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經(jīng)據(jù)典/審時·度勢(2008-01-17 22:25:15)
《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 務(wù):一定。知時:認識時機。 ●審度時宜,慮定而定,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壞訓(xùn)策黃西》審:詳察;細研。慮定而定:考慮成熟而使心中有數(shù)。 ●審時度勢 清·洪仁玕《資政新篇》 時:時勢。度:揣度,估計。 ●事有常變,理有窮通。……其理在于審時度世。 清·洪仁玕《資政新篇》事有常變:客觀事物有不變有變。常:正常。理有窮通:事理有不理解有理解。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時。時者國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宋·蘇軾《應(yīng)制舉上兩制書》治法不若時:制定法規(guī)不如抓住時勢。 ●知者善謀,不如當時。 《管子·霸言》 知:智。當時:正當其時。 ●論學(xué)則觀其身,論政則考其時。 明·方孝孺《雜銘·書簽》學(xué):學(xué)習(xí)。身:自己。政:政治,政績。時:時勢。從一個人自身表現(xiàn)來看他的學(xué)問,從時勢的治亂來看統(tǒng)治者的政績。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指有利于政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地利:地理的優(yōu)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離婁上》 天:自然規(guī)律。 ●虎嘯風(fēng)生,龍騰云起,英賢奮發(fā),亦各因時。 《北史·張定和傳論》 因:憑借。時:時機。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識時務(wù)者:能認清當時客觀形勢的人。 ●飛蓬遇飄風(fēng),而行千里,乘風(fēng)之勢也。 《商君書·禁使》飛蓬: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秋來時因風(fēng)飄蕩,胡曰飛蓬。飛蓬因風(fēng)而行千里,喻人必因勢才能成就大業(yè)。 ●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唐·柳宗元《封建論》封建這種制度的建立并非是圣人的意旨,完全是形勢造就的結(jié)果。 ●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 《后漢書·徐穉傳》顛:傾倒。非一繩所維:不是一根繩子所能維系得了。 ●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顛:傾倒。支:支撐。杜甫《水檻》:“既殊大廈傾,可以一木支?” ●巨廈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決,掬壤不能救。 隋·王義《上煬帝書陳咸敗》崩:倒塌。支:支撐。洪河已決:大河已缺堤。 掬壤:雙手捧土。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 北朝·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擬進珠》說明大勢已去,誰也無法陰擋。 ●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楮。 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千鈞:三十斤為鈞。千鈞:喻很重。榰(zhī):支撐。 ●江河日下誰能止。 清·許纘曾《睢陽行》 喻大勢已去如江河日下誰也無法制止。 ●大勢已去,非人力可挽。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7回挽:挽回。清:淮陰百一居士《壹天錄》:“大勢已去,只手難撐。” ●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大勢:指整個局勢。大勢所趨,指整個大局的發(fā)展趨勢。 移:轉(zhuǎn)移。 ●龍游淺水遭蝦戲,鳳入深林被雀欺。 《香囊記》比喻一個人一旦失勢,將無所作為。 ●騰蛇游霧,飛龍乘云,云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 《慎子·威德》騰蛇游霧:騰蛇,亦即螣蛇,據(jù)說能飛游霧,即乘霧。乘:前者批駕。后者指利用。霽:停止。 ●大勢難居,不可不慎。 《晉書·王原王斡傳》居:止息,停留。慎:慎重。 ●欲粟者務(wù)時,欲治者因勢。 漢·桓寬《鹽鐵論·遵道》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要想種好糧食,就要不違農(nóng)時;要想治理好國家,就要因勢制宜。 ●因時制宜,審勢而行。 清·洪仁玕《資政新篇》 審:觀察。勢:形勢。根據(jù)客觀形勢而制定相應(yīng)的措施,審察時勢所趨而決定相應(yīng)的行動。 ●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 《韓非子·奸劫弒臣》 善任勢:善于順應(yīng)形勢。因:根據(jù)。 ●圣人能輔時,不能違時。 《管子·霸言》 輔時:適應(yīng)時勢行事。違時:違背時勢行事。 ●圣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 《戰(zhàn)國策·秦策》為時:創(chuàng)造時機。弗失:不失。圣人并不能創(chuàng)造時機,只是時機來到而不錯過罷了。 ●天時不作弗為,人事不作弗為。 唐·李筌《太白陰經(jīng)·人謀上》天時:這里指時機。人事:這里指人力能做到的事。弗為:不要去做。時機不成熟的事勿作,人力做不到的事勿為。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易傳·艮卦》 道:路。謂一行一止均須適應(yīng)時勢發(fā)展,能如此做去,前景光明。 ●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晉·葛洪《抱樸子·鈞世》時:時勢。世:時代。理自然也:規(guī)律自然如此。 ●識時貴知今,通情貴閱世。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感懷》認識形勢貴在了解當前功盡棄情況趨向,通曉人情世故,貴在認識社會。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唐·羅隱《籌筆驛》時:時機。運:命運,時運。有利時機到來時,整個社會力量都為之通力合作,推動形勢發(fā)展;有利時機已失,就是一個英雄也不由自主了。 ●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荀子·王霸》天時:指有利于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地利:地理的優(yōu)勢。人和:指人心歸向,上下團結(jié)。而百事不廢:而后各事能成。 ●因天之時,就地之事,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兵勢》因:依順。依人之利:以人民利益為利益。 ●不先審天下之勢而欲應(yīng)天下之務(wù),難矣。 宋·蘇洵《審勢》 審:觀察。應(yīng):應(yīng)付。 務(wù):事業(yè)。 ●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 《韓非子·功名》材:通“才”,才能。勢:時勢。不肖:不賢。 ●賢者之處世,皆以得時為至難。 宋·蘇軾《賀吳副樞啟》得時:獲得適當?shù)臅r機。至難:最不容易。 ●必因人之情,故易為功;必因時之勢,故易為力。 宋·蘇軾《策別十四》因:順應(yīng)。人之情:人的共同愿望。功:成功。力:實行。 ●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7回 貴:重視。 乘時:利用時機。 ●自古天下事,及時難必成。 宋·歐陽修《送張洞推官赴永興經(jīng)略司》難必成:雖然很困難,但一定能成功。 ●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 漢·劉向《說苑·談叢》 時:時勢。 ●治亂民如治亂繩,不可急也。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治:治理。繩:繩子。 ●因勢利導(dǎo)。 《史記·孫子傳》順著事物發(fā)展趨勢,向正常方向引導(dǎo)。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 《晉書·宣帝紀》理:規(guī)律。力:實行。時:時勢。功:成功。順理易做,背勢難為。 ●時勢造英雄。 清·吳趼人《東歐女豪杰》第1回 造:造就。 ●清明之朝,其臣多廉;濁亂之朝,其臣多貪,勢所然也。 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篇》朝:朝代。勢:形勢,趨勢。然:如此。 ●時異而勢異,勢異而理亦異矣。 清·王夫之《宋論》卷十時:時代。勢:形勢。時代不同則形勢不同,形勢不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當不一樣。 ●古今不同,勢使之然也。 唐·劉知幾《史通·煩省》 勢使之然也:形勢使它如此也。 ●大勢所趨,潮流所至,沒有方法可以阻止。 近代·孫中山《民權(quán)主義第四講》 ●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勢,而后可以決天下之治亂。 清·戴名世《南山集·范壇論》定:安定,平定。明,明白,懂得。決:決斷。 ●逆風(fēng)點火自燒身。 元·無名氏《神奴兒》 喻違背時勢的人,必然自取滅亡。 ●懷既往而不咎,指將來而駿奔。 唐·王勃《上百里昌言疏》既往:以往(的過失)。不咎(jiù):不指責。駿奔:象駿馬一樣奔馳。 ●往者不可復(fù)兮,冀來今之可望。 唐·韓愈《復(fù)志賦》往者:過去的。復(fù):再來。冀:希圖,意想。 ●著意尋不見,有時還自來。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fēng)昂柳七》著意:有意。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明·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第36回覓:找尋。謂“機遇”主觀難尋,卻會偶然獲取。 ●時乎時乎,去不可邀,來不可逃。 唐·劉禹錫《何卜賦》時:時機。 邀:挽回。逃:避免。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史記·淮陰侯列傳》事業(yè)難成功易失敗,時機難得易失,要抓緊難得的有利時機,才能把事情辦好。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聲。 清·張維屏《新雷》安排著:布置好了。意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隨機應(yīng)變。 《舊唐書·郭孝恪傳》隨著事機的變化而靈活應(yīng)付。 ●相機行事。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同窗友認假作真》相:察看。觀察時機,相應(yīng)行事。 ●天下之勢有強弱,圣人審其勢而應(yīng)之以機。 宋·蘇洵《審勢》審:觀察。應(yīng)之以機:以機變的辦法來應(yīng)付形勢的發(fā)展。 ●機變隨物宜,妙道貫未然。 《晉志·樂志下》貫:貫通,通曉。時機是隨著事物之所宜而變化,精深的道理可以推知事情未出現(xiàn)之時。 ●時者國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宋·蘇軾《應(yīng)制舉上兩制書》 時:時勢。 ●取天下與守天下,無機不能。 宋·蘇洵《遠慮》 機:機遇。 能:成。 ●天不可違,時不可失。 清·杜文瀾《古謠諺》天:自然規(guī)律。時:時機。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列子·說符》 時:時機。 得時:符合時勢。 ●循智保身,審時致位。 清·杜文瀾《古謠諺》卷七十八 智:智慧。身:自身。致:達到,獲得。位:職位。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一首》順時:適應(yīng)形勢。謀:度,思考。逆理:違背義理,違背歷史規(guī)律。。動:行事。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 漢·桓寬《鹽鐵論·憂邊》因時:根據(jù)客觀形勢。隨世:隨著時代的變化。制:制定措施。 ●智者不背時而徼幸,明者不違道以干非。 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背時:違背形勢。徼幸:同“僥幸”,希圖偶然得到好處或免去災(zāi)禍。干:求取。非:不應(yīng)求取的事。 ●違經(jīng)背古,不合時宜。 《漢書·哀帝紀》經(jīng):常法,原則。時宜:當時的需要或好尚。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易傳·益卦》益:有益的。時:形勢。偕:配合適當?!兑捉?jīng)·損彖》:“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系辭下》 器:指才能。時:時機。 ●盈縮卷舒,與時變化。 《淮南子·俶真訓(xùn)》盈縮卷舒:伸縮卷舒,指退隱與從政。與時:隨著形勢。 ●進退盈縮變化,圣人之常道也。 《戰(zhàn)國策·秦策三》盈縮:伸長與縮短,引申為伸屈、進退、福禍、生死等意。常道:正常規(guī)律。 ●圣人從事,必藉于權(quán)而務(wù)興于時。 《戰(zhàn)國策·齊策五》藉于權(quán):憑借權(quán)宜、權(quán)變。務(wù)興于時:務(wù)必乘勢而起。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漢·劉向《說苑·談叢》 與:給予。咎(jiù):災(zāi)禍。迎:迎合。殃:災(zāi)難。 ●因時制宜。 《淮南子·汜論訓(xùn)》 根據(jù)不同的時勢,采取適當?shù)拇胧?/p>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 《漢書·東方朔傳》 ●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 《韓非子·喻老》時:時機。資:條件。 能:能耐,特長。隨著適當?shù)臅r機辦事,依靠客觀的條件立功,利用萬物的特性獲利。 ●世異則事異……,事變則備變。 《韓非子·五蠹》時代不同,政策就應(yīng)隨之不同;事情的情況變了,辦法也應(yīng)隨之變化。 ●時詘則詘,時伸則伸。 《荀子·仲尼》時:時勢。詘(qū):通“屈”。喻屈伸順時。 ●與時推移,與物運轉(zhuǎn)。 宋·王安石《道德真經(jīng)集義》引與時:跟隨時勢。與物:跟隨事物。 ●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應(yīng):順應(yīng),適應(yīng)。立俗施事:建立各種鄉(xiāng)規(guī)俗例,辦理各種事務(wù)。無所不宜:無所不當。 ●因時立事,事不局于一時,可為百代常行之法。 宋·李覯《易論》十一 因時:根據(jù)形勢。立事:制定各種職務(wù)法規(guī)。 局:局限。 常:長久不變。法:法則。 ●一國之趨勢,為萬眾之心理所造成,若其勢已成,則斷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所可轉(zhuǎn)移也。 近代·孫中山《孫中山選集》 ●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時:時機。不旋踵(zhǒng):不待一轉(zhuǎn)腳跟,形容時間極短。機:變化。 ●圣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fā)。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順時而動:順應(yīng)時勢而進行活動。因機而發(fā):根據(jù)機會而興起。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晉書·安重榮傳》 說明時機難得,必須珍惜。 ●見機不遂者隕功。 漢·桓寬《鹽鐵論·擊之》機:時機。遂:進。隕(yǔn)功:功業(yè)就會受損。 ●審勢而行,因機而變。 明·《投筆膚談》 審:觀察。勢:形勢。因:根據(jù)。機:時機。 ●日中不熭,是謂失時;操刀不割,是謂失利之期。言當及時也。 《資治通鑒·漢紀·文章六年》胡注 熭(wèi):曬干。意為做事要抓住時機,當機立斷。 ●因人制宜。 《老生常談·以人為鑒》因:按照,根據(jù)。制:制定。宜:合適的措施。 ●臨事應(yīng)變,因而能通,智者之慮也。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 通:通達事理。 慮:考慮。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時務(wù):當時的客觀形勢。機變:靈活適應(yīng)事物的變化。清·程允升《幼學(xué)瓊林·人事》:“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昧先幾者非明哲。” ●大丈夫相時而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回 相時而動:見機行事。 ●專明無膽,則雖見不斷;專膽無明,則違理失機。 三國·魏·稽康《明膽論》 專明無膽:只有明智而無膽色。見:發(fā)見,見識。斷:決斷。違理失機:失卻機會,背道而馳。 ●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戰(zhàn)國策·齊策》 謀泄:計謀泄露。事無功:事情就不會成功。計不決:決策猶豫不決。 ●干將莫邪,貴其立斷也。 漢·劉向《新序·雜事》干將(jiàng)莫邪(yè):古之善鑄利劍者,后借為古之利劍名。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漢書·霍光傳》 斷:決斷。亂:禍害。 ●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決弗敢行:作出決定而不付諸實施。 ●因時立政。 宋·蘇轍《乞裁損浮費札子》 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政令。 ●因時施宜,無害于民。 宋·蘇轍《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札子》因時施宜:根據(jù)當時的形勢施行適宜的措施。 ●時不至不可強生也,事不究不可強成也。 漢·劉向《說苑·談叢》不可強(qiǎng)生:不能勉強出現(xiàn)。究:徹底推求。 ●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世而權(quán)行。 漢·陸賈《新語·術(shù)事》仲尼:孔子。扁鵲:戰(zhàn)國時的名醫(yī)。權(quán)行:衡量是非輕重,因事制宜。 ●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興而禁不變者削。 《韓非子·心度》時移:形勢發(fā)展了。治:治理的方法。易:改變。興:興起。禁:禁令。削:衰弱。 ●因時制宜者,為政之上務(wù)也。觀人立教者,經(jīng)國之長策也。 《北史》 上務(wù):頭等重要的事情。經(jīng)國:治理國家。 ●不能循往以御變。 唐·劉禹錫《鑒藥》謂不能以過去的辦法來應(yīng)付已經(jīng)變化了的形勢。 ●引舊法以治近世,是執(zhí)舊方以醫(yī)變癥,藥既不對,病必加危。 清·康有為《上清帝第四書》 引:引用。法:法令。執(zhí):持,拿。 ●病無窮而方亦無窮。 清·康有為《禮運注序》窮:盡。方:指藥方。以治病喻治國,弊病無窮盡,治理的方法也無窮盡。 ●世變無窮,圣人御變之道亦無窮。 清·薛福成《籌洋芻議》世變:形勢變化。御變之道:應(yīng)付變化的辦法。 ●以書為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 《戰(zhàn)國策·趙策》 御:駕車。制:約束。用書本上的方法來駕車的。就不能完全合乎馬的脾性;用古人的章法來約束現(xiàn)今的人,就不能通達事物的變化。 ●救弊之術(shù),莫大乎通變。 宋·李覯《易論第一》救弊:糾正時弊。通變:即為了應(yīng)付當前的情勢,而采取適合實際需要的靈活辦法。 ●好古守經(jīng)者,患在不變。 唐·馬總《意林·昌言》喜歡堅持古訓(xùn)而墨守成規(guī)的。其禍患在于不知通變。 ●拘禮之人,不可使應(yīng)變。 《淮南子·汜論訓(xùn)》 拘禮:抱泥于舊禮。 ●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quán)變,危亡之道也。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wù)》 誠信之心:真誠不偽之心。權(quán)變:隨機應(yīng)變。道:路。 ●圣人之言,因時而變。 清·唐甄《潛書·辨儒》 時:形勢。 ●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 《漢書·嚴安傳》 守一:抱定一種成規(guī)。睹:看見。治之至:治之要理,治之關(guān)鍵。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近代·孫中山《題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