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又稱后金故宮、盛京皇宮,是清朝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前的皇宮,是中國現(xiàn)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在建筑藝術(shù)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tǒng),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shù)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這座占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
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間;清朝入關(guān)后對盛京皇宮又進(jìn)行了保護(hù)和擴建,到乾隆時基本
形成今日規(guī)模。沈陽故宮是清王朝的奠基地,1625年,努爾哈赤將“后金”地方政權(quán)的首都由遼陽遷至沈陽,并于此營造宮殿。1636年,皇太極在此登基稱
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朝入關(guān)后,故宮仍受到妥善保護(hù),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先后十次東巡祭陵,均入宮駐蹕,并在此舉行盛大慶典。沈陽
故宮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從遼東地區(qū)興起的清帝國在這里奠定基礎(chǔ),并從地方政權(quán)發(fā)展為統(tǒng)治中國268年的統(tǒng)一王朝。2004年,沈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3.jpg)
沈陽故宮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于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臺建筑,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diào)的“宮高殿低”的建筑風(fēng)格,更是“別無分號”。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4.jpg)
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3個部分: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
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nèi)最莊嚴(yán)最神圣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
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nèi)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nèi)設(shè)有寶座、屏風(fēng)
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
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兩側(cè)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筑史所僅見。其東側(cè)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lán)旗亭;西側(cè)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lán)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wù)之處。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xiàn)象,歷史上少見。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6.jpg)
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xù)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guān)雎宮、衍慶宮、啟福宮等。大
清門是盛京皇宮(今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筑,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墻的最上端,南北突出
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云龍及象征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門莊嚴(yán)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筑混成一體,顯得十
分協(xié)調(diào)。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后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前月臺兩角,東立日晷,西設(shè)嘉量;
殿內(nèi)“徹上明造”繪以彩飾。內(nèi)陳寶座、屏風(fēng);兩側(cè)有熏爐、香亭、燭臺一堂;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
與裝飾完美地結(jié)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公元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
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于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8.jpg)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9.jpg)
清寧宮后側(cè)。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10.jpg)
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
文溯閣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nèi)。是沈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筑,建筑形式仿照浙江
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后廊檐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
畫也以藍(lán)、綠、白相間的冷色調(diào)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xiàn)書”、“翰墨卷
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筑外觀風(fēng)格相統(tǒng)一。文溯閣后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
后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1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108/11096509_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