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思考題:
1.《赤壁》是一首懷古詠史之作,是詩人經(jīng)過赤壁這個古戰(zhàn)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是由什么引發(fā)“懷古之幽情”的?
答:前兩句寫興感的原因,由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慨。引發(fā)作者“懷古之幽情”。
2.有人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句可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雖沒錯,但詩味沒有了。作者運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以小見大,別出心裁。
3.這首詩主要采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有何作用?
答: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別出心裁。表面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實則借他來諷喻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不要寄希望于僥幸。
4.這是一首與三國的故事有關(guān)的詩,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哪位人物?“東風(fēng)”指的是什么事?
答:指周瑜。“東風(fēng)”指“火燒赤壁”的事。
5.體會“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的意思,并說說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意思是:假如東風(fēng)不給周瑜以方便,結(jié)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guān)在銅雀臺中了。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二、閱讀下面一首,完成下列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
思考題:
(1)從這首詩看,詩人處在怎樣的境況之中?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遠離家鄉(xiāng),漂泊江南水上。表達了漂泊中的孤獨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2)前人評價“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本聯(lián)采用什么修辭手法,傳達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句中的“日”與“春”象征著什么?
答: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時光的流逝,蘊含自然理趣。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希望和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日(旭日東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3)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描繪頷聯(lián)所展現(xiàn)出的畫面,并評析其妙處。
答:潮水上漲,兩岸江面無比寬闊,順風(fēng)前進,白帆高高懸掛。以“白帆”這一小景與“兩岸闊”這一大景互相映襯。
(4)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抒發(fā)了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5)本詩的景物描寫很精彩,達到了一字傳神的水平,詩的頷聯(lián)中的“闊”表現(xiàn)出一幅怎樣的情景?
“闊”表現(xiàn)長江水波激蕩,春潮涌流,江水幾與岸平,顯得江面廣闊浩渺。“闊”字既寫出了江水之勢,又寫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
三、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思考題:
(1)解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意思。
答: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xiāng)思親呢?
(2)說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詩的妙處。
答:明明是自己懷人,偏說“秋思落誰家”,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許多望月的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了。
(3)第二句中的“冷”表現(xiàn)了詩人的何種心境?
答:表達了詩人客游他鄉(xiāng)的孤寂、悵然的情懷。從表面上看,“冷”寫的是秋露之“冷”,實際突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或者體會“冷”字的妙處:既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涼,又表現(xiàn)了作者在異鄉(xiāng)孤寂、悵然的心境。)
(4)體會“無聲”的妙處
答:細致地寫出了冷露的輕盈無跡,同時也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5)末句中的“落”字歷來為人所稱道,試分析它好在何處?
答:“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一種動的感覺,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灑落人間。
(6)“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兩句詩有何作用?
答:渲染了中秋望月環(huán)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鄉(xiāng)懷人的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意長的意境。
(7)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抒發(fā)了詩人別離思聚的感情?;?#8220;思鄉(xiāng)懷人的感情”
(8)作者是如何表達別離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繪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營造出一種月圓人缺、寂靜思憶的意境,把要表達的別離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四、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思考問題:
(1)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抒發(fā)了對早春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2)會“天街小雨潤如酥”的妙處。
答:用比喻,讓人感到春雨的可貴。
(3)會“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妙處
答:寫出了草色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形象地寫出了早春的特點。
(4)會最后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及作用
答: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愛:滿城煙柳,景色也很迷人,但總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遠草色。
(5)這首詩用“草色遙看近卻無”來描寫早春,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把該句所呈現(xiàn)的景象描繪出來。
答:在細雨的滋潤下,小草偷偷地鉆出地面,遠遠望去,大地呈現(xiàn)出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當(dāng)你高興地走近細看時,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來,讓你看不清什么顏色了。
(6)這首詩形象地把握了早春景色的特點,這特點可以概括為什么?
答:細雨如酥,新生的嫩草芽似有若無。
(7)早春新奇恬淡,詩人認為:早春“絕勝”盛春,你同意詩人的看法嗎?
答:不完全同意。詩人認為早春“絕勝”盛春,他禮贊生命之晨,追求新奇之美,無可厚非。但是,由于各人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不同,對于盛春旺盛的生命力同樣值得贊美,早春之于盛春未必“絕勝”。(同意或不同意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也可。)
(8)韓愈運用樸素的文字,描繪了早春如畫的美景。詩中的一句“草色遙看近卻無”是作者經(jīng)過細致的觀察和體會才能發(fā)現(xiàn)的。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這首絕句耐人尋味的主旨: “早春比暮春風(fēng)光更好”
(9)請你談一談這首絕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jié)就是在它的萌生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給人以希望和盼頭。”
五、讀《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回答問題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思考問題:
1、理解詩句的意思
答:楊花落盡了,子規(guī)鳥兒不住地在悲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biāo)去,一路上要經(jīng)過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詩中融情入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答: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guān)切之情。
4、末句“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詞,有兩種解釋:一與成語“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貴州省西部桐梓縣,古稱夜郎國;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縣。細讀課文,分析一下哪種解釋更合理。
答:據(jù)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縣。
5、詩中沒有單純的寫景,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聯(lián)系《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么選取“楊花”“子規(guī)”來寫?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diào)。“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guī)”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xiàn)。
6、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抒發(fā)了詩人對朋友的關(guān)切之情。
7、評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的妙處
答:以奇特的想象,表達出深邃的意境,抒發(fā)了對朋友真切的關(guān)切之情。
8、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biāo)被貶之地極偏遠?
答案: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font>
評分:本題共2分,答出一句得1分。
9、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答案:擬人;抒發(fā)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guān)心之情。
10、詩人為什么偏要托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間最為濃郁,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歡離合。
11、填空:“楊花”在舊體詩中常象征____。本詩首句通過
和 ,渲染出在____季節(jié)的一種_____氣氛。
離散、漂泊;隨風(fēng)飄散的楊花和啼聲如“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暮春;哀傷、惆悵)
12、作者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答: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