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紋高足玉杯{秦}
秦。青色。杯身呈直口筒狀,上層飾有柿蒂、流云紋,中層勾連卷云紋,下飾流云、如意紋。足似豆形,豆的腹部刻有絲束樣花紋。為秦代罕見的佳作。1976年陜西西安車張村阿房宮遺址出土?,F(xiàn)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高14.5厘米
|
龍紋玉璧(西漢)
西漢。深綠色,有白斑。體扁平,兩面紋飾相同。周緣起棱,內(nèi)圈飾三組一首雙身夔龍紋,并有刻紋相隔。中圈飾谷紋,外圈飾七組夔龍紋。由三周繩索相隔。此器徑大體厚,圖案復(fù)雜。出土?xí)r,置于墓主的背部,并留有十字形絹帶痕。1983年廣東廣州南越王趙 墓出土?,F(xiàn)藏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外徑33.4厘米 厚1.1厘米
|
|
|
龍形玉Δ{西漢}
西漢。青色。體扁薄,呈弧形,寬端雕琢成龍首,尖端如錐為龍尾,全身淺刻勾連云紋?;∩乡U空雕琢糾結(jié)的螭虎紋和鳳鳥紋。兩面紋飾相同。龍口鏤刻成橢圓形穿孔,用以系佩。1972年江蘇徐州墓葬出土?,F(xiàn)藏南京博物館。長11.2厘米 厚0.25厘米 寬2.9厘米
|
谷紋玉杯(西漢)
西漢。青色。直口,平沿,腹深呈筒形,圈足較高。腹部上下端線刻勾云紋, 中部滿飾谷紋。造型別致,紋飾規(guī)整。1976年廣西貴縣墓葬出土?,F(xiàn)藏廣西壯 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高11.2厘米 口徑4.5厘米 足徑3.1厘米
|
|
|
云紋玉觥{西漢}
西漢。青色,有黃褐色浸痕。圓雕,形如獸角。口呈橢圓形,杯身較長,底部有長而彎轉(zhuǎn)的繩索式尾。近口處一周凹弦紋,腹部飾雙鉤或淺浮雕勾連云紋。造型新穎,為漢代玉雕中首見。1983年廣東廣州南越王趙 墓出土。現(xiàn)藏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長18.4厘米 口徑5.8─6.7厘米
|
龍形玉環(huán)(西漢)
西漢。黃褐色。扁平,兩面紋飾相似。透雕蟠繞夔龍,首尾相接成一環(huán)形。張口露齒,頭上有角,身刻云紋,尾刻鱗節(jié)紋,并有卷毛。構(gòu)思奇特,神態(tài)生動。1973年河北定州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F(xiàn)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徑7.9厘米
|
|
|
夔龍紋玉環(huán){西漢}
西漢。白色。體扁平,環(huán)體為一透雕變形夔龍?;剞D(zhuǎn)曲折,首尾相接,呈騰躍飛舞狀。龍身回折處雕鳳、麟、熊三神物,姿態(tài)靈活,構(gòu)思新穎。1982年江蘇徐州墓葬出土?,F(xiàn)藏徐州市博物館。徑7.9厘米 厚0.3厘米
|
鏤空龍螭紋玉環(huán){西漢}
西漢。青色,經(jīng)浸蝕呈灰白色。體扁圓,通體鏤雕,兩龍和兩螭相互勾連呈環(huán)狀,其上刻有各種形式的陰線紋。造型新穎,優(yōu)美勻稱,設(shè)計制作頗具匠心。出土?xí)r有朱砂染織物的痕跡。1983年廣東廣州南越王趙 墓出土?,F(xiàn)藏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直徑9厘米 厚0.4厘米
|
|
|
金環(huán)玉耳墜{西漢}
西漢。由金牌、玉墜組成。玉墜白色。金牌呈山字形,背有乙字形鉤。正面邊飾串珠紋,內(nèi)用金片掐成鹿體形的輪廓,中嵌綠松石(多已脫落),下邊有鉤可與玉墜相連。玉墜呈扁平橢圓形,外有連珠紋金邊包鑲(其中一件缺),墜身鏤雕蟠龍和螭虎紋,以細線刻劃獸形細部。玉墜為漢族制作,金牌為匈奴族喜愛的紋飾。由金玉組合耳墜,反映了當時民族的融合。1979年內(nèi)蒙古準格爾匈奴墓出土?,F(xiàn)藏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通長10厘米 寬5厘米 金牌高3厘米 厚0.3厘米 玉墜高6.5厘米 厚0.4厘米 寬4厘米
|
獸首玉帶鉤{西漢}
西漢。晶瑩潔白。鉤體較長,尾部略寬而圓鼓,腹下一圓形大鈕。鉤首作獸頭形,兩耳直立,眼眶方圓,吻部平闊,作回首窺視狀。背部浮雕一螭形獸,寬額尖吻,身軀卷曲,拖著卷云尾伏臥于鉤上。鉤兩側(cè)陰刻卷云紋。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F(xiàn)藏河北省博物館。 長5.8厘米 寬1.8厘米 厚1.8厘米
|
|
|
舞女玉佩{西漢}
西漢。白色。扁平,鏤雕舞女形象。面部正視,束腰,長裙拖地,一手揚長袖過頭,一手甩向身側(cè),作翩翩起舞狀。以勻細的陰線刻出雙目、鼻、口和衣褶紋。上下各有一小圓孔,可穿系結(jié)綴為飾。共一對。形態(tài)優(yōu)美,線條纖細流利,具有強烈的立體感。1977年江蘇揚州妾莫書墓出土?,F(xiàn)藏揚州市博物館。高5厘米 厚0.3厘米
|
長樂玉璧{東漢}
|
|
|
龍鳳紋玉佩{西漢}
西漢。白色。扁平,形如不規(guī)則的璜。上部鏤雕單鳳,回首,長冠,長尾。中部鏤雕同體雙龍,回首相對。下部飾卷草紋。龍、鳳皆以細小的陰線飾羽翅、鱗甲。兩面紋飾相同。線條纖細如游絲,琢磨精湛。1977年江蘇揚州妾莫書墓出土。現(xiàn)藏揚州市博物館。長12厘米 寬5厘米 厚0.3厘米
|
龍魚豕紋玉佩{西漢}
西漢。白色。扁薄,近璜形,兩機鏤雕卷葉紋,其間雕龍,魚,豕圖象。兩端為變形魚龍紋,中上為豕。豕身肥胖,大耳,長嘴,翹鼻,作奔跑狀。用細陰線刻出鬃毛。形象生動、逼真。1977年江蘇揚州妾莫書墓出土。現(xiàn)藏揚州市博物館。直徑9.5厘米 厚0.3厘米
|
|
|
雙鳥心形玉佩{西漢}
西漢。青色。扁平,呈心形,中間一圓孔。四周陰刻流云紋。兩側(cè)凸起鏤雕不同的變形長尾鳥。1975年湖南長沙曹 巽墓出土?,F(xiàn)藏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長4.6厘米 厚0.4厘米 寬3.3厘米
|
龍紋璜形玉佩{西漢}
西漢。青白色。體扁薄,鏤空并體雙龍呈璜形。龍首在兩端,作回首狀,雙身在中部銜接,兩尾相交于身下,角貼于頸部,張口露齒。龍體刻有陰線紋。頂部正中和兩龍頸部各有一圓孔,可穿系佩飾。1983年廣東廣州南越王趙 墓出土?,F(xiàn)藏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長10.7厘米 中寬3厘米
|
|
|
玉騎馬羽人{西漢}
西漢。白色,溫潤,堅硬。圓雕,由馬、騎馬人及底座構(gòu)成一體。馬昂首嘶鳴,張口露齒,上唇方,下唇圓,兩耳立豎如削竹,雙眼前視,四肢彎曲,右前蹄騰空,呈飛騰狀。軀干上陰刻羽翅紋。馬背上騎一人,頭束巾,身著短衣,細腰,衣擺呈喇叭形,雙臂向前,兩手緊挨馬額。馬蹄踏于長方形底座,飾云紋,兩端豎云狀柱,柱端與馬尾和前肢相連。似仙人騎天馬,遨游太空。1966年陜西咸陽出土。現(xiàn)藏咸陽市博物館。高7厘米 長8.9厘米 座寬3厘米
|
玉鷹{西漢}
西漢。白色,局部有紅皮色。圓雕。喙呈勾狀,兩翼平伸,尾羽散張,形如獵物前的俯沖之勢。身、翅皆滿刻羽毛紋。風格渾厚,線條流暢,似毛羽剛豐滿的雛鷹。1972年陜西咸陽出土。現(xiàn)藏咸陽市博物館。長7厘米 寬5厘米
|
|
|
雙螭玉璧{東漢}
東漢。青灰色。扁平,兩面紋飾相同。周緣微起小棱,滿飾谷紋。上部凸出透雕雙螭蟠屈,舞爪相斗,并點綴流云紋,雙螭出沒于云間。紋飾優(yōu)美、生動,琢磨精致。1959年河北定州中山簡王劉焉夫婦合葬墓出土。現(xiàn)藏河北省博物館。 高25.5厘米 外徑19.9厘米 厚0.7厘米
|
神獸紋玉樽{東漢}
東漢。玉受沁呈粉白。直筒狀器身上紋飾被三道凹帶分成上下兩組。上組有一對鋪首銜環(huán),其余則雕有螭虎、龍、仙人乘云等紋。下組紋飾又分以仙人和龍、虎與螭、龍和熊相對爭斗三部。器底以三熊足支撐。器表紋飾變化繁縟,造型生動。1991年湖南安鄉(xiāng)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出土。現(xiàn)藏安鄉(xiāng)縣文物管理所。高10.5厘米
|
|
|
玉座屏{東漢}
東漢。黃色,雜有褐斑。由鏤空的兩側(cè)支架和上下兩塊屏板鉚合而成。屏板兩端有長方形榫,榫端各有一圓孔。兩側(cè)支架上下各有一長方形卯孔。支架形似雙璧相連狀,每璧皆透雕一龍纏繞于正中的卯孔。兩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層屏板正中飾東王公,盤膝高坐,其下部和兩側(cè)有跪著的婦人及鳳、鳥、鴨、獸等紋。下層屏板正中飾西王母盤膝而坐,其頭部兩側(cè)飾日、月紋,兩側(cè)各跪一婦人,四周飾龜、蛇、熊等。所飾人獸,皆透雕加飾陰刻線。玉座屏紋飾將人物、景色、動物組合一起,皆屬神話內(nèi)容。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F(xiàn)藏定州市博物館。高16.9厘米 長15.6厘米 寬6.5厘米
|
龍嬉朱雀玉佩{東漢}
東漢。青色,有雜色。佩橫長,略弧曲,近似矩形,中有鏤孔。兩端各雕一龍一雀,首尾銜接,身肢纏繞。龍體龐大,雀軀小巧,皆雕琢剔透,精微處以細線勾勒,栩栩如生。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F(xiàn)藏定州市博物館。長15.6厘米 寬7厘 米
|
|
|
蟠螭心形玉佩{東漢}
東漢。白色。扁平,心形,中有圓孔,外周凸起透雕蟠螭,三角形眼,獨角,長尾下垂,栩栩如生。1953年湖南衡陽墓葬出土。現(xiàn)藏湖南省博物館。長6.7厘米 寬4.5厘米
|
玉舞人{東漢}
東漢。體扁平,呈站立狀。面部用細線刻出眉、眼、鼻、口,前額刻假髻形發(fā)飾,兩耳垂發(fā)至肩。身穿交領(lǐng)長袍,腰束帶,長袖,揚右臂作舞姿,柔勁流暢。袖口飾細線網(wǎng)格紋。足下有一短榫,以供嵌插之用。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高9厘米 寬3.4厘米 厚0.3厘米
|
|
|
玉蟬{東漢}
東漢。通體潔白晶瑩,猶如羊脂。蟬體扁平,雙目、吻部及雙翅尖、尾尖均突出體外。以直線或弧線勾勒出蟬首、雙翼、腹、尾等細部,立體感較強。雙翼,有薄而透明之感。應(yīng)為玉衣的附件之一,作 用。線條簡潔明快,雕工技藝嫻熟,是漢代玉器中難得的珍品。1959年河北定州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F(xiàn)藏河北省博物館。長6.2厘米 寬3.3厘米 厚0.8厘米
|
玉杯{三國魏}
三國魏。白色。直口,腹深,呈圓筒形,下接圈足。器形規(guī)整,拋光細潤,光素無紋,制作精巧。1956年河南洛陽墓葬出土。現(xiàn)藏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高13厘米 口徑5厘米 足徑4厘米
|
|
|
玉盞{十六國北燕}
十六國北燕。半灰半黃,滿布黑色斑紋。體圓,直口,底略向內(nèi)收,矮圈足??谘仫椨休^粗的凸弦紋和較細的凹弦紋。器體較薄,琢制工細。1965年遼寧北票馮素弗墓出土?,F(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高3.3厘米 口徑8.6厘米
|
雙耳玉杯{南朝}
南朝。青色,局部有褐色浸斑。橢圓形,大口,圓唇,淺腹,兩側(cè)有半月形耳,底有橢圓形圈足。光素無紋。耳杯亦稱羽觴,始于戰(zhàn)國,盛于漢代及魏、晉、南北朝。多為漆木、陶瓷制品,玉制耳杯甚為少見。1951年安徽蕪湖出土?,F(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高4.7厘米 口徑9.8─17厘米 足徑5─9.7厘米
|
|
|
雙龍心形玉佩{西晉}
西晉。青色,微有粉白斑。器上部為一長方孔。下為心形,中部作大圓孔,孔下一面細刻獸面紋飾??變蛇吀魍傅癯梢积埿巍}埌菏滓i,兩唇外卷,長舌外伸。正反面均刻細卷云紋。1991年湖南安鄉(xiāng)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出土。現(xiàn)藏安鄉(xiāng)縣文物管理所。高9厘米
|
玉辟邪{南北朝}
南北朝。白中透黃色,有璺。圓雕,呈蹲踞形。昂首,雙角后垂, 目,張口露齒,頷下長須齊胸,細頸,挺胸,身有雙翼,長尾上卷,前足伸出,后足曲踞。兩頰間橫穿一孔,穿系佩帶。琢工樸實細致,形象生動威嚴?!稘h書. 西域傳》孟康注:“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辟邪可除群兇,被稱為神獸?,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高4.7厘米 長3.3厘米 寬1.2厘米
|
|
劉修金縷玉衣{西漢}
西漢。黃色。包括頭罩、臉蓋、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左右足套及遮襠等部分。各部分別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共用玉片一千二百零三塊,金絲約2.567千克。玉片多為梯形和長方形, 少數(shù)為三角形和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正面拋光,色澤協(xié)調(diào)一致。金絲較粗,斷面為圓形,兩端細銳便于穿孔。連綴時為相鄰四片的四孔用兩根金絲由背面十字交叉對角相連,穿孔到正面后,再交叉向右擰成圓結(jié)。出土?xí)r左右褲筒的下部均截下一段,展開后蓋在腹部;死者胳膊比袖筒短,兩手放在袖筒內(nèi),可見這套玉衣比穿者身材略大。同時出土的還有玉眼蓋兩件、玉鼻塞兩件、玉耳 兩件、玉蟬形口 含一件、玉肛門塞一件、玉生殖器罩一件等九竅塞。1973年河北定州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F(xiàn)藏河北省文物研 究所。通長182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