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像一種鳥兒的形狀——焉鳥,產(chǎn)于江淮。 【假借義】 【成語例釋】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②語焉不詳:指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經(jīng)典文言】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④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代詞,表示疑問,可以翻譯為“哪里”“什么”“怎么”。 【成語例釋】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經(jīng)典文言】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譯為:哪里,怎么④且焉置土石? ⑤食其祿,焉避其難? 3.兼詞。 (1)兼有介詞“于”和代詞“是”或“之”的含義,相當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語例釋】習焉不察:習:習慣;焉:兼詞,有“于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jīng)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經(jīng)典文言】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論語》)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④微波入焉⑤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經(jīng)典文言】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4.助詞,用于句中表示停頓,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陳述。句末語氣詞,譯為了,啊,呢。 【經(jīng)典文言】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④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愚公移山》) ⑤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經(jīng)典文言】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經(jīng)典文言】 ①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②(杜牧《阿房宮賦》)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問。 【經(jīng)典文言】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十二、也 【成語例釋】①來而不往非禮也: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②空空如也: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xiàn)形容一無所有。 (1)表示判斷語氣。 【經(jīng)典文言】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③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③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②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呢”,單獨使用或與“何”連用。 【經(jīng)典文言】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④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⑤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③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于“啊”或“呀”。 【成語例釋】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語,置于詞尾,與“何”相配合,構成感嘆語氣。多么狠毒呀! 【經(jīng)典文言】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④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孟子·莊暴見孟子》) 【經(jīng)典文言】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③毋從俱死也! ⑤表示已然,即某種動作已經(jīng)發(fā)生,相當于“了”。 【經(jīng)典文言】 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 【成語例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經(jīng)典文言】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固定詞組】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嗎” 【經(jīng)典文言】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經(jīng)典文言】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ā恫∶佛^記》)③豈獨伶人也哉?。ā读婀賯餍颉罚?/p> 十三、因 【本義】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墊子。 1、 【成語舉例】因人成事——因利乘便 【成語例釋】因地制宜:因:依據(jù);制:制定;宜:適當?shù)拇胧8鶕?jù)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經(jīng)典文言】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④)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諸葛亮《隆中對》)⑤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賈誼《過秦論》)⑥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2.依靠多了形成慣例——因襲、沿用、依照 【成語舉例】因循守舊——陳陳相因 因材施教:因,根據(jù);材,資質(zhì);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因陋就簡:原意是因循原來的簡陋,不求改進。后指就著原來簡陋的條件辦事。 【經(jīng)典文言】 依照,根據(jù)。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魏學洢《核舟記》)②變法者因時而化。③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③蒙故業(yè),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3.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條件、時機等,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通過”“經(jīng)由”“趁著”。 【成語例釋】因勢利導:因:順著;勢:趨勢;利導:引導。順著事情發(fā)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1)趁著,趁此。 【經(jīng)典文言】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②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③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譯文: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來答謝他的好意)④單于使使曉(告知)武,會論(一起審訊)虞常,欲因此時降武⑤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⑥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⑦居匈奴中,益寬,蹇因與其所屬亡向月氏 (2)通過,經(jīng)由。 【經(jīng)典文言】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②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③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③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④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通過它)諷諫。⑤景公因韓厥之眾以脅諸將而 4.介詞,表示原因,相當于“由于”“因為”“因此”。 【成語舉例】因禍得?!蛐∈Т?/p> 【成語例釋】因噎廢食:原意是說,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就想讓天下人都不吃飯,這太荒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干。 【經(jīng)典文言】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③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5.名詞,可以譯為“原因、機會”“機緣”。 【成語舉例】前因后果——事出有因——因果報應 【成語例釋】互為因果:原因和結果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zhuǎn)化。 【經(jīng)典文言】 于今無會因。(《樂府詩集·孔雀東南飛》) 6.副詞,于是,就。 【經(jīng)典文言】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②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項王即日因留沛公飲。④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饞之。③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7、動詞 (1).根據(jù)。例: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例:①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十四、于 【本義】語氣舒緩的樣子——語氣舒展。 【假借義】 1.用作介詞 ①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從”“到”。 【成語舉例】無敵于天下——立于不敗之地——不安于位——一年之際在于春 【成語例釋】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個角落。形容茍安一角,不求進取。 【經(jīng)典文言】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勸學》)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⑤繁啟蕃長于春夏,蓄積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論》) ②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方向,可譯為“向”。 【經(jīng)典文言】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zhàn)》)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③引進動作行為的趨向或所從,可譯為“從”“到”。 【經(jīng)典文言】 青,取之于藍…… 積于今六十歲矣。 ④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給”等?!境烧Z例釋】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遷怒于人:受甲的氣向乙發(fā)泄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 【經(jīng)典文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司馬遷《史記·鴻門宴》)——于其身也,則恥師焉。(韓愈《師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⑤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成語舉例】急于星火——冰寒于水——重于泰山 【成語例釋】輕于鴻毛:鴻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還輕。比喻毫無價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于悲觀絕望,麻木不仁。 【經(jīng)典文言】 霜葉紅于二月花。 苛政猛于虎也。 ⑥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放在動詞之后,可譯為“被”。 【成語例釋】見棄于人:見,被。棄,遺棄,拋棄。被別人拋棄。 【經(jīng)典文言】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君幸于趙王——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⑦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由于”。 【經(jīng)典文言】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 ⑧“在……方面”“從……中” 【經(jīng)典文言】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⑨與,跟,同。 【經(jīng)典文言】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②燕王欲結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④室西連于中閨 2.助詞,用于句中,無實際意義。 【經(jīng)典文言】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固定詞組】 【于是】 1. 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 例: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③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④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 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 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例: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
|
來自: zangxiaotong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