之大便秘結(jié)之證。本品助陽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補陽又益陰的藥物。 中醫(yī)真正的不傳之秘 中醫(yī)角度看生死中醫(yī)說,生命起源于陰陽交合,但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先天之陽這是一股決定人的壽命多少的陽氣。從小孩階段,先天之陽最足,陽主動,陰主靜,所以小孩子最喜歡活動,而且眼睛非常明亮,很有神采,這些都是陽氣足的體現(xiàn)。陽氣在給予生命動力的同時,還擔負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wù),就是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入。但是小孩子陽氣足這個論斷似乎與小孩子經(jīng)常發(fā)燒感冒這個事實不相符。 一方面,小孩子的身體發(fā)育不成熟,體內(nèi)能容納的陽氣較少,先天之陽就如同木柴點燃的火焰,但火焰較少如果加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或者長期間暴露在風寒或者風熱很重的地方,邪氣就容易打破這火焰,進入皮膚腠理,導致小孩子感冒發(fā)燒。小孩子發(fā)燒證明孩子陽氣足,現(xiàn)在很多大人想發(fā)燒都燒不起來,結(jié)果一去體檢,卻很多其他疾病,而且都很嚴重的疾病這就是身體陽氣不足,無法發(fā)燒,連外邪入侵都無法用高燒抵抗的后果。 到青年時期,體內(nèi)先天之陽的柴火燒得正旺,而后天脾胃發(fā)育良好,從食物中汲取的后天之陽也非常充盈,所以體內(nèi)陽氣充盈,很多中老年人都很懷念自己的青年時期,因為在青年時期精力充沛體力也最為充沛,它是整個生命歷程中最好的兩個時期。 到了中年時期,身體陽氣開始由盛轉(zhuǎn)衰,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的人陽氣衰落更快,到了這時候,很少人感冒后會發(fā)燒,這是因為根本沒有足夠的陽氣燒起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身體變好,因為正是這個時期,很多大病在醞釀,或者已經(jīng)生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還有一些風濕,類風濕,和骨頭的疾病,最重要的癌癥在這個年齡也是高發(fā)的,這就是陽氣失去保衛(wèi)作用后,身體已經(jīng)無力抵抗病邪,病邪遂在身體積累,所以有些人一年到晚都沒有病,就是經(jīng)常容易累,結(jié)果幾年后檢查出來的都是一些大病或者慢性病。到了老年時期,陽氣進一步衰退,所以老年人特別容易生病,而且很多老人家都有很多慢性病,到了冬天就四肢發(fā)冷,有時甚至冷到不能入睡,蓋多少張被子都無補于事。 回光返照到底是怎么回事? 向大家解釋一下回光返照的原理,當一個人在重病期間,必定會有氣短,不欲食,少言,呼吸急促,經(jīng)?;杷?,形寒肢冷等類似情況,這是真陽衰微,體內(nèi)陰寒極盛,這時真陽發(fā)現(xiàn)周圍太冷了,呆不下去了,于是,就想走了,走有幾個渠道,真陽在腎中,欲走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當真陽向上,人就會突然變得有精神,有力氣了,因為真陽是先天之陽,當先天之陽走到心的部位時,就好像突然有很多陽氣注入,所以人就有一種突然變好的感覺,一種感到所有事情一下子清晰了,身體變得有力氣了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回光返照。然而,當真陽走到心的位置,形成這種回光返照時已經(jīng)很難救了,真陽會一路向上,從人的七竅之一逃掉。 生氣就拉肚——告訴你神秘的五行 現(xiàn)在有很多人患一種怪病,就是一生氣就會拉肚子,為什么會這樣。肝屬木,肝對應怒,樹木向上生長,所以肝的氣機往上,人一旦發(fā)怒,就會加強肝的氣機,使血液逆行,而現(xiàn)代人肝部都有郁結(jié),會怎么樣?那些氣就只能往下行了,脾胃屬土——樹木長在土地上(對應肝長在脾胃上),氣往下行,就直接作用于脾胃了——生氣卻拉肚,這是五行中的木克土。要予以疏肝補土的藥物,把郁結(jié)疏散,把脾胃調(diào)好,信不信由你。 中醫(yī)專有名詞中的——虛與實 其實從字面解釋,就很清楚,虛,就是沒有東西,實就是有東西。怎么應用到人體上面呢?我們會經(jīng)常說到這個人脾虛,這個人腎虛,這就是虛到了,就是本來脾臟或者腎臟里面應該儲藏著精氣但這個人卻沒有或者精氣少了,由此而導致出虛癥:消化不良,身體虛弱,容易疲倦等各種癥狀。 實呢?就是本來臟腑經(jīng)絡(luò)里面沒有的東西,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有可能是淤血,也有可能是體內(nèi)陰寒過重,中醫(yī)是一門天人合一的學科,諸位可以設(shè)想一下,當一個地方太冷的時候,水會怎樣,就會凝固對吧?放在人體也是一樣,如果體內(nèi)太寒了,體內(nèi)一些陰寒的能量和物質(zhì)就會凝固起來,最終結(jié)成一塊東西堵在臟腑或者筋絡(luò)血管中。或者,如果陰寒進入了臟腑,而人體陽氣不足,就排不出去日積月累就會在臟腑里面沉積,最后可能形成腫瘤囊腫。陰寒邪氣這個冤家進入內(nèi)臟或者血管的時候,身體會感覺不舒服,但透視儀器卻看不出問題,因為它們是能量,如果它們嚴重到凝結(jié)起來,形成物質(zhì)的時候,這就是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這時,即使檢查出來了,病情也已經(jīng)很重了。有的人年年體檢沒問題,一查出來就是肝癌晚期,就是這種情況。 如何判斷體內(nèi)有陰寒淤堵沉積? 其實,經(jīng)絡(luò)血脈臟腑被東西堵到的時候,血氣或者經(jīng)氣運行不暢,就會出現(xiàn)痛的現(xiàn)象,痛你總歸懂的吧?說明你的身體經(jīng)絡(luò)血脈已經(jīng)在淤堵,癌癥晚期病人有強烈的痛楚,那種淤堵已經(jīng)板結(jié),到了無法化解的地步,悲。 現(xiàn)代人防癌抗癌,從30歲就要開始定期化淤,這樣的事情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v觀天下,姑娘們都在斷食,有很多人覺得斷食是減肥的利器,其實就中醫(yī)的觀點看來,斷食是將全身淤堵一次性清除的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有些人一次斷食后,體重甚至能減掉15-30斤,水腫、虛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神奇的消失了,其實就是血管和經(jīng)絡(luò)中大量的淤堵陰寒積塊和周圍正在積聚的團狀物被清理出體外。據(jù)統(tǒng)計,大腸中有1—15公斤淤堵垃圾;肝膽中有0.5公斤左右;各關(guān)節(jié)部位有3公斤。 胖子不排廢這輩子也減不了肥,或者一輩子都在減肥還是肥,趕緊先斷個食吧。保養(yǎng)身體的人,尤其35歲以上的壓力人士,污染環(huán)境下的工作者,每年至少斷食一次,很多疾病是在35-45歲之間醞釀而成。一個全身沒有淤堵的人,即使到了中年也不應該腫脹起來啊,那不是胖,那是腫。親。不信,你斷一次試試,保管小2個號。當然你也可以不信,但保養(yǎng)身體花的錢跟治療身體花的錢是無法同日而語的。清水斷食勿嘗試,現(xiàn)代人體內(nèi)污染太多,清水斷真心有危險。提醒你了咯~ 中醫(yī)專有名詞中的——精氣 精氣是人身體中的精華物質(zhì),要說什么對身體最好,就是精與氣,而且這精與氣還不能從外面補足,只能通過身體汲取食物和空氣的精華物質(zhì)而生成,精氣有很多作用,精上充到腦補,形成腦髓,能增強記憶力,充斥骨頭,使骨頭堅固,精生氣,氣外走皮膚,使得外面的病毒邪氣不能侵入人體,這就是抵抗力形成的基礎(chǔ)條件和根本物質(zhì)。 中醫(yī)名詞——癥與病 中醫(yī)和西醫(yī)語言是完全不同的,不要相互混淆。比如咳嗽,只要是咳嗽,西醫(yī)先起一個很嚇人的名字,支氣管炎,然后全部用同樣的藥。中醫(yī)不同,中醫(yī)聽到病人說咳嗽,中醫(yī)并不能因為咳嗽就開始用藥了,而是要問清楚,您是白天咳,晚上咳?有痰嗎?痰什么顏色?怕冷嗎?咳了多長時間?統(tǒng)而言之,咳嗽是病,但為什么咳就是癥。為了厘清癥,所以每一個問題都很重要,兩個病人,即使有一個問題答案不同,其他問題答案相同,那么一個好的中醫(yī),開的藥方就不同。這就是癥和病的區(qū)別,這里要大家記住,中醫(yī)重視的是癥,而不是病。 什么是表和里 表里癥,統(tǒng)而論之,在皮膚表面或者經(jīng)絡(luò)血脈的比較淺的疾病,什么風寒,發(fā)熱,因風寒引起的咳嗽這些都是表癥,而里癥就是內(nèi)在臟腑的疾病,好像下利,吐逆,和各種臟腑的癌癥。 什么是寒和熱 對于熱,其實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夏天被太陽照耀的情況,你會全身出汗,很熱,口渴,很煩躁,其實這些都是身體熱的證狀,對于寒,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冬天零下幾度的情形,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你會覺得冷,無論穿多少衣服,都會覺得冷,還有不想喝水,沒有汗出(因為冷而毛孔緊閉不想出門,甚至連動都不想動,能躺著就躺著比較好。這些都是身體寒的癥狀。) 中醫(yī)問二便 中醫(yī)問二便。一般來說,正常的小便是微黃色的。熱證的小便時黃色的,寒證的小便時白色的,這對于區(qū)別寒性便秘還是熱性便秘很有幫助。不過在現(xiàn)代社會,吃了西藥后,小便也變成黃色,這不是吃了西藥以后,變成熱證了,而是西藥毒素太多了,對肝形成了損害,肝臟排毒所致,你們可以想象一下西藥毒不毒,吃了以后小便顏色變成肝病的小便顏色一樣。 所以問小便時要問問有沒有吃過西藥,這樣才能準確判斷。還有就是小便次數(shù),小便次數(shù)多的人,腎臟功能比較不好,夜尿次數(shù)多的人,腎陽已經(jīng)虛了。小便失禁的人說明病人已經(jīng)有很嚴重的腎陽虛了,應該大力用中藥補陽。 大便,正常的大便時,一天一兩次,量足,排便順暢感,成型不細,不帶血。這個概念很重要。眾所周知,大便是排毒素的,當病人大便少時,毒素積在體內(nèi)排不出去,就很容易造成各種疾病,如果是熱證便秘,往往會使得燥氣上沖頭部,使得自己有口臭、滿臉長痘、頭暈腦脹、脾氣暴躁,如果是寒性便秘,就會導致毒素聚集,被腸粘膜吸收,送到血液,血液中吸收了毒素的結(jié)果就是引起頭痛、肩酸、目眩、倦怠感等各種各樣的癥狀。而且,宿便堆積的話,最終會引起大腦和心肌淤堵(腦梗塞、心肌梗塞、癌癥),皮膚也會變得黯黑,生斑,這是因為毒素浮出膚表所致,引起各種難以治愈的皮膚病,西醫(yī)所謂神經(jīng)性皮炎,膠原性疾病。杯具的是,現(xiàn)在很多中醫(yī)連寒熱都不能辨證,把寒性便秘當成熱性來治,或者反之,只能導致便秘越治越重。 淤血和水飲 淤血的一種形成方式是身體太寒,血在身體里面行走速度過慢體內(nèi)的血逐漸形成血塊堆積在血管里面,或者身體其他部位,形成淤血。另一種形成方式是,病人曾經(jīng)摔傷,就會形成淤血,最明顯是皮膚表面有黑了一塊的瘀斑,其實這還是在皮膚表面的淤血,有些摔傷比較嚴重,在肌肉里,在內(nèi)臟都會出現(xiàn)淤血,長年不理,在淤血的部位,新血運行受到阻擋,就會累積更多的淤血,最終引起一系列的疾病。還有一種形成方式,現(xiàn)代食品添加劑或者農(nóng)藥的大量運用,有一部分的那些化學物品,通過胃吸收到血液里面時,會形成血的聚集成塊。 對于女孩子來說,體內(nèi)寒,或者穿得過少,或者吃了太多冰冷食物例如雪糕之類,又吃了很多生冷的東西,體內(nèi)陽氣不足以化去寒氣,寒氣就很容易積累在子宮,形成淤血,到經(jīng)期就會痛經(jīng),有血塊,嚴重的還會形成子宮肌瘤。 水飲,是人們不正確飲水的習慣所導致的,有些人喜歡大口大口地喝水,其實胃里面并沒有太多能力去消化這些水,所以這些水就會形成水飲。有水飲的人是不想喝水的,體內(nèi)有停水,但這些水在平時是很難再被胃氣化掉,因為它們會藏在一些隱蔽的地方,需要一切去水的藥物來幫助這些水排出來。 中藥究竟有沒有副作用? 首先,中藥是有藥性的,有些中藥是寒的,例如玄參,黃連,黃芩,石膏。有些中藥是熱的,肉蓯蓉,巴戟天,桂枝。有些滋陰的生地,麥冬,有些補陽的附子,干姜。中藥的這些藥性運用,是要看病人的情況,如果陰寒較重的病人,正常人也不會下玄參黃連吧? 再者,不同的中藥是有不同的作用的,有些中藥去痰,有些中藥去水飲,有些中藥去濕,有些中藥活血,有些中藥破血,就是破開陳舊的淤血,有疏肝的,有導引藥氣去特定部位的很多很多,每種藥都有它對治的特定癥狀,所以用得對,艾草也是救命仙丹,用得差,人參也是毒藥。沒有沒用的中藥,只有不會用的醫(yī)生。 再向大家解釋一下中藥所說的“毒”是什么回事,“毒”就是中藥的偏性:哪種藥偏向于陽,哪種藥偏向于陰。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正常人吃了過多的玄參(玄參是陰寒的藥),他就會出現(xiàn)陰多陽少就很容易造成表虛而外感風寒,或者腰痛或者下利,這就是中醫(yī)對于中藥“毒”性的定義。 那么為什么中藥擁有“毒”性,中醫(yī)還用它呢?大家可以想想,陰陽平衡的人是不生病的,生病的人陰陽一定不平衡,那么一定是出現(xiàn)陰多陽少,或者陽多陰少,那么這種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陰陽不平衡的病人,該如何治療呢?一個陰多陽少的病人,就應該用陽多陰少的藥。這些藥下去,因為他們的“毒”性在,也就是偏性在,就可以一下子把病人體內(nèi)不正常的陰陽調(diào)回來。這就是藥的意義所在。 舉個例子吧,板藍根這一個很紅很火很萬能的藥,成了別人恥笑中醫(yī)的一個笑柄。板藍根真的有預防感冒的作用嗎?我在這里確切地告訴你,沒有。人為什么感冒?因為身體虛弱,外感風寒,身體虛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陽氣虛了,就很容易感染風寒,但板藍根本身就是寒涼的藥物。所以板藍根不但不能預防感冒,還使人容易得感冒。 為什么會這樣?每個人都知道人參大補,但不知道人參究竟補什么,什么時候才會起到補的作用。中醫(yī)常常說虛者補之,那么如果病人有實證呢?那自然不可以補了。而人參大補之藥,氣陰兩補,但腫瘤乃是陰寒凝結(jié)的實證,當人的身體有東西了,不正當?shù)爻匀藚?,那么補的就不是人體了,而是腫瘤了。所以吃了以后腫瘤會長得飛快,以致后來無力回天。古代有一句感慨之辭“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腫瘤病人唯一能補的就是精氣。 其實很多東西都會補腫瘤的,例如一些滋陰的藥物,熟地玄參這一類的,只要不適當?shù)赜?,或者癌癥病人自己用這些藥來煲湯,就很危險了。但如果一個正常人,熟地玄參入腎補腎陰,陽氣充足吃點熟地湯,甚至起到補腎陰,滋潤皮膚,使皮膚有光澤,但如果一個癌癥或者陰寒的人吃了,就會加重身體的陰寒,所以對身體就不好了。所以錯不在藥物,在于用藥的人身上。 就好像阿膠,大家都覺得是一個好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阿膠可不是什么維生素,那些吃了沒什么反應的騙人東西,如果一個女人在經(jīng)期吃了阿膠,可能會立刻停經(jīng),因為把血全部收住了,那么正常經(jīng)血排不出,就會淤積起來。 當然根據(jù)這種藥性,當一個女子陽氣不足,不能收住血而導致滴漏的時候,可以用阿膠收住血,這樣女子身體不會過于虛弱。長期吃太多阿膠,補血太過,身體收攝太多,也對身體不好,什么東西都淤積在身體里面。 現(xiàn)在鹿茸的價格也被人炒得很高,這也是導致人們以為保健作用很強很強,所以有錢人就買來吃。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鹿茸也是一種很猛烈的中藥,它的補陽功效很猛烈,但是不適合經(jīng)脈不通的人吃,因為經(jīng)脈不通,陽氣補下去了,沒有破開經(jīng)脈的藥,它就會淤積起來變成熱,所以吃的人會感覺上火,體內(nèi)就會變得寒熱錯雜。還有一點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鹿茸放于男性生殖器旁邊,會導致陽痿,因為鹿茸能夠吸收周圍的陽氣,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要出意外了。 很多大病晚期,重病病人,往往出現(xiàn)病情惡化,是在于家人胡亂煲湯,亂用藥材。病人在重病的時候,元氣只有很少了,如果用錯藥的話,反作用就很明顯,病人就很難受,所以就會出現(xiàn)病氣惡化。因此,在病人重病大病的時候,用什么藥材煮湯,請詢問明中醫(yī),遵循醫(yī)囑,這關(guān)系到病人性命的事情,不可忽略!切記! 感冒一定要吃藥嗎 先說說感冒的癥狀的形成,身體就像一個容器,身體強壯的人容器是滿滿的,外面的邪氣就進不來,當人體虛弱時,相當于容器里面東西少了,出現(xiàn)了縫隙,那么空氣中人體不需要的邪氣就會進來,占據(jù)原來身體正氣的位置。身體其他部位的正氣感受到外面不屬于身體自身物質(zhì)和能量進來了,于是就會奮起反抗,也就是體內(nèi)的陽氣就會浮于體表,防止外面邪氣的進一步進入,由于體內(nèi)陽氣浮于表面,所以病人會出現(xiàn)發(fā)熱的癥狀,由于人頸背部的風池風府翳風穴是風容易進入的地方,進去以后就會有脖子僵硬,頭暈頭痛的癥狀,另外肩背部也是風寒容易進入的地方,所以很多病人也有肩膀酸痛的感覺。 所以生不生病,主要看自己的陽氣充不充足。在這里提倡諸位不要過勞,否則把身體表面的陽氣都耗散了,就很容易得到各種疾病,有些不止是單單感冒那么簡單,還有一些皮膚病啊,手腳酸痛等等??诳实臅r候喝溫水,小口小口喝,這是因為感冒時,人體臟腑里面的陽氣浮于表面和邪氣相抗衡,所以臟腑里面的陽氣就比較少。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口渴的時候才喝水,因為病人被寒氣入侵體表,體內(nèi)有寒的情況下,是不想喝水的,這是潛意思的一種自動排斥,如果真正需要是,病人會口渴的,在這里,請大家相信自己的感覺,感覺是沒錯的,而不要自作聰明地規(guī)定每天要喝多少杯水,也不要聽從感冒要多喝水的建議,當你真正需要水時,你的身體會說的。還有就是真的發(fā)超過三十九度的高燒,還是建議大家去看看醫(yī)生。 一句話告訴你什么是經(jīng)絡(luò) 還有絡(luò)脈,人體的陰陽之氣是按照一定路徑走的,粗的是經(jīng),細的是絡(luò)脈,這有點像血管,粗的是大動脈或者大靜脈,系的叫做毛細血管,分布于人體表面,只不過血管里面走的是血,經(jīng)絡(luò)里面走的是陰陽之氣。所以疏通經(jīng)絡(lu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世人都能做到疏通經(jīng)絡(luò)補足氣血,中醫(yī)就沒飯吃了。 中醫(yī)如何治腰痛手麻頭痛 為什么很多人感覺四肢發(fā)麻、酸、痛,但西醫(yī)檢查時沒事的?膝關(guān)節(jié)炎、腰椎間盤突出、腰酸腰痛、頸椎痛,肩周炎怎么引起的中醫(yī)能治嗎? 有時邪氣侵入人體時,不會感冒,但會在身體某個地方出現(xiàn)麻木疼痛,簡而言之,這是身體在用酸脹感,提醒人們重視。 到了中老年人,身體陽氣已經(jīng)虛了,就很難把邪氣打散,所以就可能長久地停留在那里,最終造成長期的酸麻痹或者痛。這就是西醫(yī)的微小血管循環(huán)不好。 那么,最初受到風寒濕痹的時候怎么辦呢?大家在察覺到身體有酸痛麻感,只要那種痛不是拒按的痛,拒按的意思是摸上去不舒服,只要不是那種痛,都可以用熱水溫敷,最好加點姜,加點桂枝白術(shù)煎水。還要配合泡腳,也可以艾灸患處。 熱水本來有去寒的作用,加上生姜,去寒的作用就更明顯了,白術(shù)是祛濕的,桂枝去風的,如果是風寒濕造成的痛,這樣溫敷是有用的,如果是手的話直接用那些水泡水就行,如果時背部,可以在浴缸里面躺著,倒那些水進去,如果沒有浴缸,那么就用熱毛巾敷吧。腳有全身各個部位臟腑的放射點,泡腳能把全身陽氣活動起來,各個反射點都收到了良性刺激,而且還能引導陽氣往下走,所以很多人在泡腳以后很容易入睡,而且睡得很好,在這里提倡大家睡前泡腳,不但對全身有好處,還能安眠。另外,更可以用艾灸,艾灸可以溫通經(jīng)絡(luò),祛風散寒的作用。 在這里特別提一個癥狀吧,就是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這個病真的很猛,有些人左右有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曾經(jīng)見過一個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的病人,右手瘦得皮包骨頭,關(guān)節(jié)處膨大,左手還算正常,起碼有肉,那不可能是同一個人的的雙手竟然出現(xiàn)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那種強烈的對比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這種病在西醫(yī)那里,是無法治療的,如果病情一直加重,最后只能截肢。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西醫(yī)照出是囊腫,不要以為就一定要做手術(shù),這是寒濕之氣凝聚的一種特征,前面介紹過,陽化氣,陰成形所以寒濕之氣會凝結(jié)在一起,只要把體內(nèi)的寒濕之氣驅(qū)除,囊腫就會消除,因為囊腫里面裝的是寒濕之氣,而且囊腫外還有很多寒濕之氣沒成形,所以西醫(yī)開刀或者用抽取囊腫里面的東西后很容易復發(fā),只有回復陽氣才是治本。 頸項部的疼痛 由于后背頸部接近后腦勺的地方,有風府風池翳風幾個容易被風寒進去的地方,俗語云:“神仙也怕腦后風”,就是這個道理,可是現(xiàn)在很多人不注意這個,風扇空調(diào)對著后背吹,因此很多人都有脖子僵硬的情況,其實和腰痛差不多,也是和風寒濕有關(guān),久了就很容易造成頸椎增生等癥,其實就是陰寒凝結(jié)。建議大家,除了對電腦或者保持同一個姿勢過久和不良姿勢以外,頸椎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風寒濕的入侵,大家要盡量避免腦后勺對著風直吹,特別是冷風,再加上下雨濕氣重,那就真的風寒濕都有了,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頸椎病比前面兩種方式都快很多,只要吹風一天,體虛的人吹半個小時,脖子就不舒服,轉(zhuǎn)動就感覺有痛感了。 針灸和推拿原理 扎針充當一個身體陽氣的指揮棒的角色,有意識的集中陽氣去打通經(jīng)脈,滋補虛損的肌肉,這就和藥不同,藥是通過藥的力量,來打通經(jīng)脈,由于不同的藥作用于不容的實證,和不同的藥對身體不同部位的親和性不同,所以有很多藥需要選用,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藥。而扎針就是調(diào)動體內(nèi)的陽氣,集中打通經(jīng)絡(luò),只要辨清楚那條經(jīng)絡(luò)的問題,就可以扎特定的穴位,不管是風是寒還是濕,都可以一一打通。扎針就是求己,用自身的氣驅(qū)逐病患,服藥就是求外力,用藥力去打通經(jīng)脈和補虛。 按摩拍打 真正的按摩并不是我們平常給家人做的那種普通的按摩,它是需要很專業(yè)的手法和一些出力技巧,使力氣能透過皮膚達到肌肉和骨骼,按摩也是能夠打通經(jīng)脈的,它是通過一些手法導引陽氣或者在活動肌肉過程中刺激陽氣運行,所以持續(xù)隔天進行專業(yè)按摩,一樣能治好腰椎間盤突出這些疾病。有些家傳的按摩師有很特殊的拍打?qū)б址ǎ委熌男┭巢考膊『芸?。中國幾千年的中醫(yī)傳承還有很多珍寶流落在民間,通過一代代傳承下來,需要我輩去走訪去學習去繼承。 告訴您猝死的真正面目 新聞不時報道,在跑步或者在宿舍,有年輕人突然暈倒,然后死了。這類死亡,很多都是心力衰竭。中醫(yī)認為,這種死亡,就是陽氣的暴亡。這些人本來身體就很虛弱,但他們并不懂得如何保養(yǎng)身體,反而繼續(xù)通宵玩游戲,陽氣本來就很虛了,還這樣透支陽氣最后把五臟六腑的陽氣都透支了,這時身體已經(jīng)沒多少陽氣可以再用了,而人忽略了這種虛弱感,打電腦時突然興奮,人在心情激動的時候,陽氣就會很活躍,消耗得陽氣也多,但他已經(jīng)沒有陽氣可以消耗了,陽氣沒了,精神就沒了,于是突然暈倒。在這時如果先天體質(zhì)比較好的人,它身體還能保留最后一絲元氣,趁著病人昏迷的時間,迅速生成一些陽氣,過一段時間,病人就能醒過來。如果病人先天體質(zhì)不好,最后一絲元氣都滅了,那么就死亡了。 心臟病高血壓能治嗎 心臟病是怎么形成的?心臟病真的要開刀嗎?中醫(yī)無法治療嗎高血壓真的要終生服藥嗎?高血壓要怎么預防?猝死在中醫(yī)看來是怎么回事? 了解高血壓的真相 寒癥會造成血管堵塞的,當血管有一部分堵塞以后,血要流過那里,是不是突然間空間變小,于是壓力就增大,它只能撐開血管壁,才能流得過去,如果堵塞得越來越嚴重,那么血管壁就被撐得越來越嚴重。而血管有寒邪的時候,會變得特別脆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冬天的那些軟膠管是不是也會僵硬起來,血管也是這個道理,由于血管的僵化,壓力過大,就很容易爆裂開來。所以,高血壓就是這么一點道理,總體而言是淤堵和寒涼造成的。 嚴重手腳冷的病人,可不是只會發(fā)生靜脈血管曲張這么簡單,因為嚴重手腳冷的人,體內(nèi)一定陽很虛,寒很盛,前面說過很多疾病都是陽虛造成的,陽氣是護衛(wèi)體表的,現(xiàn)在陽氣不要說護衛(wèi)體表了,連手腳都暖不起來,所以人的抵抗力很弱,邪氣很容易進去,因此病人會有手腳麻痛,腰頸酸痛等癥狀。這些還算小問題,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果連內(nèi)臟的陽氣都虛了,那么陰寒凝結(jié)在臟腑,就形成腫瘤囊腫了,一般都是腑先有事,在中醫(yī)認為,腑在內(nèi)臟表面,所以腑先受邪,所以胃癌的人就比脾癌的人多。 情緒的確導致疾病 這就是情志致病。情緒的強烈波動本身就會導致身體陽氣運行不暢,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內(nèi)臟的對應關(guān)系分別是:過喜傷心,過怒傷肝,思慮過度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一個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有一點點的開心,有一點點的生氣,有一點點悲傷和有一點點恐懼,都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只有太過了,才會影響身體。 平常人生氣,是會傷到肝膽的,特別是生悶氣的人,很容易造成肝氣郁結(jié)。當人有喜悅感的時候,全身的陽氣運行會很通暢,陽氣一旦通暢,就能更好的滋潤皮膚,所以有一句話“笑一笑,十年少。”常常保持喜悅感的人,不但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看起來更加年輕。但開心過頭了,對心臟就有傷害了,有些人聽到自己中了彩票,一時開心過頭,就暈過去了,任何情緒太過了,都會傷害到自己身體的 恐懼會導致人的陽氣往下行,有些人被嚇得臉色蒼白,因為臉上的血氣往下走了,有些人會被嚇得大小便失禁,因為陽氣往下如果人下方陽氣虛,收不住尿道和肛門,陽氣就會帶著排泄物從肛門和尿道出來,所以就出現(xiàn)有人被嚇死的例子。不要以為只是突然間的驚嚇才會傷到腎臟,當一個人受到驚嚇,也許他們沒有被嚇得大小便失禁那么厲害,但腎中有小部分精氣也會在不自覺中排出。 悲傷,悲則氣消,一個人在悲傷的情緒中,他的氣會消失掉,長時間的悲傷,和那種哭得死去活來的悲痛,都很容易身體的抵抗力就會變得很脆弱。悲傷還會傷害肺臟,因為人在悲傷的時候,肺氣就會立刻收緊,肺氣無法通調(diào),一些渾濁的氣體和一些平時的痰飲就無法排出去。 思則氣結(jié),人一旦思慮過度,氣就會結(jié)在一起,因為人體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思考的事情上面,所以陽氣會集中供應到大腦,因為陽氣的長時間集中供應,所以很多陽氣就停留在大腦,日積月累陽氣就結(jié)在那里。陽氣結(jié)在大腦,一個很大的壞處是失眠,很多人有這種經(jīng)歷,一旦有一段時間想太多東西,腦力活動過于頻繁,那么在夜晚睡覺的時候,大腦會不自覺想東西,浮想聯(lián)翩,甚至追古溯今,什么都浮現(xiàn)大腦里,結(jié)果一個晚上都睡不著,即使睡著了,腦袋也不斷地做夢,就是因為陽氣結(jié)在大腦,心神無法下潛腎水導致的。 講述情志致病,是想告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大悲大喜,大恐大怒,這些都是對身體不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