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釣魚人中流傳一句話,叫“變數(shù)決定成敗”,這話一點都不假,其實在整個垂釣過程中,無論是釣啥魚,“兵敗麥城”的時候往往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在某些變數(shù)方面出了問題,尤其是在垂釣鰱鳙的時候,我對這一理論感受頗深。下面我僅就垂釣鰱鳙時的有關變數(shù)總結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細心選位 選擇釣位時,最好是選擇背風處、無水流、深水區(qū)域或石砬子根處。背風、無水流好理解,背風處有利于觀標,無水流處能防止“走標”現(xiàn)象的發(fā)生,深水處藏大魚,更有利于在垂釣過程中有回旋余地。那么為什么要選擇石砬子處呢?這是因為復雜地帶能有食物滯留住大魚,另外經(jīng)過白天陽光照射后,到了晚上,石頭會把它的熱量傳導給水下,使這里水溫相對要比別處水溫偏高,更容易讓魚來此處逗留。當然這也不能絕對地公式化,據(jù)科學考證,鰱魚在水溫25度、鳙魚在水溫28度時攝食最為活躍,當然,如果溫度過高,反而會制約鰱、鳙的覓食欲望。上面所說,只是我個人認為垂釣鰱、鳙的一個理想環(huán)境,至于外界怎樣變化,還要視情況而定。 二、精心做窩 選擇好釣位之后,接下來就是做窩點。這里所說的做窩點,無非就是誘魚的一個過程。眾所周知,在整個垂釣過程中,誘魚是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尤其針對大水面而言,如果誘魚工序做得不好,大量的魚群沒有進入你垂釣的區(qū)域,單憑鉤上的釣餌,是很難達到理想的釣獲。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的“散兵游勇”會上了你的圈套,但這樣概率簡直是微乎其微。我做窩點時,通常是將發(fā)酵后的豆腐渣與玉米面粉合二為一。玉米面粉起霧化作用,而發(fā)酵的豆腐渣既有濃烈的誘魚效果,(釣鰱魚的窩料不要過度地發(fā)酵,要感覺有微酸、微甜、略帶酒香味道)又兼它比重輕,能起到在水中托浮著玉米面的作用。這樣,在水中至上而下,形成了一個立體、霧化的窩點。做這樣的窩子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容易招小魚。其實,在盛夏的季節(jié)中,釣魚時鬧小魚現(xiàn)象也屬正?,F(xiàn)象,這就需要我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如果連小魚都不“入甕”,那釣魚的收獲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你真想避開小魚鬧窩兒,我告訴你,改在晚上做底窩兒效果相當不錯,只要你不怕蚊子來鬧。 三、找準魚層 浮釣鰱、鳙,所說浮釣,我個人理解就是鉤不到底的釣法。在釣魚之前首先要進行找底,然后再確定一個水層。我個人認為最佳水層為1.5米到2.5米之間,(深秋季節(jié)釣2.5米至4米為宜)當然也要視情況而論。主要根據(jù)當時的氣溫而定。以今年為例,我在遼寧鷂鷹山水庫垂釣三次,每次都要根據(jù)不同的漁情而采取相應的變術,為啥?就因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氣溫、不同的水質(zhì)改變了魚的吃口?!〗衲甑拇禾鞖鉁仄毡檎胀贻^低,我第一次去鷂鷹山水庫的時候,改用了小鉤、細線,用磯釣竿釣底的辦法。開餌時照常規(guī)要增加些粘度,捏在鉤上形成一個霧化團,那次我釣了三條鰱魚,雖然我用的是鰱、鳙餌,期間也有不少的鯉魚和鯽魚這些“雜牌軍”前來造訪,我也沒客氣,來個照收不誤!當然這只是特殊的情況,那么在通常的情況下,垂釣鰱鳙時在多深的水層才最適宜呢?真不便妄下結論。因為鰱、鳙對水溫度比較敏感,甭說一年四季水溫不斷變化,就是一天之內(nèi)也是變幻無常,這就需要我們不斷主動地去尋找魚層。我的習慣是至上而下,逐層找魚,哪個層上有口兒就在哪個層上釣。其實釣魚本身就是個應變的過程,是我們在找魚,而不是讓魚來找我們,昨天找到的魚層不一定今天就仍會在那里,作為一個釣魚人,絕不能墨守成規(guī),更不能刻舟求劍。 四、 應對“走標” 我之所以說應對“走標”,是因為我們在垂釣過程中,大多數(shù)時候都會遇見這種現(xiàn)象,且是不可抗拒的現(xiàn)象。走標現(xiàn)象實則是水下有暗流的原故。尤其是大水面,發(fā)生走標時,不但會影響觀標,還容易把窩餌“走散”,使鉤上的餌料脫離預想的窩點。既然不能改變環(huán)境,那你就想方設法去適應環(huán)境,我想這不只是一個釣魚人的思想理念。 這些年我對付它的辦法只有一個―――打“提前量”。比如你的窩點直徑是在一米的范圍,那么在你拋竿入水時,就將釣餌拋在水流上游,距窩點半米處,當浮標走出窩點半米時,無論釣餌是否霧化完畢,都要提竿出水,重新掛餌。 五、魚情判斷 觀察鰱、鳙是否進窩時主要是看水中是否有氣泡產(chǎn)生,鰱、鳙產(chǎn)生的氣泡特點是密集而細小。除此之外,大量的鰱魚在進窩時浮標有時還出現(xiàn)微微“上頂”現(xiàn)象,或帶有微弱的左右擺動,這是因為魚進窩時改變了水中的密度所致。再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如果水面上突然有許多小魚驚惶跳躍,或小魚突然間停止了鬧窩,這個時候的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有可能是大鰱鳙進入的窩點,要謹慎應對,不可貽誤戰(zhàn)機。 浮釣鰱、鳙時反應在浮標上的信號大多數(shù)應該是一個“下頓點”,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信號是因為這和鰱、鳙攝食習慣有關。鰱、鳙進食并不是像有些魚那樣進行吞咬,而是依靠嘴來吸附食物,然后經(jīng)腮濾出,當它發(fā)覺口中有異物時馬上會吐出。當魚入窩之后,雖然也是吸附窩料中的食物,但釣餌上的氣味應該比窩料上的氣味更具誘惑力,它會不斷尋著這種氣味來到釣餌的附近,因為是浮釣,鰱、鳙吸鉤入口后,反應在浮標上當然是一個“下頓”信號。當然在小魚咬鉤時也會同樣出現(xiàn)這種“下頓”信號,但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小魚咬鉤時和鰱、鳙吸鉤時的信號還是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我們要抓的信號并不是看魚把浮標的目數(shù)拉下去多少,而是判斷浮標下頓時的力度,小魚鬧鉤通常是快而無力。有時浮標還會出現(xiàn)另一種現(xiàn)象,它既不是快速有力的下頓,也不是左右搖擺,而是在浮動中徐徐下沉。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這往往跟水中的暗流有關,當浮標在流水的作用下發(fā)生位移時,恰恰水下的魚也是順著這個方向進食,從而延緩了魚吸餌的速度所至致。 另外還需提醒釣友們注意的是,隨著釣餌霧化、脫落,浮標會徐徐上升到水面,當確認釣餌完全霧化完畢,最好不要急于提竿上餌,再等上幾秒鐘,沒準會給你一個意外的收獲,實踐證明,在我垂釣鰱、鳙的過程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