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藤 別名 紅通、紅藤、檳榔鉆、大血通、大活血、活血藤、花血藤、血藤 來源 為大血藤科(木通科)大血藤屬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以藤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木質(zhì)藤本,長達10米。莖圓柱形,紅褐色,扭曲,有條紋,砍斷時有紅色液汁滲出,故稱“大血藤”。三出復葉互生,有長柄,中間小葉倒卵形,長7-12厘米,寬3-7厘米,側(cè)生小葉較大,斜卵形,先端尖,基部兩側(cè)不對稱。春季開黃色或黃綠色花,有香氣,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出自上年生葉腋基部,長達12厘米,下垂。萼片和花瓣均6片,雄花有雄蕊6,雄蕊與花瓣對生,雌花有退化雄蕊6,心皮多數(shù),離生,螺旋排列,胚珠1。漿果卵形,肉質(zhì),有柄,多數(shù)著生于一球形的花托上。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深山疏林,大山溝畔肥沃土壤的灌木叢中。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及貴州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全年可采,曬干。 藥理作用 大血藤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均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大腸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鏈球菌、綠膿桿菌亦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性味功能 苦、澀、平。活血通經(jīng),祛風除濕,驅(qū)蟲。 主治用法 闌尾炎,經(jīng)閉腹痛,風濕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拘攣,鉤蟲病,蛔蟲病。用量10-30克。 參考配方 1.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大血藤60克,蒲公英30克,大黃10-20克,厚樸10克,水煎服。 2.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大血藤30克,五加皮、威靈仙藤葉各15克,水煎服。 3.風濕筋骨痛,經(jīng)閉腹痛:大血藤20-30克,水煎服。 4.血崩:大血藤、仙鶴草、白茅根各15克,水煎服。 5.鉤蟲?。捍笱佟^藤、喇叭花、鳳丫蕨各10克,水煎服。 6.跌打損傷:①大血藤、骨碎補各適量,共搗爛,敷傷處。②大血藤30克,泡酒服。此方亦補虛弱。 7.筋骨疼痛:大血藤、巖豆藤、 峨嵋五味子藤、木通、茜草根、鉤藤、筋骨草各15克,泡酒服。 8.風濕骨節(jié)痛:大血藤、楓楊葉、巴巖姜(天南星科細葉藤桔)、牛細各10-15克,水煎服。
龍膽地丁別名 藍花草、紫花地丁 來源 為龍膽科龍膽屬植物華南龍膽Gentiana loureiri Griseb.及鱗葉龍膽G. squarrosa Ledeb.,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華南龍膽:矮小草本,高3-8厘米。莖直立,略粗糙。葉對生,無柄,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近基部葉較大,長1-1.5厘米,寬3-5毫米,上部的葉較小,長約5毫米,先端銳尖,全緣,主脈明顯,側(cè)脈不明顯。初夏開花,花單生于莖頂,花萼管狀,長約5毫米,先端5裂,裂片較萼管為短,條形,先端尖,疏被短毛或無毛,花冠漏斗狀,長1.3-1.8厘米,外面黃綠色,內(nèi)面藍紫色,先端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短尖,其間皺褶較短,約為裂片的1/3,雄蕊5,著生在花冠上,不外露,子房上位,1室,花柱1,柱頭2裂。蒴果倒卵形,壓扁,長約4毫米,先端渾圓。 2.鱗葉龍膽(石龍膽):二年生草本,高3-8厘米。莖不分枝或分枝,常呈紫紅色,被短腺毛?;~叢生,披針形,莖生葉對生,無柄,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先端尖,全緣,兩面有白色細柔毛。春夏季開藍紫色花,單生枝端,長約8-10毫米,花萼管狀,5裂,具白色柔毛,花冠鐘狀,5裂,裂片間有三角卵形褶片,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著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上位,花柱極短,2裂。蒴果長,伸出宿存花萼外,2瓣裂。圖示為鱗葉龍膽。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草地或河溝邊草地上。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廣東、云南等地區(qū)。鱗葉龍膽生于向陽山坡。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北、江蘇、浙江、四川、西藏等地區(qū)。 采集加工 春末夏初花開時采收。洗凈,曬干。 性味功能 苦、辛、寒。清熱利濕,解毒消癰。 主治用法 咽喉腫痛,闌尾炎,白帶,尿血,外用治瘡瘍腫毒,淋巴結(jié)結(jié)核。用量6-15克,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敗醬草別名 苦菜、葉菜、苦葉菜、野苦菜、四季菜、萌菜、真萌菜、癩頭婆、梅樹草、火罐草 來源 為敗醬科敗醬屬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黃花龍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以全草、根狀莖、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白花敗醬: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根部有強烈的臭黃豆氣。莖直立,上部稍有分枝,被倒生的白色粗毛。葉對生,卵形,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基生葉也有羽狀分裂,兩面均有粗毛,下部葉有翼柄,上部葉近無柄。8-10月開花,花排列為聚傘花序,多分枝,集成傘房狀的圓錐花叢,苞片狹窄,離生,花冠白色,5裂,凋謝時局部變黃色。10-12月果熟,果實倒卵形,背部有一小苞片所成的圓翼。 2.黃花龍芽(黃花敗醬、龍芽敗醬、黃花苦葉菜、細葉萌菜):葉片作羽狀分裂,花成稀疏傘房狀花序,花冠黃色,果實小,橢圓形,表面有3棱。 生境與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疏林下或林園、溪谷兩旁、郊野路邊草叢中。分布于我國東部、北部、中南、西南等地。黃花龍芽生于較高向陽山坡、路邊草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貴州、四川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采全草。春、秋挖根。 藥理作用 1.黃花龍芽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功能的作用。2.黃花龍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3.據(jù)民間經(jīng)驗,黃花龍芽效果較差。 性味功能 苦、辛、涼。清熱利濕,解毒排膿,活血祛瘀。 主治用法 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jié)膜炎,產(chǎn)后瘀血作痛,癰腫疔瘡。用量15-30克。鮮全草60-12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闌尾膿腫:敗醬草、金銀花、紫花地丁、馬齒莧、蒲公英、制大黃各15克,水煎服。用此方,體溫下降平均4天,白細胞下降平均6天,包塊消失平均8天。 2.盆腔膿腫:敗醬、大血藤各12克,水煎服,連服12劑,至排黃水為止,一般在經(jīng)前3-5天開始服藥。 3.轉(zhuǎn)氨酶增高:敗醬45克,白英、六月雪各30克,水煎服。一般10-30天內(nèi)可降至正常。 4.腎盂腎炎:敗醬、車前、蘋各12克,金銀花、燈芯草、魚腥草各15克,蘆竹根30克,楊柳根10克,水煎服。 5.腸炎:敗醬120克,水煎服。
腐卑別名 鐵箍散、小青、山膏藥、豆腐葉、六月凍、涼粉柴、臭黃荊、臭娘子 來源 為馬鞭草科腐卑屬植物腐卑Premna microphylla Turcz.,以根和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2米左右,有臭氣。主根灰黃色,常易剝離成薄片狀,莖多分枝,幼枝被柔毛。葉對生,有柄,葉片卵形或?qū)挋E圓形,長2-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葉柄,上部邊緣有少數(shù)鋸齒,兩面均被短柔毛,沿脈上毛較密。夏季開淡黃色管狀小花,排列成圓錐聚傘花序,萼鐘形,5裂,花冠漏斗狀,4裂,二唇形,雄蕊4,不外露。結(jié)小堅果,7-8月果熟,果實粒狀,成熟時暗紫色,具宿存花萼。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溪邊、丘陵、林下或灌叢中。我國長江流域至福建、臺灣等地皆有分布。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腐卑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澀、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活血。 主治用法 痢疾,闌尾炎,雷公藤中毒,外用治燒燙傷,淋巴結(jié)炎,癰腫瘡癤,毒蛇咬傷,外傷出血。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燒傷:①腐卑根皮或葉,曬干研成細粉,用棉籽油或茶油調(diào)敷,每日1-2次。②腐卑葉用麻油浸半個月以上,取油外涂傷處。 2.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腐卑鮮葉或根30-60克,切碎,加黃酒或水,隔水燉透服,以碗底濕米蒸熟為度。連服1-3劑。 3.癰腫瘡癤:腐卑、野菊花、魚腥草、車前草等分,曬干研末,用燒酒調(diào)敷患處。 4.解黃藤毒:腐卑根60克切片,大黃20克,芒硝12克,防風20克,水煎服。 5.雷公藤中毒:鮮腐卑葉搗汁,冷開水沖服。 6.刀斧創(chuàng)傷:①腐卑鮮葉,搗爛敷傷處,能止血止痛。若治療及時,創(chuàng)口未污染者,上藥后不需換藥,5-7天后脫痂而愈。②腐卑葉6份,木芙蓉葉4份,曬干研細末外敷?;蛴悯r葉搗爛外敷。 7.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半身不遂:腐卑鮮根半斤,墨魚干半斤,煮食。或單用鮮根半斤,水煎,沖黃酒服。 8.腹瀉,痢疾:腐卑葉60克,龍芽草30克,水煎服。
繁縷別名 鵝兒腸、雞腸菜、合筋草、小被單草、園酸菜 來源 石竹科繁縷屬植物繁縷Stellaria media (L.) Cyr.,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匍莖纖細平臥,節(jié)上生出多數(shù)直立枝,枝圓柱形,肉質(zhì)多汁而脆,折斷中空,莖表一側(cè)有一行短柔毛,其余部分無毛。單葉對生,上部葉無柄,葉片卵形,長5-25毫米,寬5-18毫米,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近截形或淺心形,全緣或呈波狀,兩面均光滑無毛。夏秋開白色小花,單生枝腋或呈頂生,少花,聚傘花序,花梗細長,一側(cè)有毛,萼片5,邊緣干膜質(zhì),花瓣5,短于萼,二深裂直達基部,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4條。蒴果卵形,先端6-8裂。種子多數(shù),黑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間、路邊、溪旁草地。廣布于全國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甘、酸、涼。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催乳。 主治用法 腸炎,痢疾,肝炎,闌尾炎,產(chǎn)后淤血腹痛,子宮收縮痛,牙痛,頭發(fā)早白,乳汁不下,乳腺炎,跌打損傷,瘡癰腫痛。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急、慢性闌尾炎,闌尾周圍炎:①將繁縷鮮草洗凈,切碎搗爛絞汁,每次約一杯,溫黃酒沖服。一日2-3次?;蚋刹?20-180克,水煎去渣,以甜酒和服。②繁縷120克,大血藤30克,冬瓜子20克,水煎去渣,一日2-3次分服。 2.子宮內(nèi)膜炎,宮頸炎,附件炎:繁縷60-90克,桃仁12克,丹皮10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 3.痢疾:鮮繁縷60克,水煎去渣,以紅糖調(diào)服。 4.癰疽,跌打傷,腫痛:鮮繁縷90克,搗爛加甜酒適量,水煎服,另用鮮草加甜酒釀少許搗爛敷患處。 5.小便卒淋(包括尿道急性感染):鮮繁縷90克(干草30克),水煎服。 6.癰瘡潰爛,疼痛出血:繁縷燒存性,研細末,以麻油調(diào)涂患部。 7.腎虛陽浮,牙齒浮動:鮮嫩繁縷煮熟,拌食鹽少許,常常嚼食,能防齒病?;蛴梅笨|燒存性,研細做牙粉刷牙,亦有效果。 8.頭發(fā)早白:鮮繁縷嫩苗炒作菜蔬食用,久久食之能烏須發(fā)。
筋骨草別名 白毛夏枯草、散血草、金瘡小草、青魚膽草、苦草、苦地膽 來源 唇形科筋骨草屬植物筋骨草Ajuga decumbens Thunb.,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莖基部傾斜或匍匐,上部直立,多分枝,四棱形,略帶紫色,全株密被白色柔毛。單葉對生,有柄,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11厘米,寬1-3厘米,先端圓鈍或短尖,基部漸窄下延,邊緣有波狀粗齒,下面及葉緣常帶有紫色,兩面有短柔毛。春末夏初開花,花輪有數(shù)朵花,腋生或在枝頂集成多輪的穗狀花序,萼鐘形5裂,花冠唇形,淡紫色或白色,花冠下唇長約上唇的2倍,雄蕊4,二強,子房上位。堅果灰黃色,具網(wǎng)狀皺紋。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林邊、草地、村旁及溝邊陰濕肥沃的土壤上。分布于華東、中南、華南及西南地區(qū)。 采集加工 春、夏、秋三季采集。 藥理作用 1.用氨霧引咳法證明,筋骨草所含黃酮甙和生物堿對小白鼠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2.本品的黃酮甙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作用,因此有平喘作用。3.筋骨草浸膏對大白鼠有預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傷的作用。4.本品對大白鼠有利尿作用。5.本品對麻醉的狗和貓有降壓作用。6.本品能使離體兔心收縮加強。7.抑菌試驗:本品乙醚提取物對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較強抑制作用。8.對血象的影響:用筋骨草治療后,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機體抵抗力增加,酸性細胞明顯下降,機體過敏程度有所好轉(zhuǎn)。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平肝。 主治用法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炎,支氣管炎,肺炎,肺膿瘍,胃腸炎,肝炎,闌尾炎,乳腺炎,急性結(jié)膜炎,高血壓,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瘡瘍,燒燙傷,毒蛇咬傷。用量15-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筋骨草制成片劑,每片含生藥5克,每日3次,每次服5片。 2.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筋骨草、大血藤各30克,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各15克,南五味子根、延胡索各10克,水煎服。病重者每日2劑。 3.膽道蛔蟲繼發(fā)感染、闌尾膿腫:筋骨草制成30-35%煎劑,每日2次,每次服50毫升,可配合針灸止痛。闌尾膿腫除內(nèi)服外,另取鮮草搗爛,外敷右下腹包塊上,每日換藥1次。
注:忌食生、冷、酸食物和糯食、發(fā)物。 甜地丁別名 紫花地丁、地丁、蘿卜地丁、癢癢草、貓耳朵草 來源 為豆科米口袋屬植物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 Bunge.少花米口袋G. pauciflora (Pall.) Fisch.狹葉米口袋G. stenophylla Bunge.異葉米口袋G. diversifolia Maxim.,以帶根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米口袋:多年生草本,高6-10厘米,通體被白色長毛。根長而直,圓錐形,較粗壯。葉基生,單數(shù)羽狀復葉,托葉三角形,小葉11-21片,小葉片矩狀橢圓形,長0.5-2厘米,寬2.5-10毫米,頂端具細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春季開花,自葉叢中抽出傘形花序,與葉近等長,有花3-7朵,總梗有溝,被長柔毛,花梗較短,長約2毫米,花萼鐘狀,密被長柔毛,上面2枚萼齒較大,蝶形花冠紫紅色,旗瓣卵形,長約1.3厘米,翼瓣窄楔形,長1厘米,具斜截頭。莢果圓柱形,長約2.2厘米,密被長柔毛。種子多數(shù),腎形,直徑約1.8毫米,黑色,具凹點,有光澤。 2.少花米口袋(小米口袋):小葉7-19片,小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傘形花序有花2-4朵,莢果與種子均較米口袋的小。 3.狹葉米口袋:小葉7-19片,長橢圓形或條形,長0.6-3.5厘米,寬1-6毫米,早春時呈條形,后漸成矩形,傘形花序有花2-3朵,旗瓣圓形,莢果一般在1.8厘米以內(nèi),疏被柔毛,種子直徑約1.5毫米。 4.異葉米口袋:小葉9-13片,葉形變化較大,有圓形、橢圓形、倒卵形、廣倒卵形,兩面密生平伏長柔毛,花冠藍紫色,傘形花序有花2-4朵。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山坡草叢中。米口袋分布于東北及河北、陜西、山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蘇、河南、湖北等省區(qū)。少花米口袋分布于東北北部。狹葉米口袋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寧夏、山東。異葉米口袋分布于西藏。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辛、寒。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疔瘡癰腫,急性闌尾炎,一般化膿性炎癥。用量6-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患處。 牡丹皮別名 丹皮、粉丹皮、木芍藥、條丹皮、洛陽花 來源 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以根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1-2米。樹皮黑灰色,分枝短而粗。葉紙質(zhì),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頂生小葉長達10厘米,3裂近中部,裂片上部3淺裂或不裂,側(cè)生小葉較小,斜卵形,不等二淺裂或不裂,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有白粉,只在中脈上有疏毛或近無毛。春末夏初開花,花單生枝頂,大,直徑10-20厘米,萼片5,綠色,花瓣5或為重瓣,白色、紅紫色或黃色多種,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花藥黃色,花盤杯狀,紅紫色,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裂開,心皮5片,密生柔毛。蓇葖果卵形,密生褐黃色毛。 生境與分布 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栽培。 采集加工 秋季葉枯時挖根,取出木心。 藥理作用 1.降壓:丹皮水煎劑對實驗性高血壓狗有降壓作用。2.丹皮酚可使小鼠自發(fā)性活動減少,對由咖啡引起的小鼠興奮有鎮(zhèn)靜作用,且有催眠作用。3.丹皮酚對小鼠實驗性疼痛有止痛作用。4.抗驚厥:丹皮酚對由于電刺激或藥物引起的小白鼠驚厥有抗驚厥作用。5.退熱:傷寒、副傷寒菌引起的小鼠發(fā)熱,丹皮酚有退熱作用。6.抗菌: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苦、涼。清熱涼血,活血行瘀。 主治用法 熱病吐血,衄血,血熱斑疹,急性闌尾炎,血瘀痛經(jīng),經(jīng)閉腹痛,跌打淤血作痛,高血壓病,神經(jīng)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用量:5-10克。孕婦慎用。 參考配方 1。肝郁血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牡丹皮、梔子、當歸、白芍、茯苓、白術(shù)各10克,柴胡6克,甘草、薄荷各3克,水煎服。 2.急性蕁麻疹:丹皮、赤芍、連翹、地膚子各10克,蟬衣5克,浮萍草3克,水煎服。 3.急性闌尾炎初起或慢性闌尾炎:牡丹皮12克,生大黃6克,桃仁、冬瓜子、芒硝各10克,水煎服。 4.過敏性鼻炎:牡丹皮10克,水煎服,連服10天為一療程。
斑鳩菊別名 豆腐渣樹、聾耳朵樹、雞菊花、大藤菊、火燒葉、火炭葉、火燙葉、火炭樹 來源 為菊科斑鳩菊屬植物斑鳩菊Vernonia esculenta Hemsl.,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高2-6米。枝圓柱形,多少具棱,具條紋,被毀白色或灰褐色絨毛;葉具柄,硬紙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0-23厘米,寬3-8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尖,稀近圓形,邊緣具有小尖的細齒,波狀或全緣,側(cè)脈9-13對,弧狀向邊緣,細脈網(wǎng)狀,葉脈在下面明顯突起,上面暗綠色,稍粗糙,被乳頭狀突起,下面稍淡,特別在脈上被灰色密短柔毛或短絨毛,兩面均有亮腺點;葉柄長5-20毫米,密被灰色短絨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徑2-4毫米,具5-6個花,在枝端或上部葉腋排列成密或較密的寬圓錐花序;花序梗細,長2-5毫米,或近無柄,被密絨毛;總苞倒錐狀,徑2-3毫米,基部尖,總苞片少數(shù),革質(zhì),月4層,亂撞或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全部或上部暗綠色,頂端尖或稍尖,具小尖頭,背面及邊緣灰色短柔毛;花托小,具窩孔;花淡紅紫色,花冠管狀,長約7毫米,具腺,向上部稍擴大,裂片線狀披針形,頂端外面具腺;瘦果淡黃褐色,近圓柱狀,長3毫米,稍具棱,被疏短毛和腺點;冠毛白色或污白色,2層,外層短,內(nèi)層糙毛狀,長6-7毫米。花期7-12月。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qū)。生于海拔1000-2700米的山坡陽處、草坡灌叢、山谷疏林或林緣。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甘、澀、溫。消炎,解毒。 主治用法 闌尾炎,瘡癤。用量10-15克。外用研粉,調(diào)敷患處。此外,葉可治燙火傷。 多頭苦荬別名 山鴨舌草、黃花山鴨舌草、多頭萵苣、苦荬菜 來源 為菊科苦荬菜屬植物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 Cass.,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shù)須根。莖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徑2-4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彎曲斜升,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花期生存,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包括葉柄長7-12厘米,寬5-8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柄;中下部莖葉披針形或線形,長5-15厘米,寬1.5-2厘米,頂端急尖,基部箭頭狀半抱莖,向上或最上部的葉漸小,與中下部莖葉同形,基部箭頭狀半抱莖或長橢圓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頭狀半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邊緣全緣,極少下部邊緣有稀疏小尖頭。頭狀花序多數(shù),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偘鷪A柱狀,長5-7毫米,果期擴大成卵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及最外層極小,卵形,長0.5毫米,寬0.2毫米,頂端急尖,內(nèi)層卵狀披針形,長7毫米,寬2-3毫米,頂端急尖或鈍,外面近頂端有雞冠狀突起或無雞冠狀突起。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10-25枚。瘦果壓扁,褐色,長橢圓形,長2.5毫米,寬0.8毫米,無毛,有10條高起的尖翅肋,頂端急尖成長1.5毫米的喙,喙細,細絲狀。冠毛白色,纖細,微糙,不等長,長達4毫米?;ü?/span>3-6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陜西、江蘇、浙江、福建、安徽、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省區(qū)。生于山坡林緣、灌叢、草地、田野路旁,海拔300-2200米。 采集加工 春、夏采集,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甘、涼。清熱解毒,利濕消痞,去腐化膿,止血生肌,外用消炎退腫。 主治用法 肺熱喉痛,腹痛,痞塊,闌尾炎,子宮出血,外用治疔瘡腫毒,乳癰,目赤腫痛,皮膚風疹。鮮品用量30-45克。外用適量鮮草搗爛外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