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軍師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位軍師,他們?yōu)榫鞒鲋\劃策,指點迷津!雖然他們不像將軍一樣去親自上戰(zhàn)場去沖鋒陷陣,不像主公一樣有決斷之權(quán),他們多在幕后,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舍,去影響主公從而改變歷史,他們是與帝王及名將一樣重要的人物,我想這是他們能夠進入唐宋金元時期武成王廟和名將同列的人物的原因吧。
張 良
漢初三杰之一,世稱謀圣。計策有:鴻門宴助劉邦脫身;韓信擁兵求封齊王時對劉邦的提醒;垓下之圍時四面楚歌渙散項羽軍的士氣;劉邦稱帝后封舊怨為侯安定軍心;提醒劉邦不要分封六國后裔在六國舊地實現(xiàn)郡縣體制等等;這些措施對劉邦消滅群雄,統(tǒng)一中國起到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梢哉f劉邦、張良、韓信是漢朝建立統(tǒng)一政權(quán)及鞏固秦始皇中央集權(quán)體制和漢族漢語等形成的關(guān)鍵人物。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城父(亳州城父鎮(zhèn))。一說西漢城甫(今襄垣縣)人。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后,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zhàn)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結(jié)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堅實基礎(chǔ),劉邦稱他“運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圖謀恢復韓國,從事抗暴活動,結(jié)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未成。后更姓換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他聚眾起兵反秦,后歸劉邦,成為劉邦重要謀士之一。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兵敗彭城,張良建議聯(lián)結(jié)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提出不立六國后代;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天下平定后,由于出身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河南洛陽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咸陽城東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關(guān)中與函谷關(guān),免除關(guān)東戰(zhàn)事紛擾。同時,長安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劉邦聞后依張良主張,建都長安。項羽死后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未論封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他詢問張良臣子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道因為遲遲未封賞,臣子正在討論如何造反。此話使得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主公最痛恨誰?”劉邦答:“雍齒,因他經(jīng)常譏辱我?!睆埩颊f:“請主公立刻重賞雍齒”,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后,眾臣皆認為連主公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張良告訴呂雉,請?zhí)煜滤奈幻叩轮氐拈L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即可打消高祖廢立之意,事后確實奏效。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zhàn)”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zhàn)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幫助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姚廣孝
明成祖靖難之旅的首席功臣。計策有:堅定朱棣造反決心早作打算(其一、其實朱棣是有反心的;其二、建文帝即位就立刻削藩。)挫敗建文帝的以快打慢;在四年的靖難關(guān)鍵時期(當時朱棣軍已出現(xiàn)僵持時)提醒朱棣直搗南京。朱棣的軍事才能和姚廣孝的軍事謀略是朱棣造反成功奪位的關(guān)鍵。這里扯遠點,在看田中中國武將列傳前我很納悶:怎么么列有張良和姚廣孝兩個軍師,后來看了正文才知道其實是因為兩者對劉邦和朱棣奪得天下有著不亞于開業(yè)首將的功績。
姚廣孝,長洲人(祖籍福州長樂),為大名赫赫的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的后裔,生于1335年,出生亂世的他從小好學,擅長吟詩作畫,十七歲出家,取名道衍。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精通陰陽術(shù)數(shù)。交際廣泛,與文學家宋濂、楊基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jīng)》、方術(shù)及兵家之學。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倍?1363)于徑山從愚庵大師潛心于內(nèi)外典籍之學,成為當時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yè)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yè)之功。 因為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jīng)薦福。經(jīng)人舉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從此經(jīng)常出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朱棣“靖難”稱兵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訓練軍士,打制軍器,作好軍事準備;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計擒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議燕王輕騎挺進,徑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又勸朱棣勿殺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十月,輔佐燕王世子率萬人固守北平,擊潰朝廷數(shù)十萬北伐之師。此后,仍多贊謀帷幄,終使朱棣奪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永樂二年(1404)再授為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同年八月,姚廣孝回鄉(xiāng)省親訪友,至長洲拜訪其姐,其姐閉而不見,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庇峙苋ヒ娖浣?,其姐又罵他。廣孝為之惘然,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臨死之前他請皇帝釋放建文時的主錄僧溥洽,明成祖答應了他。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慶壽寺,“帝震悼,輟視朝二日”,以僧禮葬,百官吊唁者竟達“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贈推誠輔國協(xié)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晚年,姚廣孝既厭懼官場爭斗的兇險,又不甘心放棄畢生事業(yè)的追求,故雖然受官,卻未改變僧人身份,主要承擔太子、太孫的輔導講讀,及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又著《道余錄》專詆程朱,人稱“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yǎng)對皇太孫(明宣宗)有較大影響,對《永樂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是朱棣的唯一朋友。
主要著作有《逃虛集》十卷,續(xù)集及補遺各一卷,《逃虛子詩集》、《逃虛類稿》五卷等。
姜太公
周文王傾商和武王攻滅商紂的首席軍師和指揮者。百家宗師。由于姜太公所現(xiàn)具體謀略不為人知,攻勞太大,所以只好讓它屈居第三。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xiāng))。據(jù)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岳”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姜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jīng)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jīng)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fā),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姜子牙為炎帝神農(nóng)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zhàn),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chuàng)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xù),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chǔ)。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圣,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chuàng)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并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xiàn)滅殷興周的任務(wù),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zhí)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quán)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諸葛亮
劉備軍師和丞相。計策有:聯(lián)孫抗曹三分天下(即隆中對),曹操當時已擊滅袁紹統(tǒng)一北方,孫權(quán)內(nèi)部也有獻土歸降的主張,劉備仍不但兵敗無寸土地盤,曹操席卷江南統(tǒng)一天下幾成定局。諸葛亮出使東吳使孫權(quán)認可劉備(光桿劉備有談判的資格)并堅定孫權(quán)抗曹決心(孫劉聯(lián)盟必勝,曹操必敗,孫權(quán)收益大于歸降;不聯(lián)合劉備很可能失敗),最終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后空手套白狼獲得荊州這塊地盤。成為三國的雛形。這里再扯遠一點,可能有人說,劉備奪益州身邊的軍師是法正而不用諸葛亮,并以此來否定諸葛亮的首席軍師地位,我覺得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我們應該知道劉備非荊州士族,諸葛亮是荊州的女婿,只有諸葛亮才能穩(wěn)固荊州,保有該地,劉備身邊(主要是: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法正等)具有行政治理能力的人只有諸葛亮(法正在荊州不具備人脈優(yōu)勢),所以劉備不可能將諸葛亮帶上。其實諸葛亮的作用在劉備這里只能即作張良又作蕭何來用。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yǎng)長大,后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qū)W,淡泊明志。后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lián)盟,于赤壁之戰(zhàn)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chǔ)。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托孤于永安,輔佐幼主,外聯(lián)東吳,內(nèi)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tǒng)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先后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fā)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后一次北伐時采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范 蠡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yún)菚r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約于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圣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jīng)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圣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quán)、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fā)生了槜李之戰(zhàn)(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jié)怨,連年戰(zhàn)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zhàn),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于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后“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于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jié)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zhuǎn)機?!?。被拜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后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后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shù),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zhàn)略,也是九術(shù)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于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zhèn)涞慕韼狡媾魇?,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滅吳,成就越王霸業(yè),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痹谂e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不過,與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間傳說,事實上,范蠡隱退時已經(jīng)68歲高齡,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們總愿編織出英雄美人的佳話,因此才有泛舟五湖這一說。但史實應該不是這樣的。
后來,他輾轉(zhuǎn)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lǐng)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jié)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yè)并經(jīng)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shù)千萬家產(chǎn)。他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范蠡的賢明能干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wù)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jīng)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xiāng)。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jīng)商之地,操計然之術(shù)(根據(jù)時節(jié)、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又一說為在宜興制陶,無錫五里湖養(yǎng)魚以治產(chǎn),沒出幾年,經(jīng)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shù)孛癖娊宰鹛罩旃珵樨斏?,乃我國道德?jīng)商——儒商之鼻祖。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于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管 仲
齊桓公春秋首霸的軍師和丞相。計策有:尊王攘夷,在春秋時代,周王對諸侯已失去約束力,華夏已群龍無首,外有四夷入侵,內(nèi)有各國紛爭,管仲此計占據(jù)道德優(yōu)勢,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首創(chuàng)者。后來的秦末項梁(立楚懷王)、三國曹操(挾漢獻帝)、唐朝李淵(立隋恭帝)、五代朱溫(挾唐昭宗)、明朝朱元璋(臣服小明王)等等,都是復制管仲的創(chuàng)意。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謚曰“敬仲”,漢族,潁上(今屬安徽)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jīng)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jīng)曲折,經(jīng)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他注重經(jīng)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quán)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jīng)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qū),組織軍事編制,設(shè)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jīng)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chǎn);發(fā)展鹽鐵業(yè),鑄造貨幣,調(diào)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zhì),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lián)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zhàn)略也獲得成功。后來孔子感嘆說:“微管仲,吾披發(fā)左衽矣!”。
劉 基
劉基,就是通常所說的劉伯溫。明太祖軍師。計策: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先打陳友諒,后打張士誠)其實對于劉基在三大文臣中殿后(李善長汪廣洋劉基),已經(jīng)說明了其對于朱元璋開國的重要性要次于上面的二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痹谖膶W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劉伯溫在中國民間的人氣極旺。民眾心目中的劉伯溫,是清官的代表,智慧的化身,人民的救星。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還是個風水大師、高道神仙。 明代楊守陳稱贊劉基:“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勛業(yè)而兼?zhèn)魇乐恼氯绻?。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評價劉基:“(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犊娪?,首陳遠略;經(jīng)邦綱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明人所輯的《誠意伯文集》中,有劉基散文三百二十三篇,詩歌一千一百八十四首,詞二百三十三首?!睹魇贰⒒鶄鳌吩u論說,劉基“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我們知道,宋濂是歷來公認的元明數(shù)一數(shù)二的文章大家?!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論說:“其詩沉郁頓挫,自成一家,足與高啟相抗”。
劉基是中國非常特殊的人物,劉基已成為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符號。
范 雎
秦昭王軍師。計策有:遠交近攻;反間計;讓趙括替換廉頗助白起贏得長平之戰(zhàn);魏冉當朝時,樂毅破齊時秦曾出兵,雖收獲一塊飛地陶,但分散兵力,得不嘗失。范雎的交好齊楚攻韓魏趙的統(tǒng)一方針采用后,不到50年秦就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的帝業(yè)。要知道自商鞅變法以來的100年里,秦雖連戰(zhàn)連捷,但開疆拓土收效并不明顯,都因沒有一個明確的戰(zhàn)略方針和方向。范雎解決了這個問題。后來的呂不韋衛(wèi)僚李斯等軍師都是圍繞著這個方向去具體實施的。
范雎(?—前255),也叫范且(這是漢代石刻中的錯誤)《史記》中是“雎ju”字,有書為“睢 sui”字,評書家多讀此音,字叔。戰(zhàn)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后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tǒng)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早年家境貧寒,后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歷經(jīng)磨難后輾轉(zhuǎn)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tǒng)一帝業(yè),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政治家、謀略家。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高度評價范雎對秦國的建樹和貢獻:“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DIV>
劉文靜
劉文靜(568-619) 唐初大臣。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今陜西省武功縣)。隋末,任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令,與晉陽宮監(jiān)裴寂結(jié)交。李淵時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他聯(lián)絡(luò)裴寂與李世民,協(xié)助李淵出兵反隋,并奉淵命出使突厥。李淵在太原起兵,他亦隨軍南下,俘隋大將屈突通。唐立,任納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擊滅薛仁杲,任民部尚書、陜東道行臺左仆射,封魯國公。619年,因裴寂更受李淵親信,這為劉文靜所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
劉文靜是慫恿唐高祖李淵取天下的首義功臣,隨李淵、李世民父子征討,功勛卓著,高祖即位后,官居吏部尚書,領(lǐng)陜東道行臺左仆射,封魯國公。同時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勛,更受親信,這為劉文靜所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 據(jù)《舊唐書》本傳載:劉文靜曾與他的弟弟通直散騎常侍文起酣宴,酒后狂言,拔刀擊柱道:“必當斬裴寂耳!”這原本是喝醉后感情沖動,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泄,但被一個失寵的姬妾聽見,把話報告了皇帝說他要謀反。唐高祖聽信裴寂讒言,將劉文靜、文起兄弟雙雙殺害,家產(chǎn)籍沒。
陳 平
劉邦軍師。計策有:鴻溝之約后讓劉邦廢約攻打項羽;反間計除項羽軍師范增;白馬登之圍中幫劉邦脫身;偽游云夢擒韓信。陳平雖然重要性不及張良,但對于劉邦稱帝初期消滅異姓王穩(wěn)定政權(quán)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陳平(?-前178年),陽武(今河南原陽)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楚漢相爭時,曾多次出計策助劉邦。漢文帝時,曾任右丞相,后遷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戶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后謚獻侯?!胺撮g計”、“離間計”,均出自其手。
陳平(?一公元前178年),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偉大的謀略家。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xiāng)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guān)破秦。劉邦還定三秦時,又間行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后歷任亞將、護軍中尉。先后參加楚漢戰(zhàn)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shù)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后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
漢高祖死后,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莸哿辏ㄇ?89),與王陵并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陳平擢為右丞相,但因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quán)。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見漢文帝劉恒)。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于職守,受到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孝文二年死。
其他,像趙普(延續(xù)后周的先南后北方針及稍釋開國功臣兵權(quán))、范文程(雖是連乾隆認可的貳臣大漢奸,但他的及時入關(guān)與李自成爭天下的策略)對于宋朝和清朝的統(tǒng)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相對以上十人而言,他們的重要性稍遜。像徐茂公等主要是個名將(當然也富有謀略),不在軍師之列;像曹操手下的軍師們相對于同期的諸葛亮等戰(zhàn)略眼光稍差,挾天子以令諸侯(該策略已被諸葛亮刻意強調(diào)劉備的皇叔身份所化解)的先機下未能幫曹操一統(tǒng)天下甚為可惜。像輔佐前秦苻堅的王猛,獻技幫苻堅實現(xiàn)北方統(tǒng)一,但臨終不可伐晉,防內(nèi)部五胡降將先安內(nèi)部的建議未能得到采納,前秦伐晉一敗而亡,這也影響了排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